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野下的科学技术安全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安全问题论文,科学技术论文,视野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1 伴随科学技术发展而来的安全问题
自从人类有了生产活动,在生产的过程中就无时无地不存在着安全问题。在漫长的前工业时代,无论是在农耕社会和游牧社会里,生产活动中的工具主要是简单的石器、木器、铁器,其本身对人的威胁性较小,而且对资源的开发程度不高,生产环境比较简单,安全性相对大一些。进入工业社会,人们操纵着内部充满神秘的生产工具、交通工具,自己也被这些工具所操纵,人的活动空间从地表扩展到天空、海洋和地下,甚至到了太空和海底,不安全因素陡然增加。新的动力,不论是蒸汽、电力,还是化学能、原子能,都可能给人的安全造成威胁;新的材料,不论是化学品,还是产生粉尘、放射性的物质,都随时可能危害人的生命健康;新的设备,不论是机械、电气、电子设备,还是能产生声、光、热、电或高速运转的其他设备,都在改变作为生产对象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可能给人造成即时的或长期的伤害;新的生产环境和作业场所,不论是在矿井、油田、水下、高空,还是在与有毒有害的气体、液体、固体为伴的车间里,人都时时刻刻处在健康与伤病、生与死的交界线上。田园牧歌式的生产方式已经不复存在,越来越多的人提心吊胆地在复杂的环境中工作。近50余年来,因生产事故和交通事故死伤的人数大大超过了战争的伤亡人数。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科学技术带来的安全问题反思,但安全事故并没有因此销声匿迹。《泰坦尼克号》大片因再现20世纪初过于相信技术而发生的悲剧带给人们的心灵震撼还没有过去的时候,2001年9月11日,建筑技术的杰作世界贸易大厦在小小飞机撞击下轰然倒塌;2003年2月1日,高科技的产物——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又在返回陆地前爆炸。在中国,以煤矿瓦斯爆炸和金属矿透水引起的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烟花爆竹引起的伤亡使许多人如同坐在炸药桶上。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统计,2002年全国共发生各类事故1073434起,死亡近14万人。具体事故分类见表一。
表一 2002年中国各类事故统计表
事故种类
发生数量 死亡人数
(起)工矿企业伤亡事故13960
14924火灾事故(不含森林草原火灾)
258315
2393道路交通事故
773137
109381水上交通事故
735463(含失踪)铁路路外伤亡事故11922
8217民航系统飞行事故 3 134
人们不禁要问:这是怎么了?科学技术不是发展得很快吗?为什么科学技术不能给人带来完全的安全保障呢?
一部科学技术发展史,不仅是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的历史,也是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新的威胁的历史,又是人类在利用科学技术的同时,不断化解危险、防止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的历史。研究者大多把技术单提出来,说技术是把“双刃剑”。凡有技术使用的地方,就有安全问题存在。其实,技术这把“双刃剑”有害的一刃,不仅具有潜在的危险,而且在现实中已割破了许多人的手指,还伤害了无数人的肢体、内脏甚至整个生命。即使科学本身不会直接造成安全问题,我们仍然不能离开科学谈技术。科学越是发达,技术发展就越迅速,技术给人类安全带来的威胁就越大。核物理学的进展引起了核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核威胁;化学、生物学的进展促进了化工技术、生物技术的飞跃,带来化学品、生物制品伤及人类生命的危险性。我们在研究安全问题的时候,就不能仅仅讨论技术问题。如果说,出现安全问题,主要是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在解决安全问题的时候,就必须从对科学技术做整体上的考虑。
技术带来安全问题的情况是复杂的。大致分析,有以下几种:
技术本身的局限性。
技术本身不成熟就被贸然使用。
在技术使用过程中,对其可能造成的危险性认识不足。
在使用某一技术时,没有同时开发出保证其可靠使用的安全技术与之配套。
在一个技术系统投入使用时,其中某个环节出了问题。
使用某项技术的人操作不当。
技术产品超过了使用期。
技术被有意或无意地超出范围使用。
使用技术的人拒绝使用或不会使用配套的安全技术。
