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评说——隔代教育的五大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隔代论文,五大论文,误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老年人带孩子往往弊大于利。这些弊端大多隐藏着,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隐患”,也许有一天就会爆发。据学术界的调查证明,隔辈人带孩子,成功率不足30%。老年人付出了一切,为什么收获寥寥呢?看一看下面的几个隔代教育误区,也许您就会明白我们为什么要讨论隔代教育的资格问题了。
误区一:溺爱
症状:《浙江日报》记者吴雅茗、实习生金咸曾报道:
9月9日上午,在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举行的红领巾跳蚤市场上,不少爷爷奶奶成了主角。68岁的吴大伯坐在太阳底下,为孙女做“生意”,小女孩早已跑去玩了。吴大伯说孙女平时都跟他们住在一起,虽然调皮一点,但成绩很好。说话间,孙女回来了。当我们问她喜欢跟谁住时,小女孩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跟爷爷奶奶,在爷爷家可以看电视,想吃什么就有什么,爸爸妈妈总是这不行那不行的。”话音刚落,小女孩问爷爷要了2元钱,丢下一句“我再去看看有什么好买的”,就跑开了。
那天阳光很猛,爷爷奶奶们就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为孩子打伞的责任。相比之下,由父母陪同前来的孩子,显得独立多了——父母们一般都离孩子远远的,让孩子自己料理一切。一位看着孩子给别人一遍遍数零钱,却一直没有上前帮忙的妈妈说:“今天孩子的外婆本想跟来的,后来被我拦住了。她要是看到孩子在太阳底下坐着,钱又弄不清楚,肯定要去帮她。这样就达不到锻炼孩子的效果了。”
后果:一些专家对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进行研究,将从小在托儿所、幼儿园长大的孩子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大的孩子进行心理比较,发现他们截然不同。那些在幼儿园长大的小学生群体意识强,适应能力强,社交圈子大,许多事都能自己动手做,胆子大,能吃苦,一般的摔跤、碰伤像没事一样,很小就会过马路等。而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大的学生则不然,有的二三年级了,还要老人接送,万事不能动手,像提书包这样的事也不想干;碰到问题,稍不如意就哭,就撒娇,缺乏应变能力,不合群。
专家点评:溺爱是祖辈带孩子的主要问题。老年人出于对第三代的过分疼爱,常常对孩子百依百顺,关怀备至,所以老人带大的孩子一般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也有的老年人对孙辈有求必应。只要是孙辈提出的要求,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一律给予满足。这样的孩子往往霸道、一意孤行。还有的老年人容易对孩子的缺点“护短”,与孩子父母的教育方法、教育态度不一致。生活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孩子容易形成两面人格。这样的教育必然阻碍孩子独立意识的形成和独立行为的发展。
误区二:以经验代替科学,垄断对孙辈的教育权
症状:一次,笔者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小女孩,清清秀秀的,可就是牙齿上长满了黑色的斑点。于是我同情地问孩子的母亲怎么回事。女孩的母亲满腹怨言地说都是婆婆把孩子带成了这样。
原来,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奶奶都给孩子糖水喝。孩子也是越喝越爱喝,一来二去,牙齿上就长满了黑斑点。孩子的父亲一气之下去和母亲理论,谁想到母亲还说:“别信那些书上的说法,小孩的乳牙反正是要掉的,再长了新的不是一样白白净净吗?再说了,我小时没吃过几块糖,这牙不也掉光了?我把你们兄妹七个都带大了,哪个不长得人模人样的?咋的了?”
