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湖南长沙 410219
【摘 要】目的 探究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颅脑损伤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4月-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颅脑损伤外硬膜外血肿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实验组患者接受微创穿刺引流术,对照组患者接受骨瓣开颅清除术,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各项手术指标。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但是其血肿清除时间则明显长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成功切除血肿率均是100%(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发生感染、偏瘫、继发出血等并发症的几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颅脑损伤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疗效显著,并发症较少,值得在今后的治疗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颅脑损伤;硬膜外血肿;微创引流术;临床疗效
颅脑损伤硬膜外血肿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血肿,治疗该类疾病的传统术式是骨瓣开颅清除术,该法可以彻底清除颅内血肿、手术时间比较长,手术后极易引发肺部感染,进而影响患者的术后预后[1,2]。鉴于此,为了更好的治疗颅脑损伤硬膜外血肿,提高颅内血肿清除率,本组研究运用微创穿刺技术+尿激酶冲洗法治疗颅脑损伤硬膜外血肿患者,所得效果较为理想,现将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4月-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颅脑损伤外硬膜外血肿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所选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且无严重心肝肾等器官障碍、穿刺部位感染、出凝血功能障碍和再出血等患者。实验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为18-59岁,平均年龄(37.2±8.8)岁;对照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为17-57岁,平均年龄(36.7±8.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资料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骨瓣开颅清除术以清除颅内血肿,对并发脑疝的患者给予硬膜外修补术。实验组:实验组患者给予微创穿刺引流术,首先施行局部麻醉,患者取仰卧位,依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做与头皮血管走向平行的两个直切口(3-4cm);于切口处作深达骨膜的皮肤切口,在颅骨处穿刺钻孔以切开血肿外膜、硬脑膜;取一根硅胶引流管,放在血肿腔内3cm处,固定引流管后,通过扩创冲洗器将尿激酶+生理盐水缓慢注入额部孔中,反复冲洗血肿腔直到流出清浅液体为止;将生理盐水注入血肿腔内,然后拔出冲洗导管,并把引流管放在血肿腔较高处;夹住引流管后填塞骨孔间隙,然后逐层的缝合,手术后开放引流管[3]。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后住院时间、清除血肿时间、血肿成功清除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 数据处理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处理数据,用(`x±s)表示计量资料,
用χ2检验法检验计数资料,并对组间数据进行t检验,当P<0.05时表示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状况和术后恢复情况
由表1可知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清除血肿时间分别为(45.52±10.13)min、(11.12±3.64)min、(4.62±1.11)min,对照组的则分别为(184.74±25.81)min、(34.71±10.51)min、(1.52±0.61)min,其中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手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而其血肿清除时间则明显长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分析两组患者的血肿清除和术后并发症状况
两组患者成功切除血肿率均是100%(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发生感染、偏瘫、继发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8.33%、0.00%、0.00%,对照组的分别为14.58%、4.17%、8.33%,实验组患者的上述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见表2。
3 讨论
颅脑损伤硬膜外血肿多发生于青壮年群体,常由骨折损伤到患者脑膜中的动脉引发血肿,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患者的临床预后。治疗该病的传统术式是骨瓣开颅清除术,该类手术可以充分暴露病灶,并能适度的清除血凝块、降低颅内压力和血凝块对脑组织的压迫;然而该种方法仍存手术范围太大、容易损伤中脑、影响术后恢复等弊端[4]。而本组研究中,在微创穿刺引流术中同时运用了常规生理盐水+尿激酶溶栓冲洗引流,该法可以较快地消融颅内血肿块,并经引流孔排出,显著地提升了清除颅内血肿的效率。微创穿刺引流术清除患者颅内血肿的时间较长,但是患者术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发生感染、偏瘫、继发出血等并发症的几率均低于骨瓣开颅清除术的对照组(P<0.05),这与刘伟剑等人[5]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运用微创疗法治疗颅脑损伤外血肿患者时清除血肿的时间虽然较慢,但是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则较短,且显著优于传统骨瓣开颅清除手术,同时骨瓣开颅手术的创伤较大,会加重体质较差患者术后的被感染风险,引发再次出血,因此具有较高手术风险。而微创手术以CT定位为基础,在局部麻醉前提前,通过较小的头皮切口置入吸针而吸引血肿,还能通过吸针将尿激酶等溶栓药物注射进颅腔,十分适合于体质较差患者,同时该类方法创伤较小,不容易引发术后感染和活动性出血。
综上所述,微创法治疗颅脑损伤硬膜外血肿的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极大地降低了临床手术的风险。但是对于病灶操作不方便、位置狭窄的患者,还应施行骨瓣开颅清除术,以最大限度地清除血肿。
参考文献:
[1]李庆之. 颅脑创伤术后非手术区迟发硬膜外血肿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1:20-23.
[2]李建科.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外医疗,2013,06:46-47.
[3]黎兴瑞.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J]. 中国医学工程,2012,04:94-95.
[4]于建华,刘向峰.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颅脑损伤的临床分析[J]. 新疆医学,2012,07:41-43.
[5]刘伟剑,黄春旭,利志波. 比较颅脑血肿微创清除术与内科保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J]. 吉林医学,2015,09:1825.
论文作者:何文明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5
标签:血肿论文; 患者论文; 颅脑论文; 实验组论文; 损伤论文; 术后论文; 手术论文; 《航空军医》2015年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