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优化升级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研究论文

产业优化升级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研究

○尹晓波 王 巧

摘 要: 如何把产业转型和促进就业增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产业升级与就业结构改善之间相辅相成的作用,成为未来发展中的重中之重。介于此,有必要深入探究产业升级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通过梳理产业优化升级对劳动力转移就业影响作用的理论与文献研究,以2008—2016年我国产业优化水平、劳动力转移就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加入科技发展水平、人口密度、政府规模等控制变量对产业优化升级与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推进产业升级,促进转移就业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产业优化升级;劳动力结构;转移就业

一 引 言

我国正处于工业现代化建设的转型时期,如何在产业优化升级的大背景下保持就业方面的稳定和提高,已经成为我国在此关键时期推动经济增长、维护社会稳定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而能否解决好产业优化与劳动力转移就业之间的矛盾也是解决产能过剩、进行产业优化升级问题的关键。面临工业化向中后期演进的现实国情,政府始终强调坚持“去产能”,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推进产业优化。根据国家发改委等17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积极稳定和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将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由产能过剩行业向新兴产业转移,其实质就是劳动力更深层次的转移和释放。在建设更加完备的产业体系的基础上改善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更好地解决我国产业的未来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就业之间的矛盾,是亟待研究的重要宏观问题。

我国经济增长往往与结构的转变相关联,它包括产业结构的升级、工业化程度的加深、人口与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转变以及城镇化等内容,其中劳动力转移和产业升级带来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重新配置,正是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尚不健全,劳动力转移不仅数量大,且分布不均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640万人,比2016年末增加37万人,其中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存在着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就业结构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三大产业的就业人数比例由1978年的70.5%∶17.3%∶12.2%调整为2017年的27.0%∶28.1%∶44.9%,而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为7.9%∶40.5%∶51.6%。现实表明,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之间的偏离程度较大,且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性。产业结构的优化常常伴随技术进步、产业政策的调整,以及产业需求、贸易、生产和要素使用等方面的全面变化,因而在产业结构处于不断地调整与演进的过程当中,各产业部门作为劳动力就业的载体,必然会引致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的转移就业,从而使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发生改变。另一方面,在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阶段演进过程中,要有合理的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之适应才能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在我国,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往往会因为劳动力市场尚不健全、就业政策不够完善、劳动力人口素质水平较低等因素而表现出滞后效应,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却对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的相互适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因素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演进。

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问题已经引起政府和学界的高度关注,理论界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但从研究结果来看比较多地集中于产业结构变动因素或者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方面。那么,我们不禁有如下的疑问:首先,产业优化升级如何推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其次,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劳动力产业间转移的过程中存在其他因素,那么在这些不同的影响因素中,哪些比较显著呢?再次,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存在偏差的现实背景下,如何将二者相结合,更好地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为了能够把这些问题弄明白,根据有关研究,本文将构建劳动力转移影响指标体系,并且运用面板模型,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产业优化升级对我国劳动力产业间转移的影响。

