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才培养论文,价值取向论文,目标论文,高等职业教育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9290(2010)0020-0011-03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类型,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有其自己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价值取向,因而具有其独特的课程价值观。本文试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入手,探讨在人才培养目标影响下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价值观。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的总原则和总方向。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办学性质和特色的基础,是学校以教学改革为首的各项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职业教育要“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200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提出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会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高等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必须明确高职培养的人才就是应用型白领、高级蓝领,或者叫‘银领’人才,是高技能专门人才”。可见,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培养大批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将是高等职业教育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人才培养任务。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深刻理解,直接关系着高等职业教育各项改革工作的进程。下面就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作简要分析。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等职业院校具有两方面的属性。一方面,它是高等院校的组成部分,具有高等教育的性质(当前主要是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它是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具有职业教育的特质。高等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决定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应具备双重性。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高技能人才”是掌握高级职业技术的人才,是达到高级技术工人职业资格要求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在总体目标上,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劳动者,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级技能专门人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将其定位于职业教育,自然地“职业型”应是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要求培养的学生能直接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这也是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显著区别。
2.工作领域专业性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要求能直接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要求需要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别在于,经过培养的学生要求能从事实际的工作,这也必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突出“职业性”,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工作领域专业性的特征。而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区别在于,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为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规格高于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要求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其知识储备,技能输出模式都有所不同,这突出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性。
3.培养模式灵活性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是直接面向社会的高技能人才,其培养的是社会生产第一线亟需的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应在广泛深入调查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的反馈及时、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规模,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
1.课程开发价值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高等职业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类型,隶属于大的教育体系之中,因此,其课程开发模式的价值取向应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首先应是“社会人”,其次才是“职业人”。应将追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全面发展的职业人包含两层含义:1、具有从业的定向性和广泛性。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掌握一定技术、具备从事某一职业的能力,还应具有适应未来岗位变化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能在相近职业岗位范围内发生能力迁移;具有社会活动能力,具备今后多次创业和广泛就业的潜在素质,包括创新精神、良好的个性品质、善于学习的能力以及广泛的兴趣和爱好。2、具有良好的公民素养。作为“社会人”,其必须具备高尚道德和发展潜力,不但具有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还应具有法制观念、诚信、公正、民主、爱心等基本公民素养。以此作为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才不会导致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陷入“工具主义”的怪圈。
2.课程开发内容:注重“职业素养知识”
课程内容是课程特色的重要载体,它是由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职业型人才,因此,课程内容除了必要的学科知识外,还应有关于职业世界的诸如隐性知识、体验型知识或默会知识,道德、情感等与工作相关的职业素养知识。应该说,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显著特色就是纳入大量职业素养知识。在多媒体、互联网等知识传播方式日益普及的今天,人们对学科知识占有量的意义日益降低,而职业素养知识的地位却日益加强,并且更多地参与知识的生产过程。事实上,职业领域存在着大量有待开发的职业素养知识。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要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直面社会现实,调整课程结构,改造知识类型。在课程内容开发中,不仅要对传统的学科知识进行改造与重组,而且要大力发掘职业领域的有关职业素养的隐性知识并使之条理化、结构化和课程化。
3.课程目标:整合三种目标价值取向
从目前高职院校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实质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行为目标价值取向、生成性目标价值取向和表现性目标价值取向。在这三种价值取向中,行为目标价值取向关注简单的外显行为,训练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和技能;生成性目标价值取向追求的是“实践理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性目标价值取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越来越表现出融合与超越的趋势。这种融合与超越并不是对其中任何一种价值取向的摒弃,而是要用高层次的“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整合“行为目标”,使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就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符合现实就业目标岗位特点的具体工作技能,又要着眼于学生身体、智力、情感的全面与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后续岗位迁移能力、创新能力,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养成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即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课程设计时,要合理科学地整合以上三种目标价值取向。
4.课程开发机制:探索“多层分权制”
所谓课程开发机制,其实就是课程开发得以正常进行的基本原理与动力系统,包括学校课程的设置程序和运行方式,特别是课程规划主体的认定以及课程的编制、实施、管理与监督之类的问题。课程开发能否顺利进行并实现预期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取决于能否准确把握课程的模式和内容,还取决于能否建立起课程开发的有效机制。只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课程开发机制,才能有效实现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更突出的开放性、多样性和多变性特征,任何一种课程开发机制都不可能完全解决其课程开发问题。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要求能直接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其课程结构必须适应地区差异。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应采取以地方分权机制为主导机制、中央集权机制和学校自主机制为补偿机制的多层次综合性机制。也就是说,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部分课程应由省、市等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对本地经济建设和职业变化趋势进行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公共课程、核心课程以及通识课程开发的统筹管理工作,学校则主要对校本课程进行开发,二者共同弥补地方分权机制的缺陷。
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
1.提高就业能力与培养合格公民相得益彰
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培养“人”,即一个合格的公民。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以“提高就业能力”为课程导向,从狭义上讲,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应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从深层次上来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探索将职业素养与公民素养相融合,逐步树立起“培养合格公民”的人才观和教育观,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价值的全面意义。
2.满足个性需要与促进全面发展协调统一
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是要培养具有高技能的人才,而且要能将满足个性需要与促进全面发展协调统一。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强调对社会需求的适应,但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与市场的“适销对路”,应更重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关注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均衡发展,关注学生的自身发展与个性需要,在课程开发、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充分满足不同学习对象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多种可自主选择的模式。
3.大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科学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这些对职业和职业劳动所产生的影响,必然导致有关传统理念的改变。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立足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努力培养学生具有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并在从业岗位上开拓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必须充分重视职业技术周期性的教育与科技迅速发展所产生的矛盾,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上下工夫,不断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