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与港台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的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大陆论文,港台论文,信息产业发展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当前,信息产业的发展程度标志着其社会发展水平及现代化程度。本文比较研究了中国大陆、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状况及对策,着重提出应从两岸三地的共同利益出发,发挥各自的优势,互补互利地发展信息产业。
人类即将跨入二十一世纪,也正在迅速地向信息化迈进。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这是一个动态演进的信息化过程。当前,信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核心产业。信息产业的发展,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信息技术已成为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与竞争的重要目标。
中国大陆与港、台地区位于全球信息产业增长较快的亚洲,其信息产业的发展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所差别。研究比较中国大陆与港、台地区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将有助于为中国大陆与港、台地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建议。
一、中国大陆与港、台地区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
1993年全球信息技术市场总值为3800亿美元,而亚洲信息技术市场为830亿美元,占全球总值22%。然而,亚洲经济欣欣向荣,信息产业扩大投资前景光明。位于亚洲的中国大陆与港、台地区形势看好,国外投资不断增加,高技术产业成为投资重点。
(一)中国大陆
中国大陆拥有亚洲最大的信息技术产品需求市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在信息化方面将会加快步伐。“计算机热”席卷全大陆且销售量不断增长,硬件的升级换代趋势也日益明显。同时,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良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以致全球的信息产业把注意力集中到了经济增长最快、信息市场潜力最大的中国。
中国大陆把发展信息产业和推进信息基础设施置于发展经济的重要位置。1994年,国务院正式成立国家经济信息联席会议,先后启动了金桥、金卡、金关、金税等工程,并宣布了中国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八条主要方针和政策。在1993年,中国信息技术开支为16.66亿美元。其中硬件占86%,软件和服务占14%。中国计算机市场销售额达35.5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42.75%,计算机工业总值为25.6亿美元,比1992年的16.7亿美元增加了8.9亿美元,增长率为53%。1993年中国大陆计算机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0.37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为14.77亿美元,出口总额为15.60亿美元,出口多于进口额8312美元。改变了计算机产品进出口贸易长达十多年之久的贸易逆差状况,实现了贸易顺差。
与此同时,电子信息技术在中国信息化建设及重点工程中的应用取得实质性进展。国家开发成功了一批大型应用信息系统。例如: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银行电子化业务管理系统、铁路运输系统、公安信息系统、电网调度系统和气象预报系统等,并开发出近100套配套的系统应用软件。中国大陆在信息产业的有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新产品的开发投入经费、立项也越来越多,并且有不少的项目及产品获国家级或部级科技进步奖,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
(二)香港地区
香港地区虽然是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大部分劳动力集中在金融、贸易和旅游,但在全球迈向信息社会的今天,香港的信息工业也在急速发展。计算机工业正在由原来只能承担生产下价货品或加工装嵌的工序,进而逐步向中档、高档次产品市场发展。香港的信息技术市场由于受地域限制不可能太大,但人均信息技术开支达154美元,却是世界较高的地区之一。
由于香港奉行自由贸易政策,同时,并没有受到先进国家在高科技及计算机产品的输出限制,所以香港拥有能够不断接触最新电脑科技及产品的信息。而电脑主要广泛应用于财务会计、库存计算、销售、生产管理、资料处理等工作。计算机网络,在线处理和数据库应用也较为普遍。现在,世界主要电脑厂商或贸易商,大多选择以香港为亚太区总部或设置办事处,作为推销产品或提供售后服务的基地。
1993年,香港电脑由于出口价格下跌,表现并不理想。本地制造的电脑相关产品出口总值仅为1.9亿美元,出口的主要产品为数字处理设备、自动资料处理机和输入输出设备等。至于转口方面,1993年表现良好,总值达9.8亿美元,较1992年增加19.5%。转口方面的发展,与不少港商将电脑产品的生产制造转移至内地,令其产品更具竞争力有关。