二 国内外文献综述

由于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优化开始较早,国外学者较早地展开了产业转型与就业之间关系的研究。W. Petty and C. Clark[注] [美]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 最先开始研究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并提出“配第—克拉克”理论,该理论提出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产业结构按照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次序推进,而劳动力会随着产业升级而同方向地逐步转移,因此二者具有相关性。Chenery.H.B and Syrquin.M[注] Chenery H B and Elkington, H and Sims C. A Uniform Analysis of Pattern. Economic Development Report. Cambridge Mass, 1970. 在此理论基础上比较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与就业数据,发现在发达国家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基本是同步的,而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转移相对于产业优化水平的推进则呈现出滞后性。Lewis[注] Lewis W Arthru.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 Manchester School, 1999, (22),pp.139-191. 在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更为深入地研究之后指出,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普遍强于现代工业的经济特征使其可以充分释放劳动力,促进劳动力由传统农业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21世纪初之后,全球高新技术在工业上的普遍应用促使国外学者更多地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对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的关系进行研究。Bharat Trehan[注] Bharat Trehan. Productivity Shocks and the Unemployment Rate. Economic Review, 2003,(45), pp.13-27. 发现失业率与生产力的增长呈反向变化,往往一个积极的技术冲击会导致持续失业率持续几年不断下降。Fabien Postel Vinay[注] Fabien Postel-Vinay. The Dynamics of Technological Unemployment.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2002,(43), pp.737-760. 提出了“创造性破坏”效用论,认为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创造性”因素,也就是产业优化升级,会对仍使用原先技术的部门和企业造成破坏性伤害,而这些未能升级的部门或者企业的就业就会受到影响,最终造成失业。Feldmann[注] H Feldmann. Technological unemployment in industrial countries.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2013,(5), pp.1099-1126. 分析了多个工业化国家二十年间的数据,得出结论:在工业化建设进程中,技术进步越快,所引致的产业优化升级通常会导致失业率越高,尤其是在经济转型时期,经济的波动性强,失业率上升幅度会更大。Metcalfe, J.S and Ramlogan, R.[注] Metcalfe J S and Ramlogan R. Competition and the Regul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05, (45), pp.215-235. 提出创新在竞争优势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应当实施市场自由开放进入和退出。A Chéron et. al[注] A Cheron , F Langot, E Moreno-Galbis. Labour Market Institutions and Technological Employment. Economica, 2011, (309), pp.159-186. 认为产业升级过程中会经历新技术的传播应用阶段,而更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会为劳动力市场提供更多的技术性岗位,而失业保险制度会影响到这部分学习人员的就业情况。Borjas, G.J. and Doran, K.B.[注] Borjas G J, Doran K B. Cognitive mobility: Labor market responses to supply shocks in the space of ideas.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2015, (S1), pp.5109-5145. 认为不仅劳动力的市场条件影响劳动力转移就业,基础设施也能影响劳动力的净迁移率,并且大城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比小城市更具吸引力,这就意味着城市规模、城市政策等对劳动力有着吸引力。

面对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工业化建设的推进,劳动力转移显现出越来越大的不平衡性,国内学者对劳动力转移与产业发展这一问题开始进行探讨和研究,众多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着不同的角度。研究初期,国内学者主要以西方的相关经济理论为基础,再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对我国工业化建设以及第三产业的未来发展与劳动力的关系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夏杰长[注] 夏杰长:《我国劳动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差》,《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1期,第36—40页。 比较了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劳动力在各产业的分布情况,并探讨了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随产业变动的时间序列变化趋向,得出结论:应积极增加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其中以发展劳动力容纳度更高的第三产业为主。常进雄和楼铭铭[注] 常进雄、楼铭铭:《关于我国工业部门就业潜力问题的研究——基于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32—38页。 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引入产业部门结构偏离度和区域差异性两个方面的主要变量,提出基于我国国情,工业化的进展无论是在产业内部,还是各个区域,均有助于就业增长。常丽[注] 常丽:《辽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性实证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0年第1期,第49—55页。 认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可以兼顾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就业的双重目标,而注重产业结构变动的协调与进程安排是其中主要的实现途径。

有的学者则在三大产业分类的基础上,构建出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实证模型,利用多种指标以及发展数据对劳动力与产业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蔡昉[注] 蔡昉:《劳动力短缺:我们是否应该未雨绸缪》,《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6期,第11—16页。 以人口结构的角度分析我国劳动力整体变化情况,并以Lewis改进模型预测我国劳动力的短缺,辨析了人口变化是劳动力就业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并通过影响就业间接影响产业升级的进程,最终影响到经济整体的增长和波动。袁富华和李义学[注] 袁富华、李义学:《中国制造业资本深化和就业调整——基于利润最大化假设的分析》,《经济学:季刊》2009年第1期,第197—210页。 构建了我国第二产业中资本利用率、深化程度与就业情况之间的数理模型,发现由于在生产中资本对劳动具有替代性,故而资本深化在产业中的逐步深入会影响到就业。刘丹等[注] 刘丹、张兵、徐孝昶:《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度及对策研究》,《西北人口》2012年第5期,第19—23页。 在一般理论模型基础上加入了结构偏差系数、就业弹性和劳动生产率系数等指标,对我国发展中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失调性进行了量化研究。

获得新浪微博身份认证的名为“hangq”的微博用户,其认证身份为“江苏泰州市委秘书长”,于2010年开通微博,但其微博数却只有6条。首条微博2010年1月14日发布的“大家好”,到同年3月转发两条微博后便再也没有更新。这种现象并非个例,不少官员开通微博后便选择“潜水”或穿上“马甲”。不少网友指出,与当年的政府网站和博客一样,官员在一窝蜂似的开通之后,大量官员微博便被“打入冷宫”。

