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到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40例心血管内科重症的患者为对照组,对患者管理前后的风险事件进行进行分析,并制定护理风险管理措施,选取我院2016年7月到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心血管内科重症40例的患者为研究组,给予研究组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风险。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护理风险显著好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风险,对比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有利于提高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心血管疾病重症患者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4-0210-02
护理风险是受到多种因素所影响的,存在多种风险的综合。提高护理护理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加强对于护理风险的管理[1]。心血管内科的重症患者作为高风险人群是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主要对象之一。本次研究选取我院不同时段的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情况做出分析,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护理结果一直得到了患者家属及其患者的好评,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照组为2013年4月到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40例心血管内科重症的患者中最低年龄为55,最高年龄为75岁,平均年龄在(65.32±1.64)岁,女性患者占23例,女性患者占17例,最短病程为1年,最长病程为8年,平均病程为(5.31±1.64)年;研究组为2016年7月到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心血管内科重症40例的患者中最低年龄为54,最高年龄为76岁,平均年龄在(66.98±1.21)岁,女性患者占22例,女性患者占18例,最短病程为9个月,最长病程为8年,平均病程为(5.81±1.35)年。我院心内科护理人员共计22人,最低年龄为23岁,最高年龄为45岁,工作最短年限为1年,工作最长年限为20年,心内科床位共计70张。
1.2 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4月到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40例心血管内科重症的患者,对患者管理前后的风险事件进行进行分析,并制定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患者采用我院2016年7月到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心血管内科重症40例的患者。讨论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分积极意义。
1.3 统计学意义
本篇文章出现的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SPSS20.0进行分析处理,P<0.05则表明数据差异有意义。其中计量资料“x-±s”用t检验。计数资料“[n(%)]”用χ2检验。
2.结果
我院2013年4月到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40例心血管内科重症的患者中,出现护理风险事件为9例患者,其风险发生率为22.5%,对患者管理前后的风险事件进行进行分析,并制定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加强2016年7月到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心血管内科重症40例的患者的风险管理,出现护理风险事件为5例患者,其风险发生率为12.5%患者的用药风险、患者因素、护士因素、设备因素等几个因素的风险几率计算,详见表。
表 患者的用药风险、患者因素、护士因素、设备因素
3.讨论
护理风险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存在,导致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不安全事件的总和,各种因素都影响着护理风险,护理风险是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的,尤其是对于病情发展较快的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本次研究主要是对我院的护理风险事件进行回顾分析,分析风险管理方法,以期增高患者的治愈率,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3.1 风险因素
本次研究首先将护理风险的因素分为治疗用药因素、患者因素、护理因素、设备因素四种,研究中发现,两个时间段中用药风险是主要风险事件因素[2]。从分析中可以得出,心血管疾病使用的药物种类较多,对于静脉滴注的速度和剂量的要求较严格,加上给予患者用药的个体差异较大,不管是输液泵和静脉置针均存在安全隐患。其次是患者因素,患者因素包括患者本身和患者所患疾病因素两部分,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本身就伴随着多种脏器慢性疾病等问题,因素给予患者心血管药物引起的心律失常和血压下降等并发症增加了护理风险。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自护能力较低,因此较易发生跌倒等意外事件。医疗器械因素是在患者经常使用的医疗器械若得不到及时的保养和维修,或者护理人员由于操作不熟练而导致的护理风险事件。护士因素是指护士对于本专业的风险意识和专业技能水平等对患者可能出现问题的风险不能做到及时识别,不能做到及时给予换恶化对症处理所引起的事件扩大,而造成的风险事件。
3.2 针对性护理管理措施
建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对于护理风险采取的预见性护理措施,预见性护理指的是给予患者针对可能发生潜在危险因素所做的预见性护理。本次研究中,针对心血管疾病重症患者采取加强患者血脂、血压等监护,对于患者出现的心律失常的情况及时了解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在护理过程中发现患者多源性室性收缩、短阵性室性心动过度等情况提前准备除颤仪,并且提醒患者及家属,在做好护理记录的同时通知医生给予患者药物[3]。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叮嘱患者不可突然起身,让患者加强对自身的护理以期降低风险因素的发生。
综上所述,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有利于提高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任惠廷,刘瑞芳.关于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探究[J].大家健康旬刊,2014(1):362-362.
[2]韩艳玲.简析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22):107-108.
[3]邬双.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问题分析与风险管理探讨[J].医学信息,2016,29(18):170-171.
论文作者:李薇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5
标签:患者论文; 风险论文; 心血管论文; 内科论文; 重症论文; 因素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