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论数学思想在教学活动中的渗透_数学论文

教学要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浅谈教学活动中数学思想的渗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为论文,浅谈论文,思想论文,数学论文,活动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的知识内容和所使用方法的本质的认识,它是从某些具体数学认识过程中提炼的一些观点,在后继认识运动中被反复证实其正确性,带有一般意义和相对稳定的特征,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

数学思想与数学知识既有区别又相联系。数学知识是产生数学思想的条件,没有数学知识就没有数学思想。它们的区别是,所学的数学知识是他人的知识,数学思想是学生自己的认识。他人的数学知识通过内化能成为学生的数学知识,但它不象数学思想那样,从一诞生就完全属于学生自己。数学思想与数学思维也是有区别的,数学思维通常包含了作为过程的思考,而数学思想是思考的结果。当然在小学数学中数学思维与数学思想也具有联系,但一般来说,后者指思考方向,前者是指思考过程。

小学数学思想内容包含符号思想、分类思想、分解思想、转化思想、对应思想、优化思想、函数思想、系统思想、集合思想等,这些数学思想既是数学教学的精髓,也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对我们培养的学生来说,无论他们今后从事什么业务工作,进行何种学习,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方法、研究方法等,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虽然,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思想还处于启蒙阶段,但正因为是启蒙阶段,这种思想渗透的作用也越大。

一、用数学思想指导教学

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学的指导思想。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教师就能把握住教材内容、设计好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不仅能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也能学到数学的方法、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后者更重要。

1.数学思想是数学教材体系的灵魂

小学数学教材体系包括两条主线,其一是数学知识,这是写在教材上的明线;其二是数学思想,这是编教材的指导思想,但又不能明确写在教材中的一条暗线。前者容易理解,后者不易看明;前者是教材写什么,后者则要明确为什么要这样写。只有理解后者,才能真正理解教材体系。

任何一册数学教材的编写,都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教材的前后逻辑是一个原则,更深层次的研究是概念和例题的本质是什么,从怎样的材料出发,经过怎样的过程而概括出来的,最终要形成怎样的数学结构,组成怎样的体系,要学生形成怎样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极高思想性的问题,教材虽不可能有完整的说明,有时也只作简单交待。但是,这些问题的思想却如灵魂一样支配着整个教材,有了它,概念和例题才会活起来,相互紧扣,相互支持,组成整体,而不只是孤立的知识点。教师只有把握住数学思想,才能高屋建瓴,提挈整个教材进行再创造。

就以上海市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来说,在三年级已经开始讲解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不过还未正式用列方程的名称),在四年级开始安排正、负数的认识,在五年级已接触等式两边均有未知数的方程。这与历来的教材都不同,也与现在试用的各地教材都不同。那么,编写者这样安排的意图是什么,他向我们表达一种什么思想呢?其实,之所以从三年级开始接触方程,他所要体现的是数学同解转化思想,即一个方程变成另一个与它同解的方程,这种变形叫做同解变形。为什么要安排在小学,主要是与中学的代数接轨,便于学生学习的连续性。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安排教学就可以渗透转化思想,当出现两步计算的方程,就应考虑怎样转化到一步;出现三步计算的方程,就应考虑怎样转化到二步。对左、右两边均有未知数,就可以采用正、负抵消的方法。而学生的学习也就有了连续性的保证,不会出现断断续续的情况。但我们有些教师没有挖掘教材的数学思想,在处理这段教材时,还是按照原来加、减、乘、除互为逆运算的思路去教学,就显得格外吃力,特别是当两边均有未知数时,只能让学生死背方法。更为严重的是学生经过这些教学,形成不了同解转化的数学思想,那么,到中学阶段其后劲就将大打折扣。