后果:一般情况下,年轻人大多趋于理性,而老人趋于感性。年轻人教孩子知识、给孩子买东西、满足孩子的某些要求,大多会考虑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是否有益处,会着眼于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为他们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准备。而老年人在面对孙辈的时候,往往以经验为主。面对不一致的教育环境,孩子比较容易形成两面人格,对事情没有固定的是非标准。
专家点评: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地把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都归结到祖辈们身上,年轻一代在教育孩子方面也存在各种不科学的观念和方法。但比较而言,祖辈们的确更容易靠经验来带孩子。主要原因在于一些祖辈人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知识面较窄,接受的又是几十年前的教育。而且,祖辈人由于带过几个孩子,很容易觉得自己是“过来人”,“吃的盐比年轻人吃过的米都多”。因此,“经验”与“科学”发生冲突就是必然的了。
误区三:祖辈世界观隔代传播
症状:晓晓是个聪明的女孩子,在学校里学习成绩不错,还是班级里的学习委员,可最近老师说晓晓的自信心不足,总是唉声叹气的。老师在家访的时候告诉晓晓的父母,希望他们能够关注一下孩子的心理健康。经过仔细观察,他们确实发现女儿比较自卑,而且言谈中总是哀叹自己是个女孩子。经一再询问,晓晓才说自己很担心成绩会不好。妈妈问:“你的成绩不是一直很好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晓晓说,听奶奶说的,女孩子长大以后就会变笨的,而且竞争不过男孩子。因此,晓晓一直忧心忡忡,总觉得自己会变笨的。
后果:老年人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很容易把一些错误的、陈旧的思想观念传播给孙辈,给孩子带来认识上的误区。同时,一些老年人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祖辈们世界观无意中的隔代传播,会增加儿童对新知识和新事物的接受难度。
专家点评:祖辈们虽然经验丰富,但是他们的世界观形成于多年以前,与当今社会的发展存在某些差异。如果孩子大多数时间都和这样的老年人呆在一起,易导致教育上的“脱代”。
误区四:容易导致亲子隔阂
症状:刘大妈今年56岁,刚刚退休没多久。谈起带孙辈的事情,她特别坚决地说自己坚决不管带孩子。问为什么,刘大妈说这些都是“血的教训”。原来,她的儿子今年已经30岁了,去年刚刚有了个女儿。但是,儿子到现在都不叫我妈妈。
刘大妈伤心地说:“当年,我的工作挺忙的,家里孩子又多。没办法,我只好把这个儿子交给我姐姐带。我姐姐没有工作,是家庭妇女。她说她家里也有好几个孩子,多带一个也不算什么。我也就把孩子送去了。也就过年的时候去看他一下。等孩子快该上学的时候,我把他接了回来,他就对我特别陌生了。刚开始还不停地哭,后来虽然可以和我一起生活了,但就是不跟我叫妈。工作以后也是先给我姐姐寄钱,到现在都跟我姐姐叫妈。好在那是我自己的姐姐,因此,我也不生气,但心里还是挺伤心的。现在,儿子不叫我妈妈,什么都不叫,想说话的时候就说,或者先说‘哎’。如果当初我自己带孩子,孩子就不会跟我那么生分了。”
后果:亲子隔阂可以说是隔代抚养的又一个不良后果。这里涉及到两层含义:一是祖辈与父辈的隔阂,祖辈对孙辈过于溺爱,或者为了笼络孙辈的情感而经常给“小恩小惠”,父辈看不惯就有可能从中进行矫正。这种袒护与阻拦,会导致矛盾。二是祖辈的过分宠爱和父母的严加管教,会使儿童在感情上形成错觉:只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爱我,爸爸妈妈并不疼我。于是,虽然是同样的爱心,却导致了双重的伤害。
专家点评:教育孩子的任务最终要落到父母身上,如果亲子关系出了问题,会给教育带来难度。
误区五:往往使孙辈封闭在小环境中
症状:张先生称自己的老伴为了带好孙女简直可以说是智慧发挥到了极致,如果用这种精神搞个发明创造什么的肯定行。他说老伴怕孙女磕在桌子角上,把家里所有有棱角的地方都包上了棉花和胶布,还不许孩子到处跑;而张老先生的女儿却对他们的做法有意见。女儿认为,小孩子就是蹦蹦跳跳,就应该让她到处跑跑。如果总是封闭在家里,孩子还怎么成长?
一项调查发现,在“您是否鼓励孩子在户外奔跑、跳跃、尽情玩耍”的问题上,祖辈与父辈差异极大。经常鼓励的祖辈只有12%,而父辈却有55%。由于祖辈对孩子采取限制多于引导的“看管方式”,所以孩子的主动交往意识弱。隔代抚养家庭中孩子主动找小朋友玩耍的只有9%,非隔代抚养家庭的孩子则达24%。
后果:一般情况下,老年人带孩子活动范围大多比年轻人小,而母亲带孩子又往往比父亲带孩子活动范围小,这是和人的生理特点、年龄特点相关的。因为老年人大多生理衰退,喜静懒动,因此,在带孩子的时候,会有意无意地把孩子圈在家庭的范围里。而且,老年人记忆衰退、思维缓慢等自然衰老特征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专家点评:儿童时期恰恰是孩子求知欲强、体力和脑力活动充沛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需要给他们合理的智力刺激和运动量。如果把孩子封闭在小环境内,孩子往往容易养成内向、不爱活动的习惯和生活方式。这对孩子的成长显然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