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帝国主义”思潮的社会价值影响论文

“经济学帝国主义”思潮的社会价值影响论文

“经济学帝国主义”思潮的社会价值影响

赵 昆

(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摘 要〕 “经济学帝国主义”表面上是一种经济学研究范围“越界”、经济分析和解释对象扩大现象,但在伦理学视阈内,其许多“霸权”行为实质上是某种“泛经济主义”,即“唯经济论”和市场价值观泛滥。经济学的行为分析是一种有效的理论工具,对许多社会现象有很强的解释力。但无限扩大经济分析的界限,在提供一种新的解释视角的同时,也会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带来混乱。

〔关键词〕 “经济学帝国主义”;社会价值观;价值导向

“经济学帝国主义”作为源于西方的一种理论主张,其基本观点是:人类的一切理性行为都属于经济行为;效率是社会生活中唯一有价值的准则;经济分析是分析人类行为最有效的方法。“经济学帝国主义”表面上是一种经济学研究范围“越界”、经济分析和解释对象扩大现象,但在伦理学视阈内,其许多“霸权”行为实质上是某种“泛经济主义”,即“唯经济论”和市场价值观泛滥,其理论误区包括“一元绝对的方法论、唯经济原则的行为选择论和泛市场的价值观念等”① 赵昆:《伦理视阈下“经济学帝国主义”的理论误区》,《道德与文明》2017年第5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人人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问题”的同时,无形中对社会价值观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

对此,“我们必须理性地看它,既不能一味地批判它、否定它,也不能一味地接受它、维护它”② 赵昆:《“经济学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相关论争》,《齐鲁学刊》2015年第1期。 。台湾政论家南方朔一针见血地指出:“经济学处理可交换的商品劳务或许有用,一旦捞过界,去谈生活问题和政策问题,它那种馊学问的本质就开始出现。”③ 南方朔:《小心馊经济学》,《南风窗》2012年第19期。 青年学者钟伟更是用“在木匠眼里月亮是木头做的”④ 钟伟:《在木匠眼里的月亮是木头做的》,《博士咖啡》第三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第116页。 来指喻唯经济学的思维现象。还有学者指出:“经济学的霸权态度在西方已经受到广泛抨击,所以反对经济学帝国主义在当今西方学术界其实已不是个重要的任务。我们看到,例如在白宫里面现在有‘话份’的,其实不是经济学家,经济学家只占总统智囊团里的一个席位。但经济学的话语权力在中国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⑤ 汪丁丁:《让心灵在所有方向上充分涌流》,http://www.china-review.com/sao.asp id=4903.

就这样,尹爱群在两个家之间周旋,格外谨慎了。晚上从不在外过夜,周末仍像以前那样,陪妻子逛街看电影,晚上散步,拉着妻子的手,恩恩爱爱。他去扬扬那里的时间,改为上班时间了,他是一把手,谁约束他呢!反正扬扬不上班,二人大白天大部分时间就是赖在床上,尽情地做爱,之后裸着身体,猫着腰去厕所,之后看电视,再后就是品尝扬扬的烹饪手艺。扬扬擅长厨艺,她读的是职业学校烹饪专业。厨房里工具齐全,光刀具就十多把。其中一把又长又锋利的尖刀,扬扬一直不知道什么用途。

经济学的行为分析是一种有效的理论工具,对许多社会现象有很强的解释力,但无限扩大经济分析的界限,将不宜用于经济理性计算的精神层面的东西也纳入经济分析的研究范围内,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分析人们的情感和伦理应然问题,在提供一种新的解释视角的同时,也会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带来混乱。

一、影响制度政策的价值导向

伴随着经济学成为显学,及经济学“越界”扩张研究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制度政策的价值导向正在发生变化,从经济学视角看待制度政策问题也越来越普遍,这有许多积极的贡献,但也有一些令人担忧的地方。

