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裂变:科技管理的新趋势_科学论文

主题裂变:科学技术管理学的新走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学论文,科学技术论文,走势论文,主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的潮流为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及其社会功能的不断拓展,科学技术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重视和加强科学技术管理已经成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发展趋势自然而然地提出了创建和发展科学技术管理学的社会需求。

20世纪70年代末,在老一代科学家钱学森等人的倡导下,中国引进了以西方国家为主要策源地的科学学,而科学技术管理学作为科学学最早的分支学科之一,也开始进入草创时期。在1980-2009年的30年里,科学技术管理学在中国历经了萌生、发育、成长等各个阶段,已经成为一门研究主题丰富、知识体系完善、研究方法多样、具有明显实践应用价值的新兴学科,成为一门运用软科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科学技术活动和科学技术事业发展规律及其组织管理的交叉学科。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科学技术管理学的研究主题发生了深刻的裂变,在知识经济和创新时代的推动下,知识管理和创新管理研究逐渐递升为两个重要的新兴研究领域。

1 科学技术管理学研究主题的体系化和裂变

笔者借助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图书目录,通过相关期刊论文和图书的数量,回溯“科学技术管理”研究即科学技术管理学的演进历程;依据“科学技术管理”研究期刊论文的数量变化趋势,将1980-2009年的30年划分为三个时段,分别称之为科学技术管理学的创生起步期、跳跃增长期和调整发展期。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期刊论文主题词和图书章节目录的统计与梳理分析,可以概括出科学技术管理学有如下一些基本研究主题: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管理、科学技术管理创新、科学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化建设、科学技术管理队伍建设、科学技术管理体制、农业科学技术管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科学技术评估、科学技术管理体制、科学技术战略管理、科学技术政策、科学技术法规、科学技术计划管理、科学技术项目管理、科学技术研究经费管理、科学技术成果管理、科学技术情报管理、科学技术档案管理、科学技术人才管理、专利管理、技术市场管理等。

以上复杂多样的研究主题,可以按照如图1所示的三个维度进行切分、归并。包含宏观层次科学技术管理研究和微观层次科学技术管理研究的对象维,包含科学管理研究和技术管理研究的属性维,包含行业科学技术管理研究、机构科学技术管理研究和地域科学技术管理研究的分域维,共同构成科学技术管理学的完整研究领域或研究主题体系。

图1 科学技术管理学研究领域的三维视角

对象维的宏观层次科学技术管理研究,主要研究国家或区域层面的科学技术事业管理问题,包括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和规划、科学技术政策和法规、科学技术管理体制及其改革、国家或地区创新体系建设和管理等内容。微观层次科学技术管理研究,则主要围绕科学技术项目而展开的对科学技术活动、过程和资源的管理,包括科学技术情报和档案管理、科学技术评估和奖励管理、研究开发经费和设备管理、研究开发过程全程管理等。整体而言,对象维视角的研究主题区分度是最大的。

属性维的科学技术管理研究,建立在科学(主要是指自然科学)与技术存在明显属性差异的基础上。科学与技术在生成史上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科学源于人类精神世界的求知需求,技术源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需求。由于科学与技术的互相渗透,时至今日已经无法在两者之间划出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在日常生活中,“科学”概念与“技术”概念通常合并为“科学技术”或“科技”,当做一个固定词汇来使用。然而,科学与技术在本质属性上还是有严格区别的。科学与技术是两类范畴,前者属于认识场域,属于社会的精神财富和创造精神财富的实践领域,目的在于认识自然界;后者基本上属于经济场域,属于社会的物质财富和创造物质财富的实践领域,目的在于改造和利用自然界。对科学活动过程的管理,包括科学人力资源管理、科学研究机构管理、科学教育管理、科学传播管理、学科发展管理等;对技术活动过程的管理,包括技术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市场管理、技术创新管理、专利知识产权管理等。属性维视角的研究主题,也有较明显的区分度。当然,随着人们知识的增长,未被理解的事物和工艺越来越多地被理解,技术的原理逐渐被析出,科学原理也越来越多地被直接利用。这种技术科学化和科学技术化趋势的加强,也使得科学管理、技术管理和科学技术管理之间形成更为微妙的关系。

