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Ⅱ)报道--贵州省美坛实用科技学院访谈_科技论文

山区(Ⅱ)报道--贵州省美坛实用科技学院访谈_科技论文

写自山区的报告(下)——访贵州省湄潭实用科技学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贵州省论文,湄潭论文,山区论文,报告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接上期第51页)

最吸引我们的还是那一百多份大大小小

的报纸对这技术和邹书海本人的报道。有北京的《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科技日报》、《农民日报》等,有广州的《羊城晚报》、《浙江科技报》、陕西的《西北日报》、山西的《科技消息报》、《黑龙江农民报》等等,贵州的大报小报就更不用说了。我们很纳闷:全国的大企业、大实体何止千家,他们的实力是湄潭实用科技学校无法相比的;就专利而言,每年授权的是数以万计,这些企业、实体、专利,有几家曾有过这样多报道?何以邹书海的技术能得到这样多媒体的青眯?不少记者不辞千里来这深山采访,据说,有的媒体因路途太远,就先打电话给遵义地区科委得到证实后,又再给邹书海来个电话采访。等等这些,实是耐人寻味。但当看了那些激情洋溢的感谢信后,疑团终于解开了。

展出的学员来信最早的是91年的,说明该校办学较早。我们想:展出的百来封信件必是获益最好的,不如随机取出几十封未打开的信件看看。大概细看了四十几封吧,有来自甘肃的、吉林的,也有来自江西的、云南的,除了西藏以外,几乎每省都有。在这些信件中,收入最少的是河北威县的一位学员每年收入9千多元,最多的是云南曲靖县的吕波,年收入达7万多元。多数学员的年收入为2-3万元,如:广西桂平县的杨伟健年收入26000多元,贵州都匀市的吴权贵年收入32000多元。难怪那样多媒体会追踪报道这一技术!在农村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正需要很多这样的先进技术,才能切实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农民增收创造财富。

在闲谈中,邹书海搬出十几家侵权单位的宣传材料和教材让我们过目。这些侵权教材有的是一字不漏、一图不少地照抄该校教材办班,有的是缩写或改写该校教材,有的则把专业术语另改其词,如将邹书海的蒸汽发生器改名为“蒸气包”。

这些侵权单位有北京的、长沙的、广州的、三门峡的、安徽的、江西的等等,他们所披的外衣比起“贵州省湄潭实用科技学校”这几个字确实华丽得多,这就不免会蒙蔽很多读者的眼睛、难分真伪了。滑稽的是:有的将该校教师易显伦在学校菇场的照片,说成是四川省攀枝花市他们的65岁学员王文;更有甚者在广告上申称:“技术指导:邹书海……,以上技术属××中心所有,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侵权,侵权仿冒追究到底。”我们说他是恬不知耻,并不为过。

邹校长说:“我这个专利是我多年生产食用菌的经验总结,后经朋友建议才申请为专利的。”这是多么朴实的语言。我们问:“您是个农民,怎么又想起办这培训学校?”邹书海说:“我原来很穷,从84年起我一边种地,一边搞食用菌生产。由于常规方法不易成功,到87年我已是家徒四壁。找出失败原因后,对每个细节我都设计了多种弥补方案,同步进行试验。经过一百多次试验,于1989年终于完成了简易快速制种技术,1990年春阳畦栽培试验又获成功。由于我的菇在夏天都长得很好,90年7月19日《遵义报》第一次采访报道,随后《贵州日报》、贵州电视台等也不断采访报道,这就引起不少观众和读者前来参观我的菇场,并要求学习。开始是以‘家庭技校’的形式传授技术,93年8月经遵义地区教委批准后才正式挂牌成立了‘贵州省湄潭实用科技学校’”。在校的学员虽然不多,但有广西的,浙江的和其它省的。从谈话中知道,他们看的广告很多,经过货比三家后,才决定到贵州省湄潭实用科技学校的,到校后再经过参观,心里就踏实了,于是就留下学习。他们对教学中的实际操作很满意,对回去的成功充满了信心。

采访结束了,可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要是中国万分之一的人能象邹书海这样大胆创新,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突飞猛进。人贵于智,智生于勤,邹书海正是勤于思考、勤于实践、勤于总结,才会使中国的食用菌生产翻开崭新的一页。

标签:;  ;  

山区(Ⅱ)报道--贵州省美坛实用科技学院访谈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