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源优势论文,试论论文,少数民族地区论文,优势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F 127·8
一、富饶的贫困——西部民族地区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的反差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虽然只占全国人口的8.98%,但居住地面积却占全国总面积的64.3%,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包括西藏、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以及甘肃、四川等省的部分地区。这是一片广博、富饶的土地,在这块土地上,水能、矿产、石油、森林、草原等资源十分丰富,许多地区因此而被冠以一些美丽、富饶的名称:“动物王国”、“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的云南;“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是煤”的内蒙;“百宝山”祁连山;“聚宝盆”柴达木盆地……。
但是,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仅仅是经济发展的某种可能性,它并不能直接、自发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并体现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事实也正是如此:1991年,民族地区农业总产值仅占全国总产值的13.12%,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国总产值的5.38%;(注:张骏逸(台湾):《论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经济和脱贫致富政策》,《云南社会科学》 1997 年第1期。)1992年30个民族自治州人均GNP为1369元,仅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2288元的59.83%;1991年,东部的上海与西部的贵州人均GDP之比为7.3∶1,1994年又扩大为9.9∶1;(注:张海亮、张落成:《加快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民族研究》1997年第6期。)1979年—1992年期间,GNP年平均增长率最高的省份的广东,为13.3 %,增长率最低的是青海,为6.2%,相差7.1个百分点。(注:张华志:《地区发展差距与地区定位》,《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可见,经济落后、 社会欠发达乃至贫困仍是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甚至可以说,我国几乎所有少数民族地区都不同程度地面临这一问题。我国55个少数民族,90%以上分布在贫困地区;在全国列入《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重点扶持的592 个贫困县中,民族地区有257个,占43.4%;全国8000 万贫困人口中约有一半在民族地区;1994年全国农业人均收入400元以下的县有175个,而民族地区就有131个,占74.8%;全国贫困县中最困难的人口也有近80 %在民族地区。(注:韦剑峰:《民族地区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思考》,《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如云南省, 贫困县占全国贫困县的12.3%,占云南所有县的57%,贫困人口占全省的五分之一,达20.5%。可见,西部民族地区理论统计上的资源优势与现实中的经济优势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西部民族地区存在着一种贫困的富饶和富饶的贫困。
二、发展的困惑——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误区分析
严酷的贫困现实使西部民族地区的人民产生了异常强烈的发展愿望。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尤其是1992年以来,八个民族省区国民生产总值连续3 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但由于没能在根本上解决好发展模式和道路问题,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一方面出现了“高速低效”的状态,另一方面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仍然呈不断拉大的趋势,“马太效应”没有消除,发展陷入了困惑当中。我认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以下一些误区:
1.片面理解发展经济的内涵,简单照搬发达地区的工业化模式,经济发展欲速不达 西部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初期,以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作为参照,本无可厚非。但由于不同的发展基础,不同的主客观条件和不同的生产要素特点,一味简单地照搬东部地区的工业化模式,这对西部地区来说是不恰当的。由于片面理解发展经济的内涵,简单照搬发达地区的工业化模式,人们将发展的视点集中在争贷款、抢项目、铺摊子上,片面强调扩大生产规模,齐全工业门类,导致了对计划体制下大而全生产格局的强化,形成了无数个中而全、小而全的产业结构。结果,一方面由于在技术力量、市场发育、人才储备、资金基础等方面都无法与东部地区相比,在同样的工业门类中必将导致生产成本高、质量差、技术更新慢,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当然处于劣势;另一方面,由于找不到经济增长点,又急于发展,往往一个项目大家抢,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资源利用分散、资金分散、技术分散和市场分散,最终也降低了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经济效益上不去,再生产难以在深度、广度上拓展,则必然形成不良循环,直接制约经济的后续发展,致使经济增长欲速不达。
