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学建设的几点设想--兼论学科间经济学科建设的一般方法_经济学论文

生态经济学建设的几点设想--兼论学科间经济学科建设的一般方法_经济学论文

生态经济学建设的若干设想——边缘交叉经济学科建设的一般方法论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法论论文,学科建设论文,经济学论文,边缘论文,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2)02-0034-06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方兴未艾的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建设中,生态经济学可以说是最早产生的之一,然而从其整个发展状态看,可以说是“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至今仍然没有形成特有的方法、范畴和内容等,学科体系仍然是不同学科和不同内容的拼凑,社会影响也日渐式微等。对此,笔者曾在《生态经济学的现状及发展对策》①一文中分析了其中的部分原因,不过当时只是提出了问题,却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文将着力解决这些问题。同时,笔者希望本文探讨的问题不仅适用于生态经济学,而且也适用于像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类似的边缘交叉经济学科,从而具有一般性。

一、生态经济学是一种独特的看待世界的方法论

我国的生态经济学几十年来之所以没有形成方法独特、逻辑一致的理论体系,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能够保持逻辑一致的一元论的方法论。所谓一元论的方法论,是指其理论的前提假设是一元的,即事物的性质是单一的,不能出现性质相反的多元性的事物,这样在逻辑推导中才能顺利前进而不易出错,理论体系才能保持逻辑上的一致而得以成立。因为一门学科在理论上是否成立的重要标志,除了是否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方法和范畴等外,最主要的就是其体系是否能够经得起(形式)逻辑的检验。理论的力量来自于逻辑的无懈可击,逻辑的一致只能建立在前提假设的单一性基础上,这样在推论中才能保证方向的正确性,或者说不会出现岔路口而不知何往的困惑,假说的单一性建立在从一个单一的视角看待被观察的对象,所以前提假设的一元性是保证理论能够成立的必要条件。我们知道,看世界的角度实际上也就是方法论,能否建立起独特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元性方法论及其相应的前提假设,是生态经济学是否能够成立的重要标志。

然而,被称为边缘交叉学科的生态经济学的建设却不是从一个单一角度,而是从多个不同角度来看待的,比如认为生态经济学就是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结合,因此要从两个甚至更多不同的角度来看待②。这就是说,生态经济学是以多重性假设为自己的逻辑起点的,在这样的基础上,逻辑推理是无法进行的,所以是不可能建立起体系严谨与逻辑一致的理论体系的,其结果只能是多学科的拼凑,最终成为不伦不类的“四不像”。

实际上,所有的社会科学观察的对象都是相同的,即都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既然是相同的主体对象,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学科分类?这是因为各自看待这个对象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事物也就不同。正如一棵树,木工看到的是该棵树做家具的质材功能,生态学家看到的是它在能量转换和生态多样性中的作用,园艺家看到的是其景观功能等等。由于每个物体都可以从360个以上的角度来观察,因此会得到相应多的不同的对象图景,这正如当今的社会科学随着研究的细分而门类日益丰富一样,这也正是客观世界丰富多彩的体现。

