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学校培养民族精神初探_儒家论文

韩国学校培养民族精神初探_儒家论文

韩国学校培育民族精神探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韩国论文,民族精神论文,学校论文,探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韩国从上世纪60年代初世界上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一跃成为著名的“亚洲四小龙”之一。许多学者研究后指出,韩国的崛起同其“家族式”的民族精神是分不开的。韩国民族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如:不畏强势、坚韧不拔、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爱国至诚等。这种民族精神在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和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以及诸多重大体育赛事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引发出震撼世界的澎湃激情。我们考察韩国的历史发现,韩国学校在培育民族精神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值得我们探究和学习。

一、儒家伦理是韩国学校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

韩国自公元前10世纪起就受中国文化影响。儒学在14世纪李朝时期达到鼎盛,那时,孔孟也像在中国一样被给予极高的名誉。直到1910年日本入侵以前,朝鲜人还尊称儒教为“国教”。二战结束后,针对日本推行的“民族抹杀”政策,韩国上下强烈呼吁民族复兴,希望整理民族文化遗产,恢复儒家伦理道德纲常,建立新的道德生活秩序。鉴于此,韩国把重整儒学作为重建韩国的重要任务,把学校德育作为塑造民族魂的重要渠道。20世纪50年代韩国提出“道义教育”方案,全民恢复儒家伦理课程,以恢复李朝时代的儒教思想体系。今天,“儒教几乎融化在朝鲜人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中”(注:冯增俊等.亚洲“四小龙”学校德育研究[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儒家伦理对韩国文化辐射和浸染程度之深、历史之久,是东亚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成为韩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

儒家伦理进入韩国文化,不是直接、原本的,而是接受了韩国文化的改进。改进后的儒家伦理不仅在较大程度上保留着它的思想体系,而且又具有宽广的兼容性、开放性和顽强的生命力,形成了富有民族特点的儒家伦理体系。韩国就是在儒家伦理基础上,建构富有时代特征的强有力的韩民族精神。韩国学者指出,“儒教作为朝鲜民族精神的动力,具有广泛的功能,它不单纯作为某个时代的社会制度或伦理规范发挥功能,而且通过传统社会形成朝鲜人的意识结构,体现朝鲜人的文化方式的创造性源泉”。在民族的思想领域中,儒教从开始直到今天一直作为一个轴心在起作用(注:[韩]琴章泰.儒教与韩国思想[M].参阅李建立等.韩国崛起之谜[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这就是说,儒家伦理功能不但表现在维系韩国民族自立和社会发展思想体系中,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历史和社会的复合作用中。当今,儒家伦理在韩国已成为维持个人与集体、社会乃至与国家关系的粘合剂。

韩国的国旗和国徽是古代中国的太极图。韩国民族把对太极神的膜拜与儒家关于“天”的思想结合起来,为建立国家提供了思想基础。国旗和国徽作为韩国的象征,以最庄严的方式在最庄重的场合出现,直接对全民族特别是青少年发挥着文化辐射作用,起到了良好的儒家伦理熏陶作用。

韩国社会以儒教为基点形成了家族主义体制——“家族共同体”。“入则孝于家,出则忠于国”,家国同事,家国一体。家族共同体以特殊的道德规范来约束上下行为,统一全体人民思想;特别在异族入侵的背景下,家族共同体的道德传统愈加浓厚,愈加强固。与此同时,儒教又维系了韩国特殊政体运行,社会各个层面都彻底贯彻着“忠孝一体化”与“修身立命”的伦理原则。在韩国,儒教把国家、集体与个人完美地联结起来,不但使“社会、政府、企业三位一体”、“政府、企业、个人三位一体”的政局得以形成,而且也使每一个行为都被赋予“复兴国家、光大民族”的重任。在企业里,儒家礼仪把人紧紧团结起来,使人们努力工作、共同奋斗,从而构成长期稳定的社会机制。而复国意识则使企业家们变成了彻底的政治家。战后,全体韩国人不计报酬,勒紧裤带与外国竞争,忘我拼命工作,在赶超日本、力争第一的民族理想下实现了经济起飞,并成功举办了世人瞩目、辉煌无比的汉城奥运会。这一切都来自全身心浸透了儒家伦理的“朝鲜人民的民族自尊”。这种为家为国勇于牺牲的“家族式”的民族精神,不但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道德形成和人格发展,而且也使青少年从中强烈感受到浓厚的儒家道德熏陶,对年轻一代产生了重要的教育作用。

