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与素质教育_素质教育论文

学科教育与素质教育_素质教育论文

学科教育与素质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学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学科教育研究”专栏自本期起将用3期的篇幅刊登一组由辽宁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中心”组织的稿件。据了解,目前国内已有数十家师范大学成立了类似的学术研究机构,本刊竭诚欢迎各大学学科教育研究中心以及各省市教研部门提供反映各自最新研究成果的稿件,以活跃全国学科教育研究的学术气氛。

历史经验告诫人们: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存亡,经济的腾飞,国力的增强,社会的稳定,生活的富裕,无不在于国民的素质,在于人才的质量。所以在这21世纪即将到来之际,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当务之急”,“头等大事”,“重中之重”,作为中国的“大政”,这是英明的决策。也正如柳斌同志所说的:“真正走向素质教育,我国的基础教育就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劳,就可以载入史册,树立起一座丰碑。”〔1〕

素质教育虽然如此重要,然而目前对它的理解却是千姿百态,莫衷一是〔2〕。我们的基本观点是:不能离开“应试教育”来谈素质教育,因为最初(80年代中期)提出“素质教育”这个口号,完全是针对“应试教育”而言的(甚至可以断言,没有“应试教育”这个词,也就可能没有“素质教育”这种提法!);近几年来,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发展。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由于人们对人才标准、人才质量、人的价值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价值取向上产生了某些偏差,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才是人才,所以造成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教育办成了“应试教育”。诸如:(1)升学没有希望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待遇”,不仅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而且还受到教师的轻视,乃至同学的冷落;(2)升学不考的科目少设甚至不设,音乐、美术、体育等课课时常被其它课所占用;(3)不考的内容少讲甚至不讲,理科中的实验、语文外语中的听说常被忽略,许多不考的学科内容全部删除;(4)由于只注重考试成绩,教师就千方百计地让学生熟悉题型,搞题海战术,课堂上做不完,课外补,加班加点,学生课业负担特别重;(5)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成绩好就是好学生,不管他的思想如何? 不管他的品德如何?更不管他的个性品质、心理素质如何?(6)为了取得好成绩、好名次,一切围绕“考试题”这个指挥棒转,人为地加大训练难度,加大训练量;……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极大的教育“危机”:学生发展的片面性,思想品德差,心理素质低,身体状态不佳;学生缺乏适应能力和后劲,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能力,此外还有学生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局限于现在而不放眼于未来,等等。这种教育,由于片面追求升学,一切为了应试,不按教育规律办事,使得教学的正常功能得不到发挥,教育的真正价值得不到体现,故名曰:“应试教育”。而我国的教育,应该是:不仅要面向成绩好的学生,使他们“吃饱”,而且也要照顾到其他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会应付考试,取得好成绩,还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个性品质,健壮的体魄;不仅要设考的科目,要讲考的内容,而且也要讲不考的科目,不考的内容;只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用的课就要设,有用的内容都要讲。故名曰:素质教育。其实这里的“素质”指的是什么?“素质教育”的内涵又是什么?当时人们并没有去阐释。

针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弊端(概括为:应试教育)而提出“素质教育”之后,人们纷纷积极地开展研究和探索。不谋而合,80年代以来,各国的教育都着眼于未来,着眼于个人素质的提高,着眼于个性的发展,着眼于创造性能力的培养。目前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仅仅局限在对“应试教育”弊端的批判上(不是只顾少数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是重智育,轻德育,忽视体育、无美育;等等),而是有其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要求。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重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基本素质,重在开发学生的潜能;强调个性发展,重在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素质教育要面向未来,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的人才。

一般地认为,人的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身体素质是物质基础,科学文化素质是核心,心理素质是关键,政治思想素质是主导。一个人素质的高低,就是由这几个方面综合形成的有机的整体的水平。就学校教育而言,虽然一切学校工作都具有教育性,尤其是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大量的班主任工作,但是在目前主要还是通过设置科学文化课,即通过开设语文、数学、外语等(初中11门学科课)课程的实施来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亦即通过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如果按照科学的划分,现行中小学教学科目涉及的有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艺术等。这也就是说,按教育的内容来分,学校教育主要有数学教育、自然科学教育(常说的科学教育)、社会科学教育、艺术教育等。为方便起见,统称为学科教育(由此可见,笔者所谈的学科教育中的“学科”是指相应的“科学”,而不是指“教学科目”)。所以学科教育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

学科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就是在向学生传授(主要采取课堂教学方式)社会和生活所必需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充分挖掘这些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充分利用教学等其它方式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多种角色的榜样和影响作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获得能力,求得发展,养成个性;通过知识的学习,树立科学意识和人文意识,形成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养成科学道德和科学作风;通过知识的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习解决问题,学会创造;通过学习,产生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树立理想和信念,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通过学习,养成遇事具有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等意志品质,并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

