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_农民论文

创新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_农民论文

创新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原动力论文,农村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发轫于制度创新,然后带动了结构创新和技术创新,形成了一 个完整的体系。这个创新体系的形成过程,极大地解放了我国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 的快速发展。可以说,创新是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制度创新由于其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而具有尤为重 要的意义。它在农村各个领域的改革和整个社会发展中起着前提和决定性的作用。第一,制 度创新是结构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制度创新所形成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机制, 其他创新就没有发生的土壤和条件。第二,制度创新的进展和深度,决定了其他创新的进展 和深度。无论结构创新,还是技术创新,都只能在制度创新提供的舞台上施展。当然,结构 与技术创新也不是被动的,它们的深化与发展,也必将不断地为制度创新提出课题,提供动 力与支持,推动制度创新的深化与完善。

制度创新的举足轻重地位,是由中国农村的特殊性决定的。从政治因素讲,改革开放以前 我们形成的社会主义观念是“一大二公”,把国有与集体所有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唯一实 现形式,“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和“人民公社”成为农村经济制度不可动摇的制度模式。 这就在思想上给人们设置了种种禁区。如果这种经济管理体制不打破,把广大农民的手脚束 缚在“人民公社”里,就很难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不能彻底解放农村 生产力。从经济因素讲,多年来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都掌握在“国家” 手里,生产者和劳动者只是被动的“受”体,他们的任务只是机械地按命令或者说“指令” 从事操作。一个没有生产要素支配权的劳动者,在一个资源不能按效率要求自由流动的经济 环境下,是不可能具有内在创新动力的。从文化因素讲,中国农村大部分地区是从封建的自 给半自给经济走向社会主义的,小生产的传统观念和封闭的小农意识还根深蒂固,农民的科 技文化素质也比较低,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没有制度上的保证,要在其他方面创新是很困难 的。

正是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发展,中国农村改革首先在经济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上实现了突 破。

——家庭承包制的推行开启了我国农村经济制度创新的大门。家庭承包制的普遍实行,确 立了农户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找到了集体经济新 的实现形式,从而在实践中形成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它的形 成和确立,为农村经济制度创新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化奠定了基础。

——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创举。乡镇企业由于其体制优势,一经出现, 在短短几年内就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乡镇企业的本质属性在于乡镇企业所固 有的同农村、农业和农民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所有制结构上,乡镇企业以集体经济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在经营制度上,乡镇企业有机制灵活、各种限制少、当地政府支持 的优势,因而从出现伊始便获得了迅猛发展。乡镇企业尽管在目前遇到了诸多发展中的问题 ,但它作为我国农民的自主性选择,仍将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股份合作制是一种新型的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形式。它作为我国农村改革的产物 ,既带有原来集体经济的某些特征,又发育着适应市场经济的股份制要素,是在特定的制度 供 给条件下,两种制度形式在边际上的结合。从发展情况看,股份合作制比较符合我国农村现 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适应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些基 本特征,在乡镇企业、农业以及城镇小企业中具有比较广泛的适应性。股份合作制在内容和 形式上都发展了合作制,可以说是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的一种重要实现形式,也是引导个 体私营经济走向联合与合作的有效途径。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 ,综合地发挥了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科学化等诸多优 越性,为有效解决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等深层次问题,提 供了一个重要路径。

——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是对农村就业制度的重要创新。培育农村劳动力市场, 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充分就业、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有 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发展,需要在市场规则、户籍管理等制度方 面进行创新,逐步建立统一劳动力市场,形成有利于增加农民就业机会的新型就业机制。

农村经济的制度创新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农产品极大丰 富,为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了基础性作用。但随着人民生活水 平的提高,社会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要求我们突破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拓宽农业 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域,结构创新就成为实现农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可以这 样说,制度创新促进了农村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结构创新 必将促进农村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传统概念上的农业,主要是指种植业,而种植业又主要是指粮食生产。所以说,从传统农 业 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就是从单一的种植业生产向农林牧副渔并举发展转变,从单一的粮食生 产向多种经营转变。这种转变主要是结构上的改变,也是对经济结构的创新。农村经济结构 的创新是通过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来实现的。它具有以下特点:

