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军人作战;心理健康;管理模块;应用
引言
心理健康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战时军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应对外部恶劣环境,降低神经症状患病几率,加强个体针对性治疗服务,从预警环节、应急环节以及治疗环节落实管理计划。所以,笔者就军人战时心理管理系统展开深入分析,确保各阶段模块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一、预警干预模块
(一)完善检测档案
心理检测档案收集和整理的最佳时期处于新兵入伍阶段,需要掌握的内容包括人格品行、心理素质、疾病症状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多角度的完善档案信息,为后期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部队应施行档案专人专管原则,将新兵检测结果筛选整理并分级排列,加强干预治疗和动态监督,实时更新卫生档案数据,保证预警干预工作的时效性。战时,卫生档案可以作为准确的参考依据,掌握军人心理问题发展动向,落实一对一开导调解工作,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方案。
(二)强化心理训练
战争时期,紧张压抑的环境和突如其来的风险都会影响军人的心理状态,所以强化心理训练也是管理模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训练要贴近实际,与战术及体能训练相符。比如专业权威的心理讲座、主题会议等,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军人的认知水平,掌握自我调控功能,学会如何在危机环境中求助。除此之外,还要确保军人短时间内适应战时环境,要在日常训练中加强演练,提高其心理适应水平,还能学会突发事件应对方法,增强心理承受度,避免战时心态崩溃[1]。
(三)落实战备动员
军人心理问题有一定几率来源于外部夸大和自我认知,若信息传递不够通畅或缺少准确性,小范围群体的过分风险认知就会在短时间内蔓延整个团体,使慌乱、逃避、恐惧等负面情绪在大环境中产生爆炸性影响。因此工作人员应正确引导参战军人,传达积极思想,完善心理疏导工作,使其认知准确、情绪稳定、坚定信念,不被舆论所影响。对于军心不稳、士气低落、恐慌躁动的情况要及时发现并消除,构建积极乐观的军队氛围,保证战时军人心理承受能力达到最高限度。
二、应急处置模块
战争期间,军人精神长期保持高度紧张状态,很可能出现心理应激反应,所以心理工作者应加强应激处置模块的应用,从神经和心理上给予有效的解决办法,避免军人心理疾病的生成,影响部队战斗力和个体安全性。
(一)应激反应
战时应激反应的治疗措施主要遵循三个原则:其一,即时性;其二,就近性;其三,期望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保证短时间内缓解军人应激障碍现状,全神贯注的投入于战场环境,防止后期应激障碍复发情况的出现。战略指挥者要发挥其引导作用,确保部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具体心理干预方法有眼动脱敏、心理汇报、认知引导和再加工几种。对于长期失眠者可采用动力治愈方法。
(二)心理问题
神经疾病为战时最为常见的心理症状,多表现为抑郁、焦虑、狂躁、惊恐、胡思乱想、神经衰弱等,若患者意志坚强,配合治疗,前期康复的几率较高。对于神经疾病严重,病情不见好转者要采取科学手段控制病情,防止其他病症的诱发。对于精神疾病患者要及时诊断,轻者可进入治疗阶段,严重者要后送处理。
除此之外,自杀也是战时紧张环境下常见的失控行为。若战争时间较短且频繁,军人长期处于应激环境下反而不易自杀。战时自杀动机往往是应激反应导致患者情绪激动,行为失控。所以,心理工作者要重点排查、监管这部分军人,当发现其有明显的自杀倾向时要使用强制手段,待其心情平复,理智清醒再予以针对性的诊断和治疗。治疗之前要通过心理评价掌握患者的实际情况,对于轻者就地治疗,重者后送处理。
三、疾病治疗模块
疾病治疗模块主要针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后送军人以及生理战伤军人,一般来讲,这部分群体心理受到的创伤较大,治愈较难,极有可能诱发违法、自杀、自残等行为,应给予其关注和呵护。
(一)应激障碍
据相关数据统计,应激障碍属于战争时期的高发心理疾病,症状表现为再度体验创伤,期间会出现情绪激动、警惕性强、暴躁易怒以及逃避现实等情况。当前有效的治疗方法为认知修复、重建记忆,此外还有心理疏导、想象治疗、控制情绪等干预疗法,能有效缓解应急障碍病症情况,避免延误最佳治疗时间。除此之外,可配合药物同步治疗,包括抗焦虑、抑郁、惊厥类药物,具有安神补脑、镇静舒缓的中草药也可以作为主要治疗手段。
(二)心理创伤
生理上的创伤很可能引发心理疾病,使残疾军人受到双重打击,所以应注重生理创伤军人的心理疏导。研究表明,残疾军人患抑郁症、焦虑症、神经衰弱的几率很高,不利于军人的身体康复,也容易诱发其他生理疾病。所以战时心理疏导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通过交流引导鼓励其对生活充满信心,临床医生要从专业角度上治疗,帮助其度过难关,保证伤员尽快恢复,进入到正常生活状态中。
相比于战时军人自杀情况,战后军人自杀率明显提升,其主要原因在于患者的应激心理。据统计百分之九十五的应激障碍患者难以痊愈,所以很多军人会出现自责心理,对自我价值认知不足,强烈的挫败感导致其难以正确面对现实生活,出现退缩和厌世心理,有自杀倾向。预防自杀的手段主要有教育和动力两方面,教育在于疏导和调节,动力在于家属及社会的参与,帮助其走出阴影,给予其足够的呵护和关心[2]。
结论
总而言之,军队应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入手,加强事前干预防控力度,优化事中应急处置手段,提高疾病诊断治疗水平,进而完善心理健康管理体系。除此之外,还应有针对性的制定心理疾病防治对策,针对战时常见的应激障碍、自杀倾向以及精神疾病展开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徐莉,毋琳.军队特勤人员平战伤病特点及康复保障策略[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8,20(04):351-353.
[2]顾春红.军人心理健康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疗养医学,2016,25(10):1026-1029.
论文作者:王启超,唐少波,刘能华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4
标签:军人论文; 心理论文; 战时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 认知论文; 环境论文; 障碍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