从上述分析可知,由于研究者各自考察的视角不同,运用方法也不尽相同。国外学者对产业结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较为规范和成熟的研究体系,但有关产业升级和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研究方面,一定程度上偏重于产业技术的改革和普及对就业结构的影响,鲜少提到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国内学者则更多地基于中国基本国情,围绕产业结构变动因素方面或者就业影响因素方面展开探讨,而将产出优化升级与劳动力转移就业相结合的研究相对缺乏,目前出现的少数研究主要集中于定性研究和建议探讨方面,缺少模型与实证的研究,这也为本文提供了可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国内外学者研究角度、方法、结论的多样性反映出产业结构优化与劳动力转移之间关系的复杂性、波动性和区域差异性,这也将影响到中央和地方政府在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方面的选择。因此本文对二者之间的变化关系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经济计量方法,论证二者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一般来说,商品房价格直接推动着商业地产市场的运行以及商业住宅开发商的营销战略,从而间接影响着商业地产市场结构的调整。我们可大抵将这些因素分为以下三类:

本次提升面积为5 175 m2。该节点主要以植物景观为主,在植物搭配上疏密有致,高低层次搭配合理,植物选择多样化。

三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一)理论分析

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其流动的规模和方向是由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所决定的,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动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产业结构的改变导致产业劳动力需求量改变,进而引发劳动力转移。随着第一产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其对劳动力的需求也逐渐减少;在一开始劳动力成本较低时,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较为明显,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将更倾向于通过资本和技术创造收益,从而出现劳动力会由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二,产业技术水平引致劳动力转移。产业技术水平提高,会使劳动力的生产效率也有所提升,从而使得该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减少,并且提高了该产业对劳动力技术水平的要求,造成未能达到相应要求的劳动力被淘汰,而向对技术水平要求更低的产业转移。第三,产业发展中的政府引导引发劳动力流动。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鼓励引导将通过产业发展的乘数效应、关联效应和财富效应等机制对劳动力转移产生影响,并且政府的鼓励支持会推动某一产业结构优化,进而引起该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和劳动力的就业容量发生变化,而该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关联、扩散以及财富效应将会引起其他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发生变化。此外,产业发展中人口聚集也会对劳动力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吸引人口聚集,而人口聚集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工资水平等因素则会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转移。

(二)变量选取

1.产业结构优化,本文选取第二、三产业产值之和占总产值(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即非农产业产值的比重,记作indup i,t 。具体公式如下:

(1)

式(1)中,i 代表区域,i = 1,2,…,31, t 代表时间,t =1,…,9,即2008—2016年指i 区域在t 年第二产业的产值,指i 区域在t 年第三产业的产值,G i,t 指i 区域在t 年的总产值(国内生产总值)。

2.劳动力转移就业,本研究所指的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是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流动,以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为考察对象。一般来说,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流动主要表现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流动,但现有的人口或劳动力统计资料没有具体的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流动的时序数据统计。因此,本研究将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合并为非农产业,即把国民经济部门简化为农业和非农业两大产业。虽然这种分析略显简单,但能够比较确切地反映劳动力的流动状况。本文采用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变化率减去总就业人数变化率来衡量劳动力转移就业,记作,具体公式如下:

(2)

式(2)中,i 代表区域,i = 1,2, …,31, t 代表时间,t =1,…,9,即2008—2016年指第二产业在t 年的就业人数,指第三产业在t 年的就业人数,L i,t 指t 年的总就业人数。

除考虑产业结构优化和劳动力转移就业这两个主要变量之外,还选取了4个主要的控制变量,具体指标含义如下:

3.技术创新水平(rd),指地区研发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有关研究发现,技术水平进步等对产业结构优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也会影响劳动力转移就业成本。

5.失业率(ur),指地区城镇登记失业率。失业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是劳动力转移就业程度的另一种反映方式,有学者认为失业率也是影响劳动力的流动重要因素之一。

4.政府规模(gov),指地区财政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有研究表明,政府消费需求对产业结构优化存在显著促进作用。一般来说,政府在财政方面的支出增加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提升产业结构优化水平。

本文实证分析所采用的数据为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8—201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数据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统计年鉴》以及《新中国65年统计资料汇编》。

这时候,我突然想起了不知从哪儿听过一句话:当你第一次杀掉一个人时,你可能会害怕、紧张、哭泣,但是当你杀掉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一件事,因为人的本性,就是杀戮。