“经济学理性主义坚持人的自利本性是一切经济行为的(至少是经济行为研究者的)出发点。这是亚当·斯密(A.Smith)《原富》的核心思想,也是被认为是‘经济学帝国主义’里程碑的贝克尔(G.Bec⁃ker)1976年著作《人类行为的经济学看法》的核心思想”① 汪丁丁:《经济学理性主义的基础》,《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2期。 。人人都趋利避害的自利动机一直被经济学家看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人甚至认为自利动机也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动机,“人是自利的生物实在是社会的大幸。……如果人是利他的,则任何理想都不可能建立起来”② 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只有将“自利的经济人”当作人类社会的基本人性,社会发展才有动力,人人都从趋利避害的角度看问题,“社会就会更理性,也更有科学精神;自己的国家也会更发达更文明”③ 高小勇:《我们都是经济学帝国主义者》(自序),高小勇编:《经济学帝国主义》,北京:朝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XIV页。 。

基于利益驱动,许多人主张通过金钱和市场对人的行为进行激励,并以此确定基本的社会制度政策。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N.格雷戈里·曼昆(N.Gregory Mankiw)在他的畅销教科书《经济学原理》的第1章阐述了“人们如何作决策”的四个原理:其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其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其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其四,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④ [美]曼昆:《经济学原理》上册,梁小民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激励即是指诱使或迫使人们做某事的东西,例如可能的惩罚或奖励。曼昆指出,“公共决策者决不应该忘记激励,因此许多政策改变了人们面对的成本或利益,从而改变行为”⑤ [美]曼昆:《经济学原理》上册,梁小民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正是从“经济人”的自利动机出发,经济学将利益驱动作为制度设计的基础和根本出发点,认为人人都会对激励作出反应,人们会根据成本—利益理性计算自己在制度面前采取何种行为的得与失,只有通过利益激发人的行为选择的制度才是有效的制度,也只有这样的制度才有约束力,才是科学合理的制度,而这也是我们当前制度改革所要努力的方向。在这样的经济理性引导下,法律制定、制度建设、公共政策导向,都在向着这种强调外在制约和激励的机制和方式靠近。

高校图书馆传统的读者权限分类方式主要为: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其他读者等。对于不同读者,就借阅数量和借阅时间提供不同的权限。而新会员制模式则偏向于研究读者的发展方向与社会发展方向之间的关联,将读者分类更细化,不再单一以读者在学校的基本信息作为分类,更多的是去深入挖掘读者的具体能力和职业规划,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持和引导服务,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还有一种担忧是因为制度政策性的激励,往往是一种金钱或是市场激励,实际上这也可看作是给非经济类物品定价,例如用金钱来激励学生取得优异成绩。有人会问:既然人们会对各种激励措施作出反应,那么为什么不能用金钱激励来鼓励孩子学习和阅读呢?问题就在于,这种做法忽略了金钱激励措施对学习本身这种热爱的侵蚀。这会给学生灌输一种错误的评价学习的方式,即金钱激励措施会使人们习惯性地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赚钱的方式,并由此侵蚀、排挤或腐蚀学生对学习本身的热爱。可见,仅仅以金钱或是市场激励的方式去刺激人们的行为、建构制度政策,会有降低人们的德性价值的风险。

利益激励与约束的制度政策,在一定条件下当然是十分有效的,但这种一味强调外在激励的做法也带来了一些担忧。因为从理论上讲,这无疑将“经济人”假设当作了人的基本人性,将“经济人”当作了实际生活中“现实的人”,从而抽象掉了人的其他本性,例如同情、仁爱、奉献等道德情感,人也就容易被看成仅仅是经济动物,只剩下了趋利避害的本能。这不仅曲解了人的基本人性,只看到人的自然本性,将人性降低为动物本能,也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任何外在的制度只有得到人的内心认同才是有效的,否则,若是不能得到人的认同,不能转化为内心自觉,外在制度就会形同虚设。可见,只重外在制度激励是不够的。

“古代希腊和罗马”作为一个常规考点,几乎是近五年来全国高考卷中的必考项目。笔者梳理了2014年来高考题这一内容的具体考点(见表1),并试从这一考点出发谈一下高三历史备考策略。