行业科学技术管理研究、机构科学技术管理研究和地域科学技术管理研究之间,不像前述的宏观与微观、科学与技术那样具有明显的区分度,因为三者的差别只是研究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的角度有所不同而已。基于三者“条块状”的特点,本文将它们归类于分域维视角。行业科学技术管理,包括工业、农业、交通、环境和医药等行业、产业的科学技术管理;机构科学技术管理,包括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学技术园区、企业等机构的科学技术管理;地域科学技术管理,则涉及城市、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等地域类别的科学技术管理。

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创生和起步,进入90年代后,科学技术管理学的发展处于低位震荡状态。这种状况一方面与科学学的整体不甚景气有关,另一方面缘于作为交叉学科的科学技术管理学开始出现了裂变的端倪(见图2)。

科学技术管理学 轰击 科学技术信息管理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产权及专利管理等分支学科 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技术管理学…… 轰击 知识经济及其管理实践 知识管理研究 创新管理研究 创新时代及其管理实践 以企业管理为核心,以图书馆报、计算机科学以及应用经济和公共管理为代表的相关学科

图2 科学技术管理学的学科裂变(知识管理和创新管理研究部分)

裂变又称为核裂变,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指一个重原子的原子核在一定条件下分裂为两个或更多较轻原子核,并释放巨大能量的过程。裂变的发生需要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发生裂变的重原子核本身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如铀-235),二是外来粒子(通常是中子)对不稳定核进行轰击,由此触发裂变。同物理学概念相对照,科学技术管理学作为交叉学科,本身涵盖主题广泛,内部知识流动频繁,可以看做是不稳定的“重核”。而知识经济和创新时代的到来,则如强有力的中子,冲击着科学技术管理学这类在动荡中求发展的学科。在这种“内分外催”的动力作用下,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科学技术管理学一些研究“质子”逐渐同“重核”相疏离,既与其他研究主题相互碰撞、交融,又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逐渐发展成独立的研究主题或领域。在众多的新兴研究主题中,知识管理和创新管理研究无疑是最重要的两颗新“核”。

2 知识经济环境中的裂变:知识管理

虽然“知识管理”一词最早是在1986年由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但早在1975年,美国丛林钢铁公司就已经开始关注知识的管理实践,并以此来确保自身在技术上和市场上的领先地位。知识管理在当今能够为人们广泛接受并给予高度重视,得益于知识经济的形成和“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

很多学者认为,人类社会先后出现过三种经济形式,即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前两者同属于物质经济形式,而后者则是经济形式的质的飞跃,既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又推动了社会的持续发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6年发布的研究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指出:该组织29个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比过去更明显地依赖于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利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已占这些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就推动社会发展而言,传统的物质经济形式是将物质从价值含量较少的状态转化为价值含量较多的状态,因而它始终存在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这一矛盾。而知识经济是将知识作为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决定因素,知识量的增多和知识结构的完备,不但不会造成资源的消耗和供求矛盾,反而能进行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创新,从而实现知识财富向物质财富的转化。在这种环境下,知识管理自然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20世纪90年代中期,“知识经济”概念随着OECD研究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在中国的出版而成为政坛和学界中的热词,知识管理研究也随之迅速兴起。笔者以“知识管理”作为检索词,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篇名”的“精确”检索,截至2009年年底之前共检索到相关文献7756篇。其中第一篇文献是1987年同时在《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工程与应用》上发表的美国学者查尔斯·凯罗格《从数据管理到知识管理》一文的译文。中国学者对知识管理的独立研究则始于1994年,但起步艰难,连续4年每年都只有1篇文献,1998年进入快速发展期(见图3)。依据上述文献的学科背景和理论基础,中国的知识管理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文献很少,专注于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领域的知识管理问题;增长期以OECD的研究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和中国科学院1997年的研究报告《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契机,中国学者开始关注知识经济理论和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知识管理问题;发展期为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知识管理研究呈现企业经济类和图书情报、数字图书馆类文献“双雄并立”的局面,表明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管理和以图书馆为主体的科学管理与知识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知识管理与传统的物质资源管理不同,必须从知识的特性出发,对知识的构成要素即信息给予更多的关注,所以信息管理、尤其是科学技术信息管理必然成为开展知识管理的基础工程。而知识管理则是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段,是科学技术信息管理的延伸和拓展。科学技术信息管理学作为科学技术管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其内容包括对科学技术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加工、传递、服务等各个环节。如同量子力学视域中的客观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一样,科学技术信息管理也包括信息质和信息流两个方面。信息质基于共享性程度、服务对象层次和管理侧重点等标准,逐渐发展成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中的“知识”两个方面。相对来说,竞争情报构筑了组织的外部知识平台,知识管理则构筑了组织的内部知识平台。对信息流的管理在经历组织信息化建设和组织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两个阶段后,也开始基于知识管理思想,将知识管理与情报管理的技术方法相融合,构建起以信息挖掘为手段、智能信息处理为核心、知识情报推送为目的的智能化综合信息平台。随着知识管理理论、方法的逐渐完善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信息管理在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过程中也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图3“知识管理”研究期刊论文的年度分布(1994-2009年)

