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顿的男高音分析方法_科学论文

霍顿的男高音分析方法_科学论文

霍尔顿基旨分析方法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霍尔论文,探析论文,方法论文,顿基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0-0763(2010)06-0045-07

杰拉尔德·霍尔顿(Gerald Holton,1922- )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史家,萨顿奖章获得者,自1975年起,他一直担任美国哈佛大学马林克罗德(Mallinckrodt)讲座的物理学教授和科学史教授,曾任美国科学史学会理事、主席,美国物理学会理事、物理学史分会主席,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纽约科学院终生荣誉会员。霍尔顿在科学史、科学文化与科学教育等多个领域均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作为科学史家,他在科学编史学上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他提出的科学思想的基旨分析(thematic analysis)。樊春良在1990年代初期撰文介绍了霍尔顿的基旨分析思想对科学哲学的意义,[1]并评论了霍尔顿的科学史观。[2]基旨分析方法对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均有着积极的启发意义,不过,它首先是霍尔顿科学史研究成果的提炼,其首要意义应该表现为对科学编史学的贡献。本文试图从科学史的角度分析基旨分析方法的来源、特点及性质,探讨它在科学编史学上的地位与贡献。

一、基旨分析方法的源起

早期的霍尔顿所受的教育是实证主义的,他自己也指出,他早期的教育和信念主要是实证主义的。[3]霍尔顿关于高压实验物理学的博士论文的指导老师是布里奇曼(Percy Bridgman)。布里奇曼是著名的物理学家,但他对哲学也非常感兴趣,并以“操作主义”的创始人身份而闻名于世。操作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一切科学知识和概念的基础在于实验室的测量操作,只有操作才是科学理论和概念的更为稳固的基础。霍尔顿认为,布里奇曼的操作主义深深根源于美国的科学哲学,是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的一种版本。他的《现代物理学的逻辑》以及大量的论文(特别是在美国)非常有影响,其影响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围。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霍尔顿还曾学习过一些哲学课程,其中包括著名科学哲学家菲利普·弗兰克(Philipp Frank)的科学哲学课程。后来,霍尔顿作了弗兰克的助教,两人还成为好友和同事。1938年,作为维也纳学派创始人之一的弗兰克把逻辑经验主义带到了美国,并在大约10年的时间里,每个月都召开哲学方面的讨论会。霍尔顿参加了讨论会,并应邀作讨论会的记录秘书。

可见,霍尔顿的两位重要导师都是强调经验在科学中具有首要作用的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有这样的学习经历和师承关系,霍尔顿似乎应该成为一名实证主义者,但后来的情况却完全不是这样。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走上了一条与同事、老师完全不同的道路呢?

实际上,霍尔顿早期对开普勒(Johannes Kepler)的研究,埋下了后来研究兴趣的种子。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开普勒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受到一些坚定的预设(presuppositions)的驱使,而这些预设既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证伪。通过研究,他发现了影响开普勒的三个基旨:作为物理机器的宇宙,数学和谐的宇宙,以及以神学秩序为中心的宇宙。[4]

霍尔顿在科学史与科学哲学方面的兴趣的增长是在哈佛大学通识教育(the new General Education program)中教授物理课程的过程中激发起来的,并受到了当时哈佛大学的校长科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的影响。不过,使霍尔顿的学术生涯发生改变的最大的动力却是偶然出现的。1955年,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去逝后不久,弗兰克建议霍尔顿对将在一个纪念仪式上使用的爱因斯坦的著作准备一些历史方面的说明。令霍尔顿感到吃惊的是,尽管有许多爱因斯坦的传记,但几乎没有科学史家对他的重要贡献进行专门的研究。为了掌握更多的一手材料,霍尔顿专门去了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和爱因斯坦的故居,并在那里发现了大量爱因斯坦的手稿和书信。为便于使用,霍尔顿还在一个基金会的资助下,雇用爱因斯坦的秘书海伦·杜卡斯(Helen Dukas)和普林斯顿大学的物理学研究生对大量的材料进行了整理,并收集其他人所持的文件的复本。

