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与贯通:专题复习的教学追求——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维论文,为例论文,发展史论文,资本主义论文,近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设计思路
高三专题复习对高考的指向性愈发明确,需要历史教师在以学科素养和人文精神为最终归宿的前提下,结合高考的要求设计复习课教学。教师要对考试大纲和近年考题烂熟于胸,对学科知识通盘整合,引导学生实现对考点把握的“通”和“透”;在细化深化考点的同时结合学术前沿,在完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注重能力和方法目标。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是教与学的重要内容、高考的长效热点,更是培养历史学科素养、落实三维目标的有效载体。从专题内容看,民族资本主义是近代新民主主义经济出现以前唯一代表进步的经济成分,既是近代经济史的核心内容,又与政治、文化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考纲新增“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考点后,它的发展历程更加完整清晰,更有利于从宏观角度命题。从区域特色看,江苏是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中的重要地区,涌现出了张謇、荣氏兄弟等影响极大的民族资本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具有区域特色。从学术角度看,本部分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很多,有些直接对旧有观点(教材)进行了修正甚至否定,可以用来训练和考查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史学方法。
本课结合考纲和近年考查情况,以“多维”和“贯通”为特点进行了设计,教学内容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1)厘清概念: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名词和概念特别多,“民族资本主义”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个。概念的界定是学习的前提,如果不弄清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就无法对历史事物准确把握,也不能实现对历史材料合理解读。本课通过探讨概念起源,并借助与相关联名词的比较,对“民族资本主义”进行定位,在此基础上展开分析。
(2)构建联系:相关联的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学习历史不能孤立地看待历史事物,而要探讨历史事物的彼此关系,在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和整体史观等新史学范式下,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近年来,高考试题尤其是非选择题往往采取大跨度的命题思路,“由此及彼”的考查,这就需要构建历史事物之间的内外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比如弄清先后事件的因果关联,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交互作用,世界大势对中国历史的辐射影响等。
(3)多维审视:“横看成岭侧成峰”,历史事实是客观不变的,但历史理解和解释却会因为立场、观念和角度的不同而千差万别。本课借助对民族资本主义历史地位的多角度认识,指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视角认识历史,从而全面评价历史;学会结合时代背景审视和衡量历史,从而形成历史意识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强化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总体趋势和各阶段特征的记忆,理解形成各阶段特征的原因,认识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能力与方法目标:结合高考四种能力层次的要求,通过对史料分析了解革命史观曾经存在的弊端和计量史学等新史学研究方法的优势;通过对线条示意图的解读和绘制增强读图和用图的能力;通过构建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形成“大历史”的宏观视野。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感悟民族资本家“实业救国”的热情,学习民族资本主义自强不息,勇于开拓,在夹缝中寻求发展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名与实——对民族资本主义概念的审视
1.民族资本主义概念从哪里来?(PPT展示)
材料1:“官僚资本”“民族资本”是革命时代的政治词汇。它们是“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概念出现后的对应物。列宁是民族资产阶级概念的发明者,他指的是某个国家或某个民族的资产阶级……1925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又创造性地将中国的资产阶级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个部分,买办(官僚)资产阶级对应的经济基础被称为买办(官僚)资本主义……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就是民族资本(主义),这已不是指整个国家或民族的资本主义,而是特指在外国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经济之间产生、存在的一种特殊经济。
——薛伟强等《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学术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
问题1:在历史学科中,“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成分,“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社会阶层,从经济与政治的关系来看,两者之间应具有怎样的内在联系?从材料1来看,这两个名词出现的先后顺序如何?这反映出革命史观指导下的历史认识曾经存在什么问题?
问题2:毛泽东与列宁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识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1)民族资本主义是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它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存在和发展。先出现了“民族资产阶级”概念,与之对应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这反映革命史观存在的问题是以论带史,而不是论从史出。(2)列宁所说的是泛指一个国家的资产阶级,而毛泽东将之定为中国的中等资产阶级。
[设计说明]厘清历史事物的概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学习的必要前提。对民族资本主义,教材并没有过多解释,有必要加以准确界定。执教者所选择的材料说明了这一概念的由来,也清晰表明“民族资本主义”概念的产生具有时代特色。材料的选择和设计有助于使学生要加注重历史学科素养和学科方法。
2.什么是民族资本主义?
