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论创新若干问题的探讨_剩余价值理论论文

关于理论创新若干问题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若干问题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2)03-0017-04

理论创新是一项创造性、突破性的思维活动,它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是推动社会 的经济、政治、科学文化巨大发展的重要动力。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郑重地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邓小 平同志,都为我们作出了理论联系实际和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就我国五四运动以来 而言,毛泽东创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江泽民倡导的“三个代表”的理论,都是理论创新的范例。思想认识的发展,要求我 们深入研究如下的主要问题:理论创新的涵义和特征;理论创新的意义和作用;理论创 新的机制和途径。本文拟结合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思维逻辑的发展史就上述问题进行 初步的探讨。

简言之,理论创新就是在扬弃原有的思想、学说、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突破性 的思维活动,提出新思想、新学说、新理论。马克思深刻地指出:“新思潮的优点就恰 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①(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16页。)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理论创新具有如下一些重要特征:

一是突破性。凡是理论创新,必然对原有思想理论有所突破,并创造性地提出新的思 想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就是突破了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突破 了亚当·斯密、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和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等等的局 限性,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把唯物辩证法应用于历史、自然科学、哲学以及工人 阶级的政策和策略——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最为注意的事情,这就是他们做了最重要 最新颖的贡献的地方,这就是他们在革命思想史上英明地迈进的一步。”②(注:《列 宁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558页。)爱因斯坦突破了牛顿把时间、空间 与物质运动割裂开来的绝对的、机械的时空观,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认为 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运动的变化而变化,去掉了物质运动也就去掉了时间空间,在时空 观方面引起巨大的革命。狭义相对论认为,从对于物体有相对速度V的坐标系中,所测 得的沿速度方向的物体长度L′,总是比与物体相对静止的坐标系中测得的长度L为短, 其公式为:(其中C表示光速);从对于发生事件的地点作相对运动的坐标系中 所测得的时间Δt′要比相对静止的坐标系中所测得的时间t来得长,其公式为:。在广义相对论中,认为物质和空间、时间,存在着比古典物理学更为复杂和深刻的 联系。在宇宙空间内物质积聚的地方,存在着较强的引力场,时空性质和一定空间区域 内的物质密度及其分布有关。譬如说,经理论证明,在一定点上的引力场越强,则处于 引力场的“钟”走得愈慢。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确立,引起了现代物理学的重大革命。 正因为马克思、爱因斯坦在不同领域的理论创新作出了巨大贡献,最近英国广播公司一 项网上调查,评出了千年十大思想家,马克思、爱因斯坦分别光荣地居于第一位和第二 位。

二是彻底性。凡是理论创新,都具有彻底性、深刻性的特点。“理论只要说服人,就 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③(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9页。)理论创新所以具有 彻底性、深刻性,一方面因为它抓住了典型的,具有根本性的事物和现象,而不是枝微 节末的东西;另方面,它揭示了客观事物的内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停留在浮光 掠影的层面上。

马克思一生中有两大发现: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以往的历史观,都是以精神为 本原,以帝王将相为历史创造者的唯心史观,马克思却发现了历史是生产发展史,人民 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创造者,提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规律 ,从而彻底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把唯心主义从最后一个避难所(社会历 史领域)彻底地驱除出去。庸俗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生产利润,土地产生地租,劳动产 生工资。这种所谓“三位一体”公式,完全掩盖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和劳动者受剥削 的根源,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详细剖析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劳动者的 剩余劳动,剥削者的利润、地租只不过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态,劳动者的工资只是劳动 力的价格,劳动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劳动力价值,而这一部分剩余价值却被剥削者剥削 去了,无产阶级要解放就必须“剥夺剥夺者”,“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 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④(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32,26、23页。)恩格斯认为:“正像达尔文发现 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⑤(注:《马克思恩格 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74页。)中外的历史发展,充分证明了马克 思两大发现的彻底性、深刻性,直至今天仍然保持它的生命力。有人认为,马克思的“ 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忽视了脑力劳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在现代高科技条件 下,科学技术是剩余价值的主要来源,因而“劳动价值说”和“剩余价值论”过时了。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我们知道:马克思早已指出,劳动力是智力和体力的总和,科学 技术是生产力,劳动创造价值、剩余价值,包括智力劳动者在内。马克思还特别清楚地 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 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⑥(注:《马克思恩格 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97页。)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深刻地、 彻底地揭开了生产力、剩余价值与智力劳动的关系,有些人随意地、想当然地否认马克 思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恐怕是没有读过或没有读懂马克思的《资本论 》。