通过阅读大量的一手材料,霍尔顿逐渐认识到,除了对数据和逻辑分析工具的关注之外,爱因斯坦的科学研究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他强烈地持有的一些预设。这些预设有,(1)形式而不是唯物论的说明的首要性;(2)一致性或统一性;(3)逻辑简单性和必要性;(4)对称性;(5)简单性;(6)传统意义上的因果性;(7)每个现象从属相应理论的完备性;(8)连续性;(9)稳定性和不变性。霍尔顿认为,这些预设在爱因斯坦建构理论的初期清晰可见,也可以在他后来发表的论文中辨识出来,而且这些预设可以解释许多事件与现象。为了分析这些预设及其作用,霍尔顿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即基旨(thema,复数为themata)。

二、基旨方法:科学史的三维分析

霍尔顿在《科学思想的基旨起源》一书里,通过对开普勒、爱因斯坦以及玻尔(Niels Bohr)等物理学家的思想的发展情况进行案例研究,表明了科学思想运作方式的传统观念在哪些方面需要改变和补充。他认为,科学家个人的基旨思想,对其科学研究起着主导性的作用,特别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科学工作的早期阶段。([4],pp.11-43)

为了更好地说明科学思想的发展过程,霍尔顿将科学分为两种,把科学家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称为公共科学(public science),把科学家研究工作的早期阶段以及在此阶段科学家的个人行动称为私人科学(private science)。他认为,这种区分有助于科学史家更好地理解科学家从事研究工作的动机,他们对概念工具以及数据的处理方式的最初选择等方面。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可以发现,科学家在工作的初期,也就是在私人科学的时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使用一些普遍性的基旨预设。但是,当他们的工作进入公共阶段时,基旨似乎就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而且,虽然基旨的作用很大,但它们并没有被明确地在课堂上进行教授,在学术期刊和教材中也不会被提及。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使科学家避免许多深层次的、无法解决的争论。而且,不考虑基旨成份,科学家们也更易于达成一致。

霍尔顿把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科学观称之为二维的科学观,这种科学观认为,只有具有现象、分析内容的科学陈述才是有意义的。科学话语典型地处理这两类有意义的陈述,即,一类是有关经验的命题,最终可以归结为仪表读数和其他的普遍现象;另一类是有关逻辑和数学的命题,它最终可以化归为各种重言式。霍尔顿分别称之为现象命题和分析命题。为便于记忆,可以将它们想象成两条垂直轴(即X和Y轴)上的投影,这两条垂直轴定义了一个平面的两个维度。这样,一个科学命题可以比作平面上的某一部分,这两条垂直轴所对应的也就是科学陈述的两个方面,可以分别化归为观察方案和计算方案。

霍尔顿强调,这种科学观有这样的一个优点:从这种观点出发,许多问题(例如关于科学知识的实在性问题)是不能问的。但是,这类问题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它们不能进入科学讨论,因为所有的答案都是不能证实或证伪的,也没有任何能够投影到两条垂直轴上的分量。不过,这种态度促进了17世纪以来科学的快速发展。因为传统的科学观把对科学的讨论保持在二维平面,也就是保持在公共科学的舞台上,而在这个舞台上,陈述能够共享,并且人人都可以加以证实或者证伪。这样可以减少争议,消除科学中的个人色彩,有助于清除形而上学命题,从而使科学变得强大而又成功。[5]

这种二维的科学观尽管有其优越性,但也付出相当的代价。首先,它不能说明科学发展方向的多样性。如果合理的科学话语都是由逻辑和经验的发现来引导,那么,似乎科学家应该倾向于采用同样的方法,走向同样的目标。然而,现实中我们却可以发现,科学家在面对他们认为相同的问题时,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同的研究风格。

其次,它不能解释科学家个人在从事科学研究中的行为与经验,也不能解释在既定时间内,科学家个人或观点相似的科学家群体之间在面对同样的数据时,他们为何会作出完全不同的选择。比如,为什么许多科学家,特别是在其研究工作的初始阶段,总是坚定地甚至是相当顽固地搁置对否证可能性的怀疑呢?而且,在研究的早期阶段,有时他们并没有任何有利的经验证据,甚至还面对着相反的证据,可他们为什么还是会那样做呢?