材料2:(中国资本主义)包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也包括外国在中国的资本……官僚资本……即从清政府的官办、官督商办企业到国民党国家垄断资本这一资本主义体系;而它的实质……就是在这些不同政权下的国家资本主义……继承明清以来资本主义萌芽而来的民间企业,即民族资本主义。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问题3:据材料2,分析作者划分三种资本主义的依据是什么?
师:(学生回答后总结)区分的依据是投资者的不同,我们常说的民族资本主义并不是指中国人的或者中国境内的所有企业,而是特指由近代中国民间私人投资的企业。在阅读中,我们还会遇到多个相关的名词,下面请大家来辨析这样几个词语,看它们是否指同一历史事物。
民族资本(主义)、民族工业、近代工业、私人工商业
师:(学生回答后总结)在以上四个词语中,“近代工业”是一个较大的概念,它不是特指中国的,而是指近代使用机器从事生产的企业;“民族资本主义”“民族工业”“私人工商业”在我们的知识体系中含义是一致的,它们都指在近代中国由中国人个体投资,使用机器进行生产的工商企业。
[设计说明]准确定位民族资本主义是展开下面学习的前提,而只有和其他相近历史事物做比较,才能准确把握它的概念。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是近代史上和民族资本相并列、相关联的历史事物,而后面的几个词语也都是近代史常见的名词,厘清这些名词,对本部分的学习有重要作用。
(二)源与流——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概览
1.总体把握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高考回眸](2008年上海卷共同部分29题)下列选项中(见下页)正确反映了1870—195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是
[解析]对这类线条示意图进行解读时,需要以时间为基本依据,共注“五点一趋势”,“五点”即线条的起点、终点、最高点、最低点、转折点,“一趋势”是该线条的总的走向。从时间来看,1870年民族资本主义刚刚产生,因此图示线条的起点不能是最高点,由此可知B、C两项错误;而1956年是民族资本主义改造完成时间,这时民族资本主义走向消亡,因此线条的终点应是最低点,其线条走向应是向下的,故B、D错误。选A。
[设计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近年命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个侧重就是对近代史上民族资本主义整体发展趋势的考查,比如这里所选用的2008年上海第29题就用曲线示意图考查了民族资本的总体发展趋势;2009年江苏卷第6题借助一些文学性语言描述了民族资本的发展态势等。这里执教者选择了一道典型的高考题进行练习和讲解,并进行方法的点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师:通过这幅图我们可以了解民族资本主义的总体发展趋势,但由于没有具体时间,我们并不能从中看出各阶段的具体特征,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按照顺序说出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史各阶段的发展概况和原因。
2.回忆民族资本主义各阶段的发展概况及原因
[设计说明]高考对本专题考查的第二个侧重是各时期的阶段特征,比如2008年宁夏文综第30题和2011年山东文综第11题都考查了民族资本主义在兴起阶段的发展特征;2010年浙江文综第38题考查了民国初期、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特点;2009年海南第19题则考查了抗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征;而2010年北京文综第37题则选用了民族企业“张一元”茶叶的发展历史,考查了民族资本在近代各时期的发展情况。学生在高三最初的复习时对此掌握得比较好,这里引导学生填写表格即可。
3.进一步认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
材料3:据不完全统计,从光绪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1895—1898),新设立了62家商办企业,资本总额达1240多万元。这远远超过了中日战争前20多年民族资本的总和。
从1912年到1919年的8年之间,中国民族资本建成的厂矿有470多个,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至少有一亿三四千万元,超过了过去50年投资的总和。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4:1920年和1936年中国产业资本投入(万元,不包括东北)
——整理自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述略》
问题4:据以上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快时期和发展史上的最高点。
问题5:以上两则材料的研究方法有何特色?这种方法具有怎样的优势?