经济学就是经济学,经济学不能无所不能、包打天下。经济学不同于政治学、人类行为和选择学、社会学、法学和伦理学等等,经济学一定有其自身研究的范围和边界。经济学的解释再有效,也不能代替其他学科。我们并不反对经济学涉猎交叉学科,也不反对经济学分析对政策和制度制定的指导意义,但无限夸大其有效性,以此取代其他的价值导向,对政策的制定和导向是危险的。

二、效率至上的公平效率观

到了警察局,我才知道是来取证的。我说你们应该早说清楚,别人不知道的还以为我老头子犯了啥事。警察说,真是对不起,是我们工作不细致。送我回去时,警察要换一辆车,我说还是警车吧,反正人们也误会了。警车把我送回时,社区围了很多人,我下车时,警察同志特意跟我握了握手。一个动作,就说明了一切。送我的警察说,都回去吧,李六如是个好同志。

效率是经济学的基本价值追求。有学者认为整个经济学理论基本就可以概括为两条:“一条是需求定律,另一条是在一定的局限条件下争取最大利益。”① 张五常:《经济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4期。 约束条件下争取利益最大化的核心,也即效率是经济学的基本价值取向。不讲效率的经济学,就不是真正的经济学。首先,经济学自身天然就包含着效率的追求。有学者认为从词语使用上,“我更愿意把‘经济’看成是谓语、动词、形容词”② 高小勇:《我们都是经济学帝国主义者》(自序),高小勇编:《经济学帝国主义》,北京:朝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XVI页。 。即经济一词本身包含着“节约”之意和“效率”之意。讲“经济”就是要讲“节约”,节约各种稀奇资源甚至包括节约爱③ Sir Dennis H.Robertson.What Does the Economist Economize Columbia University, May 1954,reprinted in Dennis H.Robertson,Economic Commentaries,(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1978[1956]), P154. 。其次,虽然各个经济学流派对经济学的根本特点或根本方法概括不同,但在追求“最大化”即效率这一点上基本是一致的。“它使得经济学所研究的各种经济行为,在‘最大化’这一点上获得了统一:人们,无论处在哪种经济地位上,具有怎样不同的经济利益目标,也无论面对何种经济问题,都力求在各种可能的选择中,选取能为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那一种;‘最大化’构成了经济行为的一般特征”④ 樊纲:《经济学不是道德说教——现代经济学读书札记》,《读书》1989年第2期。 。最后,纵观经济思想发展史,效率思想贯彻始终,是经济学的基本价值取向。效率思想刺激经济学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推动较深入的分析。效率概念使经济学家以一种有效的方法对待问题,这也深深影响了其他社会科学,以致于“法学家波斯纳用经济学的‘效率’来诠释法学的‘正义’,提出只有当权利和责任的配置能实现最大化收益或最小化成本才算是正义的,将正义处理成一个可证伪的、内生的、可操作的范畴”⑤ 赵晓雷:《经济学与经济学者的现实际遇》,http://news.xinhuanet.com/employment/2005-12/31/content_3993549.htm. 。

因此,一定程度上说,经济学分析方法也就是以有无效率来分析和看待人们行为的问题。效率固然重要,但这绝不是人类社会的唯一价值,如果为了效率而牺牲公平正义,为了效率而牺牲善的追求,为了效率而不顾人性或人道,那么这样的效率就是可怕的,也背离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初衷。即使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不是只讲效率的。例如,德国的社会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稳定、公平的社会,德国政府就十分注重运用社会福利政策调整市场竞争带来的对公平的扭曲,保障社会生产处于相对有序状态。“所以说,在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方面,德国模式更加注重公平”⑥ 肖爱民:《论德国模式——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新变化、新特点》,《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

