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伟芳
摘要:古诗文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中的一大方块。本文就从读中体验古诗文的情感美;从品析中领略古诗文的思想美;抓课外延伸提升学生的人格三方面展开论述,重点解决古诗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技巧。
关键词:古诗文;课堂教学;诵读;品析;延伸
古诗文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之一。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篇章,不仅是我们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一个途径,更是让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而古诗文的德育教育又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列宁曾这样说道:“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打开如今的初中语文课本,有许多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情感因素的文章。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男女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天地动容的悲壮、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喜悦、无名的烦愁……但如何才能把这些情感渗透到学生的心灵里,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格呢?笔者从多年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一下几点的体会:
一、从诵读中体验古诗文的情感美
新课程标准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可见,诵读和是我们进行古诗文教学经常用的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古诗文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是语言的艺术,其精炼、含蓄、优美的语言,蕴含着作者的全部情感。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1.读准感情基调体验情感
在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的把握古诗文的感情基调,才能更好的理解作者,理解文章(诗歌)内容,从而在诵读中有所感悟,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并获得艺术享受。如:笔者在教《醉翁亭记》时,先播放录音朗读,让学生听读,然后请学生从音乐和范读的语调中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通过听读,引导学生找到文章的感情基调——“乐”,再让学生品读,读出文章中的“山水乐、四时乐、游宴乐、太守乐”从而品味欧阳修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潜移默化中感悟了作者宽厚仁爱之心和济世情怀。
2.反复吟诵体验情感
古语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好的诗词本身就是作者的一唱三吟出来的,在古诗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切的体验作者的情感。在诵读中把握好语气、停顿节奏、和感情,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作者任密州太守时所作,诗歌的感情由抑郁忧伤到超然豁达的情绪的转变,表明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笔者在教学这诗歌时,先让学生集体读,读出语气;再小组读,然后标出停顿节奏;最后个人读,让其他的学生评价,感情把握的如何,从而品味作者的情感,这样学生就能体验到作者内心复杂的感情。
3.对比诵读体验情感
对比诵读,可以是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对比诵读,也可以是不同作家相关作品的对比诵读。对比诵读可体验出作者情感程度的深浅,襟怀的宽窄,志趣的变化,人格的高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小石潭记》表达的情感:作者寄情于山水之中被表达了贬永州之后孤寂落寞的心境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再引导学生体会《岳阳楼记》所表达的情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生活态度。让学生对比评价柳宗元和范仲淹,从中净化学生的心灵。
二、从品析中领略古诗文的思想美
“言志”是诗歌创作的总的指导思想。如《陋室铭》通过赞美陋室,表达了作者不慕容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教学过程教师则要引导学生品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爱莲说》要引导学生品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通过分析品味领略作者既不孤高自许,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要做一个行中庸之道,正直、高尚的君子,做廉洁、进取、受人敬重的入世清官的高尚品格;还有《过零仃洋》着重引导学生品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感受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
三、抓课外延伸提升学生的人格
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借鉴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能力。如果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只是把注意力停留在课本中数量有限的文言文的分解和剖析上,就容易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面,学生也无法积淀起深厚的文化底蕴,无法提高欣赏品位文言文作品的能力。”古诗文是中华几千年文化的精华,学生如果跳出课堂,展现在他们面前的将是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使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也将在潜移默化中发展起来。一篇课文的完结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所以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灌输与本节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的探讨。如笔者在教学《岳阳楼记》时,让学生品味了范仲淹的“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再补充提问请学生说说还知道有哪些“心怀大志”的经典名言,让学生巩固理解范仲淹的崇高品格;又如在教学《陋室铭》时,通过品读,分析学生已经理解了刘禹锡的高尚情操,也能总结归纳主题了,但笔者还认为还要进一步把作者的不慕容利、安贫乐道渗透到学生的心灵里,于是笔者就设置了一道材料分析题如下:
今天我们读了这篇文章,从中获得哪些有益示的启?请同学们来看这样一则
材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玩手机,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传字条。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想,混张文凭。
这则材料是针对我们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言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
题目一出,学生发言踊跃:有学生说:“ 我认为这是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的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纪律松弛的表现”有学生说:“ 学习松懈,不思进取”也有学生说“要引以为戒。”还有学生说:“今后要奋发向上。”……这样一来,人物的形象和品质也就刻在学生的心里;培养了学生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人格。
(作者单位:广东省封开县罗董镇初级中学 526539)
论文作者:冯伟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6月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4
标签:学生论文; 古诗文论文; 情感论文; 作者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感情论文; 笔者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6月上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