要保证逻辑的一致性,前提假设就必须是单一和绝对的,即要么是黑要么是白,而不能是又黑又白,否则逻辑将无法推进。虽然客观世界并非如此绝对,比如现实中的人就是理性与非理性、利己与利他、文明与野蛮等矛盾的统一体,但在学科研究中,却必须以绝对假说为前提,如经济学将人假设为理性人,社会学则将人假设为非理性人,伦理学或宗教学假设人是利他的等等。由此一来,每个学科看到的人或事都是片面的或是不完全的,不能够完全反映客观事实,这似乎是个缺陷(当今许多人都希望能创造出一门能够避免这种缺陷而能解释所有事物的学问),但却是科学研究发展不可避免的结果,也是科学研究进步的体现。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建立在分工协作不断深化的基础上的,分工协作意味着每个人和每种工作都是整个工作体系中的一个部分或阶段,因而一定是片面的。在当今社会,我们每个人的知识和能力都是高度片面的,任何人离开社会都无法独立生存,然而通过分工协作,每个人都能分享全社会的劳动成果,而且每个人从中所得到的产品数量与质量是与社会上每个人的片面程度,也就是整个社会分工协作的程度成正比的。也就是说,当个人在社会分工协作体系中变得越来越片面时,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却因此变得越来越强大。科学研究领域也同样如此,当每门学科研究的对象和范围都变得越来越细,从而越来越片面时,整个的科学体系却因此变得越来越强大。这同时也说明,根本不可能建立一种能够解释一切的学科,每门学科所能解释的只能是其从某个独特角度看到的(片面)世界。显然,当每门学科都变得越来越片面而科学体系却因此变得强大,是建立在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制约与协作上的,每门学科都需要其他学科来矫正其片面性,既不能凌驾,更不能否定其他学科。因此,当一门学科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变得过于强大时,那么该社会一定会出现或即将出现严重的失衡现象,这就像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学过于强势而导致当今社会的严重失衡一样。

显然,生态经济学要建立自己独特且逻辑严谨的理论体系,就必须放弃那种试图从多角度来解释世界的企图,建立一种单一视角的方法论,从经济学特有的视角去看待生态经济活动,由此才能建立起逻辑严谨的理论体系。

人类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的活动总是在自然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因此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本就是一体的。传统上人们观察经济活动时没有将整个生态系统纳入研究范围,是人们看问题角度的不同,如传统经济学中并非没有生态系统,只是将那部分不给人类带来直接市场交易价值的生态系统作为外生变量对待,将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统称为“外部性”而没有加以深入研究罢了。生态经济学之所以不同于传统经济学,就是因为换了一个视角,将传统经济学忽视的生态系统纳入到观察对象。这说明,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两个或多个异质系统的结合,而是一个统一的系统,是一个特殊视角的人类社会活动体系。这种情况正如同属于边缘交叉学科的信息经济学一样,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信息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结合,更不是信息流与价值流的结合,而是从经济学特有的成本与收益角度去分析信息非对称下的交易行为以及获得信息的交易成本等,在此过程中,信息(流)转化成了价值(流),因此尽管是新兴交叉学科,但保证了前提假设和方法的单一性,从而能够建立起逻辑严谨的理论体系。

经济学是一门以价值为分析工具,以投入(成本)产出(收入)之比较来确定一项活动是否有效,从而是否值得进行的学问。以价值为工具,实际上就是将看到的一切事物都转化为价值(钱或货币),因此通俗地说,经济学是一门“从钱眼看世界”的学问③。作为一门经济学科,观察的对象又是一个统一的系统,因此生态经济学也必须将其研究的对象转化为单纯的经济系统或价值流。这也就是说,要使生态经济学成为一门体系严谨的经济学科,就必须将传统生态经济学视为与“经济系统”独立的“生态系统”转化或融入“经济系统”,将生态学意义上的能量转化、物种间的依存和普遍联系等内容转化为经济学的价值量等。显然,作为一门研究效率的学问,生态经济学同样必须遵循经济学科共同的前提假设,即“资源稀缺”和“经济人”。

当然,作为一门从不同于传统经济学的角度去看待经济世界的特殊经济学,传统经济学或经济学普遍共用的前提假设和范畴被生态经济学借用后,一些内容会发生变化,否则也就体现不出相互的差异,新学科的产生也就毫无意义。在生态经济学中,“资源”的内涵将不同于传统经济学,其范围更宽,包含整个人类活动涉及到的自然界,既包括有形的自然资源,也包括无形的生态环境等;既包括目前能够市场化的资源,也包括目前尚无法市场化但对人类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的一切资源。