过分强调效率,一味追求效率至上的做法是偏颇的,既不符合人类社会的事实,也会导致不道德行为的发生。随着人们对效率愈来愈崇尚,事事时时以效率视角看问题,往往会造成对公平与效率问题的偏执,甚至会因此而牺牲公平正义。例如桑德尔就以“排队”“插队”为例① [美]迈克尔·桑德尔:《金钱不能买什么》,邓正来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1—29、23页。 ,说明了仅从效率视角看问题,就不仅会排斥公平正义,而且还会腐蚀人类的基本价值观念。“替人排队的行业通过确立市场价格的方式修正了这种低效率的状况。它把听证室的座位分配给了愿意出最高价的人,但是这种做法却是在用一种错误的方式对代议制这一物品进行估价”② [美]迈克尔·桑德尔:《金钱不能买什么》,邓正来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1—29、23页。 。

配制一系列不同初始浓度的甲基紫溶液,其他条件不变,考察甲基紫溶液初始浓度对TiO2薄膜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见图4.

如果在国家发展层面过分追求效率,将效率当作社会发展的首选价值目标,甚至是唯一价值的时候,就会导致极端“效率至上主义”。当前被人们所批评的GDP主义、“增长主义”,就是这种效率主义的一般表现,而这已经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我们要追求效率,要发展经济,但绝不能因此而偏废社会的公平正义。经济问题不能就经济论经济。中国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效率,离不开经济增长,但这种增长绝不是单纯追求效率的增长,党和国家已经指出要在保证效率的基础上,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我们要发展经济,但不能唯经济效率,要超越经济增长主义,实现社会公平和发展成果的社会共享,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对物质主义价值取向的推动

“经济学帝国主义”理论也可能为“越界”现象进行辩护,认为经济学自身的研究,特别是崇尚实证主义的现代经济学研究,由于其追求研究的可验证性和科学性,因此,其“越界”的研究十分具有客观性和价值中立性,因为其所运用的实证主义思维范式和方法都是价值中立的,这些具有中立性的方法无论如何运用,都不会关系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问题,更不会对其贬低。方法本身的确是中立的,但如果其在经济学“越界”使用的过程中运用不当,尤其是用其解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时候,看似角度新颖地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但却可能会造成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贬低。

虽然不能说经济学就只讲物质利益,但我们应该看到,经济学的“帝国主义”思想潮流,在将经济学的思维范式带入人们社会生活其他领域的时候,就带有了某种对物质主义的推动作用。市场经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人们平常所讲的利益驱动,往往主要是指可以货币化的物质利益。经济学是重视物质利益的,其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最主要地表现为物质利益。因此,经济学“越界”其他领域的时候,也将对物质利益的分析和追求输送了进去。

犍为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始终坚持“严”字当头、守土把关,全面落实“四有两责”,管控好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监管工作连续多年综合排名乐山市第一。该局先后荣获“市级先进单位”“市级文明单位”“市级学法用法示范单位”“省级卫生单位”等称号,2016年9月被评为“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先进集体”,跻身全省县级局前列。

这种“越界”所带来的对物质利益的关注,加速了社会生活中可能本来就具有的某些物质主义的显现。生活中许多人认为,看一个人的地位高低可以用拥有多少物质力量来进行衡量,甚至将物质力量看作是至高无上的。在这种氛围下,许多人用一个人所拥有的经济财力或物质力量来衡量其实力和社会地位。有学者认为,社会生活自发形成的物质本能追求,“又得到了西方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支撑”④ 赵修义、朱贻庭:《关于荣辱观与社会风气的对话》,《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4期。 ,就很容易走向极端,给社会生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现象是,以经济利益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价值取向的利欲冲动,在现实生活中自发地演化为一种利己主义,而且是一种非常粗俗的、带有非道德主义色彩的利己主义”⑤ 赵修义、朱贻庭:《权利、利益和权力》,《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5期。 ,进而走向“唯利无义”的拜金主义。不能不说,经济学“越界”所带来的“人的自利本性”“人是经济动物”等观点,对人们的物质主义或物欲主义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市一测成绩一出,我就发现自己所教的实验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客观题做得非常好。其中有一道题接近满分,但是主观题却做得很不理想,满分6分居然只得了二点几分。

