地理教学中的“四联系”教学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法论文,四联论文,地理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许多人认为地理学习就是看地图,是死记硬背知识。尤其当高考制度改革取消地理作为文科必考科目后,许多学生对地理课不重视,没兴趣学;部分地理教师也照本宣科,就教材讲教材,将一门本该鲜活生动的地理课讲得死气沉沉、索然无味。因而造成地理课的教与学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但是地理知识是个人综合素质不可欠缺的一部分,国家虽然没有将地理列入高考必考科目,但仍然设课并进行会考就体现了这一点。在近几年的高考综合科测试中,与地理相关的题目并不少见,有的地区甚至占试卷总分的30~45%,可见地理在现今高考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教师,不应以考试作为教学的目标,重点应放在如何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使人增识益智,只要讲究方法,是完全能将这一门课讲得浅显易懂、趣味盎然的。本人在几年的地理教学中认识到只要注重“四联系”,教学效果是显著的。
一、纵向联系,建立知识系统整体意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缺乏联系的知识最难记忆。地理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科学,涉及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等自然科学和农业、工业、商业等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如处理不当,会使很多学生感到地理知识无章可循;若将地理课中的气候、地形、水文、区域地理等知识划分成块,又会陷入隔离记忆、死记硬背的困境。其实,综合性是地理课的突出特点,即各地理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体系,将零碎的知识纳入体系当中,化繁为简、化零为整,正确理解地理知识系统中的逻辑关系。(见图1)
图1 地理知识体系
地理知识结构以宇宙环境为开端,地球作为太阳系的一个成员,其运动受太阳活动的制约,进而影响到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的性质、分布和运动规律,各要素构成了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的生产,人口与城市发展等是在自然、人文地理环境中进行的;各国的贸易结构是由其地理环境和经济的发展决定的。
要让学生有知识系统的整体意识,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质疑、释疑,指引正确分析问题的思路和途径,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分析某地气候的成因,即分析气温与降水的成因,前者从分析该地的纬度位置(获得太阳辐射量的多少)海拔高度(如青藏高原1月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低温就是地势高的缘故)入手;后者从分析该地所处的气压带和风带、洋流、地形等方面入手。再如分析河流水能资源丰富原因,可从河流水量(分析河流所处的的气候区、河流补给情况)和地形两方面进行分析。要分析某国(或某地区)的贸易结构可从自然、人文条件、经济部门等方面进行分析。
建立知识系统意识,不但是分析地理问题的重要前提,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系统的学习,教育学生认识人地关系,掌握如何使用合理的方式利用和改造自然,达到人地和谐发展,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二、横向联系,融汇其他学科知识,培养综合素质
人类的文化知识是一个更庞大的知识网络系统,各学科间是融汇贯通的,没有绝对的界限。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各学科中有不少内容与地理科相连,教学过程中假若能“借用”其他学科知识作为学习地理的手段,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讲解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时需要借助化学知识。如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空气和土壤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于水就产生碳酸;含碳酸的水与石灰岩相遇,会使碳酸钙溶于水生成碳酸氢钙;含碳酸氢钙的水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钟乳石、石笋、石幔等岩溶地貌。
描述气温的垂直变化引起植被的变化景象时可借助语文学科知识。
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水分等随山地海拔上升呈垂直方向变化,形成自然带垂直分布的特点。为说明山麓和山腰(或山顶)气候和自然带的差异,引用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让学生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天山春到犹寒、白雪茫茫的画面。也可引用自居易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用以说明“人间”(今九江)与庐山上景色的差异。
要讲解英国纺织业的发展,可以从气候入手。英国属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降水多而分配均匀。该气候不利于种植农作物,但非常适合牧草的生长,为英国养羊业和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因此毛纺织业成为英国最古老的经济产业之一,也为英国历史上出现“羊吃人”的圈地运动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由于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使地理在高考中被认为是联系其他学科的纽带。因此在教学中,地理与其他学科知识适当地相互渗透,能加深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理解。
三、课外联系,用现实生活例子讲活书面地理知识
按现代教学论的观点,地理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地理学科能力,包括获取地理信息的阅读能力、加工地理信息的思维能力、将地理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解决基本地理问题的能力。地理源于现实,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又可以用地理知识进行解释。时事新闻、生活例子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成为学生注意的焦点,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讲到中东石油地理可以联系波斯湾战争;用日本的特色食品——鱼生引入日本的“受海洋深刻影响的自然环境”和渔业部分的教学;用“北京建有多处的地下隧道”引入北京所属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特征的讲解。海陆热力差异这一知识点比较抽象,是许多师生教与学的难点,我们可以比较白天和黑夜水泥地板和池水增温、降温的快慢和人们喜爱游夏泳(水温低于地面温度)、冬泳(水温高于地面温度)的生活现象,通过设计启发式的问题,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作答,很容易就得到正确的答案。
在地理课中使用日常生活现象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现象,通过现象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图文联系,用图表将知识化难为易
地理学科具有图象性。地图是地理学的一种语言,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活动是地理教学最突出的特点。地图是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布局的平面形式,对地理事物的表述表现出较高的精确度,展示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相互联系,是地理知识结构的“骨架”,能充分体现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具有文字叙述所没有的表达效果。人自幼儿期起就对图象感兴趣,从看图开始学习,也说明图象比起文字叙述更准确直观,更易让人接受和理解,尤其适合少年儿童的思维方式,为分析、综合、比较、判断等思维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正因为地理的图象性,使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往往取决于教师能否善于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充分挖掘地图的储存信息,以图来诱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以图释文的地图教学目的。
地理教学中除了运用现有的地图、表格外,教师还应多进行板图教学。板图是教师凭借自己的记忆和熟练的技巧,用简单的工具(主要是粉笔)和简练的笔法在黑板上边讲边绘而成的略图或示意图。它能抓住特征,形象生动。好的板图可代替教师大量的语言,对讲解一些原理性和规律性的知识点尤其有用。
图2
世界等温线分布的弯曲情况是一个难点,要求学生掌握南、北半球海洋和陆地在1月、7月等温线的弯曲情况,从而进行相关问题的判断。其实,只要作一幅简单的示意图,加上学过的热容量的知识,我们就可以轻松攻克这一难关。
如何判断左图属于哪个半球哪个季节呢?我们可以在通过海陆的一条等温线(见曲线)上作一条纬线(见直线),比较陆地上的A点、海洋上的B点的温度可知:A处气温介于20-25,B处气温低于20,即同一纬度上,陆地上气温高于海洋上气温,可判断为夏季;根据等温线的温度显示为南高北低,可判断此为北半球。
总之在地理教学与学习中,注意“四联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强化知识记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地理思维。它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