知识管理的对象不只是编码化的信息,还包括对非编码化信息的载体即人的管理。知识的个性特征表明,知识是和人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它既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又是知识的载体,因此对人的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知识管理的“知识”来源广泛,包括组织在运营活动中积淀下来的基础知识、应用知识、通用知识和人员专有知识等。而知识管理最难管理但也是最需要管理的就是人员专有知识,尤其是科学技术人才的专有知识。科学技术人才包括大量的科学研究人员、技术开发人员和部分科学技术管理人员,他们是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力军。如前所述,科学技术人才或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管理是科学技术管理学的基础性研究主题之一。对于科学技术人才管理的关键就是如何调动起主观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进而使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集成化。由于科学技术人才知识生产方式和环境条件的特殊性,组织应以基于尊重和信任的情感管理、知识和技术的资本化等方式作为激励科学技术人才的主要导向。另外,科学技术人才管理中提倡的持续学习、共享机制建设和团队精神,也推动了知识管理研究的系统化和纵深化。

知识管理强调知识的共享和流动,而同时也应注意到在建立共享机制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因为知识管理作为“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其实是围绕知识资产创造价值的过程而开展的管理,开发和保护自有知识产权就是为了保障组织知识资产的实现。知识产权管理(包括专利管理)一直是科学技术管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技术产品生成的独创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使得知识产权的管理问题尤为突出。而且知识产权管理在科学技术管理领域具有“横断特征”,科学技术信息管理、科学技术人才管理、技术市场管理、科学技术经费管理、科学技术保密管理以及科学技术外事管理等子领域都在很大程度上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流逐渐成为重要的管理对象;同时知识的个性化依附和高增值以及组织边界的模糊化和虚拟化,使得知识的拥有者、加工处理者、使用者、管理者和操作者之间有必要构建知识契约。知识产权的这种知识资产的保护功能、涉及内容的全面性以及弹性化下的确定性,使其成为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美国社会学家、未来学家托夫勒曾指出:“‘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论断已经过时,只有知识的知识才是力量。”他这里所说的“知识的知识”是指人们对于知识创造、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总结概括和正确认识,即“知识管理”的知识。知识管理发挥力量的方式主要表现为创新。

3 创新时代背景下的裂变:创新管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提出,中国开始步入创新时代。在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新型知识体系、以标准化为轴心的新型技术体系以及以信息化为载体的新型管理体系的相互作用和共同塑造下,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即创新2.0也浮出水面。经济学家熊彼特将创新分为五种情况,作为创新研究的先行领域,技术创新长期占据创新管理理论的主导地位。技术创新源于技术管理,而且是技术管理学的核心。如前所述,技术管理学是科学技术管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管理学的裂变式发展和技术活动范围的延伸和扩展,创新管理的内容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从只关注技术产品的研发扩展到新产品的生产、营销的技术实现全过程,另一方面从关注企业个体的创新实践管理扩展到产业、国家和社会层面的管理。综合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关文献,国内创新管理研究基本上包含技术创新、企业创新、国家创新和社会创新四个层面的管理问题(见图4)。

图4 创新管理研究的内容结构

尽管在技术创新管理研究初期,学者对技术创新模式有两种不同观点,即技术推动模式和市场拉引模式,但很长一段时间创新的着眼点仍是在技术的进步上。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技术只是企业发展的要素之一,对企业自身的创新(包括经营模式、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等)通常更加必要,同时也会推动技术的创新。随着各种要素的盘活、内外环境的打通和显性、隐性知识的流动,企业不但成为最活跃的创新主体,也逐渐超越技术,成为最重要的创新对象。国家创新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各类创新主体的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从而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和文明成果。通过文献分析可知,国家创新管理研究在中国也经历了三个阶段:1990-1997年是探索阶段,主要是引入国外理论,包括对国家创新系统、体系和体制等的评介和比较研究;以1997年12月中国科学院完成《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研究报告为标志,国家创新管理研究真正进入了国家层面;2005年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随后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使“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成为学术理论的研究导向。