概括来说,可分为技术本身的原因和使用者方面的原因两类。现实中人为的原因可能更多一些,但假如没有技术的使用,许多危险就不会出现。因此,不论出现问题是由于哪一类原因,都需要开发出简单可靠,让使用者能够掌握的安全技术,方能大大消解不安全因素,或在出现安全问题时保全人的生命与健康。实际上,从事各类专业技术发明的人有意忽视安全的可以说极少,但使用技术的人对如何安全地使用则因受到主观和客观方面的限制而知之甚少,受到伤害的往往是他们。在无数次血的教训面前,整个科学技术界应当共同认识安全的重要,以人文精神为出发点,把安全和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劳动者创造高度的安全,使他们放心地在平安的条件下工作。如果说,在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之前,有些人铤而走险,以健康和生命换取一家人的温饱还是不得已的行为,生产中的安全事故还可以称为人类为历史付出的沉重代价,在解决了温饱之后,已经没有任何理由再忽视安全,再忽视人的健康与生命。安全,给科学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人类进入21世纪,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的大背景下,安全本身就包含在这主题之中。在哲学界普遍以人文关怀审视着世人的命运的时候,不能不把安全问题纳入视野。“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科学技术不可能回避自己带来的安全问题。哲学界和科学技术界还必须携起手来,为解决安全问题提供观念层面和操作层面的答案。
2 从科技安全到安全科技
自从各类前所未有的科学技术成果被应用到生产领域,并被发现程度不同地带来了安全问题,与之配套的安全措施就不断依附于各类技术而产生。有电气的使用,就有了电气安全,有机械的运转,随之就有了机械安全。还有的安全措施是与技术成果的应用相互依存的,或者就成为应用技术的一部分,例如航海、航空,如果没有基本上解决安全问题,这类技术的应用就根本不能提到日程上。另有一部分安全措施伴随着技术的应用而出现则是此类技术引发了新的不安全因素。例如,煤矿开采技术使人来到更深、地质情况更复杂的地下,瓦斯爆炸、冒顶、透水等问题就出现了,于是就要研究相应的安全措施。许多工业生产工程中都有粉尘、有毒气体、噪声与振动等危害,于是就有了工业防尘、工业防毒、噪声与振动控制。如同有了剑就要有鞘,有了车就要有制动器,安全防护装置经常紧随着技术产品出现,安全措施必须与生产、交通的运行过程配套。
于是,我们发现,安全在这里是被动的,处于附属的地位。从技术角度来说,是先有了可以开发新的资源或提高生产效率的新技术,由于产生了新的不安全因素,才不得不在技术上采取某些针对性的措施,而这后一种技术成果的高新技术含量往往不足。从经济角度上来看,为保证安全所开发出的技术,其投入一般都远远低于开发新的生产技术的投入。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格局:安全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安全不是主体,只是附加物。结果就会造成:新技术在安全未得到切实保证的情况下已率先使用,安全措施总赶不上技术发展的速度;在安全与生产发生矛盾的情况下,安全可以被放置到次要地位;在经济上不合算时,安全的投入会一减再减。在最好的情况下,是为了使技术成果成功地应用才会采用一定方法与之配合。这实际上就是先有技术后考虑安全,安全被技术所包含,成为实现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故被称为技术安全或科技安全。
安全由于作为附属物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能在经济上得到足够的投入,不能形成独立的科学技术体系而得到符合自身规律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惩罚。矿山、交通、航天等方面的事故不断出现,其他生产或科学实验领域里的不安全因素也在增加。在上个世纪的70-80年代,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重大事故,美国碳化氢公司在印度的化学品泄露,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事实已经表明,无限制地发展技术,把安全放在次要地位,是危险的选择,也是失败的选择。有识之士,特别是从事核安全工作、航天技术研究和化学工业研究的一部分科学家,首先思考并提出了要重新审视安全的地位,把安全从技术的附庸变成独立的科学门类,按照其本身的规律来研究和发展安全科学技术。实际上,安全本身的规律已经突破了各专门技术的束缚,有必要把安全科技从不同科技学科的壳子里取出,经过整合,成为独立的安全科学技术学科体系。有了这一体系,不仅可以更快更好地发展安全科技,保证技术成果应用的安全性,而且应该引导、监督各类专业技术朝着更符合安全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3 大安全学与安全哲学
新的安全科学技术体系就是安全科学,或安全科学技术,为区别于以前分别从属于专业技术的技术安全,我们又称之为大安全学。
经过对现实的反思,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走向交汇的趋势下,大安全学的范畴就不仅仅局限于工程技术,甚至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科学领域,而应当是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系统科学和人体科学等的一个大的科学体系。如果从历史和哲学的眼光去思考,我们可以把安全科学与探索和改造自然界的科学技术(可称为生产科学)并列,两者是盾和矛的关系。只有一手持矛,一手持盾,才能在开发资源的同时,保护自己也保护资源和设备。
大安全学1993年在我国已经获得一级学科的地位,其正式名称是安全科学技术。作为一级学科,它包含着5个二级学科,27个三级学科。但这并没有穷尽安全科学技术的研究领域,它是一个开放型的学科体系,还要不断发展和完善。
