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议高中语文新课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标论文,高中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于2003年4月颁布,迄今三年了。在学习和理解中,明显感觉有些不足,或者说有些值得商量和改进的地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说出来请大家家批评教正。
一、关于高中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
高中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是什么?高中新课标通过“课程的基本理念”表述:“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这段文字,不适当地强调了语文的育人功能,忽略了语文课程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根本任务。语文课程独当其任的“任”是什么,语文课程的“专责”是什么,却没有说清楚。这种“说解放话”的表述冠冕堂皇,与政治课程、思想品德课程的要求并没有区别。大讲特讲语文课程的政治性、思想性,全面育人的功能,乍看起来美妙动人,实际上偏离了语文教育的主航道,抽掉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语文课程教学生学习我国通用的语言文字。
诚然,语文课程在育人方面确实有着自身的优势,但育人任务是基础教育各科共同的任务,不是语文课程特有的任务。语文课程的育人任务只能承担它应该承担的那一部分,而不能包打天下,且是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关于高中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能否这样表述:
高中语文课程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包括以读、写、听、说为基本内容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在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形成语文能力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关于高中语文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应该谈高中语文课程教什么?达到什么要求?要单刀直入,明确具体。可高中新课标却莫名其妙地谈什么“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几点归纳,上不沾天,下不着地,不知是什么意思。在一番转弯抹角的“王顾左右而言其他”之后,新课标“犹抱琵琶半遮面”,谈“必修课程”,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介说。这里就明显地存在问题:
首先,分类问题。从上位来看,“阅读与鉴赏”同“表达与交流”不是在一个逻辑层面的分类。“阅读与鉴赏”是从语文教育的内容来划分的,“表达与交流”是从形式来划分的,两者不能并列。“阅读”与“鉴赏”也不能并列,两者是从属关系,鉴赏是阅读属下的一部分。“表达”与“交流”,实际上是一回事,表达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交流必须表达,表达、交流不应该分列。按照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内容分五个领域,即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高中新课标可以适当做一些调整,但基本内容应该是衔接一致的。因此,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可按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四个方面提出要求。例如,“阅读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现代文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学会认读、理解、鉴赏、评价;鉴赏时能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评价美等;掌握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诸如此类,眉目清楚,教师学生都好把握。
选修课程的五个系列,总的感觉是“标准”太高,超出了高中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叫人望而生畏。选修课不能脱离中学基础教育的实际:一是中学教育,不是高等教育。要从中学实际出发,选修课的内容只能是普及的,适合高中程度的,而不是有意拔高。二是中学教育是综合教育,不是某门学科的专门教育。要考虑高中学生除了学习语文课程外,还有其他各科,语文只是众多学科中的一科,学生的时间、精力都有限。三是要减轻学生的过重的课业负担,不能太难。选修课的门槛太高,学生就难以进门了。现在新课标设计的这五个系列,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与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内容相差无几,有的甚至有过之无不及。比如,“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等系列,除了要学习古今中外的名篇名作外,还要求学生鉴赏,并且尝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新闻、传记等的写作,还要求学生写评论,这些要求就过高,即使是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也未必能达到这些要求。至于“语言文字应用”系列,新课标胪列了一些空谈的要求,具体落实谈何容易。而“文化论著研读”系列,表述更是空泛,究竟什么是“古今中外文化论著”,还没搞清楚,却要高中生去学,岂不是为难学生吗?我问过许多高中语文教师,他们说新课标选修课程的要求高不可攀,真是难于上青天。
选修课的基点是“选”。大学开设的选修课,每门课不超过36学时,中学每门选修课的课时是多少可以研究,但总有个标准,不能漫无边际。在有限的时间中,加上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文学社团活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等,每门课选的篇目必须“少而精”,不要面面俱到,贪多求全,否则学生就不愿意选修了,“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其次,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新课标回避语文知识。没有列出需要学习和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语文知识就此无声无息地“淡化”了,“封杀”了。似乎以为这就是“改革”,这就是语文新课程的“革命性和时代性”。据有的参与制订课程标准的专家说,他最反对语文知识了,见到有语文知识的提法就把它删了。“课程标准”毕竟不是个人的学术观点的发言,不能以个人的好恶,来决定全国高中语文教学的命运。无论如何,语文知识不能丢。丢了语文知识,就是语文教学的大倒退,就是开历史的倒车。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学的得失》中,总结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失误有四大弊端,其中之一就是“不重视知识教育”,“其结果是语文教学长期停留在松散的‘粗放经营’的状态,陈陈相因,代代相传,没有大的突破”。鲁迅先生回忆自己当年学习语文时,先生是不讲语文知识的,语文学习是“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今天的语文教学怎么能让学生重走“暗胡同”,去“听天由命”呢?20世纪我国语文教学的最突出贡献,就是建立了系统的汉语知识、写作知识、文学常识等,使学生学习语文有知识可学,不至于在语文学习中四处瞎撞。语文知识来之不易,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轻易的否定是不负责任的。
