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梅1 阳睿2 黄建勤2
(1佛山市妇幼保健院 广东 佛山 528000)
(2郴州市儿童医院 湖南 郴州 423000)
【摘要】 目的: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MRD)的检测进行系统探讨。方法:对郴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4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采取流式细胞分析,并选40例正常儿童的骨髓进行四色荧光抗体组合式检测,再进行微小病灶残留检测,总结和分析检测结果。结果:本组40例患儿采用流式细胞仪检出37例为有效MRD免疫表型组合;PCR则检出19例为MRD融合基因或IgH/T淋巴细胞受体基因重排;细胞形态学在诱导治疗后的20例患儿的MRD阳性检出率为65.0%;流式细胞检测术的检出率达到95.0%,存在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检测中,采用流式细胞检测术具有较高的检出率,有利于临床评估,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覆盖范围,临床实践意义重大。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微小残留病灶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0-0149-02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临床儿科较为多发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到儿童的生命健康,其中尤以3到5岁儿童发病率最高,主要的临床症状是发热、肝脾肿大等[1]。对于该病的治疗,应严格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微小残留病灶(MRD)就是通过化疗或骨髓移植治疗之后残留在患儿体内的白血病细胞,是复发的一个根源。临床上主要有PCR和流式细胞法两种检测方法,本文主要对流式细胞ALL的检测情况进行探讨,报告正文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2年6月到2014年6月郴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4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通过细胞形态学、遗传学及免疫学等检查确诊。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1到7岁,平均(3.9±0.5)岁;32例B淋巴细胞白血病,8例T淋巴细胞白血病;并同期选择40例健康儿童进行检查,男24例,女16例,年龄1到8岁,平均(4.0±0.6)岁。
1.2 方法
应用美产O-Rid Cycler定量PCR仪和美产FASCalibur流式细胞检测仪进行相关检测。采用流式细胞检测术的多种四色荧光抗体组合对50例健康儿童进行检测,创建双参数点图模型。再根据此模型对4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开展流式细胞检测分析,对比两种免疫表型组合的差异,将和正常骨髓细胞免疫表型组合有差异的病例进行MRD检测;再从中选择诱导治疗完成后的20例患儿骨髓标本进行流式细胞检测,和之前相同病例数据进行对比,如存在差异则可判定存在ALL。本组40例患儿均接受细胞形态学检测和PCR检查,再和流式细胞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2.0软件对统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再应用X2对统计数据进行检验,P<0.05,表示存在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 两种检测术的检查情况对比
本研究40例患儿,采用流式细胞仪检出37例为有效MRD免疫表型组合;PCR则检出19例为MRD融合基因或IgH/T淋巴细胞受体基因重排,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1:
表1 两种ALL检测术检测情况对比(例,%)
检测法 检出病例 百分比 X2 P值
流式细胞术(40例) 37 92.5%
PCR检测术(40例) 19 47.5% 4.52 <0.01
2.2 诱导治疗后患儿MRD阳性检出率对比
本研究中,对20例诱导治疗后的患儿进行细胞形态学检查,MRD阳性13例,检出率为65.0%,有27例未能有效检出;通过流式细胞检测,MRD阳性19例,检出率95.0%,1例未检出,两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上,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对于患儿的后续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影响,是导致白血病复发的主因[2]。因此,必须重视MRD的临床检测。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流式细胞检测术和PCR在该项检测中逐步应用开来。
本研究中的40例患儿通过PCR检测,仅仅有19例(47.5%)被检出存在MRD;而通过流式细胞检测术,检出37例(92.5%)存在MRD,后者明显优于前者,存在差异(P<0.05)。另外,本研究中海创建了科学合理的坚持法,即对比健康细胞和异常免疫表型组合的差异来判定MRD的存在,白血病细胞的某类抗原表达在质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基于此种差异能有效区分MRD,通过多种抗原检测可有效提高检出率。同时,本研究中对20例诱导治疗后的患儿骨髓标本进行MRD检测,其中细胞形态学的MRD阳性检出率为65.0%,流式细胞检测术的MRD检出率95.0%,差异显著(P<0.05),再一次证实细胞形态学在MRD的检测敏感性要弱于流式细胞检测术,与国内其他研究报道基本一致[4]。另外,要强调的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临床治疗中,一些患儿会出现抗原表达变化情况,所以采用多种免疫表型组合来进行MRD的检测,可较好有效地避免假阳性出现。同时,还应该加强骨髓标本的正确处理,对细胞数量、抗体量、孵育时间等进行标准化处理,以减少这些操作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读,提高临床检出率。
【参考文献】
[1] 周国忠,钟永根,孙荷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的检测[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4,5(17):105-106.
[2] 王晶.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D].河北医科大学.2011,(06):29-31.
[3] 陈彦明,戴凤燕.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26(21):2845-2846.
[4] 黄礼彬,柯志勇,张晓莉等.自动片段分析的多重PCR检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探索[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8(27):156-157.
论文作者:李华梅1 阳睿2 黄建勤2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3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2
标签:细胞论文; 检出论文; 淋巴细胞论文; 白血病论文; 流式论文; 患儿论文; 病灶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3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