香港地区信息业的发展与中国大陆密切相关。中国大陆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为香港信息工业带来松弛的空间,暂时弥补香港科技水平尚待提升,而经营成本却日渐上涨的损失,舒缓了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在中、下档次产品市场争逐的压力,使厂家有更多的时间去自行开发、或与中国大陆的科研力量共同合作,提升香港信息产品的质量和开发新产品,以维持香港信息工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台湾地区
1993年台湾信息工业和产值达96.93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了15.5%,1994年更是进一步发展,总产值达130亿美元。同时,台湾信息工业境外生产产值持续上升。境外生产产值占岛内外总产值的比率,已由1992年的10.4%增至1993年的14.9%。1994年,台湾硬件工业名列全球四强,1995年成为全球第三大硬件生产基地,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台湾地区属海岛型经济体系,本身市场规模不大,所以信息工业产品主要以外销为主。1993年产值96.93亿美元中有91.6亿美元是出口值,占94.5%,产品中以监视器和PC机为主,两者占信息工业产值的62%。监视器的销售地区以北美地区为主,占46%,其次为占32.1%的欧洲地区。而亚太地区所占的比例已由1992年的15.4%上升至16.2%。在PC机方面,1993年的出口也是以北美为主,占46%,欧洲次之,占22%,而非欧、美地区的出口额由1992年的15%增至1993年的20%。说明了非欧美地区的市场潜力值得重视。
1993年及1994年台湾的信息软件工业产值分别为12.6亿美元和15亿美元,增长率为19.2%,而多媒体技术是表现最为突出的软件业。软件产品出口的主要国家和地区是:日本占34%,美国为21%,东南亚地区为24%。出口主要产品为字型软件,套餐软件,群组软件,图像处理软件等。相对信息产业中的硬件而言,台湾的软件业仍是信息产业中最薄弱的一环。为此,台湾资策会颁布了《软件工业五年计划》,并把游戏、娱乐教育成套软件作为台湾软件产业增长和达到外销目标的策略性产品。
有关中国大陆、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两岸三地信息产业状况的有关指标数据如表(一)至表(四)所示。
表(一)两岸三地信息技术等重要指标比较(1993年)
数据来源:国际数据集团(IDG)95.1.18《计算机世界报》,北京;1995.10.25《明报》,香港
表(二)两岸三地硬件和软件所占份额比较(1993年)
(单位:%)
数据来源:国际数据集团(IDG)95.1.18《计算机世界报》,北京
表(三)两岸三地信息技术市场构成比较(1993年)
(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国际数据集团(IDG)95.1.18《计算机世界》,北京
表(四)两岸三地信息装备率比较(1995年)
(单位:/每百人)
数据来源:国际电讯联盟95.10.21《明报》,香港
二、中国大陆与港、台地区信息产业的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比较分析中国大陆、香港及台湾地区信息产业的现状及特点,将有助于探索两岸三地之间存在的关系及发现问题,并探讨对策。这对两岸三地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将起一定的作用。
(一)中国大陆市场潜力巨大,虽然信息基础落后,但为信息产业实现跨跃式的发展提供很好的机会
中国大陆幅员辽阔,近年来经济稳定和高速增长,并且信息技术又欠发达,因此市场潜力很大,为各国计算机厂商所重视。再加上西方发达国家计算机产销增长速度放缓,必然加强和扩大对中国大陆信息技术市场全方位的进军,使中国成为海外投资的热点。外商投资带来技术、资金,为中国信息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也造成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使国内信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研究开发能力、产销规模及组织结构上上一新台阶,以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信息技术开支仅有1.4美元,信息技术市场总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06%,信息装备率等也比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低得多。信息基础设施落后,这方面的问题可能制约信息产业的发展,但从辩证法方面来看,也很可能成为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优势。
因为,对于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来说,都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建成其信息地基的。一旦新技术研制成功,旧的、过时的系统要么搁置不用,要么就加以拆除,要么就得加以改造以适应新的要求。相比之下,中国大陆目前的落后,反而能使其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由“白纸”绘蓝图,实现跨跃式的发展。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得到启示,在没有框框、没有包袱的状态下轻装前进。实际上,中国在加速发展全面信息设施方面,已采取了一些若干年后仍属于先进的网络技术,如存储程控交换、光波传输、蜂窝无线等等。这些都是一个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的关键部分。