2.数学思想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教学设计是构思学生认识数学,建立概念的教学活动过程。它不仅是对历史上数学发展的浓缩或再现数学家的思维活动过程,而且还是渗透数学思想,实现再创造的过程。如何使学生学得主动,教师教得轻松,以及教与学的彼此渗透、融合,这些只能依靠数学思想作指导。深刻的思想,产生智慧熠烁的创新设计,引发波澜起伏的思维活动;肤浅的理解,只能是随意的、简单的认识过程。

例如计算“7+4”。如果纯粹为计算,那么教学的设计是:先思考7凑成整十还缺几,然后把4拆成3+1,最后得出11。从计算角度来说是达到目的了。但从深层思考,好像还缺些什么?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理解得数的由来,同时,在教学中渗透对应思想。通过数轴,在数轴上建立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思想,要求学生由点找数,由数找点,然后运算。

通过对应思想的渗透,学生对数的计算就比较形象,特别是11的得数,离开数轴有多远,它与10的关系是什么就十分清晰,接着进行减法教学,学生也十分容易接受。

再如函数思想,在近代数学中,函数的定义建立在集合基础上,它把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归纳为两集合中元素间的对应。因此,在我们的课本中也出现下面的形式:

学生要做上面的题目练习,怎样设计又有不同的效果。有些教师把这些题目仅仅当作计算,学生算完,即对答案,然后评讲结束,这就没有用足数学材料。如果有了函数思想,那么先可以让学生计算,计算后核对答案,接着重点要让学生观察,在所填的答案中有什么规律?答案变化是怎么引起的?在什么情况下它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然后可以再出示两道题目如下:

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当一个数变化,另一个数不变,其得数变化是有规律的”。当然,这些结论性话语不需告诉学生,更不需要去背,只要学生有一种体会即可,因为要形成一个思想,需要漫长时间的熏陶,在以后的教材中,类似安排还将反复出现。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数学思想来指导教学设计,并用好各种练习。长期坚持,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函数的思想。

二、用数学思想学会学习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就是需要达到不需要教。要学生学会学习,需要有会学习的能力、会学习的方法、会学习的思想。有了深刻的数学思想,就会产生好的方法,就会提高学习的能力,就会为不教奠定基础。

1.数学思想是解题思路的导航灯

解数学题,需要有一定的思路和方法,而思路和方法的背后是数学思想,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在一切方法的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它们到头来,不过是笨拙的工具。”这里的精神就是方法的本质认识。其实,策略方法产生于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过程中,产生于解剖问题的结构中,并与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相对应的过程中,是经验估计与逻辑分析的结合,对问题结构作出判断,对策略方法进行挑选、演变的思维活动,数学思想决定着这种活动的发展方向。

例如“绝对值小于5的整数有()个。 ”学生做这道题的错误率竟达56%。这些学生为什么做错?经询问他们想当然的认为绝对值小于5的整数就是5个。而询问做对的学生运用什么方法做,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将文字题目转化成数轴,然后在数轴上找一一对应的点。在这些学生的回答中反映出两个数学思想:首先把文字转化成图,这个转化就使抽象的文字变化成直观形象的数轴,这就便于分析;其次是在数轴上找对应点,从对应点中找出有几个整数。显然,有了数学思想,他们的解题思路就有方向,不需要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即使以后碰到难题,也会在数学思想的支配下一步一步寻求解决。

又如“从1至999中,共有多少个不含有数字1的数? ”要解这道题目,一个个数,需花费很多时间。后来提示学生把题目分解,即先分析100以内有几个含有1的数,然后分析100至199,200至299……,这样分解,复杂的问题就转化成了简单的问题。而且在分解中,又找出有几个整百的数是相同的。接着把含有1的数组合起来,再用999去相减,就解决了问题。如果学生没有分解思想,那么就要硬数,而且未必能做正确,又需花费很多时间。如果有机会调查统计一下思维比较灵活的学生,让他们说说解题的经验,我想在学生所说的解题思路背后一定有数学思想的导航。