在传统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中,资源的差异被认为是它们与传统经济学最大差异的地方,然而与这个差异相比,“经济人”内涵的差异也许更大和更本质。因为不管任何社会学科,人都处在最核心的地位并围绕其利益展开,所以对“人”的理解的差异是各学科之间最根本的地方。实际上,即使经济学科内部,甚至主流经济学内部,不同学派对“经济人”的认识就不完全相同。当代主流经济学主要从技术和自然角度来认识人,认为“自利”与“理性”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其“经济人”的内涵是“自然行为经济人”;而古典政治经济学,尤其是马克思经济学或当代的激进经济学等,则是从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的角度认识人的,认为人的行为,尤其是个体的行为是受社会生产关系和制度约束的,其“经济人”内涵是“制度经济人”。虽然作为经济学科,生态经济学仍然必须以“经济人”为前提假设,但其内涵却与传统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内涵有重大区别,这样才能建立与传统不同而有自身特殊性的内容。生态经济学的产生是为了解决人与自然或生态环境的对立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因此生态经济学的“经济人”是不同于传统经济学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经济人”,而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人”。与传统“经济人”相比,“生态经济人”虽然以人为中心,并以实现人的最大利益为目标,但这里,人更多的不是以个体出现的人,而是以整体出现的人,其利益最大化也不是个体利益的最大化,而是人作为一个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不像传统经济学那样以当代人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是以人作为一个物种永续生存和发展为最大化利益目标。在这个目标下,在具体的资源配置中,也存在为自身利益最大化努力的个体经济人,但这些个体经济人的行为将受到整体利益最大化制度的严格约束,如每个人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中不仅得不到现行制度下的利益,反而会受到严重的利益损害,由此制度会引导每个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体向保护生态环境的方向努力,所以每个人在生态经济学中都是“生态制度经济人”。这种情况自然也反映出,同传统经济学相比,生态经济学更强调制度建设的作用。

从一个新的角度观察世界,肯定会得到与传统不同的认识,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完全否定传统认识。新学科只是丰富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能因此否定其他学科(从其所处角度)所见世界的真实性。必须承认的是,每个学科所看到的世界从而对世界的认识都是片面的,要得到完整的世界,就必须将所有学科综合起来,同时各学科之间必须相互借鉴,所以,生态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并不意味着传统经济学的终结,反而会为传统经济学的发展提供良好借鉴。

二、生态经济学代表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伦理

社会伦理是反映人们对人和社会本质认识的一种世界观,支配着人的基本行为。伦理既是一切社会科学的起点,又是它们共同的归宿。任何社会科学,无论其是否公开声称代表或体现某种伦理,理论体系中都会隐含某种社会伦理。

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对传统经济学进行反思和批判的新兴经济学,其体现的社会经济伦理显然不同于传统经济学,这种伦理应该始终统筹整个学科的建设。

传统经济学体现的社会经济伦理主要有:人是万物的主宰,世界上的一切都服从于人的需要;当代人的最大福利就是人的最大福利;市场经济是达到这个目标的有效手段等。然而事实证明,这种社会经济伦理指导下的实践并不能带给人类最大的福利,如环境的严重破坏、物种非正常大规模灭绝、竞争不断加剧带来的高度紧张、两极分化加剧等弊端,不仅没有给当代人带来最大福利,而且严重威胁人类的持续生存能力。当前人类的最大威胁就是生态环境破坏所带来的人类持续生存问题。而威胁当前人类持续生存的,并不是人类制造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也不是地震或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而是生态环境破坏导致的物种灭绝可能带来的生态之网瓦解的后果。人类文明不管发展到何种程度,都是生物界的一分子,是整个生态网中的一个环节,其生存与发展依赖于整个生态网的完整,一旦某个环节被破坏,其产生的连锁反应最终就可能像“蝴蝶效应”那样导致整个生态之网的瓦解。正是在这种危机面前,人类开始对传统伦理及其指导下的社会经济实践进行反思,由此产生了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社会伦理,生态经济学就是这种伦理影响下的社会结果之一。