尤其当有些人主张经济学的价值追求可以凌驾于其他社会价值之上的时候,“经济人”的那种逐利本性,使人们对物欲的渴望极度膨胀,再加上市场经济利益趋向的不断诱导,在价值观念上就极易促发物质主义。在个人追求上,就往往表现为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一切向钱看”,将金钱作为人生目的,就容易走上拜金主义,从而放逐了精神,就会不断消解人们人生中的精神价值和意义世界,弱化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当人们被物欲所左右的时候,人也就成为了物欲的奴隶。物质主义在国家层面往往表现为GDP主义。GDP是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简称,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国力与财富。受经济“帝国主义”和物质主义的影响,在一些地区和部门,一些决策者形成了过度追求GDP政绩的“GDP主义”。GDP主义存在很多弊端,如忽略民生问题,造成社会资源、环境的破坏等。近年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GDP主义的危害,提倡要理性对待GDP,提出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实,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看,以GDP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观逐渐被以人类发展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所取代。物质主义在社会生活上,很容易形成物欲横流的社会风气,容易形成一种毫无顾忌、毫无节制的、把消费看作是人生最高目的消费主义价值观。消费主义实质上也是一种拜物主义,通过对物的消费和占有体现其生活方式、身份地位和优越感,具有极大危害。而上述价值隐患,都促使我们应对无所节制的“经济学帝国主义”及其现象有所警醒。

经济理性崇尚效率,在经济学的“越界”研究中,也将效率观念带入了其他学科领域;市场经济讲效率,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下,很多人包括一些决策部门也开始崇尚效率。讲效率当然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但是当效率思维被无限提高,演变成效率至上主义的时候,它的一些负面问题,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四、对社会荣辱观的影响

“经济学帝国主义”也会产生对人生意义的影响。因为如果由于“经济学帝国主义”造成经济思维范式泛滥,某种程度上出现了桑德尔所批判的那种“经济学帝国主义”社会,市场经济扩大为市场社会,整个社会所有领域处处都被市场经济关系所主宰,金钱的价值无限扩大,整个社会的一切都待价而沽,金钱已经无所不能,人们处处谈交易,时时求利益,事事讲成本,人成为了单一的经济动物,人的物质性需求取代人的全面需求,利益交换关系和契约关系取代一切社会伦理关系,整个社会成为一个超级利益交换场所,那么可以想见,在这样的社会,人生的意义在哪里?或许拥有金钱、掌握最大财富就是人生的最高意义,但历史实践已经证明,这不是人生意义的最高境界。人生的最高意义在于精神追求,而不仅是物质的满足。

荣辱问题一直为中国历代思想家所关注。荣辱观在某种意义上看,也是一种基本的社会行为评价方式,表达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荣辱观通过自我认同和社会评价两种方式,用“荣”的观念来表达社会的支持,用“辱”的观念来表明社会的反对。“荣义有耻,德之大端”,是中国传统伦理之精义所在。

但“经济学帝国主义”带给其他领域的,往往是将自利作为人的根本追求,将物质利益的追求作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用是否取得个人利益最大化作为判断人的所有行为和制度好坏的标准。这样,所谓好的行为就是能够获得最大化利益的行为,人生的成功也就在于能否获得最大利益。按照这样的分析,人生就是一场追逐名利的竞技场,人生的目标就在于金钱财富的“赢”,“赢”的标准就在于能否获得财富利益的最大化。如此一来,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好的人生,以何为荣,就成为不言而喻的了。在这种分析框架下,能够获得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才是好的行为,能够获得最大金钱财富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这就很容易导致单纯以财富和地位为荣,唯利无义的荣辱观。以利益最大化为荣辱标准的荣辱观,在社会中往往就表现为“唯富为荣”“唯贵为荣”“唯名为荣”,甚至是“唯奢为荣”,也就是仅以人的财富多寡、地位高低、名气大小、甚至奢侈豪华为荣。反对“唯富为荣”,并不是说就要反对富裕,甚至走向反面“以贫为荣”,并不是要越贫越光荣,而是说荣辱问题不能仅以财富多寡、利益多少为标准。“唯富为荣”“唯贵为荣”“唯名为荣”,甚至是“唯奢为荣”的荣辱观,也是与“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格格不入、针锋相对的,是不可取的。

