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丹生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辽宁丹东 118007
摘要:药品作为当今社会常见的特殊商品,其质量安全与人们身体健康息息相关,更与社会良好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但在这几年,各种药物风险问题随处可见,曝光率与日俱增,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好药物质量风险管理十分迫切。固体制剂作为药品领域的常见类型,这里我们从质量管理风险管理入手,就其生产工艺质量风险管理要点做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药品;固体制剂;质量风险管理;生产
固体制剂是当前临床应用最广、最为方便、涵盖品种最多的一类制剂,固体制剂的研发与生产需要科学与经验的高度结合才能得到临床有效、质量稳定、工艺可靠的产品,而由于这些剂型的生产量非常之大,所以对其单元生产操作进行透彻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一、质量风险管理概述
质量风险管理是一种贯穿产品从生产到使用的一套完整的程序。通过质量风险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的对产品的质量风险进行评估和检测。为了保证药品的质量,在 2010 年我国医药管理部门将这一理念引入到了药品管理工作中。但目前我国的多数药品管理工作中还缺乏对质量风险的把控。固体药品由于其稳定性及易携带性,是目前市场流通最广泛的一种药品。但是其生产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将严重影响到固体制剂的质量,使其性能发生改变。首先,质量风险管理应根据科学知识及经验对药品质量风险进行评估,评估应与最终保护患者的目标相关联。质量风险管理过程的投入水准、形式和文件,应与风险的级别相适应。其次,质量风险管理活动通常,但并不总是,由一个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小组来承担。再次,在建立质量风险管理小组时,除了具有丰富质量风险管理程序知识的人员以外,还应包括相关领域(如质量、研发、工程、法规事务、生产操作、销售和市场、法律、统计学等部门)的专业人员。
二、固体制剂的生产方式
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固体制剂主要有散剂、颗粒、胶囊、丸状药和片剂等形式。虽然现有的固体药品的存在形式比较多,但是所有固体制剂的生产工艺基本上都是相近的。也就是说,固体制剂的主要的生产操作技巧是相同的,只是药品加工完成之后的所装入的模具形状不同。通常情况下,固体制剂的制作主要分为称取原料、粉碎原料、混合加工、制造颗粒、药品干燥和压片制成几个主要步骤。在药品加工过程中,每一道工序在实施之前都需要根据其具体的加工工艺选择合适的操作环境。为保障药品的质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保证每一个操作过程的完成质量。比如说,在原料的处理过程中,如果原料选择人员没有对原料进行合理的筛选,或者原料的称量人员没有进行仔细的称量,都会导致药品在最初的制造阶段就出现了不可挽回的错误。这样制造而成的药品如果流通到市场上,将直接对药品使用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三、固体制剂生产中质量风险管理分析
质量风险是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质量风险识别是依靠相关初始信息,对已知风险或潜在风险进行判断、归类和鉴定的过程,这些信息包括历史数据、理论分析、现有的判断、涉险人员的关注点,质量风险识别要搞清楚的问题是“什么可能会出错,其可能的后果是什么”,这为质量风险管理程序的后序步骤奠定基础。质量风险分析是指运用有用的信息和工具,对危险进行识别和评价;它也是对危害发生的概率和严重性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过程,在某些风险管理工具中,检出危险的能力也属于风险分析的因素。质量风险管理是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采用前瞻或回顾的方式,对质量风险进行评估、控制、沟通、审核的系统过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一般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以及风险评价 3 个步骤,在风险评估过程中需主要关注 4 个方面:(1)导致风险产生的原因;(2)风险产生的严重程度;(3)风险发生的可能性;(4)风险的可检测性。
1.1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就是发现产品生产中的风险信号,并对产生风险的因素以及引起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对于药品生产质量的风险识别,一般采用因果关系分析,即将风险根据其相关性进行分解,从而识别出潜在的影响因素(即造成潜在风险的原因)。现以固体制剂操作单元所需达到的质量目标为标准,列出不符合质量目标的潜在风险,并对造成该风险的原因进行分析。
1.2 风险分析及风险评价
对固体制剂风险的识别,主要采用流程图法,从原材料的称量配料直至最终成品,生产每一流程对相关的人、机、物、法、环等环节与活动进行分析。确定生产工艺流程之后,对每一个子步骤进行分析,采用鱼骨法,对现场相关活动进行调查,对影响片剂质量的因素进行风险识别。
2、落实企业的风险管理责任
药品的质量要靠良好的生产过程控制及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来实现,因此对于药品质量的监管首先要靠企业自身提升质量意识、规范生产行为。药品生产企业对保障药品质量安全负有直接的责任。药品监管机构应加强与企业间的沟通,加深对企业的了解,通过政策的宣传贯彻及监管策略的实施,提高企业对药品质量的重视程度,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并深入分析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风险,提高企业对风险的预防及控制能力,将药品的质量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应进一步明确企业法定负责人与“质量受权人”的风险责任,依法实行责任追究,促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切实承担起应当而必须承担的责任。
3、做好风险控制、审核工作
3.1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在风险评估结果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目的在于将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风险控制过程中有可能引入新的风险,因此应当在相应控制措施实施后重新进行风险评估。
3.2风险审核
风险审核用以评价整个风险管理活动的有效性、科学性以及适用性,从而判断风险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各个风险控制手段实施的效果,以及最后的风险管理效果是否可以达到预定的目标。固体制剂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应开展定期风险审核,建立质量风险管理体系,回顾生产工艺中已经确认的风险,预测将可能出现的新的风险,通过不断循环,使固体制剂的生产工艺始终处于稳定、可控的状态。企业还应建立年度风险审查制度,分析一年来的产品各项指标控制情况,总结偏差产生的特点和趋势,建立降低风险的改进计划。同时,还应指出的是,FMEA 作为一种前瞻性的量化风险管理工具,其评估过程依赖现有的工艺理解或产品数据,风险属性赋值的工作量较大、主观性较强,因此在风险审核过程中应考虑到其局限性。
四、结束语
可见,药品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命安全,与人类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固体制剂由于其便携性和稳定性,经常被人们所使用。因此,在固体制剂的加工过程中,必须要进行严格的质量风险管理,这样才能最大化的避免安全隐患的存在,确保固体制剂的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 孟庆鑫.基于固体制剂生产工艺的质量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科技投资,2017(10).
[2] 苏洁,梁毅.基于质量风险管理工具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法的固体制剂共线生产风险控制研究[J].中国药师,2017,20(6):1117-1119.
[3] 吕巧莉,王艳春,谢纳泽,等.药物固体制剂制备工艺风险管理的探析——以格列吡嗪片为例[C]// 2015年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推进法制建设,依法管理药品”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5.
论文作者:赵丽华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2
标签:风险论文; 质量论文; 固体论文; 制剂论文; 药品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 过程中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