2.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长久停留在粗放阶段,造成建设性破坏,可持续发展严重受阻 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西部地区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经济增长主要靠高投入、高能耗所取得,结果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破坏,使生态环境恶化,后续资源日益枯竭,严重地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994年,内蒙古每万元工业总产值能耗达到5.77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超出4.23吨;水土流失面积达2.79亿亩,居全国之首;沙化面积近9万平方公里,并且每年以1200万亩的速度继续扩展; 粮食单产仅相当于全国平均亩产的66.2%。(注:韦剑峰:《民族地区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思考》,《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在土地产出率低的情况下,人们为了生存就不断砍伐和破坏森林,而森林的破坏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繁。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我国大陆唯一还有大片热带雨林的地区,但从50年代到80年代初的30年间,因刀耕火种而毁林达240万亩,因工业烧柴毁林达54万亩,使森林覆盖面积由1950年的50%~60%下降到1983年的24%,现仍以每年250公顷的速度在消失。(注:陈琳、廖鸿志:《云南可持续发展》,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4页。)这种建设性的破坏在广袤的西部地区是普遍存在的,这种仅靠拼资源、拼能耗而换来经济的一时增长是不会长久的,如果仍保持这种发展模式,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将会日益弱化,甚至变为劣势。
3.对资源优势的认识停留在定性阶段,缺乏科学化的定量分析和可行性论证,对经济发展产生误导 过去一直用“地大物博”来形容我国西部地区,但事实上这种定性的甚至是文学性的描述在进行现实的经济决策时,还必须进一步进行深入、严肃的定量分析和可行性的论证,否则可能导致对新的经济增长点遴选、评价、投资的失误。地大,但却集中了我国70%以上的山地,水土资源短缺,气候干燥,降雨稀少,农业资源贫瘠,对农业生产极其不利,但由于传统产业一直是以农业为主,产业格局一时难以全面改变,导致西部地区农业比重偏高,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物博,也仅是一个定性的说法,究竟博到什么程度,可利用的可能性有多大,都是需进一步进行定量分析的。如青海柴达木盆地,素誉为“聚宝盆”,但因其自然生存条件严酷,可利用地下水有限,矿产开采难度大,加工能耗高,产品附加成本高,难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大规模的开发尚不具备现实的条件;又如云南,动、植物物种虽多,但存量并不多,密度更小。前几年曾希望通过生物优势,搞一个“松系列”,松子、松汁等,但由于对本地松树资源缺乏定量分析,企业纷纷上马以后,才发现原料不如想象中丰富,只好北上东北地区争购,竞相抬价,结果导致厂家在竞争中全面失利。
4.对传统印象中的劣势缺乏深入详尽的分析,未能从中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挫伤了人们的发展热情 正如对自身优势的认识存在着误区一样,西部地区在对自身劣势的认识也有误区。由于地处边远,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加之历史上存在的民族歧视等客观原因,西部民族地区人民有较强的自卑心理,往往对自己在某些经济指标上的落后十分敏感,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地位抱有消极悲观思想,损伤着民族的自信心。而实际上,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些传统的劣势也可能转变为优势,甚至已经成为优势:西部民族地区一直被称为边远地区,这种认识在过去国家封闭发展的时候的确是这样的,但在我国已全面对外开放的今天,过去的边远,可能正是今天的中心或前沿;西部地区自然条件不利于发展传统农业,可看做是一个劣势,但它也可能恰恰蕴藏着巨大的旅游资源,云南的石林、广西的溶洞、贵州的瀑布等瑰丽的自然景观,就是不利于农耕的溶岩地形造成的;传统的民族工艺产品虽没有现代化大生产的气势,但却拥有独一无二的文化韵致;山高水好生产的绿色果蔬也许正是现代生活的无价之宝,等等。传统思维中的劣势,也许恰恰就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关键是走出封闭、僵化的认识,找到发展的信心和一条适合自身的科学发展之路。
5.忽视新兴产业,不敢大胆尝试,没能及时寻找到发展的高起点,错过发展机遇 现代经济的发展并不仅仅依赖于自然资源,拥有资源并不直接意味着拥有发展。西部民族地区历史上生产力发展水平就较低,而经济发展的起点越低,对后来发展的制约也就越大。这就需要在发展思路上避开一些传统的发展程序,利用发达地区在技术、人才、资金、市场发育等方面已取得的成绩,在生产力的更新换代上竭尽全力采取先进技术,巧妙寻找较高的发展起点,大胆尝试,开发适合自身条件的新兴产业,积极改造传统产业,从而改变仅仅作为廉价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提供者而将主要利益和发展机遇让位于他人的被动局面。西部民族地区在矿产、生物、人文、旅游等方面的优势是十分独特的,主动跨越一些传统的发展程序,对这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云南省目前已将本省支柱产业定为旅游、生物、矿产和烟草,正是居于这种认识。但在西部许多地区,还没能在战略的高度上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不敢想象“一步登天”,导致“夕阳工业”众多,“朝阳工业”少见,新兴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也日显扩大。
三、辩证的思路——西部民族地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契机
那么,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契机究竟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打破传统的发展观,避免走传统工业化的道路,辩证地看待西部地区的优势和劣势,转变思维方式,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后发展优势,一方面积极寻找发展的高起点,发展适合本地区的新产业,另一方面对现有的强项产业积极创新、提高;同时注意对资源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和可行性论证,尽量避免发展的盲目性,以相对低的机会成本生产出效益相对较高的产品,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其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根据加森克劳的后进性假说理论,在工业化初期,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国家(地区),其后来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会越高。后发展,一方面意味着落后、不发达,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可以直接借鉴他人的发展经验、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在较高起点上利用现成的、业已成熟的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等生产要素,有效避免发展初期摸索中的曲折性和盲目性,获得发展的高起点和较大的加速度,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好与坏、优与劣本是相对的,从一方面看是劣势的东西,从另一方面看也许恰恰是难得的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地域狭小、经济基础差、自然资源欠缺的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我国香港地区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便是成功利用后发展优势的范例。