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理学是源于自然和社会实践的一门科学,一切知识和规律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现实世界。要让课堂还原到生活世界中去,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知识和规律,形成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有法可寻的。
关键词:生活 物理 方法
物理学是源于自然和社会实践的一门科学,一切知识和规律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现实世界。要让课堂还原到生活世界中去,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知识和规律,形成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有法可寻的。
一、利用生活事例培养学习兴趣,实现课堂学习快乐化
例如,太阳东升西落,繁星斗转星移,宇宙间万物在不停地运动着,这些运动各有什么特点?我们应如何描述?马拉车前进时,力有什么规律?一个小石块放入水中会下沉,而万吨巨轮却能乘风破浪远航万里?上山的公路为什么修成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汽车爬坡时为什么要换成低档?近视镜与老年人戴的老花镜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高原上煮鸡蛋总是煮不熟?用油炸饺子可以把饺子炸焦黄了,而用水煮却煮不焦黄?用高压锅做饭为什么熟得快?天气炎热时,向地上洒些水,为什么有时会感到凉爽,有时会感到更闷热?人靠近高压输电线会有危险,为什么鸟儿站在高压线上却安然无恙?白炽灯的灯丝断了,搭接上后为什么比原来要亮一些?
将这些生活气息浓郁的物理情景呈现在课堂上,逐一分析、假设、实验、总结、应用,解除学生的困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利用生活事例创设问题情境,展开学习结构的主线
故事《乌鸦喝水》,如何喝到瓶子里的水,聪明的乌鸦叼来一些小石子回来,然后把石子扔到瓶子里,水涨到了瓶颈,乌鸦终于喝到了水。
问题是如果没有小石子,乌鸦能用其它工具喝到水吗?当然可以用吸管。
源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实例,不仅拉近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欲望。用吸管喝到水,就要用到大气压,大气压是怎样产生的?产生的原理是什么?它有什么规律?大气压能解决什么问题?
由一个生活事例,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进而形成探究学习的主线。让学生充分地分析、讨论这些具体问题,展开学习进程,学习才不致枯燥,学习才不会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这样学生能感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真实存在,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要求。
三、利用生活感知和验证物理知识,注入认知升华的正能量
由于学生的思维特点,他们对抽象事物不易接受。如一牛顿的力有多大?一本书质量大约是多少?中学生跑步的速度大约是多少?学习物理概念,如让学生拿两个鸡蛋,让学生体验一牛顿的力大约是多少;让学生用天平称一称课本,让他们感知质量是多少;在跑道上测一测,让他们知道跑步速度大约是多少。通过特定的活动唤醒和强化学生生活体验这一环节,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和验证物理知识,形成真实的体验。
同时,要求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积极地应用物理知识。在帮助父母做饭时,不时地敲敲酱油瓶、醋瓶,感知音调、音色的变化;帮助家长设置手机的不同情境模式时,感受声音响度的变化。物理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自在生活中检验,才更加容易真正吸收。如:在雨后天晴的夜晚,迎着月光走,有水的地方是亮的,无水的地方是暗的;背着月光走,有水的地方却是暗的,无水的地方是亮的,这是镜面反射与漫反射的区别;骑自行车时动力作用在轮上是省力杠杆,是省力杠杆,骑自行车上坡时动能转化为重力热能,速度越来越慢,等等。教师在适当的时机,提醒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检验所学的物理知识, 是对所学知识的强化与巩固,是认识的“二次飞跃”,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四、联系生活进行点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采用灵活多样的切入方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比较新旧白炽灯的灯丝,发现旧白炽灯的灯丝会变细了,为什么会变细?
白炽灯涉及有许多的物理问题,可以从制造的材料、形状、工作情况等方面提出相应的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索的第一步。例如:
1.白炽灯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2.灯泡内为什么要抽出空气?
3.白炽灯在工作时能的转化是怎样的?
4.白炽灯是否节能?等等。
五、开展生活小制作小发明,增强物理学习的成就感
学以致用,这也是学生学习的最高境界。手机是学生常见的物品,利用手机拍照是件学生喜欢的事,学了凸透镜成像后,让学生用纸箱、凸透镜制作简易相机,并试验成像效果。学习了安全用电,要会帮助家长排除一些简单的家庭用电故障,会更换保险丝等,这些都为学生今后的发明创作铺平了道路,既提高了学生发明创造的热情,又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成就感。
论文作者:杨志发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8月总第3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7
标签:物理论文; 学生论文; 白炽灯论文; 知识论文; 规律论文; 大气压论文; 灯丝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8月总第3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