对财富的追求,争取利益最大化在市场经济中是合法的、被肯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就是要鼓励极大促进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但为此仅仅将财富作为荣辱的标准,则是错误的。但经济学在“越界”其他领域的时候,自觉不自觉地把对物质财富的追求扩大到人类社会的其他领域,甚至所有领域,将财富效益追求作为所有行为必须遵循的最高法则,这就会在影响人们行为方式的同时,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荣辱观,进而影响人们的价值评价。单纯以利益追求作为最高选择,将人们之间的关系简单看成是利害关系,“唯富为荣”“唯贵为荣”“唯名为荣”,甚至是“唯奢为荣”,那么反过来就会促使人们更加强化对“富”“贵”和“名”“奢”的追求,就会引起人们价值观和荣辱观的混乱。

五、对人生意义的影响

经济理性在不断“越界”的同时,会将其“经济人”假设倡导的“人的自利本性”等理论观念,不断灌输到其他学科领域,加上前面所述的其对效率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的推动,就很容易混淆人们对社会荣辱问题的基本看法,对人们的荣辱观产生影响。

我国知名教授秋风曾说:“理发师的眼里只有头发,经济学家的眼里当然只有经济增长绩效,其他东西都是无关紧要的。他们是不可救药的物质主义者”③ 秋风:《告别“经济学帝国主义”》,《社会学家茶座》2007年第3期。 。当然,将所有经济学者都看成是物质主义者有些夸大其词,但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在经济学日益成为显学,经济学“越界”研究越来越有影响力的情形下,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人的生存和发展当然离不开物质利益,我们一般所讲的“致富光荣”,其中的“富”也首先是指物质的富裕,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是建立在物质丰富和发展的基础之上,没有物质利益的丰富,就没有人们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但当对物质的极大追求不加遏制,最终成为物质主义的时候,其负面效应就显而易见了。

当经济理性“越界”侵入人的精神世界,将原本属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情感、价值、意义等,都用经济“价格”予以衡量,都用经济原则进行分析,就有可能带来问题。例如当“经济学帝国主义”用市场交易来分析爱情,用从对方获得多少“利益”来衡量爱情的时候,这些经济分析看似新颖有效,但其实已经贬低了爱情的价值和意义。因为“有些物品的性质既不能卖、也不能买。有些带有人文性质,如友谊、爱情、宽容和荣誉等;另一些物品从本质上讲是集体性的,如民主、公共自由、人权和公正,等等”① [法]米歇尔·阿尔贝尔:《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杨祖功、杨齐、海鹰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页。 。当“经济学帝国主义”用效率来刺激人生,用获得多少利益来衡量人生成败的时候,同样也降低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诚然,人生也要讲效率,但人生的效率不是指获得利益大小的效率,而是指人生如何才能创造最大化的幸福。

古往今来的思想史和古今中外的社会实践都已经表明,追求外在的物质利益不是人生的最大幸福,利益的追求也不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中国儒家学说就主张,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向外的探求,而在于向内的追求。过分地注重外在的物质和利益,将经济分析推广至人类所有的行为,并以不谈道德、自身的科学化为由逃避责任,其结果必然是人生意义的消解,人之主体性的边缘化,人甚至彻底沦为金钱的奴隶、资本的工具。读书是为了什么?当老师的教导变成“读书是挣大钱娶美女”② 《读书是为了挣大钱娶美女?》,http://www.people.com.cn/GB/guandian/182/6330/。 的时候,我们已经不能不哀叹,面对学生的困惑,我们该引导他们什么?今天对孩子的教育,除了鼓励他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追求“成功”,我们对其人生意义的教育还剩下了什么?