表 1相关指标具体说明

(三)数据来源

6.人口密度(dens),指人口规模与地区面积的比值。有关研究发现,人口规模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转移门槛造成影响。

(四)模型构建

鉴于本文是要探讨产业结构优化与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所以在模型构建上选取了面板回归模型,直观体现出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变动关系,便于考察产业结构优化等因素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具体回归方程如下:

(3)

式(3)中,i 代表区域,i = 1,2, …,31; t 代表时间,t =1,…,9,即2008—2016年。ep i,t 指i 区域在t 年的劳动力转移就业;indup i,t 指i 区域在t 年的产业结构优化;gov i,t 指i 区域在t 年的政府规模;rd i,t 指i 区域在t 年的科技创新水平;lndens i,t 指i 区域在t 年的人口密度的对数值;u i,t 指i 区域在t 年的失业率;α 为回归系数;C 为常数项;ε i,t 为独立的随机扰动项。

四 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从图1我们可以发现,近十年来,我国产业优化速率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增长率有升有降,而二者呈现出基本同步的变化趋势。可以大致判断,产业优化升级与劳动力转移就业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关系。

图2中,近十年来各地区人口密度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而政府财政规模在保持着缓步提高,其他指标则基本保持平稳。可以看出,劳动力转移就业率在2010—2014年波动较大,而与此同时,人口密度出现大幅度上升,失业率则出现下降趋势。由此可以大致判断,劳动力转移就业与所提出的几个控制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但正负性仍待研究。

图 1产业优化水平与劳动力转移就业增长率比较

图 2劳动力转移就业增长率与多个控制变量比较

(二)平稳性检验

由各个因素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人口密度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显著为正,说明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对劳动力转移就业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结果说明人口密度越大的地方劳动力转移就业越多,即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流动越为频繁。人口密度较高的区域,相对来说生活条件更好、工作机会更多、基础设施更加健全,从而人们在就业方面有更多的选择。

表 2平稳性检验结果

表2显示,政府规模分别在5%和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LLC 和ADF 检验,其余指标均能在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LLC 和Fisher -ADF 检验。综上,各个指标均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平稳性检验(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即各个指标为5%显著性水平下的平稳序列。

(三)回归结果与分析

为了进行对比,在控制个体效应和时期效应的基础上,本文对模型先进行混合回归,在分别进行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回归,通过Hausman 检验,拒绝了固定效应的原假设,因此,在对总体回归结果的分析过程,主要分析随机效应的回归结果。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构建的面板回归方程,本研究通过stata 计量软件分别对全国各地区进行回归估计,具体的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李陆峰始终保持高度戒备,在四名护卫簇拥下,巡视各方。由于此地常人不能到,他始终没有看到任何疑点。那些大大小小的花车,驱车的,表演的,一个成年人都没有,全部是孩子。花车上的孩子,有扮天女散花的,有扮牛郎织女天河配的,有扮哪吒闹海的,也有扮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的。虽说牡丹池案涉及一个孩子,李陆峰对花车上的小孩不敢放松戒备,不过平心而论,那些孩子呆在花车上哪里也去不了,纵然有哪吒、孙猴子的神通,能闹出什么动静来?

表 3实证回归结果

1.产业结构优化对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正向影响

从总体样本的回归结果来看,产业结构优化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显著为正,单位产业结构优化的提高将引起劳动力转移就业更大幅度的增长,说明产业结构优化与劳动力转移就业之间呈正相关。产业优化升级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促进作用,实质上是各个产业对劳动力需求的改变,理论上产业优化升级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不是单调递增,而可能为U型或者倒“U”型结构。因此本研究在面板回归模型中引入产业优化升级的二次方项,从结果来看产业优化水平的二次方项显著为负,说明产业优化升级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倒“U”型结构。

2.人口密度、科技创新、政府规模对劳动力转移就业具有促进作用

前文已对激光雷达的构成及分类进行了简要介绍,下面将结合大气环境监测的一些关键参数所采用的探测方法进行具体分析。

体育课堂中,表现优异的学生要给予鼓励或精神奖励,学生做得不好就要给予相应的惩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信服课堂常规,才能真正去拥护课堂常规,才能让课堂常规落到实处。[3]

