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共美术馆是城市必不可少的文化设施,其数量及知名度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乃至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公共美术馆与我们的生活也休戚相关,是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场所。本文讲的是公共文化建筑的设计伦理的内涵与功能,通过结合不同国家及不同特征的美术馆实际案例,对美术馆确立设计伦理原则作为解决方案,最后加以阐释总体的个人观点。
关键词:公共美术馆、开放性、公平性、公众性;
当今的美术馆不再是曾经以馆藏、研究为对象的美术博物馆,尤其是一些当代美术馆,有些甚至还与世界顶级的奢侈品牌联合举办一些商业性的艺术活动。当代美术馆的功能逐渐从美术史界脱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大众的、实验性的和多元化的公共艺术空间。可以说,公众参与活动、当代实验艺术成了美术馆的重头戏。
1、公共美术馆建筑设计伦理的特征
1.1 、开放性
美术馆的开放性,意味着公共空间首先要向公众开放,是允许公众行使权利的场所,或者换句话说,公众拥有空间权利。公共美术馆的公众空间权利,取决于公众对空间使用的开放性,也就是衡量公众能以多大的自由度出入与使用公共美术馆空间。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在于“每个人都是在不同的位置上去看去听。这就是公共生活的意义”。因而开放性就是尊重个人意愿,是对多元价值观和多元观点的包容,是对个体差异性的认同和肯定。
1.2、公平性
关于公平,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去定义它的含义。本文研究的公平性维度,主要理解为一种基本权利的公平,简单说就是平等待人。它是指社会成员应拥有社会基本权利的平等、机会的平等、规则的平等以及分配的平等。政府应当尽可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做到对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同时,政府应通过改善弱势群体的处境,来缩小各阶层人群之间的差距,尽可能地避免社会极化与失衡。可以说,这种公平性就是指国家给予每个人以平等、合理的关怀与尊重,尽最大可能达到社会和谐,提高所有社会成员的幸福感。公共美术馆在空间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与照顾弱势群体的特殊需要和利益,这是达到社会公平的基本指标,也是体现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的残疾人数比例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六,这确实是个不小的数字。如何改善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包括文化生活质量,既是政府要考虑的社会问题,也是设计师应当考虑和解决的一个问题。这其中,公共美术馆的无障碍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公共美术馆的各类配
备设施,应该能满足不同程度生理伤残缺陷者的需求,营造出一个切实保障人们安全、便利、舒适,充满关爱的公共场所,无疑也是公共美术馆实现公平性的一个切实体现。
1.3 、公众性
首先要正确认识公众性设计理念。公共美术馆建筑设计所服务的主体是公众,而不是少数的美术专业者,也不是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中、上层人群。对公共美术馆参与人群的定位应该是全面的,既要面向普通大众为主,又要对人群进行细分,认真对待各阶层观众的不同需求,尽量以公众的利益来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设计过程中如果与公众的利益发生矛盾时,应优先考虑普通公众的权益。总之,对于不同人群的需求,在设计上都应仔细考虑,并能让公众去参与其中,亲身感受其艺术空间的魅力,而不是让公众感觉到美术馆是敬而远之的“艺术殿堂”,感觉一种疏离感。
2、与自然共生的绿色生态设计
美术馆建筑的绿色生态意义主要体现在其展现技术与美学的绿色生态建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首先,美术馆的绿色生态理念通过在设计材料的选择以及建造流程等问题上,发挥可持续、再循环利用的价值,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多采用可循环使用的木质、纸质等材料。在建筑的设计功能上尽量考虑利用自然能源,如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调节温度等,通过节能减排的创新技术与循环管理,达到建筑设计过程中能形成一种系统的有机生态理念。其次,美术馆并不是一个孤零零的建筑单体,其周边的环境也影响着她的美学价值。美术馆的绿色生态理念还应体现在建筑本身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度上。我们通过一些国外成功美术馆的案例来看,大部分的美术馆并没有建在繁华的闹市区,而是选择在近郊绿化带,有些甚至与山体结合,其目的是给人们营造一个更为幽静、安逸的艺术空间气氛。
2.1 历史与地域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