人生需要意义。人生意义是人的精神支柱,是人活着的灵魂。失去了意义的人生,是可悲的和可怕的,这意味着对自我生命的否定和对他者生命的漠视。因此,必须引导人们确立积极的人生意义,追寻有意义的人生。但当“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目的被批驳的时候,当“先人后己”“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被指责“不能成为社会成员中利益关系的普遍基础”③ 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 的时候,传统教育中的人生意义便会逐渐被消解。难道人生的意义就在于经济学所说的金钱或利益最大化追求?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追求效率至上?人生的意义就在于物质的拥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

六、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上文所述的“经济学帝国主义”对效率至上主义、物质主义的某些推动,对荣辱观、人生意义等方面的某些影响,最终都会综合表现为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社会风气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社会上或某个集体中流行的爱好或习惯”①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389页。 。社会风气是一个社会或民族价值观念、社会风貌和风俗习惯的综合反映,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集中体现了一个社会总体的价值导向。由于社会风气反映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因此直接关系到社会的进步程度。良好的社会风气对于人们的身心健康、社会的安定有序、人们的道德状况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良好社会风气还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总之,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有序,都离不开良好的社会风气。

易者,变也。变则通,通则活,活则进。变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大学发展亦然。大学从知识传播、知识发现、知识服务到大学社会化的不同阶段,无不追随着变革的步伐,与时俱进,适应社会需求,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不讲道德”的经济学,其本意是要凸显经济学的科学性,在某种意义上是有道理的。持此主张者本身也没有恶意,只是客观地谈到了对经济学的一些见解,强调要保持经济学自身的科学性,保持实证经济分析的精确性和客观性,实际上也就突出了经济分析要保持价值中立特性,要与“伦理价值无涉”。当然这些说法即使在经济学内部也有很大争议。但这种提法,在经济学日益成为显学的情形下,却产生了超出其本来意义的影响力。这一方面无意识、非主动地迎合了一些人的口味,无形中成为一些不良行为的借口。另一方面,这也有意无意地造成了对道德问题的漠视。因为这种经济学强调自身的科学性、中主性,认为经济学就是不能讲道德,讲道德是伦理学的事。这种对道德问题的漠视,无形中也就降低了人们对伦理价值的敬畏,在事实上造成一种只讲科学性,以不讲道德为荣的学科傲慢。加之市场经济的自发作用,在经济学成为显学的条件下,在客观上诱导了一些人在价值观上的不良认知。

同时,随着经济学向非经济领域的拓展,一些本来是市场经济领域才运行的经济法则都被纳入到了非经济领域,这在某些时候很有效,很有解释力,但问题出在将例如父母兄弟关系、爱情婚姻关系、师生朋友关系、领导和同事关系、工作和服务关系等简单看作是利益驱动的关系,看作是可用金钱予以衡量的关系,就会带来“社会关系经济利益化”问题。人们要维护这样的关系,就不得不动用利益或金钱,送红包、讲回报、攀关系、谈利益,在日常生活中就成为了必不可少和司空见惯的行为方式。如此下去,整个社会风气也就在送红包、讲回报、攀关系、谈利益的行为当中不断受到腐蚀。而且,随着“唯经济”激励机制越来越受推崇,当这种机制进入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领域,例如个人功绩考核,制度政策考评等,往往都以利益为首选量化指标。量化评价本身的出发点是好的,有时候也是极其有效的,但有时候也会带来负面效应。例如当考察干部用经济指标量化的时候,当考察医生用利益创收量化的时候,当考察媒体用浏览量、点击率量化的时候,就容易销蚀这些领域和行业内部的德性价值和其他意义要素。单纯的经济考核杠杆助长了许多不良风气,值得我们警惕和反思。

〔中图分类号〕 B0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3909(2019)02-0129-07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济学帝国主义’的伦理反思”(项目编号:16BZX09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赵 昆,男,哲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齐鲁学刊》副主编,研究方向为伦理学原理与经济伦理学。

[责任编辑:吕本修]

标签:;  ;  ;  ;  

“经济学帝国主义”思潮的社会价值影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