从人的角度来观察世界,就避免不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与传统经济伦理不同的是,生态经济学是从人是整个生态之网中的一个环节,其生存与发展依赖于生态之网的完整性,人对万物的利用以不破坏它为前提作为行为指南的。由于传统伦理指导下的社会实践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生态之网千疮百孔,因此约束人的贪婪、节制人口增长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的健康功能,将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一个时期生态经济学最重要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是其学科建设中的核心内容。

与传统经济学将当代人的最大福利作为目标取向的道德标准不同,生态经济学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福利,而且要考虑后代人的福利。以他们之间福利总和的最大化为目标,因此那些可能损害当代人部分福利,但能给后代人带来最大福利补偿的行为,将被视为理性的行为。如前所述,虽然生态经济学仍然以“经济人”为前提假说,但其内涵更多的却是“整体经济人”而不是单个“经济人”,这种整体不仅包含当代人,也包含后代人。显然,后代人并不能以现实人出现在谈判桌上与当代人来讨论他们所应具有的权利义务,因此他们的利益只能通过一定的社会伦理来实现。生态经济学在理论建设与社会实践中,应该充分体现这种反映人类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伦理。资源配置不仅应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应该满足后代人的需要。生态经济学的价值理论、社会需要理论、资源配置理论等都应该围绕这个核心来进行,由此才能构建不同于传统的经济理论体系。

三、生态经济学是一门从生态学角度来看待经济活动的学问

从经济学科的角度来说,所谓边缘交叉学科,尤其是将其他学科引入经济学科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其实就是从被引入的这个学科的角度,用经济学特有的价值分析方法来重新审视它的运行,也就是用经济学的一般分析工具,但是从被引入学科的特殊视角和方法来分析特殊问题的学科。只有在分析中充分体现各被引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等,各学科才有自己的特色而具有意义。除了特殊的视角,特殊的问题和内容也是各自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方面。

生态经济学是从一个新的角度,也就是生态学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人类原有的经济活动(效果)的一门新兴经济学,或者说生态经济学就是利用经济分析工具,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待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门特殊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科,生态经济学自然要采用经济学的一般前提假设和分析方法,但作为一门特殊的、与其他经济学科有重大区别的经济学,它显然有特殊的视角。

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待人类社会经济活动,除了特殊的能反映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价值理论外,还必须体现生态学食物链中的特殊能量转换关系,如在资源配置中,特别是在涉及生态环境的资源配置中,如满足一定质量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上,不仅要保证其能量转换需求,而且必须满足生态多样性及其相对制衡的需要,以保证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否则就会像某些人认为以地球最大(干物质)生产量计量可以承载多少人口,因此认为当前人口数量并没有超出地球的承载能力。这种计算显然忽视了生物多样性和物种间的相互依存需要,如果真达到这个所谓的规模界限,估计生态之网在此之前早就瓦解了,人类也必然在更早的时候就随被他灭绝的动物而消失了。所以在生态经济学中,资源配置的效果必须服从生态学的基本要求,同时在分析中对每种物种的社会经济价值给予足够的尊重。

生态学的另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事物间的普遍联系。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最终都可能对整个系统产生“蝴蝶效应”式的结果。生态经济学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分析,尤其是在涉及生态环境关系方面的经济活动分析,必须充分反映生态学这种普遍联系和事物间的相互依存制约关系。不仅要考虑它的直接效果,而且要对传统经济学重视不足的“外部效应”进行追根溯源的分析,以更充分地反映各项活动的社会经济效果。

显然,从生态学特殊能量转换和普遍联系等思想来分析生态系统中的人类经济活动,即使采取高度抽象的分析方法,其复杂程度和难度都是可以想象的,因此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有可能完成。

与此对照,我国现有的已成型的生态经济学,在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分析中并没有体现出生态学的基本方法和思想,因此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经济学。

