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堂提问的有效设计与组织_思维障碍论文

论课堂提问的有效设计与组织_思维障碍论文

简谈课堂提问的有效设计与组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论文,组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课堂上输入信息、传递信息,达到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一条重要通适。课堂提问具有汇聚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心智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诸多功能,因此,课堂提问的有效设计与组织是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关键。

一、课堂提问的设计原则

课堂提问不是教师课堂上的“脱口秀”,随心所欲想问什么就问什么,而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在备课过程中进行精心设计,这样才能确保提问有序、高效。一般来说,提问设计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提问的设计必须符合科学性,提问的科学性是指提问内容的科学性和提问表述的科学性。提问内容必须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运动规律,提问表述的语言必须规范、准确、严密。要从教学目标出发,紧扣教材,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确立关键性的问题,并以此为中心合理展开,不能目的不明漫无边际。在问题设计前应详细分析教材,明确本节知识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与其他章节知识的联系,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使设计的问题既突出章节知识重点,又能反映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形成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同时,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要便于学生找到问题的切入点,有助于学生形成新旧知识联系和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从而使认知结构得到有效的补充和完善。

2.启发性原则

提问的设计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问题可适度超越学生的认识水平,以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最佳,这样有利于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物质密度测量”的学习,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将体积不同的铁块和铝块用白纸包起来,你能辨别出铁块和铝块吗?这种启发性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激烈争论,在学生的意见出现分歧时,教师可趁势引导学生:单凭质量或体积不能判别物体,要通过研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来判别物体。接着引导学生开展物质密度测定的实验探究活动。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能使学生充分享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为使提问更具有启发性,应尽量避免采用是非判断式、“提灌式”(用提问的方法灌输知识)等简单机械或变相传授知识等方式的提问,而应尽量采用启发式、诱导式等提问方式,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索、探索、争辩,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3.系统性原则

设计课堂提问时,必须根据所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逻辑顺序,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设计系列化、有层次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要围绕核心问题,设计一系列联系紧密、层次分明、前后呼应,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层次性的程序化问题,让学生围绕系列性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探究问题,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良好思维品质的目的。

4.适度性原则

课堂提问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要对学生的已有经验、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估,以“可接受性”和“因材施教”为原则,把脉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对物理学习较好的学生提出信息量较多、难度较大的问题,以满足他们的思维要求;对物理学习较差的学生提出难度较小、信息量较少、清晰度较高的问题,以适应他们的思维要求。实践证明,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会感到乏味、厌倦;问题难度过大,学生会感到恐慌而导致思维缺失。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必须充分考虑问题的难度,要基于学生的实际能力,精心设计难度适中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跳一跳,摘得到”的目标。

二、课堂提问设计的方法

课堂提问设计的方法不胜枚举,下面就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简述提问设计的一般方法。

1.新课引入时的提问设计

新课教学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问题,诱发学生探求新知识、探索物理学奥秘的强烈愿望,因此,进行新课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提问引领学生主动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先演示“铁球碰鼻”实验:取一个小铁球作为摆球,用细线把它悬挂起来,把铁球移离平衡位置,从贴近教师鼻子处由静止释放小铁球,铁球荡出去又荡回来时十分靠近教师的鼻子,却不会撞到教师的鼻子。为此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铁球荡向老师的鼻子时,老师却毫无惧色呢?你能得出什么规律吗?这样由问题引入新课,既设置了悬念,营造了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演示实验时的提问设计

物理新教材中遍布实验,几乎每节物理课都有演示实验,而且数量较多,教师可以在实验前提出适当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实验思想和实验原理;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观察、记录、思考、讨论:在实验结束后可以通过提问,促使学生反思实验过程及结果,并从实验中发现问题,获得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例如:在演示“光的反射定律”实验前可设计这样的问题:(1)怎样确定入射光线?(2)怎样确定反射光线?(3)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4)反射角跟入射角在大小上有什么关系?(5)在实验中,用一张纸把反射光线挡住,观察入射光线是否存在?把入射光线挡住,反射光线还存在吗?

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把学生引导到实验设计和动手操作上来,让学生在体会物理实验关的同时正确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3.知识衔接处的提问设计

新知识通常由旧知识迁移和发展而来,在新旧知识衔接处提出问题,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在深刻理解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新知识,实现新旧知识的同化,建构起新的知识结构。

如“滑动变阻器”的学习,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1)家用台灯是通过改变什么来改变其亮度的?(2)怎样改变电路中的电流?(3)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在生产和生活中用哪种方法最为简便?这样通过层层设问,能较好地激起学生的思维冲突和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4.教学关键处的提问设计

在教学关键处设计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既能汇聚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又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合理架构知识网络。

例如,“压力与压强”的学习,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已经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已学会通过压力一定时比较受力面积或受力面积一定时比较压力的大小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但学生不能长期保持有意注意,教学进行到这时学生已处于“思维疲惫期”,注意力严重下降。教师可通过设计问题制造思维冲突:“站在地上的大象与正在跳舞的芭蕾舞演员,哪一个对地面的压强大?”这一问题能立即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通常会回答:“大象对地面的压强大。”对此教师可设计追问:“真的是这样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然后适时引出压强公式p=F/S,并通过相关计算和讨论,把学生的学习推向高潮。

