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社会中的人工自然建设_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论文

论和谐社会中的人工自然建设_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论文

论人工自然之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和谐社会论文,之于论文,自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9)12-0036-06

前言

当前,学者对“和谐社会”的研究主要在两个方面进行:其一,从历史角度阐述古今中外特别是当代中国关于和谐社会的主要思想和人们对和谐社会应然状态的理解,以期从历史中获得借鉴;其二,从学科领域的角度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进行操作层面的制度设计。历史地、多学科、多角度地研究和谐社会的构建问题,显然可以借鉴古往、发挥众学科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多层面的理论支持。但笔者认为,相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要求,我们当前的研究尚有很多不足,如因学科研究范围的限制,许多学科研究的视角偏狭,且由于缺乏各学科间的渗透性研究,许多理论成果和方案建议往往缺乏系统关联性和全面性,进而使“和谐社会”的研究呈现“形上”有余而“形下”不足、理论建构深刻而可操作性缺乏等不足。

科技哲学相对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而言处于更“低”的层次,其理论也易于渗透到其他领域,因而运用科技哲学知识研究社会问题,研究成果将更具客观性、系统联系性和全面性;再有,科技哲学的研究往往涉及具体的物质层面,因而相对而言其研究成果具有可操作性。基于此,著名学者于光远曾言,以科技哲学相关知识与原理研究中国社会,不但是科技哲学学科发展的需要,更是深入而全面研究中国社会面临问题的需要。有鉴于此,笔者现试着从科技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人工自然的视角探讨和谐社会的构建及其相关问题。

一、人工自然的生态性存在及人工自然研究

(一)人工自然形态及其生态性存在

人工自然是指人类在其进化过程中所创造的人工技术物和人工自然界(即人工生态系统)的总和,它属于“社会的自然”的一部分,人工创造性、社会性是其显著特征。

人工自然的形态,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内容。本文参考学者林德宏的观点,按照人工自然的“属人”程度,把人工自然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简单的人工自然物(如凝结人类一定劳动开采出的原油、天然气等);第二类是半人工的物质系统(如人工河道、自然保护区等);第三是全新的人工自然物(如火车、电视等);第四是人工自然的副产品(如改造自然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酸雨等生态环境问题)。

类似于自然界的生态,人工自然也有其生态关系,它既包含人工自然内部各种个体及过程的关系,也包含人工自然与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关系。仿照生态学的概念,我们把人工自然物之间以及人工自然与其存在环境之间经过人的活动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而形成的占据一定自然空间与社会空间、执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称为人工自然生态。

人工自然生态的存在源于人工自然内部复杂的形态结构和现实的外部关系。在人工自然内部,存在着产业间的有机联系;同一产业的产业链条上存在着上下游间的联系;整个产品系统中则存在以人的需求为纽带的联系(如产品的兼容、标准化等);在人工自然形态间关系上,又存在着简单的人工自然物(主要为资源)和半人工的物质系统(主要为人工环境)的联系等等。在人工自然外部,存在着诸多影响人工自然存在、发展及形态结构变化的因素,如自然界因素(环境、气候等)、技术风土、科学水平、技术思想等。

(二)人工自然研究现状

目前,人们对人工自然的研究重点在于人工自然总体和技术创新方面,总的说来,这种研究仍没有在本体论层面实现对人工自然本质的深刻认知,没有涉及各种人工自然彼此问的关系以及人与人工自然关系对人的关系的影响。具体而言,这些研究的缺位造成了对人工自然研究的如下不足:

一是缘于人工自然本体论研究得不够深入,人们尚未能关注人工自然生态研究。人工自然丰富多样,有其内在结构与存在环境。其内部涉及技术产品及结构、产业链及结构、产业间结构等诸多因素;就其外部环境而言,自然界、人类社会构成了其现实的存在环境。显然,我们生活的世界存在着一个现实的以人工自然为中心的生态系,遗憾的是当前少有学者对此研究。

