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伙伴特性对跨企业知识交易影响路径的实证研究——基于关系质量的中介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供应链论文,路径论文,效应论文,特性论文,伙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早在20世纪90年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就提出:“知识已成为企业关键的经济资源,而且是竞争优势的主导性来源,甚至可能是唯一的来源”[1]。可见,在当前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企业要想保持其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资源以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2-3]。而供应链作为企业获取外部知识和价值创造的一个重要源泉[4],基于不同成员企业间的非核心互补性知识资源,通过知识共享可以使成员企业学习和获取企业外部的先进知识,从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及企业间的合作绩效[5]。但是供应链的成员企业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和行为主体,没有具有行政约束力的组织机构来推动知识共享活动的进行,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显然比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更难进行。而在供应链中建立知识市场,以市场机制来引导、鼓励、刺激、督促和规范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交易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通过知识交易,知识提供方可以得到经济、互惠或名望、地位、合作关系加强等方面的回报,知识吸收方为得到知识所给予的付出也会物有所值,知识共享与转移就容易进行。供应链企业间知识交易思想的提出为知识共享与转移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对于解决目前困扰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如何促进供应链企业间进行知识共享与知识转移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Davenport(1998)在《working knowledge》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企业内部知识市场概念,他指出知识交易的参与者包括知识买方、知识卖方和知识中介,知识交易中的酬劳涉及互惠性、个人声誉和利他主义等[6]95。之后,国内外开始陆续有文献对企业内部知识市场和知识交易进行研究,Ba等(2001)分析了知识作为公共品在组织中的交易特性,并运用拍卖理论建立了知识投资优化数学模型[7];Matson等(2003)分析了知识市场的作用机制和可能造成知识市场失灵的因素,并对如何使知识市场可行等问题进行了研究[8];美国伊利诺斯州大学信息管理学教授Desouza是Davenport“知识市场”理论的主要支持者,发表了多篇有关企业内部知识市场的文献(2003-2005),认为企业内部知识市场是解决知识管理技术问题和社会问题的理想平台,对企业内部知识市场的构成、建立知识市场需要克服的因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进行了相关案例研究,用数学模型证明了价格机制在知识管理中所起的关键作用[9-11];Brydon和Aidan(2006)对知识商品进行了分类,并对影响内部知识市场管理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七种应对措施[12];戴俊和盛昭瀚通过引入知识交易意愿度的概念,构建了需求拉动式和供给推动式的两种知识交易模型并对两种模型进行了比较[13];陈搏和张喜征通过对组织内部知识市场的交易博弈模型分析后得出,掌握知识的员工只有在等价交换的条件下才愿意长期供应知识[14]。关于企业间特别是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及知识交易的研究还不多,并且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及数理模型研究基础之上,其中张旭梅等从理论的角度研究了供应链企业间建立知识市场的影响因素以及知识交易的方式[15]70,并分别以核心企业、第三方知识服务公司作为管理方研究了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交易模型[16];许有志等在供应链中引入知识交易机制,分析了供应链中知识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的交易行为[17]。关于供应链企业间知识交易的实证研究特别是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还没有发现。考虑到供应链企业间知识交易涉及多方利益,受到企业内部和外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供应链合作伙伴作为知识交易的决策主体和行为主体,其本身的特性以及伙伴间关系质量将对知识交易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弄清供应链伙伴特性及其关系质量对知识交易的影响路径及影响程度将会为成员企业的知识交易决策提供依据。基于此,本研究以关系质量为中介变量,构建了伙伴特性、关系质量对供应链企业间知识交易影响的概念模型,并拟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上述概念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对我国企业的供应链知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与指导。
