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中国传统逻辑的新突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突破论文,中国传统论文,逻辑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主与科学,作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两大主题,近一个世纪以来,曾吸引了无以数计的仁人志士为之艰辛探索和奋斗。而受文化传统影响达几千年之久的中华民族,在一种经济模式中生活了两千多年,并由此而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思维方式已成为科学发展的巨大障碍。马克思曾指出:“在一切意识形态领域内传统是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要向科学迈进,必须解放思想,打破传统定势,而逻辑思维的革新也应在其中。历数中国近现代伟大的思想者和实干家,对逻辑思维从实践到理论的突破,邓小平是作出了巨大贡献的。
一、中国传统逻辑思维的影响及邓小平的逻辑思维特色
归纳和演绎是逻辑思维的两种方式。科学的逻辑思维,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应该是辩证的、实践的。“归纳和演绎,正如分析和综合一样,是必然相互联系着的。不应当牺牲一个而把另一个捧到天上去,应当把每一个都用到该用的地方,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只有注意它们的相互联系,它们的相互补充。……必然性的证明是在人类活动中,在实验中,在劳动中。”
我国自周秦至明清形成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建立在封建关系和小农经济基础之上,以伦理、政治为核心,以研究“人道”为主要内容,以求善为根本宗旨的文化系统。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共同哺育出的一代骄子,在思维方式上,一方面有科学的辩证思维特点,一方面又有传统的逻辑思维的特点,形式上表现为“党八股”,“教条主义”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走了不少弯路,其中教条主义的影响是比较严重的。教条主义的特点是理论与实际分离,从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上的个别词句出发,把共产国际的指示和苏联的经验神圣化,将其演绎成中国革命的教条,这使中国革命几乎陷入绝境。究其根源,在逻辑思维上,同样是陷入了偏重逻辑演绎的老套中。至于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生的许多事情,诸如“文革”中背“语录”、路线斗争;“文革”后期坚持“两个凡是”以及前几年关于姓“社”姓“资”的争论,都或多或少受到这种逻辑思维的影响。事实证明,只有用科学的逻辑思维,分析本国的实际情况,总结本国的实践经验,得出自己的发展道路理论,然后再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完善,这才是唯一正确的逻辑思维。邓小平在理论、实践上都是这样做的,而且一贯坚持。
他的思维实践体现出了科学逻辑思维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构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既有归纳,又有演绎,体现其逻辑思维的辩证性。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有其创造,又有对前人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表现在逻辑思维上就是既有归纳,又有演绎。对党史中的经验、教训和前人的思想成果,该归纳的归纳,该演绎的演绎。
“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制定改革开放的国策,正是基于对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除了从总结我们党的历史中得出结论,他还善于总结人民实践的经验。他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看本本,而是看实践,看实事求是。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还说,联产承包是农民搞出来的,乡镇企业也是农民创造的,他个人的功劳是把他们的创造加以理论概括。
除了这些从实践中归纳出的理论成果外,还有演绎出的成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他说:“我们取得的成就,如果有一点经验的话,那就是这几年来重申了毛泽东同志提倡的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干革命要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搞建设同样要搞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强调“老祖宗不能丢”,就是要在坚持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第二,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体现其逻辑思维的实践性。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为解决党的思想路线问题,邓小平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成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对于前人的思想理论成果,必须用实践予以检验,这是涉及到历史地科学地认识毛泽东的丰功伟绩,完全准确地把握毛泽东思想的关键。对他自己的理论成果,也须如此。他“说了许多‘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人对此持怀疑态度,他说“对这种怀疑态度,我们也允许存在,因这是正常的。……处理的办法也一样,就是拿事实来说话,让改革的实际进展去说服他们。”“一开始就自以为是,认为百分之百正确,没那么回事,我就从来没有那么认为。”对于办特区,有人担心是在搞资本主义。他在深圳视察后,看到深圳经济发展起来了,但公有制仍是主体,外商投资只占四分之一,基于此,他斩钉截铁地回答道:“特区姓‘社’不姓‘资’。在他的许多言论中,多次强调要“闯”,要“冒”,要“试”,因为,“人民,是看实践。”是真理,就不怕接受实践的检验。
第三,在实践中发展理论说明其逻辑思维的基础乃是实践。
毛泽东对自己的思维实践进行哲学概括后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邓小平在自己的思维实践中真正贯彻了这一哲学精髓。在丢掉了中国人头脑中的“本本”,打破了“思想僵化”的状态后,他把中国人民引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如何建成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上没有,也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干的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对于他自己倡导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只能在实践中逐发展、完善。因此,他说,“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要“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总之,在邓小平的思维实践过程中,其逻辑思维基本遵循着这样一种辩证过程:归纳—演绎—归纳,而贯穿其始终的乃是实践。这是唯物辩证法思维实践中的真正运用,所以,它充溢着科学的精神,显现出中国传统逻辑思维迥异的特色。
二、邓小平突破中国传统逻辑思维的伟大意义
中国传统的逻辑思维是一种局限于演绎的思维,近两千年来始终未能跳出“祖宗之法”的圈子,归根到底是缺乏科学的精神,欠缺实践的勇气,及至近代我们面临着西方列强的日侵月蚀,才开始对自己的文化进行理性分析,一方面分析西方文化,知其精化在于科学与民主,一方面又反思我们本族的文化,深究民族文化的本源。晚清时期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运动,事实上是民族文化觉醒的前兆,最起码,中华文化又回到了“经世致用”上来了。
毛泽东的理论与实践,诚可谓开一代风气之先。在探索中华民族解放之路的过程中,不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本里寻找在落后的中国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途径,而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成功地领导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把中国引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一过程中,毛泽东的逻辑思维过程既体现出了辩证性,又体现了实践性。《实践论》应该是他这一思维实践的集中体会和哲学概括。令人遗憾的是,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由于他本人和他人的原因,中国人又陷到他本人建立的“条条框框”之中,以致逢人开口便要“毛主席说”。邓小平在自己的理论实践过程中,在逻辑思维上打破了传统的定势,把唯物辩证法始终运用于自己的逻辑思维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最好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这种科学逻辑思维的产物。思维的结果便是思想,思维方式的科学性也决定着思想的正确。对此,近二十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已充分予以证明。
邓小平的伟大实践过程,国人有目共睹,能吸取其科学精神,付诸自己的实践,我们会迎来一个民智大开的时代,再造中华辉煌,也是指日可待之事。邓小平对中国传统逻辑思维的突破,是一种真实的继往开来,是在几代人的悉心研究的基础上演进而来的。其伟大意义,将伴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实践而被未来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