为了克服二维分析的缺陷,霍尔顿把基旨维引入二维科学观,从而形成一种三维的科学观。基旨维垂直于现象轴和分析轴,但不可化归于它们。按照这种观点——再次仅仅作为一种记忆方法——一条科学陈述,不再是二维平面中的一种面积元素,而是一个立体元素、一个三维空间中的实体,其构成要素分布在三条垂直轴上。不同科学家的表述也就像两个立体元素,它们在投影上都会有一些差别而不会完全重合。

三、基旨的性质与特点

1.基旨的表现与识别

由于科学家的陈述在三维空间中的投影不可能完全重合,因此基旨分析可以用来识别各种基旨的特定的模式,这就像指纹一样,表现出科学家个人和科学共同体在既定时间内的特征。科学家一般不会也不必要意识到他们所使用的基旨,而科学史家却能够按照时间勾画出某个基旨在某个科学家工作中的发展过程,并且说明它对科学家的想象所产生的影响。因此,识别、分别基旨就成为科学史家的重要任务。

霍尔顿认为,科学思想的基旨成份在两种情况下最容易识别出来。首先是当忠诚于不同基旨的科学家个人或团体发生争论时,其次是当科学家尽其所能长久地坚持某一基旨,直至后来被迫转向相反基旨时。

基旨决定了科学家的研究风格。爱因斯坦和其他许多科学家都认为,科学概念是人类思维的自由创造,那么,这种自由创造的结果可能是无穷的吗?事实上,基旨对科学的自由创造起到了限制、过滤的作用,并影响着科学家前进的风格、方向和速度。基旨对科学家共同体的作用也与此类似。[6]

2.基旨的多样性与稳定性

基旨总是成对出现,如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复杂性与简单性,还原论与整体论,因果率与概率论,分析与综合,等等。也有三分形式的,如进化/稳定状态/退化,机械论的/唯物论的/数学的模式,等等。

基旨的多样性对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学家们偏爱不同的基旨,实际上将科学家共同体从信奉单一基旨所可能导致的陷阱中解救了出来。观点的多样性,给科学家团体带来了基于单一基旨的独裁的研究纲领所缺乏的灵活性。比如,许多物理学家都专注于一个统一的世界图景,却没有将物理学推向极权主义的灾难。而且,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引导科学家的各种充满希望却又不完备的世界图景,并不是一个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实体。在科学共同体内部,人们也不是完全接受它们。共同体的每一个成员都接受了一系列可分基旨的某一特定范围,它们中的一部分仍然是当下相互竞争的世界图景的一部分。

不同的基旨成长的速度各异。有的基旨成长较慢,比如严格守恒的基旨;有的基旨比较快地找到它的位置,这主要归因于某个科学大师的影响,比如牛顿的成果对于因果性、机械论的宇宙观的影响;还有一些基旨作为解释手段已经萎缩,或者今天已经丧失声誉,比如超距作用,空间和时间的绝对性等观念。

另一些基旨寿命很长,显得很稳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对于物理学史的研究来说,相对少数的一些基旨就可以满足我们对整个物理学史进行研究的需要。而且,任一时间内流行的基旨并不是崭新的,而都是从前人的世界观中借鉴来的观点,正如它们中的一些将会被后来的世界观所吸收一样。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爱因斯坦称其研究为“麦克斯韦式的纲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爱因斯坦非常明确地从不将自己视为一个革命者,而其他许多人都这样认为。甚至在1905年从事相对论的研究时,他也称其理论为时空理论的一个“修正”。因此,分析一些重要基旨的兴衰更替,对历史学家来说是一个最有趣的问题。

基旨概念的增加很少见。值得注意的事实是,新近的理论、经验和实验手段的范围和规模,比以前各世纪都增加了无数倍,可是主要基旨元素的数目和种类却变化很小。比如,守恒和变化、复杂性和简单性、还原论和整体论、不连续性和连续性、机械论的处理方式和目的论或拟人化的处理方式,等等,这些基旨在很长时间内都随处可见。

3.基旨的来源与产生

霍尔顿认为,科学家在同时代个人的与社会的思想的影响下,形成自己的基旨思想和研究风格,反过来也会影响别人与社会。([4],pp.91-114)虽然这个问题很复杂,不可能给予非常全面和准确的说明,但是,霍尔顿通过一些案例研究表明了基旨的来源与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认识的。