四、反映生态伦理和生态学原理的价值理论

由于经济学是一门用价值工具来分析社会问题的学问,因此价值标准的确定就至关重要。然而在这个问题上,不同偏好、不同世界观、不同阶级和阶层、不同学科的人们之间却难以达成共识。历史上不同价值理论和价值标准之间的激烈争论就反映了这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价值的本质是生产关系、伦理、主观心理认识等,这些因素都不是完全客观和固定不变的④,而是因时因地改变,即使在同一时间,不同收入、不同偏好、不同阶级的人对同一对象的价值认定也是各不相同的。这正如对亚马逊热带雨林的价值评估。在20世纪90年代,专家学者从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调节等角度认真评估后认为每公顷的价值每年在100万美元以上,而当地居民则认为不到200美元——他们毁地种植小麦的利润每公顷不到200美元;又比如,拍卖市场上人们对同一商品的出价也是完全不同的,因而不可能在由不同阶级、利益集团、偏好和世界观的社会内部形成同一价值标准或价值理论。正因为这样,不同学派、不同阶级代表、不同学科之间的价值理论是不完全相同的。

生态经济学是一种特殊伦理(即生态伦理)的体现,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方法论,是一种从生态学角度看待经济问题的思维方法等,这些内容都必须通过特殊的价值理论来体现。这是因为,经济学的分析是以价值为工具的,工具的内涵与标准不同,对事物的评估就会出现像对亚马逊热带雨林价值的认识那样天差地别的结果,这对不同的利益当事人的不同影响将是十分巨大的,所以,确定价值内涵与标准的价值理论对不同阶级、不同伦理、不同学科的理论与利益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已有的生态经济学之所以至今仍然不能形成一个逻辑严谨并使自己区别于其他经济学科的理论体系,与其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价值理论是密不可分的,如我国早期的生态经济学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而劳动价值论是根本解释不了生态环境的价值问题的,所以在这样的基础上,根本不可能建立起反映生态学内容和生态伦理的科学的生态经济学来。实际上,不同经济学科的差别,不仅仅是研究事物的不同,而且是对事物“价值”判断标准的不同。价值理论的内容主要由价值的本质、价值的源泉、价值尺度、价值生产、价值的交换与分配等内容构成。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殊经济学,在这些方面显然与其他经济学科不完全一样。受篇幅等限制,这里只提出生态经济学价值理论的一些基本设想。完整的生态经济学价值理论的构建实际上就是整个生态经济学的建立。

人们对一定面积的亚马逊热带雨林的价值认定不同,是基于他们各自不同的计价标准,不同的计价标准则是基于不同的视角;而不同的视角则是建立在不同的价值伦理基础上;不同的伦理则代表着不同主体的利益关系。那些认为每公顷面积价值100万美元的专家学者,显然是从整个人类这个利益主体,并且是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价值的,而那些认为每公顷价值不到200美元的人则显然是从个体,并且是以眼前利益的角度来看待价值的。这说明,完全客观并且所有人公认的价值标准是不存在的,(物品)价值随着伦理、主体和视角的不同而改变。生态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必须体现生态伦理和生态学基本要求。

在经济学中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是通过价值来反映的,一定量的价值代表特定社会关系下的一定量经济利益。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反映生态学要求的新兴经济学,是从整个人类利益的角度来看待价值的标准及其再生产的(这区别于传统经济学主要从个体利益角度来看待价值的标准和再生产),其价值理论的核心(价值本质、价值尺度和价值源泉)必须与此相适应。为此,价值理论必须充分满足这些要求:统筹当代人之间及其与后代人的利益关系;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和谐的前提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此当代人的公平应该是其福利最大化的构成内容之一;为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各种资源的价值贴现率必须尽可能低;每种资源的价值必须充分体现它们在保护物种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方面的持久作用。这也就是说,生态环境和各种资源的价值评估必须充分体现生态伦理和生态学的价值取向;生态经济学的主体对象主要是整体,价值衡量的重点是整体而不是个体等等。

