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能力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决定学生作文的三个重要因素是:内容、语言、结构。而内容是主要因素,直接决定文章的质量。决定文章内容的,是学生的认识思维能力。作文的独特、新颖、丰富、深刻,都取决于认识思维能力。这启示我们,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高中学生,具备了基本的语言表达、观察组织、布局谋篇能力之后,培养认识思维能力尤为重要,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培养认识思维能力,这是教学目标,毋需论证,培养怎样的认识思维能力和怎样培养认识思维能力,这是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面对和思考的。
培养怎样的认识思维能力,由两方面决定:一是语文教学、作文教学的要求,一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两方面结合,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具有对感性材料进行描述、分析的能力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的能力,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开放思维的能力。前者保证了思维的独立品格,文章的独特新颖,就是由独立思维能力决定的;后者决定了思维的生命力,文章的丰富性、发展性、现代性,是由开放思维能力决定的,很难设想,封闭的思维,能写出现代好文章。
培养怎样的思维能力,属于认识的范畴;怎样培养思维能力,属于方法论的范畴。后者是作文教学的主要方面,是作文教学的操作方法和实践,直接关系作文质量的提高。认识对路之后,方法是决定因素。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计划,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整个高中时期,我分成四个阶段,将专项思维能力的培养与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高一年级,为第一阶段,着重培养形象思维能力,作文样式以记叙文为主,通过同题系列作文,如“假山黄昏”、“教师素描”、“我与我的世界”、“新认识的朋友”等。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组织生活,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对感性认识的形象描述,拓展思维视野,为进行逻辑思维作认识上、材料上、视野上、语言上的准备。高二上学期为第二阶段,这是由形象思维能力过渡到逻辑思维能力的阶段,作文训练上,主要进行介乎于记叙文与议论文之间的综合文体训练。作文题目比较上一阶段,要空灵一些,抽象一些,函盖面也相应广一些,尽量让学生的思维呈开放格局,鼓励、提倡进行独立思维。比如让学生写自然系列的作文《风》、《雨》、《阳光》。建筑系列的作文《门》、《窗》、《墙》,道路系列的作文《起点》、《阶梯》、《山顶》,沉思系列的作文《躺在床上》、《站在窗前》、《走在路上》。作文题目命下后,不再作文体上和内容上的要求,而是让学生自由选择、发挥,通过这种综合文体,使学生由形象思维状态,自然进入逻辑思维领域,检验培养学生开放思维的能力。高二下学期到高三上学期为第三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思维的独立品格,引导学生独立观察、分析、认识社会现象、自然人生,形成自己的看法,作出道德评价。作文训练上,主要进行议论文训练,以材料作文、图画作文的训练为主,材料来源的两方面,一是古代精辟的、含义丰富深远的寓言故事,一是社会现实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论证思考,作出评价。第四个阶段为高三下学期,这是各种思维能力的再综合阶段,它不是对第二个阶段的简单重复,而是一个提高的阶段,或许可以这样说,在前三个阶段中,学生的各种能力还是呈板块状分散排列的,那么,到了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训练,已经具有一种自我整合的功能,融合为一个整体,呈立体状态了。这样,思维的弹性、张力、整合力就得到了加强。也就是说,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是最活跃和富于生命力的。这个阶段的作文训练是灵活的,既有命题作文、联想作文,也有材料作文、图画作文,既写议论文、记叙文,也写综合文体。
其次,实行开放作文教学,也就是说,作文教学中,努力克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为主导的教学方法,而以学生为中心,以作文为中心,以社会自然为中心,强调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绝对主体性,明确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亚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主动性,给主体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和自主性、自由度,由此形成和获得各种能力。说得具体些,就是让学生自己寻找、自己发现、自己组织、自己构思、自己辩论、自己写作、自己评改。整个作文过程,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性。作文是学生的,应该还给学生。高三上学期,上室外作文课,如引导学生看黎平古老的城墙、城门,登古老而美丽的南泉山,鼓励学生独立观察、思考、组织,然后完成《门》、《窗》、《墙》、《起点》、《阶梯》、《山顶》等系列作文。
第三,在课文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两方面,是一副担子的两头,但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维、开放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思维的改革带来的,直接是方法论的改革,课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止于传授给学生语文知识,重要的在于启发、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这是获得一切知识和能力的基本品质。叶圣陶先生说:重要的不在于教给学生什么,而在于教学生怎样学。这其实提示我们,要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入手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我发展的能力。思维狭窄,认识肤浅的人,其他能力是不能得到发展的。因此,课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力启发、引导学生去思考、比较、获取,让学生处在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中。
第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尤其是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来培养思维能力。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思维的展开与延伸,取决于语言的丰富性与描述的无限性。没有语言的准确、生动、丰富,就没有思维的严密、完整、深入,人是靠学习语言完善自己和发展自己的,语言决定、引导、推动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一个人的思想感情,观察认知能力并非完全自生的,是由他掌握的语言的特点塑造而成的。人有了更细致更严密的感情和思想才会用更细致、严密的感情和思想认识感受世界和改造世界,可以说,语言是人实现和表现自我的一种中介。语言改造了人也改造了世界,语言的作用是无比巨大的。通过学习语言来发展思维,是不容忽视的,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就无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该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通过语言训练而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在教学中,我从多方面注意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通过有限的语词进入无限的思维空间,一是引导学生注意听取、观察生活中的语言、语言现象,尤其是那些有生命力、表现力的口语、方言、俗语、谚语。二是开展讨论式教学,通过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三是组织学生直接进行辩论,就一些有意义的论题,将学生分为正方、反方,在规定的时间、条件内进行辩论,由此培养学生的反映能力、表达能力、辩驳能力,四是通过讲演,尤其是课堂的即兴讲演来培养语言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一个大课题,是需要全体语文教师都予以重视和进行探索的,语文教学的改革,首先应该从思维、思维观念的改革开始,这应该是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切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