三是实践性。因为理论创新具有上面所说的突破性、彻底性的特点,必然转化为群众 的实践,产生巨大威力和无限生命力,而且随着时间推移,掌握这些真理的人数愈多, 愈来愈深刻,从而产生愈来愈大的实践效应。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 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⑦(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 社,1972年,第9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了解它、认识它的人很 少,可是现在马克思主义传遍五洲四海,掌握着愈来愈多群众,并指导中国等等国家取 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辉煌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功。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 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更是使中国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地变化,人民群众的 精神面貌也随之焕然一新,朝气蓬勃。

理论创新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标志,又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因而具有不 可估量的意义和作用。

理论创新必然引起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

无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思维科学,一旦理论获得突破创新,就会或慢或快反 映到社会经济上,推动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近代三大技术革命就是明显的例证。从伽 利略到牛顿等人的力学理论创新,推动着大气压力研究和蒸汽机发明,从而引起了第一 次技术革命,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电磁场理论的创新,直接引发了 以电力为中心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H.C.Oersted)于1820年发现的 磁效应指引着电动机的发明;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法拉第(M·Faraday)1831年提出的 电磁感应定律指引着发电机的发明;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J·C·Maxwell)1864年发 表了《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建立了系统的电磁场理论,指引着无线电的发明,等等 ,从而引起了以电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第三次技术革命以原子核能、电子 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等三大技术为主要标志。爱因斯坦1905年提出了相对论质能关系式Δ E=ΔM· (能量等于质量乘光速平方),从理论上预示了原子核能的巨大潜力。查德威 克(J·Chadwik)、海森保(W.Heisenberg)、约里奥-居里(Joliot-Curie)夫妇等等著名 科学家,都为第三次技术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理论创新必然引起社会的变革或革命。

科学理论的创新,特别是社会科学理论的创新,往往对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组 织形式以及人们相互关系,提出新的见解和改革方案,从而推动着人们进行社会的改造 和革命。毛泽东对旧中国的社会阶级状况等等国情进行了细密的分析,确定了正确的革 命对象、革命任务和革命动力,提出了科学的革命道路和方法,建立了完整的新民主主 义革命论,从而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并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邓小平在“ 文化大革命”之后,认真反思了“十年动乱”的教训,总结了我党长期奋斗的经验,正 确地分析了国情,从而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理论,从 而指导中国人民进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与四项基本原则的新的伟大长征 ,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民主、文明发展的康庄大道。江泽民直接继承了邓小平理论 ,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站在历史的高度,提出了“三个代表”理论,为党的建设 、政权建设等方面开辟了新的一页,获得了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理论创新必然引起人们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的变革和革命。

理论是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的灵魂。一旦理论创新,必然引起其他思想观念和意识形 态的变革和革命。马克思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后, 引起了历史观、文学观、社会观、法律观、宗教观、道德观等等思想领域的革命。许多 社会科学家重新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整理、分析本学科的材料,作出了新的解释 ,得出比较合乎科学的结论。例如著名哲学家冯友兰重新编写哲学史,对历史事件重新 进行了反思,提出了新的见解。

我们今天提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其关键仍然是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精神 文明建设的灵魂,只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才会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抓到 根本。

理论创新由于有那么多的特点和作用,有些同志从而产生一种错觉,以为理论创新只 是大思想家、大科学家和杰出领袖的“特权”,与我们普通理论工作者和其他劳动者无 缘。这种看法是不妥的。这是因为理论创新有多方面、多层次,有全局性、根本性的理 论创新(如马克思主义、相对论等等),也有局部性、个别性的理论创新(如提出某种新 观点、新研究方法),我们老百姓即使不能进行全局性理论创新,并不排除进行局部性 、个别性理论创新的可能性。还有,大理论家、大科学家和杰出领袖们的理论创新,往 往来自于广大群众的实践经验和发明创新,然后由他们加以提高和集中,提出重大的理 论创新。因此,人人都可以为理论创新作出不同程度的贡献。