比如,影响爱因斯坦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基旨是对科学统一性的追求。虽然对科学统一性的追求由来已久,但霍尔顿发现,爱因斯坦的成长环境对他形成这样的基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世纪末期,也就是在爱因斯坦青年时期的德国,科学家将追求统一性的世界图景作为自己的最高使命,几乎成了一项宗教狂热式的活动。爱因斯坦小时候怀着强烈的兴趣阅读了一本名为《能量与物质》的著作,而该著作的作者旗帜鲜明而又充满热情地支持能量与物质的统一。不过,对青年爱因斯坦产生最大影响的是马赫(Ernst Mach)的《热学理论》和《力学》,在这两本著作中,马赫也表现出了对统一性的热情。

又如,霍尔顿对玻尔的互补性思想产生原因的深入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研究案例。在《互补性的根源》一文中,霍尔顿介绍了互补性思想的发展历程,玻尔的成长、学习经历以及个性特点对他产生互补性思想的影响,从而充分说明了哲学、心理学、文学等其他学科可能对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形成互补原理这样重要的基旨思想。([4],pp.115-161)

4.基旨的共享性

一些基旨在各门学科和各个国家之间传播和共有,产生了像科学想象等一些为所有科学家所共有的东西,这些东西成为科学家之间联系的纽带,并且使各门学科之间的接近成为可能,而这种接近标志着众多的新发展。更进一步,基旨的共享性说明各个学科有着比人们通常所认识到的更大的共性,也说明了科学与人文在各种层次上的二分是不适当的。

四、编史学意义:与柯瓦雷、与库恩之比较

1.对科学思想史编史纲领的意义——与柯瓦雷相比较

柯瓦雷(Alexandre Koyré)指出,“科学思想史,就我的理解以及我据此努力实践的而言,旨在把握科学思想在其创造性活动的过程本身中的历程。为此,关键是要把所研究的著作置于其思想和精神氛围之中,并依据其作者的思维方式和好恶偏向去解释它们。……同样根本的是要在科学思想的历史中纳入该思想理解自身以及它与先前思想和同时代思想之关系的方式。……最后,人们应该以与研究成功那样同等的精力研究错误和失败。”[7]从柯瓦雷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他对科学思想史的定义以及进行研究的三条原则。

根据柯瓦雷对科学思想的界定,可以清楚地看到,霍尔顿的研究进路实际上属于科学思想史的研究范畴。霍尔顿本人也非常明确地认为他的科学史研究属于科学思想史的研究范畴,在《科学思想的基旨起源》一书的导论的致谢中,他明确表示受到了柯瓦雷的强烈影响。

袁江洋认为,霍尔顿发展的“基旨分析”研究方法,将科学思想史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而且,他还认为,霍尔顿属于那种导致新、旧编史纲领转换的研究者,因此我们应对其投以更多的关注。[8]

那么,霍尔顿的基旨分析方法在什么意义上发展了科学思想史的编史纲领?霍尔顿的研究进路,特别是他的基旨分析方法,与柯瓦雷相比,又有哪些区别呢?

首先,两人关注的科学思想的发展阶段不同。柯瓦雷特别擅长于对科学思想的由来、发展等作深入、全面的剖析,也就是对科学思想作长时段的研究。霍尔顿重点关注的是“私人科学”,即科学工作的早期、初生阶段,特别是科学家的基旨思想对其科学思想的影响。虽然霍尔顿也注意到科学家基旨思想的形成过程,但相对柯瓦雷而言,他的科学思想史研究更集中于科学家个人,是短时段的,而柯瓦雷的研究是长时段的。

其次,柯瓦雷关注科学思想与哲学的关系,而霍尔顿注重科学思想与文化的关系。柯瓦雷特别关注哲学思想对科学的影响。正如他在《牛顿研究》的前言中所指出的那样,“……其中心主题是,用概念分析的方法来说明基本的科学思想是怎样与同时代的主流哲学思想相联系,并且被经验控制所决定的。”[9]又如,他在《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的前言也表述了同样的指导思想。[10]从前述对基旨的来源与产生的介绍,可以看出,科学家的学习经历、生活时代的文化背景对之产生了重要影响,另外,霍尔顿也试图通过科学史研究说明科学与文化之间的联系。一些学者已经注意到了基旨研究与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比如,英国的科学家、科学社会学家齐曼(John Ziman)认为,基旨的选择通常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11]英国科学知识社会学家马尔凯(Michael Mulkay)也认为,虽然科学正在变得更加具有内在的自足性,但仍有可能找到渗透到科学中的外部文化,霍尔顿的科学史研究就表明了这一点。[12]