二、概念界定
(一)供应链伙伴特性
不断细化的社会分工、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以及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使得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当自身的资源无法满足发展需求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考虑与外部其他企业或组织进行合作,而以供应链联盟的方式进行协同合作,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势互补,可以增强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创新速度并降低创新成本和创新风险。考虑到供应链联盟本质上是一种不完全的契约关系,对彼此间的行为缺乏强制性的约束力,难免会有“搭便车”等机会主义行为发生,这样势必会影响到供应链伙伴关系的持续发展。因此,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是实施供应链战略的关键所在,从多个方面谨慎地评估潜在合作伙伴的特性也成为企业组建供应链前的重要环节。Keith等(1990)提出战略联盟选择合作伙伴的四个准则:可提供互补性的技能、企业间存在合作的文化、公司有相同的目标、双方均考虑到联盟的风险[18];Brouthers等(1995)在总结以前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选择战略联盟合作伙伴时应遵循的4C原则:互补能力(complementary skills)、合作文化(cooperative cultures)、兼容目标(compatible goals)和相称风险(commensurate levels of risk)[19];Mccutcheon和Stuart(2000)认为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供应商)时要对双方经营目标的一致性、企业文化的相似性、企业规模及权力的对称性进行衡量[20]。
根据已有研究结合本文研究对象,本研究将从三个方面来评价供应链伙伴特性:企业文化相容、资源依赖及知识距离。企业文化相容指供应链伙伴间企业文化不相冲突,在价值观念、管理风格、经营理念和目标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不同企业文化带有不同的特征,企业间的文化具有相容性将有助于减少日后彼此之间的冲突。资源依赖是指供应链伙伴间在技术、知识或市场等方面可以互补,能为合作伙伴提供独特的资源。从资源依赖理论角度来讲,供应链伙伴间的资源依赖可以使成员企业专心于自己的核心业务,保持本领域的竞争优势。知识距离是指知识的某一信息状态从知识提供方转移到知识接收方,并且在其本身知识基础上实现共同信息最多的新知识表达状态的距离[21]。知识距离用来描述知识转移方和知识接收方之间的知识相似度以及知识存量差距,交易双方知识距离越大,知识接受方吸收知识的难度就越大。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本文用我们与供应链合作伙伴可以接受彼此的经营理念(Cu1)、我们与供应链合作伙伴会支持彼此的经营目标(Cu2)、我们与供应链合作伙伴在企业管理风格上大致相似(Cu3)、我们与供应链合作伙伴在价值观的认同上大致相同(Cu4)等四个问项来衡量文化相容[22];用我们与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拥有对方所需要的资源(So1)、我们与供应链合作伙伴可利用双方的资源达到优势互补(So2)、我们与供应链合作伙伴在合作过程中能各取所需(取长补短,达到资源优化配置)(So3)等三个问项来衡量资源依赖[23-24];用我们与供应链合作伙伴彼此拥有的知识基础存在较大差异(Di1)、我们与供应链合作伙伴不存在知识共享(交易)的文化(Di2)、我们与供应链合作伙伴所拥有的知识很难编码或显性化(或显性化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Di3)等三个问项来衡量知识距离[25-27]。
(二)关系质量
对关系质量的研究较早出现在市场营销领域,重点探讨的是企业与其客户之间的关系质量问题[28]。随着企业间的合作日益增加,合作企业间的关系质量问题开始受到管理实践者和学者的关注。但是目前关于关系质量的定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还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29]。Woo和Ennew(2004)认为研究者对关系质量认识不一致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同类型关系的存在[30]。正是由于存在不同的关系类型,因此在研究不同关系背景下的关系质量时应该突出其特点。