价值虽然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范畴,其核心内容是人的利益,但一定量的价值却并不一定是人创造的,只要能够增进或改变人的利益及其关系的,就是价值的生产活动。为此,生态环境和各种自然资源不仅有价值,而且也同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一样是价值的源泉,它们的总和构成一个社会的价值总量。该价值量的大小,由它们满足生态经济学要求的高低程度来衡量,每种活动所创造的价值量(包括负的价值量),则由其增进或改变人的利益的大小决定。这也就是说,生态经济学中的价值尺度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的改变而不断改变的。当生态环境恶化时,一定量生态环境的存量及其边际增量的价值会变大;当生态环境状态良好时,其一定量存量和边际增量的价值会变小。

五、必须构建一个能作为分析基础并反映生态经济本质的生态经济系统

在以上内容基本确定后,构建一个能作为分析基础并反映生态经济基本要求的生态经济系统就成为重要工作。这个系统建立得好,整个分析就能够比较顺利地推进并能够较好地反映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要求,否则就很可能费尽功力也难以达到目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各自对市场经济分析提供的经济系统构架的效果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将市场经济系统设计为两部类与三部分价值构成,这个系统虽然简单,却包含了结构与总量的相互关系,同时包括了资本主义的基本制度等内容,由此可以为市场经济的分析提供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能够深入探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等内容⑤。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样,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也将经济系统设计为一个极其简单的构架,即两个主体与两个市场,但这个系统除了提供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方法和价值的一般循环流量外,对人们深入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等更本质的内容却帮助不大。这说明,对研究内容系统图的设计,是一项需要对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内容有深入了解并需要高度技巧的工作。现有生态经济研究之所以长期进展不大,与缺乏这样一种足够简单而又能反映生态经济本质的系统构架有密切关系。

一个设计良好的生态经济系统构架,需要为整个分析提供基本框架、思维方法、分析角度、分析问题的切入点、研究的主要内容、分量之间及其与总量之间(即结构与总量)的相互关系等内容,同时这个系统既要有高度的抽象性(即必须足够简洁)以便于分析,同时又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客观世界以能够较好地解释世界,由此能够做到理论与实际的高度统一。为此它既要能够反映生态学意义上食物链中能量转换的制约关系、事物的普遍联系和依存性等基本内容,同时反映社会、经济、人口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又必须便于经济学的单一工具分析。显然,要做到这样一个既包含众多复杂因素又具有高度简洁性以便于单一经济工具分析的生态经济系统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却又是必须完成的,它是我们建立能够反映生态学基本内容同时又是经济学科,也就是分析的对象虽然是多异质因素的结合,但分析的过程却是单一的价值分析的基本要求,否则我们的研究就可能像盲人摸象般不知所措,或者像现有的生态经济学内容由不同学科内容拼凑而不伦不类。

这样的一个生态经济系统,将为人们较好地揭示市场经济中生态经济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的内容及相互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解释这对矛盾是如何支配人们的生态经济活动的。在此基础上,也就能够较好地揭示生态经济再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从而揭示它们相互作用过程中不同层次的资源配置并进行相应的生态经济核算,同时在认识生态市场经济矛盾等弊端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和政府调控分析等,不断地提高生态经济效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显然,本文更多的还是提出问题。问题的最终解决,只有在达到理想目标的体系建设实现后才算完成,这需要包括笔者在内的所有有志于生态经济学建设和推进我国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建设的人们的共同努力。

收稿日期:2012-01-10

注释:

①参见《生态经济》2001年第3期。

②这种现象是我国“自创”边缘学科的一个共同特征。所有的边缘交叉学科都被认为是几个不同系统的结合,所以必须从多方位、全视角的眼光去看待这个系统。

③“从钱眼看世界”是学科分工中社会交给经济学的一项任务,其目的是在投入物与产出物分别为不同性质产品时进行效率比较(不同性质的产品之间是不能直接比较的),所以是社会促进效率而交给经济学的一门任务。

④这方面的分析,请参见拙著《论马克思的宏观经济学——马克思经济理论新解读》(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⑤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人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反映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理论体系。

标签:;  ;  ;  ;  ;  ;  ;  ;  ;  ;  ;  ;  ;  ;  

生态经济学建设的几点设想--兼论学科间经济学科建设的一般方法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