西部民族地区的后发展优势可以从后发展技术优势、产业优势、人文优势和区位优势等方面来认识,其中每一种优势都能从多方面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1.后发展技术优势 高新技术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无需赘言。每一项新技术的获得和发展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乃至时间上的代价,需要诸多方面和条件的促成。对于相对落后的西部民族地区来讲,这一切条件都是很难具备的。但正由于处于后发展地位,它却可以直接利用率先发展地区成熟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与自身在原材料、劳动力方面的优势相结合,从而在较高水平上发展高科技产业。这一优势是发达地区不具有的。目前我国西部地区许多自然资源的优势没能转化为经济优势,造成富饶和贫困的并存,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产品中的科技含量太低。科技含量低,不仅导致资源利用的有效程度降低,好原料出不了好产品;也导致产品的附加价值太低,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还导致生产规模有限,效益有限,好产品没有好效益。对后发展技术优势的利用却能极大地弥补西部地区在技术方面的严重不足,具有合理衔接原材料优势和技术优势,发展短、平、快的明显优点。特有的资源是形成优势产业的物质基础,只有与先进技术结合,才能直接跳跃到高起点上,以高科技产业为龙头,带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云南烟草产业的成功,正是地区特色资源与世界先进技术相结合的结果。其他如在生物工程、制药、花卉、香料等方面,凡近年取得较好成效的产业都与技术创新有关。
2.后发展产业优势 后发展地区往往具有发达地区不具有的相对廉价的生产要素资源,如劳动力、土地、原材料和相对高的环境容量,并集中了大多数的矿产、草原和可观的森林,矿业、乳品、肉类、毛纺、生物等与自然资源联系紧密的产业具有无可怀疑的优势,只要开发得当,仍然能形成与发达地区的比较优势,毕竟资源的有或无对经济的发展来讲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加上特异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形成的特异物产,更是这些地区发展的无价之宝,如云南的烟草、新疆的长绒棉、内蒙的乳品等,在地区经济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从目前的情况看,以上产业有的方面已初见成效,并已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和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如云南的两烟,内蒙古的伊利乳品等。虽然从总体上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仍然比较滞后,但未来的发展前景却十分可观。后发展产业优势的发挥,关键在于选项科学、布局合理、避免重复建设,增加先进技术要素在产业及其结构成长中的贡献份额,提高产品附加价值,增强竞争力,并恰当地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
3.后发展人文优势 独特的人文景观、文化风情在过去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但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却越来越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处于后发展阶段的民族地区,往往比先进地区保存有更丰富多彩、独特绮丽、神奇诱人的人文景致,在较发达地区的资金投向和文化消费需求的推动下,这些人文景致将会成为重要的资源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这也是一种独特的后发展优势。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不仅因其特异多彩的气候类型、地理风貌及动、植物资源而呈现瑰丽迷人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具有引人入胜的民族风情和异彩纷呈的特色文化。各少数民族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在文学、艺术、宗教、语言、服饰、建筑、手工艺等方面的绚丽多彩的特有风姿,为民族地区大力发展文化经济打下了十分丰厚的基础。由于文化经济是以丰富的现存文化资源为基础,因而其开发和再生产所需投入不多,是一种低耗高效型的新型经济形式,因而在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中具有“人无我有”的独特优势,具有良好的开发潜质。云南省最近提出要将云南建设为民族文化大省,正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一种颇有创见的开发。文化经济同时又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经济形式,可能在多方面带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从目前来看,其最直接的利用是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在许多民族地区,旅游业都已逐渐在变为支柱产业。而旅游业的发展对消费市场的开拓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又可以带动民族地区诸多特色产业的发展,并且对民族地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会是一个良好的促进。
4.后发展区位优势 我国内陆9个省、自治区与12个国家接壤,内陆边境线2.2万多公里,少数民族地区为1.9万公里,占90%;在内陆边境线上的143个县、市、旗中,少数民族自治县、旗为134个,占93.7%;全国32个国家级口岸,民族地区有23个,180个地区级口岸, 民族地区有120个;边境人口约2000多万,其中少数民族为800万,占40%,分属33个民族,跨境而居的民族达20多个。这种地缘、血缘关系,在我国打破了封闭的发展模式后,迅速使民族地区成为我国走向世界的最便捷的通道,使过去的边远地区可以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与周边国家相比,我国的产业较齐全,与周边各国有很强的互补性,边境贸易、跨国旅游甚至资源出口、联合开发都完全可以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成为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这种独特的区位优势也是其他地区所没有的。如云南省不仅1990年边境贸易直接创汇约占全省创汇总额的10%,而且到周边国家的跨国旅游也发展得红红火火,最近又与泰国达成了联合开发澜沧江水电资源的协议,尝试从更长远的角度、更深层的意义上来用好区域资源的优势。这一尝试一旦成功,将对云南经济产生有力的推动,对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将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和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