总之,霍尔顿的科学思想史研究颇有特色,他的编史学思想是对科学思想史纲领的一种精细化。

2.进化式的科学史观——与库恩相比较

著名的科学哲学、科学史家库恩(Thomas Kuhn)与霍尔顿同年出生,他的学术生涯也与霍尔顿有着类似之处,对照他们的著作出版时间,可以发现二人的科学史主要著作出版时间大致相同。另外,他们在哈佛大学还一起参加过由对科学史感兴趣的学者组成的工作午餐会,霍尔顿也承认从中获益。([4],p.42)但是,二人的科学史观却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从总体上看,二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库恩强调科学中的革命,认为科学是通过革命而进步,而霍尔顿认为科学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科学思想的进化,而不是革命。

虽然柯瓦雷也认为存在科学革命,但相对而言,库恩的科学革命思想影响更大,更为深远。库恩不同意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的发展是纯粹积累式的认识,也不赞成波普关于科学发展是不断革命的发展模式的论述,描述一种新的科学发展模式是《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主要目的,也是库恩科学编史学思想与科学观的核心所在。简言之,库恩认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与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库恩认为,革命的后果就是导致新旧范式的转换,由此使得科学家的世界观发生变化。新旧范式是根本不相容的,不可通约的。特别是,革命前后同一概念的含义已发生巨大变化,这正是“理论的革命性影响的核心”。所以,“科学革命就是科学家据以观察世界的概念网络的变更”。[13]这也就是科学革命远不是累积的过程的原因。

在充分认识到基旨的多样性与稳定性,特别是对以爱因斯坦为主的科学家进行案例分析之后,霍尔顿认为,重大的科学进步一般都可以被理解为某些反复出现的基旨的斗争。在他看来,科学家的信念有着相当完善的结构,在这一结构中,为基旨的交迭与一致留有空间,这通常起着稳定性的作用;同时,又由于科学家在智力上的自由,他们之间的基旨也存在分歧。从平衡甚至是“深远的变化”中所产生的创新,即不从科学家个人也不从科学家共同体那里要求一种激进的和突然的再定位,而这种再定位正是当下的时髦语言如革命、格式塔转变、不连续性、不可通约性、转向所暗含的。相反,这种创新总是与科学的进步相一致的,是一个进化的过程,爱因斯坦本人非常明确地坚持这一点,我们也可能从对其科学工作的真实的历史研究中发现这一点。([6],p.158)

不过,二人在科学编史学方面的某些共同点。首先,他们都批判教科书里的科学史,认为教科书所描述的科学发展过程是错误的,会使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科学观。其次,他们都关注科学之外的因素对科学产生的重要影响。比如,库恩认为,在范式的选择上,“科学家个人可以出于各种各样的理由接受新范式,而且往往同时有好几个理由。其中有些理由完全不属于科学领域,例如太阳崇拜帮助开普勒成为一个哥白尼信徒。其他理由则与科学家个人特有的经历和个性有关。……”([13],p.138)霍尔顿对科学思想的基旨分析,也是探讨科学家个人的倾向与个性对科学研究的影响,而且,他也注意到基旨信念是一种具有很深的心理学根源的准美学判断。

与其他流派的科学哲学思想相比,库恩的思想更为激进,所以对后来的科学哲学和科学知识社会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霍尔顿虽然力图超越实证主义的科学观,但他的科学观却是与实证主义相通的。库恩之后,科学革命的说法成为主流。从科学史的角度看,究竟有没有科学革命呢?“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观察角度问题,甚至可以说,只是一个表达方式问题。”[14]在科学革命学说大行其道之时,我们也应该对霍尔顿式的进化学说给予足够的关注。而且,试图与库恩学说相抗衡,以期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也可能是霍尔顿自始至终坚持自己的观点的主要原因。