二是没有将人工自然研究引向社会中人的关系领域。当前,由于人工自然的飞速发展,人工自然物形成了我们重要的生存环境,人们围绕人工自然的生产、占有、分配、消费等形成了各种利益关系。通常,人们习惯于以人为中心去研究社会关系,倘若我们更换视角:以人工自然为中心,研究现存的社会人所要调处的主要关系,结果会如何呢?对此,人们还没有尝试。

人工自然物构成了我们普遍的生存境,进而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人打交道,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中介,此亦决定了在实现社会和谐的进程中,人类要调处的关系将实现新的变化——由三大关系到四大关系。

二、从三大关系到四大关系

(一)人工自然与社会

人工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有许多方面,但更突出的方面应在于人工自然对社会的基础性。首先,人工自然的建立与发展构成了人类物质文明的基本内容,在现实层面上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基础,这突出表现在人们对技术产品及人工环境的依赖上;其次,人工自然不仅体现了人的价值,而且解放了人的体力与智力,极大地提高了人的创造力。劳动创造人,人在创造人工自然的同时,也创造和完善了自己,这种“创造”与“完善”使人的器官得以一定程度的解放,人的创造力遂得以提高;再有,人工自然业已成为人与人之间物质利益关系的承载者。当前,人工自然物构成了我们的生存前提以及普遍的生存环境,人们围绕人工自然的生产、占有、分配、消费等形成了各种利益关系,对这些关系的处理已构成了我们社会生活的重要主题。可见,正是人工自然演绎了我们的社会生活、促进了人自身的发展。然而,人工自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如高消耗、高污染、物本主义等负面的东西,这一点,我们无论如何不该忘记。

(二)人工自然与四大关系的形成

和谐社会的实现是一个动态逼近的过程,社会和谐的本质在于“关系的和谐”。传统理论认为:实现社会和谐,就是要实现人的“三大关系”和谐,即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关系的和谐。事实上,人工自然一端连着自然界,一端连着人类社会,并且成为现代人类进步与发展的现实基础。从特定的视角看,随着人工自然的不断丰富与扩展,人与人工自然的关系(即第四大关系)已构成人类要调处的一种十分现实的关系,如人机关系紧张造成的人的心理恐惧、人机界面友好使人感到的心理愉悦等已成为人与人工自然关系的现实写照。再有,前已述及,当今人工自然与自在自然、人类社会、社会个体已构成了一个有机的以人工自然为核心或结点的“生态”系统,我们可以通过对人工自然生产、占有、分配、消费、发展趋势及人工自然生态关系现状的研究与反思,理解人类应如何调处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所面对的几大关系、如何构建和谐进步的社会。简言之,随着人工自然在人类社会中地位的提升和作用的扩展,人类要调处的基本关系正经历由三大关系向四大关系的转变。

强调四大关系的意义在于突出人工自然在自然演变、社会和谐发展中的独特地位。两千多年以来的自然观研究存在一些根本的缺陷,对人工自然的忽视是其表现之一①。因此,要改变传统自然观只研究自然的做法,应加强对人工自然的研究。加强对人工自然的研究,不仅是深化传统自然观研究的需要,也是研究现实的迫切需要。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如何从特定的角度审视、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务之急。和谐社会的核心在于利益关系的和谐,而在当前,许多利益关系上的不和谐恰恰是通过人工自然表现出来的,如山西的“黑砖窑事件”,以人工自然的视角,其发生应该在于建筑产业链上下游利益分配的严重失衡(如房地产业的暴利与制砖业的微利所形成的反差)使得上游砖厂老板不得不在“人”上做文章。如此类推,用人工自然的视角看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的许多不和谐因素会很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三、人工自然视野中人的四大关系及其和谐问题

(一)人工自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

人工自然,就其本质而言,是自然性与人工性的统一。因此,人工自然,作为“人类学意义上的自然界”,具有自然的性质。这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其一,人工自然不是人类在“天然自然”之外无中生有造出来的,而是利用天然自然物,根据人的需要、目的加工创造而成的。其二,人工自然的自然属性并没有消失,它们的发展演化仍然要受自然规律的规制。