社会创新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整体来说,社会创新就是公民、公民社会组织以及政府和企业等社会行动者在社会领域为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而率先发起和实施的富有成效的创造性活动。依据数量不多的研究文献,可以将国内对社会创新管理的研究概括以下几个视角:一是立足于公民个体和社会组织,着眼于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秩序的自组织运行,这将是社会创新的主流;二是立足于政府和公共部门,着眼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的内容和方式的创新;三是立足于商业机构(如企业的公益部门和社会企业)或资金运行组织(如基金会和致力于推动社会发展的融资机构),着眼于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家精神的实现、商业金融运营与社会发展的有效结合。尽管视角不同,但追求的终极目标是相同的,即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善治。当创新理论发展到社会创新层面,就已完全超越了科学技术管理学的范畴。在创新层次上,国内创新理论与实践主要涉及以上四个层面,而且四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在创新内容上,则包括创新对象和创新方式两个方面。

创新对象就是“对什么进行创新”。学者们对创新对象的认识多种多样,但总体可以归纳为物化创新和管理创新两个方面。物化创新是指对产品和工艺等物质形态进行的创新,是最直接的创新成果。管理创新是创新主体引入新的管理要素或对原有要素进行整合,进而实现管理目标的创新活动,是创新管理研究的核心。各种管理实践表明,管理创新主要包括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是研究如何把管理要素更好地聚到一起,制度创新则是研究如何使管理要素更好地围绕管理目标运行,二者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进而实现管理目标。

创新方式是指“如何进行创新”,大致可以分为创新策略和创新形态两个方面。创新策略就是通过创新活动达成目标所采取的实现路径。就创新源而言,创新策略涵盖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用户参与创新、开放式创新等类型。自主创新包含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模式,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开放式创新是在知识经济和开放时代下,均衡协调内外部的资源、创意和市场,而实现的“由漏斗到筛子”的创新模式。按照管理要素的运行机制,国内创新管理研究既涉及基于要素结构的全面创新、协同创新、模块化创新和构架式创新,也包括着眼于创新轨迹的连续性创新和间断性创新。间断性创新脱离原有的创新轨迹,或建立在新的知识基础上,或面向新的细分市场,包括突破性创新、裂变式创新和破坏性创新。创新形态是指在创新活动中,活动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和结构。结合文献发现,开放源代码社区、技术(知识)创新联盟以及创新网络都是典型的创新形态。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在1991年最先提出“创新网络”概念。由于专业分工的原因,不同的行为主体经营在不同的专业领域,没有一个行为主体具有完全掌控创新结果的能力。因而为了实施创新,主体间不得不发生联系,从而形成创新网络。随着资源禀赋差异的显著增强和社会治理主体的日益多元,创新网络势必会成为今后的主流形态。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在解析科学技术管理学基本研究主题的基础上,对其裂变中形成的两个新兴研究主题即知识管理和创新管理进行了描述与探讨。尽管分析方法较为简单,检索内容也十分有限,但大致能够反映当前国内的研究状况。研究主题发生裂变后的科学技术管理学,正在以一个学科群组的形态出现在科学知识体系之中。10多年来,建立在知识管理研究、创新管理研究基础上的知识管理学、创新管理学,已经发展成为仍能同科学技术管理学保持着密切联系的多边缘综合性交叉学科。

科学技术管理学的成长除了符合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满足机构和行业范围内的实践需求,也必然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十二五”规划编制指导思想的确立,标志着中国科学技术、经济建设的实践将会呈现生态化和社会化的转向。“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既使得研究开发人员和管理工作者日益注重技术产品及其生产流程的节能减排,又推动了生态循环理论的研究和低碳环保技术的开发。科学和技术本身的生态化也必然使科学技术管理学科以生态环保为导向。“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表明国家今后的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和民生。科学技术管理也将一方面致力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另一方面基于产品需求的差异和组织自身能力的有限而鼓励大众参与到科学技术的一些管理环节中来。在生态化和社会化的冲击下,科学技术管理学也极有可能进一步发生裂变,产生新的学科。只要把握好研究对象,学科的裂变式发展必然会促进学科群组的进一步繁盛。

标签:;  ;  ;  ;  ;  ;  ;  ;  

主题裂变:科技管理的新趋势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