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世界”的民间力量--关注中国民间外交的发展_外交关系论文

构建“和谐世界”的民间力量--关注中国民间外交的发展_外交关系论文

构建“和谐世界”的民间力量——关注中国民间外交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交论文,中国民间论文,民间论文,力量论文,和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间外交是指区别于官方外交的民间国际交往(People to People Diplomacy),即各国非政府行为主体之间所进行的对两国关系产生一定影响的交流与活动,是国家间的一种非正式外交渠道,也是国家总体外交的一部分。民间外交的主体包括一切不以国家名义处理外交事务的各类政党、机构或组织集团以及有影响的个人等。

一、中国民间外交的历史地位及发展阶段

概括地讲,新中国的民间外交发展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在建国初期,与我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数量不多,只有前苏联、东欧各国以及蒙古、印度和缅甸等部分周边国家及瑞典和瑞士两个中立国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在这种形势下,政府的官方外交活动区域非常狭小,因此,民间外交的作用及其重要性就显得相当突出。第二个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现在,中国第二、三代领导人相继主政,官方外交取得了重大突破,与绝大多数国家都建立起正常的外交关系。这一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增进人民友谊、推动国际合作成为更加紧迫的任务,“以官带民,官民并举”成为新阶段民间外交的方针。官方外交的发展非常顺利,民间外交起了助手的作用。

二、民间外交特征及其在现代外交中的作用

(一)民间外交的特征

1.人民性。民间外交不分民族、种族、国别、阶级、等级与社会地位,将人民作为工作对象,通过各种交流来促进人民之间的友谊、团结与合作,以此来促进国家间关系的改善与发展。

2.稳定性。民间外交注重从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开展沟通工作,强调超越现实的政治经济利益而建立某种互动式的友谊,从而也就为国家间关系的发展注入了稳定性的因素,它能够为总体外交提供稳定的基础。

3.广泛性。民间外交的这一特征又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民间外交参与主体的广泛性;其二是指民间外交对象的广泛性。

4.灵活性。民间外交不拘泥于严肃的外交礼仪,而是通过更为亲切的方式在人民之间进行思想文化上的沟通。它既可以与未建交国家的人民建立接触,也可以在国家关系处于紧张状态时作为保持官方与民间交往的渠道,从而对国家间关系的改善起到官方外交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使国家关系更加稳定与密切。

5.两重性。一方面,虽然民间外交和官方外交同属于国家外交的形式,但是其开展形式、范围及其目的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官方外交的制约,从而具有一定的附属性;另一方面,民间外交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外交中通过其形式广泛的特点,发挥着官方外交以及其他外交方式所不能媲美的作用。

(二)民间外交在现代外交中的作用

1.民间外交是促进各国之间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共同进步的重要渠道。建国后,我国政府充分发挥民间外交多层次、多渠道且方式灵活多样的特点,同世界各国部分民间组织、社会各阶层,以及某些国际组织的代表人物和友好人士进行各种形式的联系和交往,广泛而自由地交换对共同关心的国际、国内问题的看法,使更多的国家和人民了解我国的情况和对外政策,从而沟通了思想,增进了我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推动了人民友好关系和国家关系的发展。

2.民间外交具有桥梁作用,往往是建立政府外交的媒介和先导,也是巩固政府外交关系的重要补充性力量。一方面,在国家关系恶化,甚至不存在正式外交关系的情况下,民间外交能够利用它具有的灵活性等特点,扮演政府私人代表的角色,通过经济、科技、文化艺术、人员等多方面的民间往来,为两国打开外交僵局,恢复或建立正常外交关系。另一方面,在官方外交普遍建立后,民间外交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民间往来,增进人民之间的感情,促进国家友好合作,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外交的不足。

3.民间外交为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创造条件。外交工作不仅局限于政治领域,经济外交、文化外交也是外交阵线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影响着政治领域外交的成效;反之,政治层面外交也能促进经济和文化外交顺利开展。