安全科学技术的学科体系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三个子系统组成。在这三个子系统中,把原来分散的,处于从属地位的各学科中的安全科技研究整合为综合性很强的安全设备学、安全管理学、安全系统学和安全人机学及相应的工程学和工程技术。这当然使安全科学技术学科体系有了新的重要地位。按照与时俱进的新思路,使我们感到兴趣的还有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大安全学(安全科学技术)学科体系还需要不断完善,特别是需要与灾害科学与环境科学协同发展,走向一个更大的安全科学体系。如前所述,安全科学技术体系是以劳动保护科学体系为基础,以实现安全生产,即以保护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为主要目标建立起来的,又扩展到系统地认识和揭示安全的本质和运动规律。但人类的安全问题不仅是生产带来的,还有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而且,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有些也和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如水土流失导致的水灾、生产现场或公共场所的火灾),所以安全科学必然要和灾害科学(或称减灾科学)发生联系以至走向统一。与此类似,环境科学也将与安全科学协同交叉。为了使人在生产、生活、生存中的安全与健康得到保证,安全科学、灾害科学、环境科学在研究对象上有一致性,在工程技术层次上也有共同的基础,它们的融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第二个问题是,大安全学(安全科学技术)要继续发展,并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带来福音,不可避免地要有人文精神的参与,要与人文社会科学发生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分枝学科,最重要的,要有安全哲学、安全文化学、安全法学、安全社会学、安全经济学。其中,安全文化学经国内外学者研究阐发,已初步形成体系,其他几个学科则尚未建立架构。值得注意的是,安全哲学的研究已经落后于安全文化学的研究,在整个安全科学体系的构建中相对滞后,这对于安全科学的发展和走向成熟无疑是一个制约因素。
关于安全哲学,至今未见有分量的专著发表。笔者曾在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时,整理过有关资料,试图作为建立安全哲学的部分思想资源。笔者发现,除儒家的入世思想中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等积极的安全思想外,道家的“以柔克刚”、“过犹不及”等辩证法思想也可以成为安全哲学的重要借鉴。墨家在从事生产和追求和平的社会活动中产生的“节用”、“非攻”、“兼爱”的主张,虽然是与小生产方式相联系的,但也反映了古代劳动者自我保护的意识,闪烁出安全思想的智慧火花。即使是阴阳五行学说,也反映了人对自然和社会灾害的观察与思考,其中万物相克相生的思想,有丰富的内涵和一定的理论化现象古已有之,由于认识上的局限导致技术的异化,现在也不可避免;技术政治化导致技术的异化,把技术变为阶级统治的工具,乃至成为杀人的武器,现在依然大量存在。技术商业化导致技术的异化,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才出现的现象并且是在公认的经济规则的运作下所出现的异化现象,因此它所涉及的范围极广,异化的速度极快。这也正是技术批判主义兴起的原因所在。
商业目的设定是技术评论家应该特别关注的现实问题。既然技术的异化是在商业化的过程中出现的,就应重视技术商业化与技术异化的关系的研究。商业化目的又是商业化运作的起点,离开商业目的是如何设定的,抽象地讨论技术异化是毫无意义的。发明目的与商业目的相悖这是异化的表现。是谁又为什么设定与发明目的相悖的商业目的呢?表面看来是创新家与投资商设定了商业目的。因此,一些人把批判技术异化的矛头指向创新家与投资商,似乎是他们的经济至上主义导致了技术异化。其实技术的商业化目的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首先要有市场运作规则,这是由政府制订的。违反市场规则的商业化目的当然要由创新者与投资商负责;否则,把技术负效应仅仅归咎于创新者与投资商是有失公允的,政府制订市场规则时的经济至上主义也同样会引导创新者和投资商做出错误的商业化决策。其次,创新者与投资商是按照消费者的价值需求设定商业目的,并赋予特定技术以特定价值。他们把技术作为赢利手段,同样又必须使技术的生态负效应最小化,否则,即为消费者所不容。开发商把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显在化,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又支持了开发商。技术商业化过程,是开发商与消费者的博弈过程。可见,技术商业化目的设定是三种力量整合的结果。消除技术的价值异化也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才能奏效。不深入到技术商业化过程中去分析技术异化的原因,就不可能找到消除技术异化的出路。
收稿日期:2003-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