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加格达奇区大兴安岭地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黑龙江加格达奇 165000
【摘 要】目的:探讨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我院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随机化进行分组,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选择传统护理方案,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采用急诊护理路径进行抢救,观察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结果。结果: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停留时间、分诊评估时间、抢救时间、排尿困难、腰酸背痛、穿刺出血以及失眠的数据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 < 0.05。结论:急诊护理路径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相比传统护理效果更加明显,能有效地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无不良反应。
【关键词】急诊护理路径;传统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数量一直处于连年攀升的状态。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是心血管疾病中常见的一种 [1]。该病的患者会产生四肢无力、气喘、胸闷、心绞痛等不良症状,病情严重的患者还会产生出心律不齐、血清心肌酶增高、胸闷、急性循环功能障碍等现象,从而严重的影响到患者的生存质量 [2]。为对比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我院将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15年1月~2017年12月)作为研究对象,以下是我院的具体研究过程及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5 年 1 月—2017 年12月到我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 100 例,将 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并编号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 50 例。实验组患者年龄 31 ~ 71 岁,平均年龄(51.6±3.23)岁。对照组患者年龄 32 ~ 72 岁,平均年龄(52.1±3.11)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的选取设定相关标准,患者能够接受正常治疗,除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外,身体其他器官并无重大疾病。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护理方式对急诊护理患者进行抢救护理,实验组患者使用急诊护理模式对患者进行抢救护理,具体护理方式如下:
建立医院优秀的急诊护理队伍,护理小组负责人可以由优秀的护士长担任。对参与的成员进行培训,强化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3]。定期开设培训活动,向护理人员讲授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案例以及抢救护理案例。小组进行排班制度,保证患者能够随时接受良好的护理。在护理过程中,注意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以及对患者的急救措施。稳定患者的情绪,配备良好的措施对患者进行治疗,例如配备氧气面罩设备等。对患者进行跟踪护理,建立患者信息档案。在患者进行手术之前,做好术前准备工作,例如常规的滞留针穿刺等,对患者进行各项术前指标检测。在患者进行抢救时,时刻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等相关指标,以免患者出现其他突发情况。在患者接受完抢救之后,对患者进行 24 小时监护,保证患者脱离生命危险[4]。
1.3观察指标
详细的记录并比较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过治疗后的急诊停留时间、分诊评估时间、抢救时间、排尿困难、腰酸背痛、穿刺出血以及失眠的数据。
1.4 统计学方法
本篇文章分析使用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相关研究数据使用统计学软件 SPSS 18.0 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 检验。P < 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实验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抢救结果
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过抢救后急诊停留时间、分诊评估时间以及抢救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不同抢救方案后的抢救结果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P < 0.05)。
3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是种常见的心脏疾病,该病在发作时,患者会出现剧烈的心脏疼痛以及胸骨疼痛,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当然也有少部分患者并无明显的疼痛感,此时患者会出现休克现象。患病初期患者出现心率失常现象,对患者进行血压检测,患者血压较低,容易出现低血压和休克的现象。对该病的治疗和检查,经常使用心电图以及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查,使用手术方式对患者治疗。
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选择传统的护理方案,护理人员需要提供良好的住院环境,并且无条件的接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积极同相关人员展开抢救工作,为患者进行术前部位清理,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等进行传统护理[5]。本次护理之后发现,由于护理工作的范畴过于有限,无法满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日常需求,仅仅只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简单常规性的检查与护理,从而使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入院后耽误了宝贵的抢救时间,最终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
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则在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基础上,通过急诊护理路径来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医院通过建立专业护理小组,对成员定期进行培训,依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实际病情作合理的评估,详细记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信息并建立档案,立即联系院内抢救室的负责人员,准备好相关手术的设备、器械以及药物,密切的关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身体症状,宣讲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知识等进行护理。本次护理之后发现,医院通过科学性的规范护理的工作流程,能够有效的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的停留时间,通过明确的分工来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赢取抢救时间,从而有效的缓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症状,极大的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
因此,通过本文数据的结果表明,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过治疗后的急诊停留时间、分诊评估时间、抢救时间、排尿困难、腰酸背痛、穿刺出血以及失眠均显著的优于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该数据说明了,在护理人员在传统的护理方案上,采用急诊护理路径方案后,可以极大的提高护理效果与质量,通过该方案还可以优化护理的流程,一方面使得护理人员不会盲目的展开工作,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护理工作,增加了护理人员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互动的同时,避免了护患之间的纠纷现象产生,从而显著的提高抢救的效果,最终还能很好地减少不良反应情况发生。
综上所述,在传统护理的前提下采用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够起到显著的抢救效果,并且在争取抢救时间的同时,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且安全性高,在以后的急诊护理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杜红.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2):261-262.
[2]刘迪.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及康复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0):7-9.
[3]贺有红 . 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J]. 双足与保健,2017,27(7):76+78.
[4]德吉央金 . 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5):325.
[5]李艳玲.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0):267-268.
论文作者:于丽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6月下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6
标签:心肌梗死论文; 患者论文; 急诊论文; 时间论文; 路径论文; 效果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6月下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