三、关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结构
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据此,新课标就应该确定高中语文课程的结构,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叙述。新课标的结构总体分三大部分,按“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设”的思路叙述,导致内容的重复和拖沓。比如,“课程目标”介说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在“教学建议”中,除了变换成“教学”的角度表述外,个别语句改换了一下,又把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内容和要求重复一次。栏目不变,小标题也不变。到了“评价建议”中,除了前面说了几条共同的原则外,第三次重复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内容和要求,栏目不变,小标题也不变。在选修课程举例中,并不是列举某一门选修课程的目录或具体内容,而是把选修课程五个系列的内容和要求第四次重复了一遍。在这样一个极其严肃的纲领性文件中,是不应该有如此严重的重复和啰嗦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打破新课标现在的结构,第一部分内容不变,以第二部分为纲,把第三部分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分插在相应的栏目之中。例如,必修课程讲“阅读”,提出“阅读目标”的要求,接着就提出“教学建议”(包括诵读篇目的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外读物的建议、课程资源的建议),然后是“评价建议”,文字简明扼要,一目了然,用不着颠来倒去重复叙述介绍。同理,选修课程的表述,也应该避免重复罗嗦。比如,“诗歌和散文”系列,先介绍“教学目标”和要求,接着提出“教学建议”,继而提出“教学评价”,然后端出“选修课程举例”,一条线下来,清楚明白。
谈到举例,新课标的举例是抽象地泛泛而谈,没有任务意义。所谓举例,就是用具体事物来帮助说明,拿出实际的例子来,而不是空泛,说大话、空话、原则的话。选修课的举例,至少有某一门选修课的具体构想,目录和样章,别人好照着做,如果只是抽象地、教条地说一些不痛不痒的话,有什么作用呢?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难就难在具体,没有具体的、实质性的内容,还叫什么举例呢?特别是选修课程是第一次开设,就尤其要有章可循,怎么能够把这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任务推卸给忙忙碌碌的第一线的教师呢?
四、关于高中课程标准的文字表述
新课标文字表述不够简练,许多地方重复啰嗦。比如,“课程性质”,本应该确立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结果谈的是语文课程的功能,名不副实。可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把语文课程的功能又重复了一次。在“前言”中,谈到“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而在“课程设计思路”中的导语里又重复了一次。尤其使人不能理解的是,文字表述缺乏内在的逻辑性。高中新课程标准应该是现代语文科学发展的体现,是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和水平的展示,可新课标却是契约式的条款,左一条,右一条,好像是互不关联的条文组合,是一种繁琐的文字堆积,弄得人一头雾水,不明其意。例如,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提出了12条要求,条与条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各条独立地摆在那里,叫老师怎么理解和执行。其实,阅读的目标,不外乎解决读什么、怎么读、达到什么水平的问题,按下列表述如何?
阅读是学习语言、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发展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主要指感受能力、理解能力、筛选能力、鉴赏能力、记忆能力。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积累,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根据语境揣摩语言,体会祖国优美语言的表现力。学习语言知识,积累语感,树立语言的规范意识。
阅读复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能够把握基本的文体特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获得不同的效果。
阅读浅易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体会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意义和用法。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阅读的最高层次是鉴赏。鉴赏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能把握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评价美,传承中华文化及理解多元文化。
阅读中,灵活运用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能利用多种工具书和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注意合作学习,养成与他人相互切磋的习惯,交流学习体会,展示学习成果。
课外阅读,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读物,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高中阶段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附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建议,略)。
在关于阅读的意义中,我增加了“学习语言”的要求。语文教学“读”占鳌头,阅读几乎就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在阅读中不学习语言,就失掉了学习语言的机会,再也没有其他地方学习语言了。通过阅读学习语言,是头等重要的任务。
课程标准的文字表述,必须简洁明了。简洁是智慧的表现,“多则惑,少则得”,课程标准纲举目张,才能便于教师理解、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