这样,我们便不难理解,人工自然与外在自然之间呈现如下关系②:人工自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必然会受到外在自然的影响;而人工自然物产生后,又会对外在自然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人工自然产生之后,会自然地进入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人工自然的形成、演化必然影响自然系统的平衡——消耗着自然界的能量、破坏自然界原有的结构、秩序和平衡关系,虽然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这种“破坏”、“平衡的被打破”不一定是坏事——它们往往会导致新的有序结构的诞生,但工业化社会以来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却是大自然对人工自然的真实“反馈”。对此,人类必须牢记:在拓展人工自然的过程中人类绝不能随意破坏外在自然,而必须把人工自然的发展融入整个自然进化的链条之中,努力使二者谐调一致。

人工自然的出现,丰富了自然本身的内容,同时也使传统意义上的人与自然关系出现了新变化,这种变化突出表现为:在人与自然关系之外又增添了人与人工自然的关系,人工自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愈来愈大。

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可现实地表现为生产与消费关系——人们在利用外部自然创造和消费人工自然的同时,也在消费着外部自然的资源和环境。这样的生产与消费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诸多的负效应,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化就是其表现之一。当前,正是人们对自然物(如原油、煤炭等)的膨胀性需求与无度开采,导致了全球性资源的耗竭;许多全新的人工自然物(如汽车、冰箱等)虽然带给了人类以福祉,却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东西(如臭氧空洞的形成、温室效应显现等),加之生产人工自然过程产生的副产品的不断增加,全球环境问题愈发严重。所有这些,都使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面临新的考验。

从系统论的视角来看,当系统进化时,环境往往会表现出退化的特征。因此,人工自然的进化往往以人工自然以外的自然界的退化为代价,表现在现实层面即人工自然的进化造成了众所周知的种种危机。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这些危机的根源应在于进化与退化未实现良性的耦合③。在自然系统中,要素各方可经过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而彼此约束和选择、协同和放大,亦即出现耦合现象。约束和选择意味着耦合各方自由度的减少乃至部分属性的丧失;但同时,协同和放大则意味着耦合各方在一种新的模式下协调一致的活动。因此,如何通过人工自然使其进化与外部自然的退化最大限度地实现一种良性的耦合,是构建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出路所在。

(二)人工自然对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影响

当前,各种社会矛盾的负面性影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这些矛盾在某种程度上源于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冲突。利益往往是人们“最敏感的神经”,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④ 对利益的追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杠杆,但同时也是引发社会矛盾的根源。所以,从这一视角看,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质主要是构建和谐的利益关系。

从人工自然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出,和谐利益关系问题可突出地体现在人工自然上。

目前,经济生活中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大多以人工自然为中心而开展。从经济角度看,社会的不和谐方面,可理解为最主要地体现在人工自然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中。人工自然生产的高耗低效、非绿色化;交换、分配的不公平;发展所依赖的生态环境的被破坏等等,这些问题都将影响特定群体的利益。因此,从人工自然的角度看,利益关系问题的实质往往是人工自然的问题。

现实中,人工自然的生产、分配,人工自然的质量、人工自然的消费等均可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下面仅从人工自然生产(过程)的角度阐述人工自然生产安排的不合理对人与人关系的影响。

人工自然生产安排的不合理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主要由自然资源及其破坏和污染在人群中的不合理分配、人工自然产业链上下游间及产业链间的关系失衡、人工自然物本身的不当生产等所体现。

自然资源是绝大多数人工自然产品生产不可或缺的原料,大到国与国之间,小到人与人之间,人们为了生产更多的人工自然产品进而满足自己的利益诉求无不进行着激烈的自然资源争夺。对一个国家而言,国家往往通过政策导向、计划指令、经济手段等措施调整自然资源在人群中的分配。但是,若如上措施失当,将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如少数政府、开发商和失地农民间关系的紧张,说到底是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分配所致;去年因电煤关系紧张而引发的人们对煤老板的“怨恨”,说到底则是资源垄断性开采的结果。