三、“和谐世界”的构建与新时期中国民间外交的发展

2005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发表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新理念。这是中国第一次在代表世界最高权威的讲坛上,以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名义,向全世界推广从中国当代内政中演绎出来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理念——“和谐世界”理念。“和谐世界”的构想是新时期我国外交宗旨的升华,它将中国近年来在国际上所倡导的新秩序观、新安全观、新发展观、新文明观等有机联系在一起。

因此,大力发展我国的民间外交事业正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必要选择和重要路径。

(一)新时期民间外交发展的有利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间社会(也称市民社会、公民社会)已有了长足的进步。

民间社团的迅速发展,已经对我国的外交工作特别是民间外交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层次。就显性层面而言,代表性的有:于1993年正式登记注册的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在开展民间外交、促进对外交往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到2000年底,已与140多个国外民间组织和机构建立了联系,接受国外民间组织和国际多边组织的援款2.4亿元,在20个省市区的74个贫困县推行了260个援助项目,取得了显著成绩。就隐性层面而言,民间社会的成熟、民间组织的发展,可为政府的外交决策提供信息和咨询,并在培养公众意识的基础上,形成政策制定的舆论环境。

(二)新时期关注民间外交的必要性

1.关注民间外交是塑造中国对外良好形象的需要。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国塑造形象提供了新的手段。大力发展民间外交,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外加大有关中国的正面宣传,加强国外公众对中国外交的理解和支持,是帮助中国重塑形象,创造一个和平崛起的国内国际环境,实现中国外交目标的重要战略。

2.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民间外交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肯定民间外交所取得的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应承认,在一些方面,特别是在国际媒体竞争中,中国还一直处于弱势地位。

今后我们要争取更多的国际会展、经济论坛、学术交流和体育赛事在中国举办,通过邀请商人、学者或运动员等各类知名人士来华出席活动,以其所见所闻影响其本国的公众。还应通过提高驻外人员的服务意识和素质,努力在当地树立中国人团结、平等、热情的良好形象。就是说,积极与世界接轨,广泛融入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的良好形象,已成为中国各阶层的共识。

(三)“官民互补、相互促进”是新时期民间外交的发展方向。民间外交作为官方外交的重要补充,为贯彻国家各个重要历史时期的外交战略方针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民间外交在借鉴传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应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1.服务于官方外交,拓宽总体外交领域,搭建各国交流的友谊平台。民间外交一方面要坚持为国家总体外交服务的基本原则和工作思路,另一方面要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积极开拓新的交流空间和交流方式,发挥好桥梁作用,拓宽总体外交领域,搭建各类交流平台。

2.积极推动经济外交、文化外交等各层面的外交进程,促进和巩固政治层面外交关系。由于经济、文化和政治是不能割裂的社会整体的不同层面,所以经济、文化层面的友好交流活动会对政治层面的外交起着良好的助推剂和润滑剂功效,使得总体外交工作良性循环、不断深入。

3.与时俱进,发挥民间外交灵活多样的特点,动员各方力量,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推动民间外交向深层次发展。信息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之一,互联网技术使得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网络技术的运用是今后民间外交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所主导的“信息霸权”下拓展自己的宣传、交流领地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民间外交的最根本生命力是其广泛性和人民性,应动员一切可动员的力量,把民间外交引向深入。

总之,在当今世界经济、信息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民间社会”的作用不断扩大的背景下,仅重视开展官方外交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大力开展民间外交,才能使国家间关系得到更好的发展,国家间的矛盾和冲突得到有效控制和化解,并进而使双边关系具有一种“韧性”和良好的防冲击能力。因此,应该充分认识民间外交的重要作用,对其进行立足长远、积极主动的理性设计,因为在构建“和谐世界”的进程中,民间外交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标签:;  

构建“和谐世界”的民间力量--关注中国民间外交的发展_外交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