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口县高沙镇中心卫生院 湖南洞口 422312
【摘 要】目的 探讨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工作质量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护理工作人员30例,我院自2014 年1 月实施分层级管理模式,比较实施前后护理质量、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实施后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明显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护理意外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 分层级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基础护理、优质护理以及病房管理的工作质量,对于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分层级管理;护理管理质量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hierarchical level management mod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management.Methods between January 2012 and January 2016 nursing staff of 30 cases,from January 2014 to implement layered management mode,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nursing quality,nursing adverse events.Results after implementation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nursing staff i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e quality of care,P < 0.05;The incidence of nursing accidents after implementing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before carrying out P < 0.05.Conclusion layer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model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basis of nursing care quality,high quality of nursing and ward management work,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nursing adverse events,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layer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Nursing management quality
随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临床服务的质量越来越高,近些年来由于临床服务质量不能达到患者的要求而造成的医疗纠纷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一方面也耽误了患者疾病的治疗,对临床工作产生了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1],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护理管理质量,提高护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改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认可程度是目前临床护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次研究采用分层级管理模式开展护理管理,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4 年1 月实施护理分层管理模式,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护理工作人员30例,均为女性,年龄20~48 岁,平均年龄29.07±7.38 岁,工龄1~26 年,平均工龄12.55±4.36 年,本科学历为4名,大专学历为18名,中专学历为8名。
1.2 方法
1.2.1管理方法 2014 年1 月我院采用分层管理模式进行日常护理工作管理,即 ① 岗位设置 将每个病区的护理人员分为2~4个工作小组,每个工作小组设立1名责任组长,采用小组负责制,建立“护士长-责任组长-护士”三层管理工作模式,护理人员依据工龄、职称、学历分为1~4级,每名护士负责8~10名患者,采用APN弹性工作制度,保证护理工作质量;② 岗位职责 采用“责任主体制”即“自己的责任自己负责”,护士长全面负责全部小组的护理质量的监督,明确划分每个责任小组的工作区域[2],责任组长负责本组护理人员的患者分配和工作时间的安排,定期对组内护理人员的工作完成情况和疑难病例处理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本组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并协助护士长进行科室管理,护理人员则依据分层护理要求完成对所负责患者具体的日常护理工作;③ 培训、考核制度 护士长依据每个科室护理患者的情况和科室内的实际工作情况,结合护士分层管理制度,针对不同层级的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并定期开展培训,培训结束后由护士长对责任组长的培训效果进行考核,由责任组长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效果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和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并将考核结果纳入晋级、绩效范围,以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服务质量;④ 工作时间 护士长采用APN弹性排班机制,依据每个科室实际的工作量,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增加高峰期的护理人员,在每日护理工作量较小的阶段,适当安排倒班,保证护理人员能有足够的休息时间,改善工作压力;⑤ 分层改动 小组内护理人员的分层做到科学、客观、公正,由护士长对本组内的护理人员的技术能力、学历、科研能力等进行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进行初步的分层,并每年开展公平、公正的能力考核,通过考核结果,一方面对能力获得提升的护理人员进行提拔、奖励,同时对于未能完成护理任务的护理人员进行降级处理,通过动态分层模式,持续性的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保证日常护理服务质量。
1.2.2 评价指标 以分层管理模式实施前后护理人员的基础护理、优质护理、病房管理质量评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作为评价指标,其中护理质量均由本组护士长和责任组长进行考核、评价,基础护理质量考察患者的日常用药护理、生活护理、导尿等护理操作完成是否及时、完整;优质护理质量考察护理服务态度、护理操作是否耐心、轻柔;病房管理主要考察患者病房是否及时清洁、病房内人员管理是否准确、完整。护理不良事件主要考察护患纠纷、护理差错和意外事故。
1.2.3 统计学方法 护理人员的评价指标结果均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基础护理、优质护理和病房护理质量评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χ2检验,α=0.05。
2.结果
2.1 实施前后护理人员工作质量比较
实施后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明显优于实施前,见表1。
3.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不断改进,传统的护理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护理日常工作的需求。传统的护理管理模式由于岗位职责划分不明确、岗位间存在工作的交叉,从而导致出现部门护理人员工作量大、压力大,部分护理工作人员工作比较清闲,从而严重的影响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质量[3]。分层管理模式通过对工作模式进行分层管理,明确了每个层级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同时通过对基层护理工作人员进行分层管理,并依据分层结果合理安排每一位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量,从而一方面可以保证护理人员具有足够的能力完成日常工作,避免出现超工作能力范围工作,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4];一方面采用科学、弹性的排班机制,将每天的工作量平均的分配到每一位护理人员中,从而避免了出现工作量分配不均的情况,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本次研究发现,实施后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评分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优于实施前(P<0.05),说明分层级管理模式可有效改善日常护理工作质量,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护患关系,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综上所述,分层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基础护理、优质护理以及病房管理的工作质量,对于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丽丽,赵艳华.责任组长在高干病房护理管理中的作用[J].中医学报,2013,32(B08):505-506.
[2]刘琴.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4):67-69.
[3]赵自力,连初秋,赵莹.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在提高护理管理质量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5):154-156.
[4]田萍.护士分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质量的作用[J].中外医疗,2013,32(14):145-146.
论文作者:蒋晖云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4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1
标签:护理人员论文; 质量论文; 管理模式论文; 层级论文; 工作论文; 护士长论文; 发生率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7年4月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