关于供应链背景下的企业关系,现有理论包括交易成本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都给出了解释,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视角解释了供应链关系的本质[31]。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供应链企业间的长期关系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供应链企业间的关系是对不确定性及依赖性的一种战略反映;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供应链关系出自于企业间相互提供令人满足报酬的需要。可见,供应链关系是通过供应链企业间的交互实现的,双方的交互过程除了短期交易(产品或服务交易、信息或知识交易)外,还包括长期的关系行为,而且长期关系行为是供应链伙伴关系持续发展的基础。关于供应链关系质量的评价,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标准,Fynes等(2004)研究环境不确定性下供应链关系质量对绩效影响时用信任、适应性、合作和交流来评价供应链关系质量[32];该作者在2005年研究供应链关系质量对质量绩效影响时用信任、满意、承诺及服务质量来衡量供应链关系质量[33];在Fynes等(2004,2005)学者研究基础之上,Su等(2008)在研究供应链关系质量对企业间合作行为影响时,用信任、交流、合作、关系氛围和适应性五个指标来衡量供应链关系质量[34]。综合上述研究成果,本研究将用信任、承诺、交流、关系氛围和适应性五个指标来衡量供应链关系质量,具体问项为:我们的供应链合作伙伴是可靠并值得信赖的(Re1)、我们的供应链合作伙伴会严格遵守承诺(Re2)、我们经常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途径与供应链合作伙伴进行交流和沟通(Re3)、我们与供应链中其他节点企业关系很融洽(Re4)和我们能够适应供应链环境变化带来的一些问题并能及时作出反应(Re5)。
(三)知识交易
知识管理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Davenport在研究企业内部知识共享问题时提出企业内部存在一个与有形商品市场和服务市场相类似的“知识市场”,这个市场里的“买方”通常是那些为了解决问题而寻找知识的成员,“卖方”是企业内掌握了某些方面知识的人,这些人主要用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来换取报酬;知识市场还有“中介”,他们把需要知识和拥有知识的人联系在一起;企业从外部购买知识往往要支付现金,而企业内部的知识交易却很少用现金,其“货币”主要是互惠、名望和利他主义;市场机制像作用于有形商品一样推动着知识市场的运行[6]98。与Davenport提出的企业内部知识市场相类似,供应链中的知识流动和知识共享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市场推动下进行的,供应链中其实也存在一个无形的“知识市场”。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交易指的就是在供应链知识市场中,知识提供企业通过“出售”非核心知识换取回报,知识需求企业通过付出一定代价获得需要的知识,从而达到交易双方的互惠互利,同时也可以提高供应链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但是由于供应链是由很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所组成的企业联盟,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各成员企业必然会考虑各自不同的利益,因此,市场机制除了传统市场中的金钱、企业内部知识市场中的互惠、名望等,还包括订单数量、价格折扣、返利、员工培训等企业间合作的互惠[15]69。
考虑到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企业间知识交易的文献较少,还没有发现知识交易相关的实证研究,相应地知识交易的度量指标也没有发现。鉴于此,参考唐炎华和石金涛设计知识转移量表的理念[35],本研究从知识交易发生的时间先后与因果关系来建立评价指标,即知识交易包括知识交易行为与知识交易效果两个方面,知识交易行为主要取决于对知识交易回报及条件的认知,决定了其愿意交易的知识数量和质量,这是知识交易活动的关键环节,也是知识交易效果的前提。具体度量指标体系包括以下五个问项:我们非常愿意与供应链合作伙伴进行知识交易活动(Kn1)、我们愿意投入更多的知识参与知识交易活动(Kn2)、我们与供应链合作伙伴知识交易比较频繁(Kn3)、通过知识交易我们获取了很多需要的知识(Kn4)和通过知识交易我们知识水平获得较大提升(Kn5)。
三、理论假设与模型建立
(一)伙伴特性与关系质量
Smith和Barclay(1997)认为组织间文化的差异会对彼此间的信任程度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供应链伙伴关系的建立[36],也就是说,双方企业文化相容性较高时,合作双方更容易相互交流沟通,从而增加合作双方的信任感,并有利于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关系质量的维持。Morris和Cadogan(2001)也认为选择一个彼此之间文化相容且配合程度较高的合作伙伴,可以增加合作的忍耐度(bands of tolerance),从而减少伙伴关系建立的阻力[37]。Gadde和Snehota(2000)指出在供应链中,合作双方拥有互补的特殊的核心技术与能力时,将会促使企业间产生高度的涉入关系,进而增强双方的依赖程度,而这种依赖程度越高越容易维持供应链关系[38]308。但如果企业间存在较大的知识距离,彼此间就会产生潜在的矛盾,如影响企业间知识资源的转移与共享,从而导致合作目的的扭曲,进而伤害到供应链合作关系[39]。可见,文化相容、资源依赖等伙伴特性将对供应链关系质量有正向影响,而知识距离对供应链关系质量有负向影响。基于此,我们可以提出假设:
H1:供应链伙伴特性对关系质量有显著影响;
H1a:文化相容对关系质量有显著正向影响;
H1b:资源依赖对关系质量有显著正向影响;
H1c:知识距离对关系质量有显著负向影响。
(二)伙伴特性与知识交易
企业文化是组织中广泛共享与强烈认同的价值观,由于其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不同企业文化带有不同的特征,当两个独立企业因结盟而经常接触时,企业文化的影响就显得特别明显。Choi和Lee(1997)研究得出企业联盟内部成员之间的文化差异会增加知识共享的难度[40]。可见,企业文化相容性越高,企业间就越愿意交流和沟通,信任就会随之增加,进而更加有利于知识交易。供应链企业间的资源依赖是在供应链中建立知识市场并进行知识交易的基础,正是由于各成员企业间相互依赖的异质性互补知识资源的存在,才会促使企业间产生高度的涉入关系[38]311,这种高度的涉入关系当然也包括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交易。而知识距离作为影响知识共享的重要因素,知识距离过大,企业间的知识学习就不能正常进行,这样会影响到交易双方的知识共享意愿[41];杨钊和陈士俊也认为知识距离与团队的知识共享水平是负相关关系,共享双方的知识距离越大,知识接收方接收知识的难度就越大[25]13;可以看出,交易双方的知识距离过大,知识买方吸收知识的难度就会加大,进而影响到其知识交易的意愿度。可见,文化相容、资源依赖等伙伴特性将对供应链企业间知识交易有正向影响,而知识距离对供应链企业间知识交易有负向影响。基于此,我们可以提出假设:
H2:供应链伙伴特性对知识交易有显著影响;
H2a:文化相容对知识交易有显著正向影响;
H2b:资源依赖对知识交易有显著正向影响;
H2c:知识距离对知识交易有显著负向影响。
(三)关系质量与知识交易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用信任、承诺、交流、关系氛围和适应性五个指标来衡量供应链企业间的关系质量。在交易关系中,交易双方在面临风险和相互依靠的条件下,信任是一种信心,它让交易双方自愿地承担责任[42],这样合作伙伴没有觉得他们必须保护他们自己不受其他伙伴投机行为的影响,从而有助于承诺交易或共享知识的伙伴之间进行自由交易。适应性和承诺是企业间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的关键因素,持续地适应合作伙伴的需求是发展长期合作关系的基础,而承诺强调的是以长远眼光来看待企业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使企业相互信任而不发生机会主义行为。正如Morgan和Hunt(1994)的观点,承诺有利于交易伙伴间的合作[43],这种合作当然也包括伙伴间的知识交易。可见,在承诺增加时,交易双方注重的是长远合作,为保持稳定的伙伴关系,交易双方均不会做出有损对方利益的事情,此时交易双方更愿意通过知识交易达到优势互补,进而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优势;相反,在承诺减少时,知识拥有者为了避免知识需求者“搭便车”及“知识泄漏”的风险,往往会选择减少知识交易或共享。知识交易过程中的知识传递和转移本质上就是个动态的双向交流沟通的过程,在良好的关系氛围下,交易双方的交流越有效,机会主义行为就越小,双方信任程度就越高,从而双方越趋于知识交易的合作。基于此,我们可以提出假设:
H3:供应链企业间关系质量对知识交易有显著正向影响。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提出了本文研究的概念模型,具体如图1所示(括号中的符号表示影响方向,即“+”表示正向影响;“-”表示负向影响):
图1 本文概念模型
四、实证研究设计与结果
(一)问卷设计与修订
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方式进行。调查问卷主体包含六部分内容:企业基本资料及文化相容量表、资源依赖量表、知识距离量表、关系质量量表、知识交易量表五个分量表。其中文化相容、资源依赖、知识距离和关系质量分量表是在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知识交易量表是在作者以往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并借助相关文献(知识共享、知识转移等)而形成的。所有量表在初始编制完成后,选取200位在职的MBA学员进行了小样本测试,获取有效问卷134份,然后对预测试的结果进行了项目分析和因素分析,剔除了不理想的题项,最后将保留下来的问卷题项进行语义上的修正和表达上的简洁化处理,从而形成最终的正式问卷。另外,我们采用Likert五点尺度设计量表,从1到5分别表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能确定、同意和非常同意。
(二)问卷发放与回收
本研究探讨的是供应链企业间知识交易背景下伙伴特性、关系质量对知识交易的影响,为了保证研究效果,本文以制造业供应链为研究母体,调查对象主要涉及电子电器、金属和机械工程、食品饮料、化工等制造行业上下游供应链伙伴企业的关键员工。由于这些行业厂商云集、不同品牌产品替代程度高、市场竞争激烈,为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业者大多希望通过知识交易掌握上下游企业的发展趋势、获取与核心企业相匹配的知识以建立稳定的供应链合作关系,从而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