结构调整是不断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的过程。所谓广度,就是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 提 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实施发展小城镇的大战略。所谓深度,就是大 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化链条。

结构调整是实施科教兴农的过程。结构调整的效果如何,关键要看能否提高农产品的科技 含量,要看农业的增长能否真正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结构调整是农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过程。通过调整结构,增加农业的资本、技 术投入,必将大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收益,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投入产出率。

结构调整是农村经济新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搞好农业结构调整,需要实现各种生产要 素的优化配置,这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完善农 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

当前,以创新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必须十分重视几个带有方向性的问题: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带动结构调整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农业产业化是在家 庭 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 带动力量。推动农业产业化,要着力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加农户的形式 ,具有带动农户、开拓市场、推广技术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

加快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优质 化。结构调整的实质是资源优化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引导和推动结构调整,主要 任务就是培育市场,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目前最迫切的是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农产品 质量检测检验和市场信息三个体系。这是健全农村市场体系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促进 农产品优质化最有效的手段。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为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要调整农业科研工作的方向和重点。在重 视提高产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增加效益,从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转向为生产、加工、销售的 全程服务,从以资源消耗型技术为主转向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大力开发优质农牧渔业新品 种,开发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农业节本增效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积极稳妥地发展小城镇,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 进 步的重要标志。从长远看,不改变九亿农民种田搞饭吃的局面,农民富裕不起来,农村现代 化也实现不了。在目前的生产和消费水平上出现工业品过剩和农产品卖难,一个重要原因是 我国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化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总体上要遵循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 原则,而现阶段应将小城镇作为发展的重点。

结构创新以制度创新为基础和前提,但需要技术创新的支撑。技术创新较之制度创新、结 构创新而言,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更为关键,也更为直接。

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于创新,技术创新是创新的 一个重要源泉。经济增长,就是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或通过开发新的资源,使财富持续增 加 。实现财富的创造,主要取决于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这归根结底是一个技术 问题。技术创新是不断的,每一次创新的出现,都意味着给下一次创新提出新的课题。由于 技术创新的连续性,一国经济增长不可能达到终极,而是渐进的、持续的、无止境的。所以 ,正是技术创新的不断出现,推动了经济的不断增长。

技术创新是推动制度创新的重要原因。引起制度创新的原因有技术创新、市场竞争等,其 中技术进步是第一位的。制度创新只是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新的机制为优化社会资 源提供制度条件。而技术创新则不然,它是产生新的资源和提高现有资源的质量和使用效益 的推动力,因此,对经济增长有着更大的推动作用。具体制度是可模仿的,而技术由于其可 保密性,所以其创新程度的差异,将会决定经济增长程度的差异。因此,在未来,国与国之 间经济增长水平的差距,将主要取决于技术创新程度的差别。技术创新能引起生产力的巨大 飞跃,引起生产方式的极大改变。这就必然要求经济机制要与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方式变化相 适应。与此同时,制度创新就必然发生。

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制度创新和结构创新,农业技术创新的展开和深化,成为农业和农村经 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对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如果没有建立在现代意义上的技术创 新,也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近年来,我国农业技术创新进展迅速,农业产业化经营 蓬勃发展,农产品市场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我国农业技术创新 成果累累,领域越来越广阔,生物技术的运用、温室农业的出现、农产品储藏和运输技术的 突 破等等,使农业的内涵在传统意义上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展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光明前景 。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给农业技术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在建立起稳定的 经济运行机制后,政府更应把推进技术创新作为政府实现农业发展目标的主要政策取向。我 国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基本上解决了农村生产经营的制度问题,近些年实行的产业化经营 等形式,又根据发展的新形势对家庭承包经营进行了完善。在这个前提下,加速农业的技术 创新,就成为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农业技术创新必须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导向,这既是农业 技术创新的目的,也是农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只有把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与农村经济发展对科 学技术的需求结合起来,技术创新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才能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 同时,农业技术创新要集中力量、抓住重点,积极稳步地推进,力争在关键领域有大的突破 ,以适应农业发展的要求。

标签:;  ;  ;  ;  ;  ;  ;  ;  ;  ;  

创新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