问题是要正确解决理论创新的机制和途径。我们从伟大科学家、思想家的理论创新中 ,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首先,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勇于探索,敢于修正、丰富和发展前人学说,是理论创 新的思想基础。

我们要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我们要向权威学习,但不能唯权威是命。当我们 发现权威有错误或不足之处,要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以真理为准绳,正像古希腊一位 哲人说的:我爱吾师,但我更爱真理。

我们要随着社会实践及情况的变化,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能墨守成规, 固步自封。尤其是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广大群众实践不断发展 ,“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党 的基本理论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 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 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坚持科学态度,大胆进行探索,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 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⑧(注:江泽 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社北京2001年7月1日电。 )我们党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 份共同发展的经济结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多种分配形式相结合的分配结构等等,就 是善于和勇于理论创新的范例。我们要为解决现实问题而进行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毛 泽东就是为了解决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策略等等问题而创立新民主主义论;邓小平就 是为了解决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等问题而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江 泽民就是为了解决在现代条件下如何建设中国共产党这一重大问题而提出“三个代表” 理论。

其次,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深入地调查研究,从大量的丰富的材料中提炼新思想、 新理论,这是理论创新的基本途径。

古今中外的大思想家、大科学家和杰出的群众领袖,都是刻苦用功,不怕艰险,为科 学创新而勇于献身。马克思有句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 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32,26、23页。)我国古人有“读破万卷书,行万里路” 的刻苦奋斗精神,今人有陈景润为解决哥德巴赫猜想而“痴呆”的钻研精神。他们不为 清贫所困扰,不贪图急功近利,不羡慕官位权势,不追求纸醉金迷的生活,而为了科学 事业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对人类的贡献和奉献精神,永远为后人所传颂。

马克思说:“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 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⑩(注:《马克 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32,26、23页。)爱因斯坦也说:相 对论“这理论并不是起源于思辨;它的创建完全由于想要使理论尽可能适应观察到的事 实。”“科学家必须在庞杂的经验事实中间抓住某些可用精密公式来表示的普遍特征, 由此探求自然界的普遍原理。”(11)(注:《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6 年,第164、76页。)科学研究、理论创新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从感性具体到科学抽象; 从科学抽象到思维具体。感性材料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 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 ”(12)(注:《毛泽东选集》四卷合订本(袖珍本),人民出版社,1969年,第267、268 页。)理论创新第一步就是要深入群众,深入实践,深入掌握前人积累下的材料,尽可 能掌握丰富的、正确的材料,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演绎、综合、分析、类推等等思维 方法,“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 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13)(注:《毛泽东选集》四卷合订本(袖珍本),人 民出版社,1969年,第267、268页。)第二步,从科学抽象到思维具体(精神具体),即 把各种抽象出来的概念、原理,按照从抽象到具体的即从浅至深、从简单到复杂逻辑的 顺序构成科学理论体系。“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 的统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并把它当做一个精神上 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14)(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第103页。)我们一定要学会从感性具体到科学抽象,从科学抽象到思维具体的逻辑 方法,才能有理论创新,并把理论创新正确地表述出来。

再次,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在继承基础上创新,在创新中更好地继承,是理论创 新必由之路。

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既肯定又否定的辩证思维方法。对前人学说、理论中要克服、 否定的东西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原来就不科学、错误的东西,如黑格尔唯心主义 和费尔巴哈的机械的形而上学观。另一方面由于实践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原有的思想 、理论已不合时宜,或要作出新的诠释或需要修改补充。马克思是运用辩证否定或扬弃 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并取得巨大成果的大师。拿他的巨著《资本论》来说,除了对英国古 典经济学家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学说进行扬弃,还具体地分析许多当时不太 知名的经济学家,对其中的哪怕是有某种合理的东西都给予肯定和介绍,而对其错误的 东西却予批判性的否定。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曾经深刻地指出 :“在马克思主义里绝没有与‘宗派主义’相似的东西,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 道而产生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恰巧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在于他回答了 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他的学说的产生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 的最伟大代表的学说的直接继续。”(15)(注:《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第441页。)我们要学习马克思批判继承、辩证否定的科学方法,使理论创新的大地 盛开五彩缤纷的花朵和果实。

标签:;  ;  ;  ;  

关于理论创新若干问题的探讨_剩余价值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