问题6: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绘制一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示意图。
参考答案:(4)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在一战期间,发展的最高点在1936年。(5)运用数学方法对历史进行定量分析,使历史研究更加精密,科学,更具说服力。(6)示意图如下。
[设计说明]问题4是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点,通过数值的比较,学生很容易得出正确结论。问题5涉及史学方法,与近年高考内容的拓展一致。问题6绘制示意图是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宏观把握和总结。
4.重点突破:探讨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出现的原因
师:1912—1919年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被我们称之为“黄金时期”,在高考中,这是被重点关注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为什么能发展得那么快呢?除同学们介绍的以上原因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请阅读材料:
材料5:据统计,1912—1916年,北京政府颁布的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八十多项,如《暂行工厂通则》《公司条例》《商人条例》《矿业条例》等,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矿业、渔业、林业等很多方面。主要内容有:解除对民间兴办工商企业的限制;实行专利制度,奖励植棉、制糖、牧羊;对新办企业予以优惠政策,实行保息制度,对民族工业品及其原料减免捐税;设立各种示范场所,推广技术,劝导人们创办实业;筹办国货展览会和组织参加外国博览会等。
——薛伟强等《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学术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
材料6:上海安乐纺织厂生产英雄牌绒线时,英国的蜜蜂牌、飞艇牌绒线风靡市场,安乐厂为了在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大做广告,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则采取有奖促销手段——在部分袋装面粉中塞入一个铜板,以博取顾客的中彩心理;周学熙的启新公司,通过生产设备的更新与改良,水泥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成本不断降低,并且多次在国际赛会、博览会及国内雇览会上获得奖章和奖状。
——整理自郑起东《外资入侵与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
问题7:据材料5,概括北洋政府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哪些有利条件?
问题8:据材料6,指出为发展企业,民族资本家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经营策略?这反映了民族资本家的什么品质?
参考答案:(7)提供法律保障;改善民族经济的生存环境;提供优惠措施;提供技术和产品宣传上的支持。(8)进行广告宣传,有奖促销,更新设备提升质量;自强进取,开拓创新。
[设计说明]时下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近代史体系,基本上遵循的还是“冲击—反应”的史学理论,即近代中国社会是在外来因素的不断冲击、推动下发展的。无论传统的革命史范式还是日益被人推崇的现代化范式,都是以这种史学理论为基础,但这种理论有一个明显的局限,就是过于强调事物发展的外在因素而忽略了内因。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为例,以前,我们主要归因为欧洲列强放松经济侵略,但史学研究已经清晰地证明,日本和美国的加紧侵略使中国面临的外来经济压力更甚于一战前。中国政府的政策和实业家的自强是不可忽视的原因,此处两段材料就突出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内部动力。
从高考来看,高考对民族资本发展历程考查的第三个侧重就是各时期促进或阻碍民族资本发展的因素,比如2011年广东第15题、四川第16题均考查了19世纪末清政府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性支持;2009年山东第11题考查了实业救国;2009年天津第6题借助“抵羊”商标考查国民政府前期对民族企业的促进,2010年江苏第11题考查国民政府后期政策对民族资本的阻滞。在前面表格的基础上,这里重点选择了民族资本发展最快的时期进行深入探讨,突出了北洋政府对民族资本的促进和民族资本家的进取精神,对传统观点是一种补充甚至冲击。
(三)纵与横——民族资本主义外部联系的建构
1.近代几种经济成分之间的联系(在带箭头的线条上写出,见下页图)
2.世界大势下的民族资本主义(见下页表)
[设计说明]近年来,高考试题考查内容的学科内综合特点明显,2007年广东文科基础第23题考查了封建主义对民族资本发展的阻碍;2010年浙江文综第38题考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民族资本的影响;2011年天津文综第13题则考查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影响。这些试题要求学生具有较为开阔的学习视野,对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有清晰的认识。鉴于此,执教者设计了这一部分,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对与民族资本主义相关联的问题加以分析。
师:在民族资本主义的各发展阶段中,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是一个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客观评价的时期,直到今天,岳麓版教材依然说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是萎缩的,事实上,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一时期恰恰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峰。下面,我们就结合这一时期探讨一下中外历史的联系。
3.三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外部环境探讨
材料7:公营经济或称国营经济,古已有之。而1862年太平天国革命结束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又陆续办起了中国第一批大机器生产的近代公营企业。到上个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还通过独资和与中央及地方单位及私人合办等方式,大力兴办厂矿。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股东董事会制度……而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
——摘编自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
材料8:中国进口贸易激增,从1926年的17亿多元增加到1932年的22亿元。出口却大大下降,由1929年的将近16亿元降到1932年的7亿多元……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投资在1930年到1936年的6年中,平均每年增加1.33亿美元……1936年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为55.46亿元(不包括东北在内),其中外国资本所占比重由20年代的51.6%下降为35.3%;本国资本由20年代的48.4%上升为64.7%,其中官僚资本比重由26%上升为35.9%;民族资本比重由22.5%上升为28.8%。