大概“经济人假设”能解释下面的现象——人们往往在争夺可用的自然资源的同时,却把污染及其治理推给别人。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着,这是人工自然生产过程影响人际关系的又一方面。在现代社会,许多人们(国家)在创造人工自然的过程中,往往把人的行为的自发无序趋势以及人工自然物的非自然结构与秩序带给自然界。照理说来,人们应按照“谁破坏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实现人工自然与自然界和谐,但事实往往是,有些人在享受更多资源的同时却把“残渣”留给自然界和占人口多数的社会公众,这样势必造成相关社会领域内的不公平问题。可以说,环境问题,从其实质看,乃是人与人之间利益冲突的产物,马克思曾说:“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同自然的关系。”⑤ 如在矿业生产区,面对矿产资源被开采过后的满目疮痍,矿区的民众怎能不对开采者、政府管理人员心生怨恨?

在分工愈加精细化的当代,人工自然的生产过程大致表现为产业链,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看,当前的许多社会问题,与人工自然产业链上下游间、产业链之间的失衡不无关系。山西的黑砖窑事件,从利润在产业链分配的角度看,在一定程度上是产业链上游(制砖)的利润极少与产业链下游(房地产)的利润极大之间矛盾的结果,这种矛盾使上游老板往往选择使用廉价劳力(发展到极致便是童工了)、剥削等手段寻求与下游利润率的接近;再如,我国西部退耕还林、绿化造林工作之所以成效不尽如人意,可以解释为产业问(一产中的林业与二产、三产之间)、地区间利益分配上的冲突,正如有人所说,“二产污染靠一产治理、东部污染要西部治理,这显然不太合理”。

生产什么样的人工自然同样关乎人际关系的和谐。人工自然物的设计是主体通过思维对自然物的人工组合,它内化了设计者的文化价值观念,如何设计、定位人工自然物不仅将影响设计者与消费者的关系,而且,在更深的层面,将影响社会阶层的关系。如按技术美审美要求设计的产品,因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消费者的文化心理,因而往往使消费者能以审美的方式感知到设计者浓浓的温情,例如当别人倒车时,一个简单的语音系统播放的“请注意,倒车”不断地提醒你注意车辆的动态,于无形之中,你会感到自己作为人所受到的尊重与关怀,感受到社会的和谐与温情。在产品定位方面,正是高档商品(甚至是极品商品)的不断被设计生产,引发了部分人的奢侈消费、炫耀消费、攀比消费,形成了消费领域的“二八现象”。这些不合理的生产与消费势必影响社会阶层关系的和谐——导致人与人关系割裂、人格畸形化发展。

在当代,就国家层面而言,公共品生产与私人物品生产的关系问题同样会影响社会阶层间人的关系。如私人轿车增多导致的公共道路的发展,满足了部分人的需求,但实际上却占用了大量的农民耕地;景区别墅的建立,满足了少数人的休闲式居住需求,却损害了广大民众的利益。

(三)人与人工自然的关系

人与人工自然的关系问题进入人们关注的视野是与人类技术的知识含量、“情感度”不断提升相关联的。在当今高技术的时代,随着技术的知识含量、“情感度”的不断提升,人工自然物对人的影响不断由单一走向多维、由简单走向复杂。诸多事实表明,人们对人工自然物的消费已现实地“涉及到人们的习惯、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乃至价值观念等”⑥。缘何如此?首先,高技术人工自然物因其高知识含量(高知识含量往往伴随高的效率、强的功能)或高情感内化抑或人机界面的友好而会对消费者产生很强的“促逼”作用,这种“促逼”作用不仅会在生理层面,而且在心理层面对人产生影响,并在消费过程中被不断强化,成为消费者内在的“为我之物”。这样,高技术人工自然物对人的影响往往会深入到人的精神层面,它往往使人沉溺于其中而难以自拔。其次,人工自然物越是内化高技术,从“科技黑箱”的视角看,它就越“黑”,进而也就越能对消费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依赖、崇拜等,最终使其沉溺于高技术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

进一步地,上述“影响”将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给人们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使人与人工自然关系的和谐问题凸显。如面对初次与之打交道的高技术产品,我们往往会出现“人机恐惧”,进而渴望“人机界面的友好”;电子信息沟通的方便与快捷使人与人因缺乏面对面的交流而产生陌生感;具有高“情感”、人机界面友好的高技术产品可能使人不能自拔(如网络产品)。