韩国的民间节日以及习俗风情大多与中国相同或相似。这些习俗始终贯穿着浓厚的儒家伦理,体现出上下尊卑和家族共同体的文化及民族精神,既激发人们对祖国对民族的忠孝热爱,又凸现了朝鲜民族乐观自信的品质和民族整体感的情怀。青少年从小就在这种社会文化氛围中成长,也必然受到习俗中儒家伦理所散发的道德影响。

儒家伦理又是韩国学校德育的主体内容,是学校德育的灵魂。“正是儒家伦理的浸染与渗透,生长出当今具有独特东方文化特色的韩国学校德育”(注:冯增俊等.亚洲“四小龙”学校德育研究[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而韩国社会又是依靠学校德育将儒家伦理转变为民族道德体系和行为规范。儒家伦理的每次变革成果都积淀于学校德育中,而儒家伦理的每次变迁最直接的动力也是来自学校德育。目前,韩国学校德育已成为一种以儒家伦理为主体、突出培养民族精神的道德教育体系,不仅保持和传递着儒学的主要思想,而且使青少年在“传递”中实践儒家思想,最终把儒学融入人的观念以及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适应时代发展的韩国人。

由此看来,韩国学生每时每地无不接受儒教的熏染和辐射,其程度之深、范围之广,是其他民族所不可比拟的。因此,儒家伦理是韩国学校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

二、德育改革是韩国学校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途径

韩国重视德育,自古以来就强调学校德育的重要性。1910年至二战前,日本吞并朝鲜,实行铁蹄统治和奴化教育。战后,为了消除日本军国主义的流毒,尤其要消除奴化意识,韩国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学校德育入手来重塑韩国人的民族精神,把德育作为塑造民族魂的重要渠道,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学校德育体系。为此,韩国立国之初,就开设德育课,恢复学校德育课程。随后,又系统提出“道义教育”,全民恢复儒家伦理课程。韩国把“道义教育”作为把被日本颠倒的德育再颠倒过来的根本举措。20世纪50年代,韩国学校德育目标主要是消除日本帝国主义奴化教育的影响,树立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民族自豪感,激励全体国民为创建一个新国家而奋斗。

20世纪60至70年代是韩国经济逐步起飞和调整提高的重要时期。为了“民族中兴,国家发展”,促进民族素质的提高,1968年12月公布的《国民教育宪章》强调,必须对青少年学生及全体国民进行“国民精神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提高竞争意识和民族生存能力。韩国中小学校以此为指导,进行课程改革,先后在中小学设置《道德》课,在高中及大学设置《国民伦理》课。这个时期学校德育目标是教育学生自觉树立“民族中兴的历史使命和理想,确立新的国民伦理观”,努力提高青年学生的民族精神、竞争意识和民族生存意识。

20世纪80年代,韩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很高,已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同时,民主运动风起云涌,南北对话出现,学校德育问题异常突出。为此,1980年,韩国又提出把“国民精神教育”、“全人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作为新课程的支柱体系,重新调整学校德育课程,明确推行以“全人教育”为目的的新德育课程。“全人教育”的核心是国民精神教育。这个时期学校德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健康的人、自主的人、有创造力的人、有道德的人”。

为了真正全面落实国民精神教育,1981年12月31日韩国公布了第四次课程改革方案,提出新的培养目标,调整了《道德》课和《国民伦理》课的内容,强调把“国民精神教育”贯穿在所有课程和一切教育活动之中,加强对“国民精神教育”的指导和过程性评价。于是,韩国又从纵、横两个方面加大力度来建设课程,编制教材。1987年,韩国又对中小学德育课程进行了第五次改革。这次改革更加突出了“国民精神教育”,重申韩民族复兴和忠诚报国的意识,并强调历史感教育。其中突出了忠孝观与民族复兴、现代化的认识并调整了培养目标,重点对《道德》课和《国民伦理》课的目标和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进一步强化了“国民精神教育”。

“国民精神教育”,就是要确立民族自信心和自立自我的民族意识,培养民族自尊,确立民族主体性,以实现复兴韩国的民族理想。它唤起大韩民众的自立意识,激发了民族复兴的强烈愿望和万众一心的气概,为韩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奠定了精神基础。许多人研究韩国后认为,韩国人的工作干劲和竞争意识,充分体现了韩国“国民精神教育”的作用,就连被世界公认为勤劳钻研典型的日本也自叹不如。这是韩国学校德育几十年来一贯推行“国民精神教育”的结果,也是韩国经济与教育成功的原因之一。