正式研究的抽样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其一,我们在重庆、成都、贵阳、昆明(西南地区)等地与课题组有协作关系的企业,以上门调研、邮寄或E-mail的方式发放问卷。其二,分别在上海、北京、武汉和广州等地选择四所重点高校,向在职攻读的EMBA、MBA学员发放问卷,调查直接在课堂上进行,委托任课教师简介调查目的,请符合条件的学员填写问卷并当场收回。两种方式总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387份,回收率为64.5%。我们按如下标准剔除一些无效问卷:(1)问项填写有太多的缺失;(2)答案具有明显的规律性;(3)有明显矛盾性反应。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56份,有效回收率为42.6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93份(36.33%),集体合作企业39份(15.23%),私营/民营企业45份(17.58%),合资企业57份(22.27%),外资企业22份(8.59%)。就受访者情况来看,30岁以上的占92.13%,工龄超过5年的占77.15%,且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95.76%,无论就工作经历、经验或学历而言,均应对问卷所涉及的题项具有比较好的熟悉度和敏感性。
(三)样本信度与效度
信度(Reliability)又叫可靠性,是指测验的可信程度,主要考察测验结果的一贯性、一致性,最常用的指标是Cronbach's α系数。因此,本问卷信度采用Cronbach's α系数进行检验,通过SPSS统计软件分析结果显示,各变量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0.7(如表1所示),说明本研究的变量具有较好的信度。
效度分析包括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在内容效度中,由于本研究各变量的题项内容是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并经过相关领域专家检查修改而成,因此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对于结构效度检验,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考察每个因子对相应变量的因子载荷量(Factor Loading)。在社会科学中,因子载荷量的绝对值大于0.4就被认为是有效的。本问卷各观测变量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6(如表1所示),因此各因子对于相应潜变量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问卷质量较高,可以进行进一步研究。
(四)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与评价
结构方程的拟合必须从三个方面来评价,即基本拟合标准(Preliminary fit criteria)、整体拟合度(Overall model fit)及模型内在结构拟合度(Fit of internal structure of model)[44]。
1.基本拟合标准
基本拟合标准是用来检验模型的误差、辨认问题或输入是否有误等。这可以从衡量误差不能有负值及因子载荷不能太低或不能太高,并且是否都达到显著水平来加以衡量。一般认为,所有指标的因子载荷介于0.5~0.95之间可以接受,模型拟合结果显示本研究各个潜变量衡量指标的因子载荷均在0.5~0.95范围内,而且各衡量指标的衡量误差均大于0,这表明本研究的理论模型完全符合基本拟合标准。
2.整体拟合度
整体拟合度是用来检验整个模型与观察数据的拟合程度,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绝对拟合指标、增量拟合指标和简约拟合指标。本研究模型的整体拟合指数如表2所示,除调整拟合优度指数AGFI略低于参考值外,其他拟合指数均达到参考值要求,说明本研究提出的理论模型整体拟合程度较好。
3.模型内在结构拟合度
模型内在结构拟合度用来评估模型内估计参数的显著程度、各指标及潜在变量的信度等。一般判别标准为:个别项目信度(Individual item reliability)高于0.5,潜在变量的组合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大于0.6及平均抽取方差(AVE)在0.5之上。本研究中,个别项目信度均大于0.5,各潜变量的组合信度在0.714~0.881之间,平均抽取方差(AVE)在0.554~0.627之间,相关指标均已达到参考值水平,说明本研究提出的理论模型内在结构拟合程度较好。
(五)假设检验
根据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AMOS7.0对论文提出假设的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图2是结构方程模型测量结果图,其中实线代表在P<0.05及以上水平显著的路径,虚线代表在P>0.05以上水平显著(不显著)的路径;表3为潜变量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及其相应的P-Value值。其中,P-Value值是用于检验变量之间关系的显著性,一般认为P<0.05相关性是显著的,P<0.01相关性是非常显著的。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本研究假设H1a、H2a、H1b、H2b、H1c和H3得到验证;假设H2c的P值不显著,未能通过检验,如表3所示。研究结果表明,文化相容、资源依赖对关系质量与知识交易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知识距离对关系质量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知识交易负向影响不显著;关系质量对知识交易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表4列出了变量间的直接影响关系和间接影响关系以及相应的权重,旨在证明关系质量的中介效应。权重分析的依据是总路径系数,它等于直接路径系数与间接路径系数之和,其中间接路径的路径系数等于各分段直接路径系数的乘积。可以看出,关系质量对知识交易的直接影响最大,而供应链伙伴特性中资源依赖对知识交易的直接影响最大,但是由于关系质量中介效应的存在导致文化相容对知识交易总的影响最大;另外知识距离虽然不直接影响到知识交易,但可以通过关系质量的中介效应间接地影响知识交易。