(二)中国大陆应把软件的发展,软件产业的形成当作突破口。同时,要继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目前,世界信息产业结构继续向信息软件服务业倾斜。1993年,全球硬件产业产值占信息产业总产值的44%,而软件服务业的比重上升到56%。亚洲地区由于软件开发语言方面和版权保护等问题压制了软件产业的发展,以致软件市场较不发达,平均只占30%。中国大陆由于深受过去那种只重投入、不重效益的外延式经营思想的影响,信息产业中存在“重硬轻软”的倾向,软件产业所占比例远低于亚洲地区的平均数,仅为14%。所以,中国应根据实际情况,把软件的发展当作信息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况且,中国大陆劳动力较为便宜,软件设计人员熟悉自己的文化及企业运作的特征,这些都是从事软件研制和生产的优势。目前,中国大陆已拥有大批软件开发及应用人才,只要重视继续培养并保有这些人才,那么,属于劳动密集型、具有高增长率和高知识附加值的软件产业,在中国的发展便具有优势和潜力。
1994年,全球计算机软件市场因盗版所致的经济损失达151.92亿美元。而软件产业较不发达的亚洲占43.5亿美元。对信息产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为发展中国软件产业,确保信息企业在软件研究发展及行销的投资,中国政府应继续修订相关法规,健全信息产业发展环境,建立知识产权制度。近年来,中国政府已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三)研究与发展的经费投入不足制约香港信息产业的发展。增加科研经费、优先发展具有巨大潜力的信息产业,必须引起重视。
香港地区的经济特点是靠出口来带动经济增长。但其信息产品的进口总值却远大于出口总值。就香港企业的类型而言,现在仍偏于传统型企业,缺乏符合信息时代的创新型企业。到目前为止,香港还没有自己注册的信息产品硬件厂家,生产活动大多局限在元器件和组装水平上,信息软件产品开发也很薄弱。究其原因,这可能是香港地区未能致力于生产科技密集型产品,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太少所致。
香港过去作为英国的殖民地,缺乏“独立建设”的概念。对于信息产品成果,大多采用“拿来主义”。与香港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步伐比较,其科研投资确实太少。据香港《明报》1995年10月报道,香港的科研投资只占生产总值的不足0.05%,远比台湾地区的1.79%和中国大陆的0.71%少得多。香港政府迷信不干预政策,任由市场自生自灭,而忽略了未来经济的发展需要完全由知识主导,而知识水平的提升,必须有政府投入资源的推动和协助。若一再忽略发展高科技,未能致力生产科技密集产品,失去国际竞争机会只是时间问题。
为此,香港政府应注意到高科技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导,积极发展具有巨大潜力的信息产业,发展科技以提升竞争力,增加科技发展经费的投入。在提高科研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同时,也应致力投资中国大陆的科研计划,利用中国大陆大量的科研人才和相对较低的工资。
(四)香港地区应充分利用信息装备率高的优势,学习新加坡、韩国的成功经验,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力。
香港具有比较完善的通讯系统和发达的数据通信、计算机网络、在线处理能力和不断增长的数据库,信息装备率排行世界第十五位,在两岸三地中更是名列前茅。香港具有通讯业发达和被公认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及信息中心。且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备、一贯执行自由贸易制度和低税率政策,加上香港人熟练掌握国际贸易技巧,善于掌握商情和利用先进科技等特点,发展信息服务业具备优良的条件。
1993年香港信息技术市场构成中的支持服务只占3700万美元,而专业化服务也只有7600万美元。这些数据均比信息装备率较低的台湾地区小。而信息装备率与香港差不多的新加坡、韩国此两项指标均分别达到15600万美元、20600万美元和13200万美元、22600万美元。所以,香港必须在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信息资源开发和服务的社会化。加强政府对信息服务业的扶持和引导,培育信息市场,改善信息服务环境并建立与信息资源开发和服务相应的组织机构。在发展信息服务业中借鉴新加坡、韩国成功的经验。
香港本土市场太小可能是制约信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国大陆庞大的信息市场可作为今后香港信息服务业的支柱。
(五)台湾地区信息硬件工业产值大,但附加值不高,关键零部件生产能力不足,这可能成为影响台湾信息产业发展的后劲问题。
近几年来,台湾地区信息产业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特别在硬件制造上,台湾有多项产品均为世界第一,如监视器、主机板、键盘等。同时,台湾又有许多新兴产品,如笔记型电脑、网络产品等,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也与日俱增。台湾的硬件工业之所以在世界上具有竞争力的主要原因是:产品发展能力高,零组件工业体系架构完整,使硬件的生产可以量大取胜。同时,信息产业的从业人员素质较好,生产技术及管理水平高,能由市场的变化迅速调整供销体制。
