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经济特区二次创业与农业产业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汕头论文,经济特区论文,农业产业化论文,二次创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农业产业化概述
农业产业化也称农业产业一体化,具体内涵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企业为依托,以广大农户为基础,以科技服务为手段,通过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可见,发展农业产业化主要是建立一个产业群,这个产业群是一种由性质各异,但相互间具有紧密的技术、经济联系的细分化产业、行业的集合,通过内部的分工协作,即专业化的加强,进而节约生产成本,提高效率。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是通过“龙头”带动,将小农户与大市场联结起来,实行产、加、供、销一条龙作业,减少中间环节;一体化体系内部“非市场安排”与社会市场机制结合起来,使外部经济内部化,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依靠共同体一体化经营产生新的经济增量,形成农业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运转机制,最终实现“两个转变”。遵循这一发展思路发展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有着共同的特征:一是生产专业化。围绕某种商品生产、形成种养加、产供销、服务网络为一体的专业化生产系列。做到每个环节的专业化与一体化协调相结合,使每一产品都将原料、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制成最终产品投到市场。二是布局区域化。每个主导产业按区域比较优势原则,设立专业化小区,按小区进行资源要素配置,安排商品生产基地布局,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三是经营一体化。各有关环节联结成“龙”形成产业链,实行“农工贸一体化”综合经营,使外部经济内部化,从而降低成本。四是服务社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需要有各方面的条件,要有科技机构提供新生产技术、培养新品种的生物技术,还要有信息、资金、经营、管理方面的服务才能促进各种要素直接、紧密、有效地结合。五是管理企业化。特别是“龙头”企业按照现代企业模式实行公司制度,以法人身份出现。
二、汕头经济特区发展农业产业化有其必然性
1、必要性分析
作为世界农业的共同趋势,农业产业化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农业商品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是农业生产的需要,也是工业化过程中的必然选择。首先,农业产业化是将外部商场交易转化为内部安排的一种制度,它有利于减少交易费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若不属于一个企业架构的组织体系,要通过市场交易来进行相互交换,增加了许多中间费用。相反,把它们统一到一个企业内,上述行为转为内部交易行为,不仅减少各环节交易费用,而且使资源配置有序、有计划性,提高资源利用综合效率。这也是现代生产的要求。其次,农业产业化是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追逐平均利润的必然,是现代工业技术渗透农业的主要成果。因此,农业产业化往往在一个国家工业化之后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展开。在资本进入农业的同时,现代工业技术、管理技术也进入农业,这必然会形成庞大和完备的农用工业体系及农产品加工运销体系,把农业生产变成社会化大生产的一个车间和一个操作流程。再次,农业产业化符合现代消费趋势和现代市场营销方式变化。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和科技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方式在不断改变之中,其中最重要的是讲求食物的安全,卫生、营养、方便和美食。这对农产品供应、包装、保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市场营销逐渐讲求包装化、规模化、标准化。只有把各方面都结合起来,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和市场营销的要求。农业产业化体现了从市场消费出发、反馈到产品供应、再加到产品生产的市场经济的内在必然性。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能清楚地认识到汕头经济特区要完成“二次创业”,保持优势就有必要选择发展农业产业化这种新兴的、符合经济发展趋势,又是高效率的生产经营方式作为促进汕头特区经济发展的方式。
2、可能性分析
农业产业化是在工业化后的农业现代化中展开的,也就是说农业产业化不只是依靠发达的工业水平,还要有先进的农业为基础,特别是起步阶段。因此应该在工业水平高,农业基础雄厚的地区率先发展农业产业化。汕头经济特区的工业水平自不必多说,同其他几个经济特区相比,它还有着更加雄厚的农业基础。