五、结论及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引入关系质量这一中介变量,构建了伙伴特性、关系质量对供应链企业间知识交易影响的概念模型,其中供应链伙伴特性包括文化相容、资源依赖和知识距离三个方面的内容,在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结合256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调查数据对上述概念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后得到如下结论:
(1)供应链企业间的文化相容对关系质量与知识交易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H1a和H2a得到支持(如表3所示),其中由于关系质量中介效应的存在,文化相容对知识交易总的影响程度最大(如表4所示)。企业文化是组织中广泛共享与强烈认同的价值观,由于在特定环境中形成的,不同企业文化带有不同的特征。当供应链成员企业间企业文化相容性较高时,合作双方就更容易沟通和了解,从而增强双方的信任感,不仅有利于提高合作伙伴的关系质量,而且更有利于互惠互利交易关系的形成。可见,企业在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时,企业文化相容性是应考察的重要因素。
(2)供应链企业间的资源依赖对关系质量与知识交易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H1b和H2b得到支持(如表3所示)。资源依赖理论以“组织间关系”为基本分析单元,认为企业都必须从外界获取资源,这就形成了企业对外界的依赖。依据资源依赖理论,企业参与知识交易的动机在于获取互补型的异质知识资源以支持自身核心业务的发展。可见,在供应链背景下,合作伙伴间资源(包括知识)互补性越强则越容易产生相互的依赖关系,而这种相互依赖程度越高则越有利于双方关系质量的提高以及交易关系的发展。
(3)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距离对知识交易影响不显著,假设H2c未通过验证,但是知识距离对关系质量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假设H1c得到支持(如表3所示),另外知识距离虽然不直接影响到知识交易,但可以通过关系质量的中介效应间接地影响知识交易(如表4所示)。知识距离对知识交易影响不显著的主要原因在于知识距离的两面性,如果知识距离过大,知识交易双方就需要更多的转移和学习步骤,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增加将阻碍知识交易的进行;而知识距离过小,想法雷同,交易双方觉得没有必要进行知识交易,这样就会导致交易意愿的降低。Burgelman(1983)[45]、Nonaka和Takeuchi(1995)[46]、Cummings和Teng(2003)[47]等学者认为知识距离与知识转移成“倒U”型关系,即当知识距离小,转移成功率低;知识距离大,转移成功率也低;只有适度的知识距离才能更容易获得知识共享成功。因为有相似工作背景和专业背景的成员间一般更容易交流,交流也会得到加强,而且适度的知识差距,会使成员保持较高的共享意愿,激发出更多的新思想。
(4)供应链关系质量对知识交易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H3得到支持(如表3所示)。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交易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独立的企业,这些企业之间往往存在竞合关系,同时,供应链各成员企业本质上是一种不完全的契约关系,对彼此间的行为缺乏强制性的约束力,难免会有“搭便车”等机会主义行为发生,企业间如果关系质量不好,缺乏信任,将对知识交易造成危害。这就意味着通过提高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质量,可以降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风险,更好地促进企业间的知识交易。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的局限在于问卷采用Likert五点尺度量表设计,受访者主要基于主观判断,这使得所收集的数据可能会产生某种程度的误差;再有,本研究以电子电器、金属和机械工程、食品饮料、化工等制造行业为研究对象,不同行业企业对伙伴特性、关系质量与知识交易的关系认同可能是有差异的,未来的研究可以针对不同行业进行问卷调查,搜集更多样本,进行更详细论证,以获取更多更实用的结论;此外,对于知识距离对知识交易影响不显著的情况,还有部分学者认为的“倒U”型关系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分析其中的原因,从而使本文的研究更加深入。
标签:供应链系统论文; 供应链服务论文; 质量特性论文; 质量文化论文; 企业文化理论论文; 数据拟合论文; 路径分析论文; 企业内部环境论文; 企业文化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