2.数学思想是认识生活的金钥匙

对学生来说,课堂教学是学习的一部分,而他们大部分的生活经验,以及对世界的认识是来自现实生活。但现在的矛盾是我们有些学生不会认识生活,有些学校教育中的佼佼者,解题能手,一到生活中去就不会解决问题,甚至束手无策。如有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统计图表后,教师请他们自己到马路口去收集车流量信息,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他们竟不知怎样去收集,用什么方法。尽管教师一桩桩交待,到第二天交上的统计图还是乱七八糟。再仔细了解这些学生在教室里做有关统计表的题目,情况尚可。这类现象在我们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其根本原因是数学课程教材已经过编写者的数学处理,是按数学教学的需要进行裁剪,是标准的习题。同时,又经教师课堂中的标准演示,有些学生模仿的是解题形式,一旦把标准题变形或让学生到社会中去收集材料编题,其弱点就较明显地反映出来,特别是让他们去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更是不知如何是好。这一现象的出现涉及到多种因素,但其中一个因素是没有形成数学思想。

一位教师在讲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之后,为了考察学生应变能力,在上课中拿出一块橡皮泥,要学生计算它的体积,讨论对话如下:

师:这是一块不规则的橡皮泥,有没有办法计算它的体积?

生:把橡皮泥切成一个个小长方体,再计算。

师:这个同学真会动脑筋,那么切下的一定都是小长方体?

生:切下来不是长方体的,接着再切,一直到都是长方体为止。

师:这个同学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按照他的想法,从道理上讲是可以的而且也一定能计算(教师在这段对话中,既肯定学生的思路,又渗透了极限的数学思想)。那再请大家想一下,如果不切橡皮泥,能不能知道它的体积。

生:我有一个办法,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

师:为什么要捏成长方体呢?(引导学生用转化思想分析)

生:因为长方体的体积我们会计算,转化成长方体就可以计算了。

师:这个同学讲的真好,当我们碰到新问题时,不能解决,可以把新问题怎样?

生: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

师:这是我们解决新问题的重要思路,请大家继续想一想,(教师出示一块不规则的铁块)这块铁块怎样计算呢?

生:这个……。(一时回答不出)

生:我有办法,把铁块铸造成长方体。(学生仍用刚才的转化思想)

师:那么没有高炉,不能铸造怎么办?(学生分别进行小组讨论)

生:我们有办法了,把铁块放在水里。

师:为什么放在水里就能计算铁块体积?(继续引导用转化思想)

生:放在水里,水上升的体积就是铁块体积,也就相当于把铁块转化成长方体。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真会想办法,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

接着,教师演示铁块放入水中的情景,然后给出条件进行计算。

从上面一段对话中可以看出,这个班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转化思想。但对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简单问题,怎样运用数学的转化思想去认识、去解决则在于教师的引导。通过层层引导,学生也会发现铁块可以放到水中计算它的体积。虽然这种发现与阿基米德的发现的意义不同,但对学生来说则是一种创造,而这种创造的发展就在于数学思想的指导。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的商品日益增多,商家为推销产品,不惜以打折扣等形式进行促销。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当一个小顾客,身带500元钱,需购买几样商品, 接着给学生几天时间,用课余时间去实地考察,然后把各自的购买设计方案交流一下,那么对于如何优化选择确是一堂生动的渗透课。同样,随着各种国债、股票以及各种存款方式的增加,让学生计算一下,10000元钱存入银行保值,应怎样存才能取得最大收益,同样有一个优化选择的思想。

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是学生解决日常生活的基础,也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但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数学概念将不断增加。据资料统计,有全世界数学家组成的“数学共同体”,每年至少“生产”20万条新的定理。它们对数学基础课程意味着什么?难道我们的教材能无限的膨胀吗?这就是信息社会所产生的新的矛盾。对此,很多有识之士提出,数学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的思维价值与思想价值,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学生终身学习的拐杖与工具。

标签:;  ;  ;  ;  

教学要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论数学思想在教学活动中的渗透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