五、分析与评价

1.基旨分析方法的新颖性

对于基旨方法的新颖性问题,学者们看法不一。比如,泰林(Laura Tilling)认为,在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中,虽然这个叫法有点陌生,但基旨研究绝不是新的,很久以前就有许多相关的论文发表,基旨研究已经没有原创的新颖性了。[15]特恩(Thaddeus Trenn)认为,霍尔顿对私人科学的基旨成分的分析类似于波兰尼(Michael Polanyi)的工作,而对科学中预设的作用已经讨论了好些年了,比如齐曼的相关研究。[16]当然也有学者认为霍尔顿的基旨分析方法是新颖的。比如,图尔明(Stephen Toulmin)对于霍尔顿的工作给予高度赞扬,认为他关于整个科学事业的思想是深刻的、精致的,而且,他的基旨概念也是特别的、新颖的。[17]

霍尔顿自己认为,他的基旨概念是一个新概念,([4],p.11)但是,他也承认,基旨分析方法在科学领域之外已被长期使用。([4],p.57)的确,thematic analysis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在艺术、心理学等其他学科里,在20世纪上半叶就是一种重要的分析工具了。比如,心理学中的主题分析(thematic analysis)① 源于美国心理学家摩根(Christiana Morgan)和默里(Henry Murray)1935年创立的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18]不过,虽然英文名称是一样的,但霍尔顿的使用方式与其他学科完全不同。其他学科的使用方式大多类似于“内容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式至今仍得到广泛使用。

关于基旨分析方法对于科学编史学的贡献,默顿(Robert Merton)也给予高度评价,并且认为这种方法对于科学社会学也有着积极的意义。[19]实际上,无论基旨概念本身是否新颖,霍尔顿用它来分析科学家思想中那种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预设,并且以此解释一些用其他思想与方法不能更好地解释的现象,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一种对科学编史学的贡献。

2.基旨分析方法的影响与不足

霍尔顿认为,他的基旨分析方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包括科学史、科学哲学以及物理学、生物学乃至语言学等许多学科。[20]比如,他的方法在社会学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尼斯比特(Robert Nisbet)的《作为艺术形式的社会学》一书中,专门有一章为《基旨与风格》,[21]在该章第一页就提到霍尔顿的研究,并应用基旨概念去分析社会学中的基旨,方格(Donald Fanger)的著作也使用了霍尔顿的基旨概念与分析方法。[22]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有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家也大量引用霍尔顿的成果,如马尔凯的《科学与知识社会学》。[12]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不能过分夸大这种分析方法的功能与影响。丹麦科学史家克拉夫认为,霍尔顿的方法是从历史主题不变论点发展而来,我们应当谨慎地使用它。它不是一个正确无误的组织历史的框架,而是一个启发式的原理。[23]可能主要是由于这个原因,即使有一些科学史著作中提到了这种方法,也很少有人将其作为一种主要的分析工具加以应用。因此,从科学编史学的角度看,基旨分析方法的影响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对于基旨分析方法的不足之处,霍尔顿本人也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认为基旨分析方法并不能解决科学史研究中所有的重要部分,对于基旨的起源、发展变化的过程还需要深入研究,等等。[24]事实上,任何一种编史学方法都有其优点与不足,人们在从事科学史研究时也不可能只使用一种方法。霍尔顿从科学史研究中得出基旨分析方法之后,在以后的科学史研究中自觉加以应用,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时至今日,霍尔顿的著作仍然得到广泛引用,这也充分证明了基旨分析作为一种编史学方法的重要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霍尔顿强调他的基旨分析方法的重要性,但他同时强调一种综合性的科学史观。他认为科学史研究应该从九个方面对重大的科学事件进行全面的研究,才能算是真正地理解了科学史。在1973年版的《科学思想的基旨起源》的导论中,他首次提出了这种思想,1985年来华讲学时,专门就此作了一次演讲,[25]对演讲的内容修改后还收入了1996年出版的《爱因斯坦、历史与其他激情》一书。也就是说,霍尔顿对综合性的科学史一直非常强调和高度重视,这可能也缘于他的科学史研究经验以及对基旨分析方法之不足的认识。

总之,尽管存在着一定的缺点或不足,但是霍尔顿的基旨分析方法首次使我们注意到科学家思想中某些预设对科学研究的影响,为更全面地分析科学思想的发展演变提供了一种分析工具,是一种重要的不容忽视的科学编史学理论与方法。

注释:

① 许良英将霍尔顿的themtic analysis译为“基旨分析”,(参见《科学思想史论集》编者前言),我们认为是适当的。但其他学科里的thematic analysis还是译为“主题分析”。

标签:;  ;  ;  

霍顿的男高音分析方法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