但是,台湾信息硬件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值虽大,但附加值较低,关键零件生产能力不足。这些问题将影响台湾信息产业的持续发展,失去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机会。
台湾厂家多为中、小型企业,急功近利,较不愿作长期投资和没有长期计划,致使信息硬件中的关键性零部件生产能力不足,为人作嫁。硬件产品中所需的一些关键性零组件仍需依赖于美国、日本等。一旦零组件供应来源中断或不足,对厂商出货及产业的成长均有不利的影响。因此,台湾信息硬件厂商应及时适应信息产业反整体合成的趋势,相应投入关键性零组件的开发与生产。产业界也需建立更专更精的分工结构,增强个别零组件的技术与生产优势。快速提升台湾产品的附加价值,努力改变硬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位及形象。
(六)软件服务业是台湾信息产业中最薄弱的一环。为发展软件服务业,在一定时期内,台湾当局必须在投资强度、人力、物力上给予适当倾斜。
台湾信息服务业因市场规模小,厂商规模小,再加上受制于语言文化与欧美差异等,故发展空间有限。在1993年台湾的软件服务业市场占有率仅占信息产业的总额的11.5%,比中国大陆的14%和香港的23%还要低,而与信息产业发展高居全球一、二位的美国的52%和日本的38%相比,更是相差甚远。虽然台湾当局较早已注意到软、硬件的产业产值的巨大差距并在各方面为之努力,但1993年的软件服务业也只有增长15%,低于资策会市场情报中心先前预测的22%。
然而,随着台湾“软件工业五年发展计划”的推动,以及岛内经济的好转及信息基础建设计划的落实,台湾软件服务业的发展将迎来一个重要的时机。当前,台湾当局应努力发展软件服务业,采用特殊立法形式,争取修订相关法规及时效,全面加速电信业的自由化,并彻底地改造传统的电信网络,重新制订信息产业的发展策略,避免重复投资,将台湾建成一个信息社会全民化、信息产业国际化的科技岛,为台湾的软件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加强中国大陆与港、台地区两岸三地的合作,互补性地共同发展信息产业
当前,强调经济发展是冷战结束后全球发展的新趋势。信息产业市场越来越国际化,形成世界市场、世界技术和世界配套的格局。面对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国际间的区域发展合作已成为潮流。中国大陆与港、台地区所处的地区,已被广泛地公认将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为发展信息产业,今后两岸三地应携起手来,加强彼此间的共同利益,互相配合,共同发展,以迎接全球信息化的挑战。
纵观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发展,由于存在着血缘和地域的天然联系,历来有着难以分割的关系。自1979年祖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后,两岸三地的经济关系更加迅速发展和密切。虽然两岸三地在政治、经济制度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在经济运行方面却已达到“市场经济”的共识。同时,三地关系的发展,其根本动力应是两岸三地经济发展客观存在的互补作用。辽阔的祖国大陆是目前及将来香港和台湾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基础和最大市场。如果能将中国大陆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科技能力与香港、台湾的有利条件有机结合,将使综合效果达到最大。事实上,中国大陆的科技成果目前已达到较高的水平,某些软件领域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若能利用香港为创新而设立创业基金投资开发,利用台湾信息工业构架完整和生产管理技术,汲取中国大陆合适的技术和科研成果,加上台湾、香港对外的灵活性和实行市场经济的经验,会对香港和台湾的信息工业发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反过来,香港和台湾信息工业的发展也会极大地支持中国大陆信息工业的改革与发展,而作为两岸三地的特别经济地区起到试行和领导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作用。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两岸三地的合作,可以通过香港、台湾厂家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发展科技密集产品,解决中国大陆资金短缺,并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中国大陆市场开放后,可以利用作为研究和发展的力量,香港和台湾则进行应用发展,提供资金投资、管理技巧和最终产品的拓销。信息产品的原型制造在香港和台湾地区进行,而大量生产则在中国大陆进行。
中国大陆、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在信息产业方面的合作前景,今后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的合作前景。原因是香港与大陆经济的相互依赖已是众所周知的,而且这种合作并无任何实质性的障碍。随着1997年的临近,两地的合作密切程度将会加深,使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合作越显重要。所以,如何加强中国大陆与台湾在发展信息产业中的合作问题,仍是两岸必须进一步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