——全汉生《中国经济史论丛》
问题9:据材料7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王朝兴办公营经济的目的。
问题10: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其利弊。
问题11:据材料8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936年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
问题12:据材料8,概括中国产业的发展状况。
参考答案:(9)富国强兵,维护清朝封建统治。(10)国内,抵御外来侵略的需要;国外,世界性经济危机下,前苏联巨大经济成就的影响。利:为战争准备了物质基础,引进了现代企业制度;弊:压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企业缺乏市场调节的活力和制度约束。(11)列强转嫁危机,加紧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日本占领东北,民族危机加剧。(12)中国资本所占比重上升,外国资本仍占较大比重;民族工业较快发展,官僚资本发展迅速。
[设计说明]高三复习的最后阶段,打通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各知识点(文综考试甚至要综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本专题的知识特征决定了学习时眼光不能局限于国内,还要和世界工业文明联系起来,要引导学生形成大文明史观。两段材料分别体现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经济受到前苏联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的状况,属于新材料、新情境,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同时由于本部分是从更宽广的角度认识民族资本主义,对学生历史视野的开阔也有明显帮助。
(四)得与失——民族资本主义历史地位的考量
1.民族资本主义在追求民族独立进程中的作用
师:在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的两大斗争主题是什么?对,是民族独立和现代化,考量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当然跳不开这两大主题,首先我们来看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人追求民族独立的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师生共同总结: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来看,经济: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政治: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反侵略的革命性,是四个革命阶层之一,但革命性不彻底。
2.各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对现代化进程的作用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对人们观念的影响
材料9:举事必先启智,启民智必先教育;而教育非空言所能达,乃先实业;实业、教育既相资有成,乃及慈善,乃及公益。
——张謇《谢参观南通者之启示》
材料10:在雇佣女工的场所,“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
——《论妇女做工宜设善章》,1888年4月1日《申报》
问题13:据材料9指出,张謇如何认识创办实业的作用?
问题14:材料10反映出作者对妇女做工的态度如何?理由是什么?当时大量妇女到工厂做工从本质上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13)实业能为兴办教育和公共事业筹集资金,是当时救国的基础。(14)态度:反对。理由:有伤风化。说明:近代工业的发展冲击了旧观念、旧习俗。
[设计说明]本部分从近代中国的两大主题引入,分别探讨在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下,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进而认识这一历史事物的历史地位。从近年高考来看,2011年江苏卷第22题考查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对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影响,2010年全国卷二(大纲版)第37题考查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对城市化的作用,都是对这一部分的考查。从材料中也可以看出社会变革中人们观念的差异。
(五)拓展延伸——江苏在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
2011年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第38题(部分):“孙中山选择定都南京,从经济因素考虑,您认为当时江苏地区具备了什么优势?”课后查阅资料,具体说明这一优势,并说明这一优势对近代江苏有何影响。
(答案略)
[设计说明]江苏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地区,而民族资本的成长也深深影响了江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从而使江苏在近代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江苏实行新高考后,必修卷和选修卷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的考查频率都很高,此处引用高考题并把它设计成课后拓展学习,意在让学生在课后多关注江苏区域史的内容,进一步增强备考的针对性。
四、教有所思
专题复习时近高考,教学任务更加简洁,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首先定位在如何实现复习备考的有效性上。要有效备考,首先要研究高考,将高考的考查要求融入教学中。“民族资本主义”是近年高考的长效热点,从全国范围来看,每年都有多道试题直接考查本部分内容。经过分析,笔者梳理出了高考命题的较常见视角,结合“民族资本主义”问题的学术研究成果,从“名与实、源与流、纵与横、得与失”四个方面展开剖析,将中学历史教学积极提倡的且已在新高考中充分体现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史学观念更新、史学方法介绍、史料教学的逻辑推演等融入了教学设计中,其目的就是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提升文科生的史学素养,进而培育学生的理性思考和人文精神。
本课教学中运用了十几则材料,材料的选择经历了反复推敲比较,但在教学中,笔者越来越感觉到,选择一则好的史料固然重要,但对史料的解读和合理运用更加关键。合理运用史料要做到这样几点:一是抓住史料蕴含的关键信息,二是挖掘史料与教材内容的联系点,三是研究史料体现的史学观念和史学方法,四是关注史料在证据链中的作用和地位等。
标签:民族资产阶级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江苏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官僚资本论文; 历史知识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