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根据我国快速发展的国情以及出现的现实问题,由不同的角度对产业优化升级对劳动力转移影响的问题进行研究。都阳[注] 都阳:《制造业企业对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反应:基于微观数据的观察》,《经济研究》2013年第1期,第32—40页。 从微观角度分析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全球金融危机前后的调查数据,得出金融体系通过与产业发展的相关程度,间接影响了劳动力就业结构,而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能够反过来有效推动经济实现转型和升级。高波等[注] 高波、陈健、邹琳华:《区域房价差异、劳动力流动与产业升级》,《经济研究》2012年第1期,第66—79页。 在劳动力与产业关系的模型中引入房价因素,利用动态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计量结果表明房价升高,会导致就业人数减少,而高的要素成本会促使产业升级。申鹏和陈藻[注] 申鹏、陈藻:《产业转型视角的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研究》,《农村经济》2015年第5期,第108—112页。 指出产业转型决定着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的分布、结构与规模,而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反过来也会影响产业转型的速度与效益,二者共同作用推动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且劳动力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发展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赵楠等[注] 赵楠:《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效应研究》,《统计研究》2016年第2期,第68—74页。 基于空间效应视角分析劳动力转移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方向与力度,证实了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与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具有显著的相互促进作用,而其他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在不同地区的影响效果存在明显分化。施勇[注] 施勇:《劳动力流动与资源配置效率分析——基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的视角》,《上海金融》2016年第3期,第23—26页。 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就业总体上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就业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正在趋向下降,并且在第一产业总体形成挤出效应的同时,第二产业对吸纳劳动力资源的吸纳能力在逐步降低,影响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崔永涛等[注] 崔永涛、王燕、王志强:《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统计与决策》2017年第2期,第96—99页。 根据产品空间结构理论,通过构建产业空间结构特征指标考察对我国30个省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研究发现供求等多种因素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总体来说不显著,财政支出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则是负面的,劳动力供给因素则是显著正面的。陈燕武等[注] 陈燕武、张绿原:《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第71—80页。 通过计算Moran’s I指数并构建包含空间滞后与空间误差的空间模型,得出结论:各省应当进一步提高本省的资本劳动比并通过恰当的技术选择,加强劳动力技术培训,推动劳动力向更高水平产业转移,并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带动合作区域的经济共同进步。

1.1 研究对象 以2017年贵州大学参加测试的全体学生为测试对象,共计28 302人,具体情况见表1、表2。从表1、表2中可以清晰看出贵州大学虽地处西部,但学生来源涵盖了29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包含了31个少数民族及其他(以穿青人为主)。针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研究,取贵州大学这个整群作为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面板回归分析中,指标的不平稳会导致回归结果出现伪回归,而面板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具备时间序列数据的特征,所以在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之前有必要对各个指标进行单位根检验以验证其平稳性。为确保平稳性检验的准确性,分别选取相同单位根检验LLC 和不同单位根检验Fisher -ADF 两种检验方法,对各个指标进行平稳性检验,各指标具体的检验结果如下表2。

另外科技创新、政府规模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系数均为正值,说明科技创新、政府规模对劳动力转移就业具有正向作用。尤其是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系数大于1,说明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使得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并且超过科创水平的上涨幅度。政府规模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为正,体现了政府财政支出对劳动力就业方面引导的重要性。

3.失业率与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负相关

从回归系数可以看出,失业率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显著为负,即失业率与劳动力转移就业之间呈负相关,说明失业率越高,非农产业的劳动力越不流动。具体来说,失业率也是劳动力转移的另一种表现,实证结果说明当失业率变高的时,劳动力对就业市场丧失信心,越不愿意转移就业。

在具体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方面,经过十余年的建设,目前国内较好的新闻院系都配置了仿制传统媒体的实验教学中心,但是在面向未来网络传播的转型时期,以“融媒体”“云平台”为技术理念和先导的,以虚拟仿真为特点的下一代新闻传播实验中心建设,则又成为燃眉之急。

五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梳理了相关研究文献和理论,并根据2008—2016年我国实证数据进行分析和论证。结果发现,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劳动力转移就业都面临着一定的问题。

1.劳动力转移就业总体趋势是农业向非农产业,过剩行业向新兴行业。2008—2016年间,全国非农产业劳动力转移就业态势变化与及中国经济发展态势相契合,基本保持低端向高端的流向。但其中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在2010年曾出现过一次由非农产业向农业的回流,与当时的农业改革和民工荒密切相关。