以汕头为首的潮汕地区地处南海之滨,全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潮汕平原面积3207平方公里,平原只占四成,另有六成的丘陵,这样的气候和地理条件适应多种经济林木、水果蔬菜的生长。潮汕地区在全国率先实现“吨亩田”、“吨谷市”,而且有“水果之乡“的美称,出产多种享有盛名的品种。如茶叶有“凤凰单从”,“岭头白叶单丛”、“乌龙茶”;水果有潮州柑、潮汕杨梅、林檎(又称蕃荔枝):蔬菜有南畔洲萝卜、潮州大叶芥菜、澄海包心芥菜,腌制菜有汕头卤咸菜、贡菜、乌橄榄菜等。它们畅销国内、港澳和东南亚,市场销路一向看好。另外,发展前景广阔的条件还有长达265.6公里的海岸线,沿海还有南澳岛、海山岛、南澎列岛等大小岛屿100多个,其岸线有123.7公里,拥有广阔的海域、大陆架、渔场、滩涂、沙滩……依靠海洋开发的海洋渔业、养殖业又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更多优于内地的条件。近些年,饶平、澄海、南澳等地利用沿海沙滩养蛤,澄海和汕头市郊利用沿海滩涂养鳗,南澳县的网箱养殖业,都获得成功。如果再有政策的诱导,做“海”的文章将会是汕头农业产业发展第一件要做的事情。
汕头经济特区除了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雄厚的农业基础外,和内地相比,还有着侨乡优势。农业产业化经营也是一种面向国际的经营方式,广大的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不但会给有发展前景的农业产业化带来大量的投资,也是农业加工产品的广阔市场。潮汕籍华侨、港澳台同胞对家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家乡的发展都非常关心支持,特别是对有着潮汕特色的产品都情有独钟,这将会成为汕头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一种高效“催化剂”。
可见,汕头经济特区有着发展农业产业化所必需的工业、农业及其他优于内地的条件,再加上特区十多年创业经验和特区人的创业精神,潮汕人特有的心灵手巧,汕头经济特区完全有可能迅速发展农业产业化并且会走在全国前列。
三、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几点建议
1、大力宣传,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虽然潮汕地区农业比较发达,但大多数人的重工轻农,重商轻农的思想比较严重,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汕头经济迅速发展,人们更加轻视农业的地位。政府在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初期应做好宣传,让人们,特别是广大农民知道什么叫农业产业化,同一般农业生产的区别在那里,让人们从“就农抓农”的小圈子里跳出来。
2、培养市场。市场是主导,它引导着农业产业化的方向。对汕头来说,要从两方面培养市场。对内,通过市场连结广大农户。前两年,一场改革把同属潮汕地区的揭阳、普宁、揭西等县划出汕头独立成市,使得出现了“经济壁垒”现象。但广大农户是最现实的,只要政府有决心建立市场体制和有促进发展的市场政策,在现今的市场经济大潮下这个问题会迎刃而解。对外,要把产品销往国际市场。农业产业化是一种面向国际的生产方式,汕头又是特区,培养国际市场有优越条件,同时产业国际化又是发展必需的条件。
3、发展中介组织。要使外部经济内部化就要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这里的中介组织主要是指社会服务体系。先是科技服务,不但要服务于对农产品的加工,而且要服务于对新品种的培育。其次是信息服务,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对广大相对闭塞的农民来说尤为重要。再次是交通运输、仓储等服务。
4、选准和培育好主导产业。选择主导产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立足当地资源和基础条件,突出特色,形成规模。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汕头资源相当丰富,而且都可以发展成为主导产业,但笔者认为,在发展初期应以海产品的养殖和加工为主导产业。理由在于它现在发展基础最好,而且潜力极大,多数海产品制品都有着地方特色。
5、大力扶持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组织体系中有关键作用,实践已证明,建起一个龙头企业,就能带动一种或几种农业产品的开发。在龙头企业建设中要注意培养规模大、带动面广、关联性强、技术水平高和外向型的企业。特区政府现在可采取办法对现有企业进行改造、扩建或者实行联合、兼并,形成集团规模优势。
6、抓好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农产品商品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只有基地源源不断提供农产品,才能保证农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汕头地区主要基地可以分为三层次:一是丘陵地区,最主要的是茶树的种植,可以把潮州凤凰山地区和饶平县发展成多个茶叶基地。二是平原地区,主要是水果和蔬菜的种植。潮汕地区各县,甚至各镇在种植水果和蔬菜上都各有特色,这更便于把它们分成片,形成基地。三是沿海岸各地,各个渔场、适于养殖的海滩都可以成为基地。
7、完善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一、二、三产业生产、加工、销售之间,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利益关系。搞好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非常重要,因为于农业产业化是新问题,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也必须有所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方利益分配合理,特别是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