公共美术馆作为展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其设计应当合理地继承历史文化、融入城市地域文化元素,既要考虑对历史遗产的继承与乡土因素的有机结合,考虑文化建筑与城市肌理的结合和对城市风景的继承与结合,还要考虑当地市民原有的生活方式,并且尽可能让公民参与设计,使之与街区保持整体和谐,创造出自然与人文相互协调的环境。
近年来,在经济和文化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许多城市街区的固有空间形态还来不及适应新的变化,环境不均衡问题尤为严重。具体表现在新环境与老环境之间的矛盾,老环境与新功能之间的矛盾,城市要素之间的分离状态等。如街区的传统风貌缺乏整体规划,使城市风貌遭到破坏,而成为一个包含诸多“插入体”的“新老城区”。
2.3、 资源共享
上世纪 80 年代后,发达国家的博物馆、美术馆这一类民众文化建筑的迅速发展异常活跃。其中,还建设了集合多种功能的文化建筑,它们被称作“文化综合体”(Cultural Complex)。在我国“多馆合一”的文化类建筑与通常所指的文化综合体,都具有多功能、综合的特性,“多馆合一”由于占地面积大、资金投入多,一般都是由政府投资的国家级重点项目,主要突出了场馆土地、空间资源、能源集约共享,提高场馆建设的规格水平,以及整合各级部门统一管理模式等特点,打破了原有的单体场馆建设管理机制,使文化资源信息得到合理运用,通过公共化、信息化、以及商业化建设的结合,能更有效的实现多样资源互补。这种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进行多样化公共活动的举措,其优势是资源共享、提高使用效率,减少交通负担,给观众带来最大的便利。文化综合体的多功能开发也可使资本集聚,很多城市也都将其列入到城市更新和旧城改造之中,实现一个全面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3、公共美术馆建筑设计的伦理功能
3.1、公共性功能
美术馆最初并不具有公共性功能。在西方,其公共功能是随着美术馆的发展史而逐渐演变的。可以说,美术馆公共性发展的历史也是其功能不断扩展的历史。下表为欧洲各时期美术馆开放的时期,我们可以更直观的了解它的历史发展。美术馆的公共性功能一般体现为美术馆作为社会公共资源,其使用对象面向广大公众,并为广大公众服务。美术馆的公共属性是由其建设资金的来源和社会角色决定的。
目前来看,我国的公共美术馆建设与经营的资金来源主要靠政府财政拨款。既然资金来源于公共财产,其服务对象也应是广大公众,而不是少
数的艺术家,更不是权力机构。除此之外,美术馆的公共功能还体现于具有公益性的公共教育活动。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公众对美术教育的需求度越来越高。针对成人举办的美术馆学术讲座,结合当前展览,提供作品学术背景,增加该领域的美术特征,让公众更好的理解艺术作品。目前国内大部分的美术馆都定期举办一些学术讲座,其目的是让大众普及美术发展的历程与美术知识。在儿童美术教育方面,活动类型更为丰富,最典型的作法是把课堂带进美术馆,例如开展体验抽象、体验快乐美术、描绘大师等等活动,通过欣赏美术作品,临摹原作的方式来学习美术知识。
3.2 社会教化功能
在西方,美术馆建筑的功能某种程度上源于它的宗教性功能。早在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卫城,其中有一个专门珍藏战利品与珍贵稀物的建筑,就是美术馆的雏形。在当时,这里并不是让民众欣赏艺术品的地方,而是统治者宣扬战功、祭祀诸神的地方,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这也是后来美术馆建筑风格大部分演化为教堂式的风格或为庙宇式的风格的一个重要原因.
3.3 审美熏陶功能
公共美术馆审美熏陶功能主要是指通过艺术作品对公众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提高大众审美修养以及对美学的认知。审美能力的培养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多看并多接触美的事物,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培养方法。通过经典的艺术作品来引导观众正确的美学价值观。对于那些艺术博物馆的功能来说,通过作品展示的方式向公众讲述艺术的发展规律与变迁,从而向公众演绎美的历程。
美术馆是一个人与作品之间、人与人之间接触、交流的空间。当人们走进这个充满艺术氛围、造型独特的空间时,很容易被其环境所影响,这种无意识接收并逐渐形成自我认知的审美能力,因此,公共文化空间可以更加直观的提高人的审美素质。 此外,建筑师也要有引导正确审美价值的责任,当设计出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建筑作品时,其任务是培养公众把个人情感、情绪等感性认识纳入到审美境界之中,从而得到控制和调节,将其进一步引向审美境界,这对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人性的构建意味深长。
4、总结
通过上面的论述与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到美术馆的外观造型设计只是建筑设计的一部分,空间的人性化、配套设施与附属功能的综合运用才是美术馆设计的成功之关键。同时,它也促使本课题从公众性、生态性等设计伦理问题来切入到公共美术馆建筑设计的内涵与功能。本文列举的西方公共美术馆的建筑设计理念与公共设施设计的成功案例,让我们看到了国内美术馆与他们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论文作者:沈雅飞,徐珠凤,何海峰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1
标签:美术馆论文; 公众论文; 文化论文; 功能论文; 建筑论文; 空间论文; 城市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