1992年,韩国社会提出要培养建设新韩国的民主国民。这种民主国民是“继承传统道德和吸收时代新文化而产生的新韩国人;是既有大韩国民族精神又富有竞争进取心的民族共同体的主体;是一个具有丰富个性、细腻且精巧、坚韧不拔且能善始善终的民族精神的时代建设者;是一个善于用自我革命精神去创造新韩国的先锋战士”(注:冯增俊等.亚洲“四小龙”学校德育研究[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为了推行民主国民教育,1995年,韩国又对中小学德育课程进行了第六次改革,强调培养民主国民的共同意识和具有道德素养的国民基本教育,并重申要从中小学开始加强“国民精神教育”,将它贯穿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中。

韩国从立国之初至今,已经推出了六次大规模德育课程改革,建立了其有民族特色的学校德育体系。韩国学校德育教材从最低年级到最高年级,每本教材从开头到结尾,都贯穿着培养学生作为朝鲜人、韩国人的民族意识,激发学生爱国、爱家、富国兴国的情感和信心,同时灌输公民的行为规范以及自我牺牲精神和忠诚、孝悌、为民族自主而奋斗的精神。可以说,民族主义在韩国德育课中被强调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三、历史文化教育是韩国学校培育民族精神的载体

韩国人认为,历史是一部最好的教科书。了解历史,既可以增强民族意识,又可以培养民族复兴意识。在韩国,从小学起就开始进行有特色的历史教育,重点不在历史知识的简单讲授,而在于思想品德教育,着意于民族意识教育,突出强烈的民族精神,培养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韩国学校除了讲授韩国苦难历史及其英雄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特别是抗日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和事迹之外,还引导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访问历史名流的故居旧址。韩国社会为抗日英雄们树碑立传,雕塑像,建陵园庙宇。今天,在许多公共场所都矗立着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的塑像,成为韩国纪念先人教育后人的基地。

韩国人视传统为珍宝。认为通过传统道德教育,可以培养青年一代热爱祖国、热爱山河、热爱人民的优秀品德。但这种传统教育的内在精神是为本民族发展服务,与民族时代进步相一致,是有助于大韩民族走向世界、争夺第一的。韩国学校重视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也为世界所赞叹,甚至许多西方人都无法理解。在中小学道德教育中,把学习传统习俗、传统美德作为重要内容。学校里一般都设有传统习俗教育室,不仅有许多传统习俗实物供学生参观,而且还有供学生实习传统礼节的场所。首都汉城建设的民俗村也是对学生进行传统习俗教育的场所。另外,韩国从幼儿园到高等学校,在校园内的走廊里、教室内,在办公室里,都可看到精美有力的汉字书法和传统的山水国画,内容多是先贤关于做人的至理名言。韩国还通过认真保护文物,增强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自豪感。

韩国善于把传统教育、现实教育与爱国教育联系起来,并取得了显著效果。而韩国主办的亚运会、奥运会,都很成功地与学生教育结合在一起,极大地激发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现在,韩国人以乘坐本国生产的汽车为荣,就是长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结果。

综上所述,我们得到如下启示:首先,民族精神是学校德育的灵魂,德育必须致力于培养民族精神。学校德育越成功,个体的民族精神就越强烈;学校越是重视民族精神的培养与教育,德育的成效就越大。中华民族精神既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的凝聚。它的核心内容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形成或悲壮慷慨或昂扬激越的不同乐章,如:民主革命时期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和新时期的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为我们培育一代又一代人的民族精神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因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担负着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重任。其次,培养民族精神必须大力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把学校教育植于深厚的民族文化之中。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各地区越来越重视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在消化吸收和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重塑本民族精神。我国具有世界上任何国家无可比拟的辉煌历史,诚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从孔子时代以来,古埃及、巴比伦、马其顿、罗马帝国都先后灭亡,只有中国通过不断进化依然生存。与此同时,一些西方人也宣称:“如果人类想继续生存,那么,它将不得不在时间上退回2500年去领受孔子的智慧。”(注:汪远平.世界普遍关注的课题[N].光明日报,1995-1-23.)这充分说明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我们培养青少年的民族精神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原料”。我国《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的第七条指出,“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在这方面,韩国等国家或其他民族培养民族精神的做法和措施值得我们的学校学习和借鉴。

标签:;  ;  ;  ;  ;  ;  

韩国学校培养民族精神初探_儒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