2.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因素作用效果存在差异。在影响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指标中,除了产业优化升级这一直接影响因素,人口密度、科技创新、政府规模这三个变量对劳动力转移就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其中科技创新的影响作用远大于其他两个变量,表明技术应用在产业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进而对劳动力转移就业产生显著影响。

这个“科普”之名的奖,引来了记者访谈.主题是:能够获奖的科普著作为何没在大陆出版?然后发表了不着边际的评论文章.如果她但凡有点水平,评论的焦点恐怕应该是:究竟什么是科普著作(前提是认同还是否定“吴大猷科普奖”的属性)?

3.产业优化升级对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出倒“U”型的促进作用。产业优化升级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促进作用,其实质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各个产业对劳动力需求的改变,因此,产业优化升级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促进作用并非简单的单调递增,而是存在一个“拐点”,当产业优化升级水平到达“拐点”时其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促进作用最大。

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要进一步发展产业优化升级,必须重视产业升级与劳动力转移就业之间的问题,统筹经济结构发展与就业保障,减少产业转型建设中对劳动力生活水平和社会安定带来的负面效应,因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增加劳动力吸纳转移。产业优化升级是影响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决定性因素,而当前我国存在着产业发展与就业增长失调、劳动力结构调整滞后等问题,产业转型对就业虽然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主要是结构性的,从总量上看未来我国劳动力可从事的工作仍会大幅度增加。因此,要想获得良好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首先要丰富产业结构,改“一业独大”为“多元支撑”,增加就业渠道,降低经济风险;其次,需要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和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战略新兴产业,并及时淘汰产能过剩企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第三,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吸纳转移劳动力以及新增劳动力,充分发挥服务业就业的“蓄水池”作用,缓解经济增速下滑带来的就业压力。

2.重视人才培养与技术开发,推进企业转型。理论上技术应用对劳动力转移就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现实中由于人才缺乏和技术利用率问题,科技发展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良性作用往往无法充分发挥,导致企业转型困难,因此人力资源培育和技术研发是我国企业在转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企业已经成为全球产业价值链升级的主体,解决产能过剩、实现优化升级微观上来自于企业高端技术应用和先进管理。以企业为转型基础,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以及新兴技术运用,促使企业提高管理效率和生产中的技术利用率,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向更深层次推进,带动整个行业的资源合理配置和科研的发展。

本文拟以体验学习理论为基础,提出一个包含不同教学形式的商务英语体验学习教学活动设计框架,为《综合商务英语》课教学提供一个整体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业成绩,让学生以体验的方式学习商务英语,从而提高商务交际能力。

3.完善政策机制,帮助就业保障失业。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依然不够完善,存在非有效配置,需要政府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就业机制,以确保产业升级与劳动力转移的有效协调发展。首先,需要降低劳动力转移就业成本,逐渐消除各地区各产业之间的劳动力转移壁垒,引导劳动力健康高效流动。其次,深化劳动就业制度改革,通过建立更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就业帮扶体系和劳动者权益监督体系,增强劳动力就业信心,保障就业安全,以达到促进转移就业、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目标。再次,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障机制,通过实行失业保险、培训补贴等政策,提高劳动力素质,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引导劳动力由低端向高端、由过剩产业向新兴产业合理转移。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Optimization on Labor Transfer of Employment

YIN Xiao-bo; WANG Qiao

Abstract : How to combine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with employment growth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complementary role between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the improvement of employment structure has become the top priority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So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explore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on labor transfer and employment. By studying the theory and literature on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optimization on labor transfer and employment, this paper takes the level of industrial optimization and transfer of labor force in China from 2008 to 2016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s, and adds the control variables such as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population density and government scale to make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related problems of industrial optimization and transfer of employ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industrial optimization and transfer of employment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of the research.

Keywords : industrial optimization; structure of labor force; transfer of employment

作者简介: 王巧,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E-mail:836759779@qq.com),主要研究方向:国际贸易、数量经济。尹晓波,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数量经济分析、产业经济与国际竞争力(福建 泉州 362021)。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产能过剩背景下中小企业退出的机制研究”(15BJY062)

中图分类号: F2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1398(2019)02-0050-09

收稿日期: 2018-11-18

【责任编辑 吴应望】

标签:;  ;  ;  ;  

产业优化升级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