5.学生思维困难处的提问设计

学生遭遇思维困难的原因很多,有认知水平与知识难度的不适应,有思维定势引起旧知识负迁移的影响。但不管什么原因,这些地方一般都是学习的难点,学生的思维一时难以逾越这一思维障碍。而对学生遭遇的思维问题,教师不必急于提供帮助,而可通过设置问题启发思考,甚至可以先让学生遭遇“问题陷阱”充分暴露错误,然后再通过引导讨论,排除思维障碍,打通思维渠道,达到辨明真伪、拨误反正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惯性”知识后,学生虽然知道惯性的概念,但对物体总有保持原运动状态不变的这一性质理解不透,因此在解答“一人从匀速行驶的船尾竖直跳起,他将落在何处?”这一问题时,常常会出现错误。为此,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系列性问题:什么是惯性?人跳起前运动状态怎样?跳起后情况又怎样?最后结果怎样?这样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就能真正理解惯性的概念,从而能轻松正确地解答以上类似问题。

三、课堂提问的组织

课堂提问的设计是备课阶段的重要工作,而课堂提问的组织则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工作,是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落实的环节,体现在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中,其中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师,教师必须根据问题的设计及课堂现状精心组织和调控,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服务。课堂提问组织得是否有效,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一方面决定于提问设计得是否有效,是否具有启发性,所提出的问题是否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和回答;另一方面决定于教师能否根据课堂实际随机应变,灵活有效地组织课堂提问。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积极作用,使课堂提问真正能够促进学生的知识掌握、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教师必须明确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并在课堂提问的组织过程中切实落实好这些要求。

1.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问题的讨论和回答,而且特别要关注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参与,争取每节课为全班大多数学生提供解答问题的机会,从而真正调动每个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实践证明,课堂提问仅仅满足于少数学生的回答,就会挫伤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会助长这些学生的思维惰性,更严重的甚至还会积攒他们的对立情绪。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差异分成几个层次,不同难度的问题对应不同的学生群体进行提问,往往会起到较好的效果。面向全体学生还包括提问应先面对全体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指名回答。这样做的好处是,能使全班学生注意倾听并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由于每个学生都存在被教师指名回答问题的可能性,因此学生必定会集中心思,积极思维,而不敢出现事不关己的侥幸想法。

2.提问后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马上要求学生作答,而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要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思维活动。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还要学会等待,以便让回答问题的学生进一步思考,有补充或更改答案的机会,然后再对答案进行评价或再让别的学生补充回答。对于较难的问题,讨论过后也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反思,然后再进入后面问题的讨论或知识的学习。在这些停顿、等待的时间内,教师切忌唠唠叨叨或频频追问,以免影响甚至扰乱学生的思路,而要注意观察,审视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观察获取反馈信息,适时调整提问方式和提问对象,并及时加以鼓励和引导,以使课堂提问的效果达到最佳。

3.提问要做到“因人施问”

课堂提问要有适当的难度,既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思维积极性,又要能促使学生通过努力解答问题,为此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能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提问要求,从而使提问恰到好处。因此,在实际提问时要做到“因人施问”,即对物理基础好、思维灵活的学生提出有一定思维力度和带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以满足他们的思维需求,促使他们思维品质的进一步提高;面对物理学习有困难、思维不够灵活的学生则应多问一些基本的、基础性的问题,把着重点放在培养他们思考问题的习惯上,逐步增强他们回答问题的自信心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4.提问要把握恰当的时机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师生互动和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兴奋点稍纵即逝,需要教师及时捕捉,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因势利导,把握好提问的恰当时机。超前的提问,学生因缺乏准备会不知所措,导致无法解答而失去思维兴趣;滞后的提问,学生因毫不费力就能寻得答案,会导致缺少思维而索然无味。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愤”“徘”状态,在学生“心欲知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时,不失时机地用问题的钥匙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为学生的积极思维提供最有效的平台。

5.提问要进行有效的导答

提问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因此必须关注学生问题回答的状况,做好问题回答的引导、诱导和疏导上作。如果学生对问题理解透彻,回答流畅到位,则教师完全可以放心,不必颠三倒四地重复陈述;如果学生理解模糊,对问题一知半解或回答不够确切到位,则教师必须进行引导或进行恰当的点拨或提供台阶或直接解答;如果学生对问题难以理解,对问题的回答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则教师必须重新陈述问题或换一个角度进行陈述或作必要的铺垫,甚至要自己进行释疑解答了。

6.提问要有正确的评价

课堂提问完成后,教师要有及时、准确而又到位的评价跟进,让学生明确问题回答的准确性,明确回答问题的要领和方法,并通过评价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良好习惯。评价的基本要求是:实事求是、激励为主、明确到位。评价的具体方法必须因人而异,要掌握不同的标准,对于优等生要有较高要求,这样有利于激励和促进,对于学困生,要善于从他们的回答中寻找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教师在进行评价时,态度要诚恳,语言要亲切,表达要准确,引导要科学,要让学生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训练思维、学握知识、获得发展。

好的课堂提问能揭示矛盾、辨别正误、唤起联想、引起思索,有利于当堂反馈,当堂控制,教学调节,对学生的思维能起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然而,从当前的实际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在课堂提问的组织过程中还存在很多误区,如提问随意、笼统、模棱两可,为问而问,满堂乱问,以问代罚以及只顾教师提问而不顾学生提问等等,这样大大削弱了课堂提问的功能,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益,为此,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纠正不恰当的做法,采用科学合理的策略,切实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

标签:;  ;  ;  ;  

论课堂提问的有效设计与组织_思维障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