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联合B超在子宫内膜息肉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论文_隆琼慧

隆琼慧

长沙市第四医院 410000

摘要:目的:分析研讨宫腔镜联合B超在子宫内膜息肉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从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中抽取80例进行回顾分析,均接受B超+宫腔镜检查,分析诊断结果。结果: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误诊率,组间数据差异明显(X2=13.7892、13.6542、2.0325、3.2651,P=0.0002、0.0021、0.0001、0.0001)。结论:建议临床诊断子宫内膜息肉采用宫腔镜联合B超方式,可明显提升诊断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诊断;子宫内膜息肉;B超;宫腔镜

临床妇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则为子宫内膜息肉,指长时间受雌激素影响,子宫内膜发生增生局灶性良性病变,因此疾病为良性病变,早期诊断难度大,易被忽视。临床症状有阴道不规则流血、腹痛、不孕等,患者经期前后阴道均有少量出血,但临床妇科检查无明显异常,多将其误诊为其他疾病,如功能性子宫内膜出血等。数据报道称,子宫内膜息肉发病率为25%左右[1]。因超声方式在各疾病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逐步提升子宫内膜息肉诊断准确性,且得到临床认可,但漏诊率高。近年来,微创技术逐步发展,因其具备诊断准确率高、图像清晰、直观等优势,逐步将其应用于子宫内膜息肉诊治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仍有部分学者对此质疑。现纳入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8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讨论宫腔镜联合B超诊断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从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中抽取80例进行回顾分析。年龄30-68岁,平均为(44.6±1.1)岁。入选标准:①患者均存在不孕、腹痛等症状;②均存在子宫异常出血症状;③患者与其家属均知晓此次诊治方案,并自愿参与其中。排除标准:①不愿接受宫腔镜、B超检查者;②中途脱落研究者;③病历资料不全者;④智力、精神障碍者。

1.2方法

仪器设备:由日本Olympus公司提供HYF-P型和HYF-IT型纤维宫腔镜、4.5mm和5.5mm连续灌流宫腔镜检查镜;由日本Aloka SSD-1100扇超声仪,扫描频率3.5MHz,以及阴道探头(6.5MHz)。

B超检查:月经完后3d-7d时,排空膀胱,取截石位,严格按照手术程序进行,做好消毒处理,特别是阴道和外阴,把耦合剂涂抹在B超探头表面,并把避孕套套在探头上,插入探头到阴道后穹隆位置,实施超声检查。

宫腔镜检查:月经完后3d-7d时,排空膀胱,消毒处理外阴和阴道,给予盐酸利多卡因1.0%局部麻醉,葡萄糖溶液5%为膨宫介质,缓慢推进宫腔镜,重点检查宫腔壁、双侧子宫角、子宫宫底等状况,完成检查后,缓慢退出宫腔镜。

1.3 指标判定

诊断标准,宫腔镜检查:自动内膜存在息肉状、蒂状赘生物,多发或单发,直径为1cm-2cm,表面红润光滑,可出现炎性坏死,颜色为黄白色或变深。B超检查:蜂窝状回声、不均匀性低、中回声,强回声。

病理检查结果作为此次判定金标准,显微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由腺体间质和腺体构成,表面呈柱状上皮、立方形上皮,腺体减少或增多,间质水肿,毛细血管明显增生,存在炎性细胞或纤维母细胞。

灵敏度 = 筛检试验阳性人数/确诊阳性人数 × 100%=敏感度,特异度 =筛检试验阴性人数/确诊阴性人数 × 100%=特异性,100.00%-特异度=误诊率,100.00%-灵敏度=漏诊率。

1.4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版本)分析数据,t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X2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灵敏度 = 筛检试验阳性人数/确诊阳性人数 × 100%=敏感度,特异度 =筛检试验阴性人数/确诊阴性人数 × 100%=特异性,100.00%-特异度=误诊率,100.00%-灵敏度=漏诊率。

2.结果

2.1 B超检查结果

B超检查灵敏度为40.00%(8/20)、特异度为91.67%(55/60)、漏诊率为60%、误诊率为8.33%。详见下表1:

2.2 B超联合宫腔镜检查结果

B超检查灵敏度为95.00%(19/20)、特异度为96.67%(58/60)、漏诊率为5%,误诊率为3.33%(详见下表2)。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误诊率,组间数据差异明显(X2=13.7892、13.6542、2.0325、3.2651,P=0.0002、0.0021、0.0001、0.0001)。

3.讨论

子宫内膜息肉指导雌激素长时间作用与子宫内膜,内膜局部出现过度性增生,进而引发良性病变,此疾病多在青春期后人群中发病,疾病早期阶段无典型病症,易忽视,病情发展到相应阶段后主要表现为不孕、阴道不规则流血等[1]。因子宫内膜息肉病灶小,仅给予腹部超声检查,因其分辨率低,漏诊可能性大。阴道超声检查,可更好的显示出内膜状况,明显提升诊断阳性率。随着微创技术的应用,宫腔镜在各疾病诊治中均取得了广泛应用,子宫内膜息肉也不例外,可将子宫内膜肿块回声性质、基底状况、蒂、边界等清洗显示出,进而明显提升子宫内膜息肉诊断率。

传统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方式为超声,在此基础上接受宫腔镜诊断为临床诊断子宫内膜息肉提供新途径,研究指出[2]宫腔镜联合B超检查与病理检查符合率大约为91%左右,敏感度可达95%左右。本研究中纳入80例患者经讨论后,联合检查的灵敏度(95.00%)、特异度(96.67%),漏诊率为5%,误诊率为3.33%,此结果与以往报道结果相符[3]。提示B超检查虽损伤小,操作方便简单,假阴性可能大。而联合宫腔镜检查,不仅可明确区分子宫黏膜下肌瘤与子宫内膜息肉,还可区分月经后期增厚子宫内膜与较小病灶的子宫内膜息肉。目前为止,宫腔镜属于唯一可直视观察子宫内膜病理和生理变化的方式,可准确判断子宫内膜息肉位置、大小、数目,并可做组织活检,完善术前准备,为切除子宫内膜息肉提供依据。综上,建议临床诊断子宫内膜息肉采用宫腔镜联合B超方式,可明显提升诊断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涂美琳,李敏,夏文霞,等. 经阴道三维宫腔声学造影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应用研究[J]. 浙江医学,2015,37(16):1403-1404.

[2]王淑丽,王秋霞,张茹,等. 子宫内膜息肉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复发的研究进展[J]. 中国妇幼保健,2015,30(22):3917-3919.

[3]张伶俐,王燕,刘玉兰,等. 子宫内膜息肉的宫腔镜诊断与病理诊断比较[J]. 医药导报,2017,36(a01):33-35.

论文作者:隆琼慧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6月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0

标签:;  ;  ;  ;  ;  ;  ;  ;  

宫腔镜联合B超在子宫内膜息肉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论文_隆琼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