学科教育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把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作为根本目的,就其自身(学科教育内部)来讲(撇开诸如教育体制等宏观因素),首要的问题,也是最关键的问题,仍是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3.1 学科教育要重在“基本”,旨在“基础”。中小学教育不是专业教育,也不是职业教育,而是为学生将来生活、就业、升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出合格的公民。因此,学科教育传授的知识应是与生活和就业紧密相关的知识,应是学科中最为基本的最有价值的知识;学科教育教会学生的应是学生终身受益的思想、方法、观念、意识、态度、精神和学习能力;学科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合格公民的爱国、爱民、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忠诚老实等优良品质;学科教育还应教会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变化,如何生活,如何做人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能力。

3.2 全方位地认识学科教育的功能。学科教育目的和目标的变化,虽然归根到底是来自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但也要依赖于对学科教育的功能认识的深化。因为如果说学科教育不具备某种功能的话,那么所设立的相关“目的”或“目标”就不能实现,这样的“目的”也是不符合规律的,没有意义的。以往,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科教育的智育功能、德育功能、美育功能;而较少涉及到形成具有统摄作用的观念、意识等深层次的文化教育功能和养成良好个性品质的心理教育功能。学科教育的文化教育功能是由学科本身的文化价值所决定的,而心理教育功能主要是由学科教学作为一个实践过程和人际交往过程所决定。

3.3 科学地认识学生和正确地对待学生。首先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人,他在一切活动中要表现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要表现出独特的个性,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其次,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要把学生塑造成符合社会要求的个体,教学必须建立在他原有的基础之上;第三,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学只有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才能有效地使学生获得认识;第四,学生还是发展的主体,教只是外因,只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条件,最终靠自身求得发展;第五,学生也是朋友。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之基础上,教学相长。同时,对作为班集体成员当中的每一个学生来说,虽然他们的角色是相同的,但他们之间在知识基础、发展水平、道德风貌、个性品质等诸方面存在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这种差异只是要求我们的学科教育要区别对待,要因材施教,决不说明一部分所谓“差生”“不可雕也”,他们不具备学好所有课程的知识基础和能力要求。学科教育必须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求得发展。

3.4 正确地对待考试和应付考试,我们不能再把选拔性功能作为考试的唯一功能,考试的另一个最为重要的功能就是检测功能。考试是为了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心理发展水平,是为了检测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的基本要求,不只是为了区分优等生、中等生与差等生,不只是为了排名次。因此平时的考试理应是一种合格性考试(高考是为了选拔,应另当别论!)。诚然素质教育观下的学科教育,并不排斥应付考试,即使是合格性考试,每个学生也都必须尽可能地发挥高水平,反映出自己的实力,一般地,应付考试,关键在于学习能力、心理品质和应考策略这三个方面,而素质教育正是使学生在全面而又扎实地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学科能力和学习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学会应考的策略和技巧来参加考试,应付考试。学生基本素质全面提高了,应试能力自然也就强了。严格地说,以选拔性作为主要目的的高考,应与学校里的各种考试区别开来,然而虽然我国的高考体制没有变,但也在不断地改革,已经注意到了对学生基本素质的考查,比如数学高考题中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增加数学应用题就能说明这一点。

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最终主要落到学科课堂教学之中,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学科课堂教学,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应该努力从多方面入手,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从目前学科教学的实际来看,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特别要引起重视。

4.1 课堂教学要有切实的、具体的教学要求,把教学目的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堂课,乃至教学每一个环节。现行的课堂教学,不能说没有目的要求,也不能说背离了目标,但在目的要求的先进性、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等方面,在目标的实现策略和具体操作等方面,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除知识教学(重在理解和应用)、思维开发(重在思维品质的培养)、能力培养(包括一般的学习能力和特殊的学科能力)有其明确而又全面的目标体系外,对科学的历史与发展、科学与真善美、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活、科学与个人等方面的认识的科学观教育,科学与政治、科学与经济、科技兴国的科学意识教育,追求科学、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正确对待名利,善于与人合作、有高度责任心等科学态度教育,客观精神、理性精神、实证精神等科学精神教育,谦虚谨慎、严谨求实、吃苦耐劳、不断进取的科学作风教育也要有具体的要求;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需要的满足,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态度的端正,也要有确定的要求。