人类创造的人工自然解放了人的体力,改变了人的生存条件。但是,人类不应过分陶醉于自己的胜利——频繁出现的酸雨、极端性天气等是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核武器是人工自然对人类的威胁;网络虚拟世界造就了人的情感的空白带……解决之路在于实现人与包括人工自然在内的整个自然界之间的协调发展。

(四)人工自然视野中的人己关系

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不只具有个体意义,“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因此,实现个体自身全面而协调的发展应是人类发展的旨归,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实现个体自身全面而协调的发展,除了应处理好前述的与自然、与他人(社会)、与人工自然关系外,还应处理好个体与其自身的关系,实现人己关系的和谐。人己关系和谐问题的实质即作为客体的人能否满足作为主体的人的多种需求问题。如果我们按需求的内容对人的需求进行划分,则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即物质性的需要和精神性的需要,从这一点看,人己关系和谐问题突出表现为人自身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关系的协调问题。从人类发展的历程看,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过程,正是二者的交互作用、共同促进,才有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作为“社会人”的人类个体的发展。

作为人的智慧与劳动的产物,人工自然在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和谐的实现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人工自然物是人自身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和谐状况的重要体现者。人工自然物系人们“有意而为”的结果,体现有人的意志的烙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曾言:“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己。”⑦ 再有,前已述及,在当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人工自然物已构成我们现实的生活环境,所以,人工自然物能现实地体现人们对人自身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协调的关注程度和实现程度,如审美需求是人的一种精神需求,人们创造的人工自然是否按技术美审美要求设计制造、是否做到了怡人化便成了该人工自然物“满足人精神需要(审美需求)”程度的重要体现之一。

其二,人工自然物是人自身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和谐的重要实现者。实现人自身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和谐“是一种历史过程,而不是思想活动的过程。”这表明,实现人自身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和谐不只仅仅依靠人的自省、内悟甚至思想计划,更多的是在人改造世界的实践中通过与他人的交往、通过对外在环境进行有目的的改造从而对人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去实现。自然界,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是人为了不至于灭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人工自然生态系统则是人为了更好地生存而必须与之交往的“人的身体”(虽然未必能真的如愿)。因此,人工自然环境于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的时代,人工自然物的开发构成了科技生活的主题,人工自然物的不当开发可以带给我们“人机恐惧”、“沉沦与迷茫”、“人是机器”的现实。当今,自动化、控制论、人工智能的发展,使某些机器比人脑更快更精确,这使许多人自愿用“机器思维”代替自身,这种对人精神世界的控制是更为深层的,也是更可怕的;反之,人工自然物的合理开发则可满足人的被尊重的需求、个性发展需求、审美需求等,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结语

从“三大关系”到“四大关系”是人与世界关系的变革;从“三大和谐”到“四大和谐”是和谐理念的变革,它是一种超越,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当前,我们应该对我国的人工自然生态关系的现状进行研究与反思,进而思考人们应如何调处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所面对的四大关系,如在生产领域,我们应研究如何通过调节人工自然物的自身生产和环境的保护,使人工自然物的生产更怡人化、更绿色环保;在分配领域,我们应研究如何通过调节利益在人工自然物产业链、产业间的分配和环境问题的公平分配、风险均摊等去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种历史过程,而不是思想活动的过程”;如其他实践一样,和谐社会的构建只有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才不会陷于盲从、才不会落于“乌托邦”。但愿本文的探讨能引起大家对构建和谐社会新路径问题的理论与实践关注。

注释:

① 林德宏:《自然观的变革》,《江海学刊》1996年第1期。

② 霍玉枝:《人工自然及其演化研究》,《延安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③ 吕乃基:《人工自然的进化及其代价》,《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年第5期。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⑤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9、97页。

⑥ 吕乃基:《论高技术的极限》,《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年第8期。

标签:;  ;  ;  ;  ;  

论和谐社会中的人工自然建设_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