4.2 素质教育目标通过学科教学来实现,首要的取决于教学内容。构建紧密与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学科内容体系是最为迫切、最为关键的一件大事。现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恐怕过多地考虑了学科内容的完整性和全面性,过份地追求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严谨性,而忽视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忽视了科学与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活广泛而又紧密的联系。自然科学学科与能源和交通,环境和保护,人口和优生优育,营养和健康,资源和生态平衡等诸多方面都有着直接的关系。比如〔3〕,生物学科与生物技艺:鱼骨贴画,鸟羽画,贝雕,盆景插花;与生物实验:显微镜的观察技术,动植物标本制作,形态结构解剖实验,生理实验等;与实用生物:花卉栽培与扩繁,无土栽培新技术,庭院美化,制作酸牛奶,自制葡萄酒等;以及生物与自然保护、环境污染、营养与健康、吸烟与健康,等等都是极其丰富的面向社会和生活的教学内容。数学在自然科学,乃至在社会科学中的广泛应用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它又已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储蓄、债券、保险、股票、住房、旅游、乃至家庭开支,等等。数学在这些方面的应用必将成为公民的基本素质。

4.3 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和核心课题。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没有从根本上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能真正让所有学生参与教学,不教学生如何学习,这是影响教学质量较深层次问题的有力的揭示。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都赞成,几乎所有的教学都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虽然我国的教学内容相对地来说,偏深偏难偏多,但我国的教改实验和教学实践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的学生不仅能够达到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要求,而且还会学得很好,甚至有些内容还可提前学,提前教。而目前在我国仍存在一定数量的所谓“差生”、“困难生”,并不在于他们没有这种潜能,而是由多种因素所造成的,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参与教学的机会少,不能“平等地”像其他同学一样同教师进行交往。有人通过问卷调查发现〔4〕,教师在课堂提问、答复、要求和评价这四种交往行为中,选择交往对象时,均在成绩的好坏、地位的高低、角色的不同(班干部和群众)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教师比较愿意与学生中的干部、地位高者、优等生交往。这种实际情况,只会使“差生”越来越差,造成恶性循环。另外,虽然“差生”在注意、记忆、问题解决、知识背景、元认知等方面与中等生、优等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只要得到教师的有意关注和科学的教育,这种差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消除。此外,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就是端正学习态度,形成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能力。

4.4

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仍是我国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教师在“传道授业”方面的作用,应该说是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但仍有很大的潜力要挖。据统计,1995年我国高中还有46.6%、初中还有36.2%的教师学历没有达标,这说明还有一部分教师在本学科知识上没有达到基本要求。可以想象,这些教师根底不深、基础不厚,尤其是缺乏对蕴含在知识之中的思想、方法、精神的掌握,他们在教学中是难以运用自如的。目前较为严重的一点还是我国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是十分匮乏的,甚至是很不利的。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仅靠思想品德课和相关的社团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说学科教学也是一个重要渠道。根据对中小学生进行的“德育途径选择”调查中发现〔5〕,小学生把教师视为最重要的德育指导者,列为首位;高中生把教师排在第二位(第一位是“同学交往”);而同列为第三位的是“观察学习”,“观察学习”作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习得复杂行为的学习,实质上也包括了对教师言行的模仿与认同。可见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的影响不可低估。近几年来,由于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冲击,教师思想上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读书无用论”等,无不在课堂上有所表现,有甚者,直接向学生灌输。另外,在现阶段,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负责任,守信用;实事求是,严格要求;耐心温和,容易接近;对人对事公平合理,说到做到,讲文明,守纪律等教师品质也要进一步努力改善和提高。教师素质低下,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是无法弥补的。甚至可以说,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4.5 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教师能动性的基础上,以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还在于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体系。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教学内容的多元性,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模式必须多样化。微观层次上,可以有知识掌握与传授模式,技能形成与训练模式,能力获得与培养模式,行为规范的认同与示范模式,态度改变与教化模式,等等;从内容来考虑,可以有概念教学模式,命题(原理)教学模式,思想方法教学模式;等等。宏观层次上,比如说可以有:学习——教授模式,发现——指导模式,问题——解决模式,等等。对这些教学模式的理解,不能仅认为它只是教师的操作步骤,只含有教师的行为,而应该这样来认识它:既包括学生学的行为(程序),又包括教师教的行为(程序);既体现学的规律,又要体现教的规律;更重要的是体现教与学的对立统一规律。现有的某些教学模式,之所以难以得到推广和应用,难以得到理论界的公认,关键就在于这些教学模式没有较好地反映教学依赖于学、学受制于教的学与教的有机统一。另外,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认识教学模式,对实施素质教育来说,有其特殊意义。其一、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促使学生个体社会化,使学生的思想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使学生的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使学生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其二、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它组成一个特殊的社会系统,有其社会学层面、可作社会学分析;其三、教师和学生都是社会成员,虽然进入课堂之后,其角色要发生变化,但作为社会系统的课堂,教师和学生仍将要保持许多原有社会角色的特性。所以课堂教学要实现学生个体社会化,就要从社会学层面来对待教学,提倡、重视并建立起教学的社会学模式。

标签:;  ;  ;  ;  ;  

学科教育与素质教育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