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巧红1 翟翠球2 李东娜2
(1暨南大学医学院护理学系 广东广州 510632)
(2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延续护理中心 广东广州 510632)
【摘要】目的:了解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出院时的生存质量,为开展出院后家庭跟进服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由广州市某三甲医院治疗出院、符合研究标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2例,使用一般资料表及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BREF,WHOQOL-BREF)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生存质量进行调查。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健康状况主观感觉方面得分分别为(3.32±0.69)和(2.71±1.14);在生存质量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领域得分转化为百分制分别为(53.11±13.38)、(48.83±13.81)、(52.87±15.14)和(48.28±15.35),所有领域得分均低于国内人群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院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出院时生存质量低于国内一般人群,康复期即要注重对患者肢体功能训练以提高生理领域生存质量,同时要加强心理社会支持、家庭环境改造和社区康复资源建设,从整体上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STBI);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1-0222-02
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创伤,主要由交通事故和各种意外引起。在我国,颅脑损伤的发病率呈持续升高的趋势[1]。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患者的病死率已经下降到15%-30%,但致残率仍较高[2]。颅脑损伤患者,尤其是抢救成功的STBI患者,都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研究通过对在某综合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后,准备出院的STBI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调查,了解其生存质量状况,为进一步的家庭跟进服务方案拟定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由广州市某综合医院出院、符合研究标准的STBI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重型颅脑损伤诊断标准,Glasgow昏迷评分≤8分,昏迷时间≥6h或在24h内意识恶化,再次昏迷≥6h,经颅脑CT或MRI确诊;(2)出院时神智清醒,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3)居住在广州市区内;(4)同意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1)患者呈昏迷或植物生存状态;(2)发病前已有原发病导致的语言、认知、运动等功能障碍患者;(3)年龄<18岁或年龄>70岁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1.2.1调查工具
生存质量评定使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BREF,WHOQOL-BREF),分别在STBI患者出院时和出院6个月末评定其的生存质量。该量表包括4个领域:生理领域(PHYS)、心理领域(PSYCH)、社会领域(SOCIL)和环境领域(ENVIR)共24个问题,能够产生4个领域的得分。量表各领域得分1~5分,得分越高,生存质量越好。各领域得分通过计算其所属条目的平均分再乘以4得到,然后使用公式转换为百分制:转换后得分=(领域得分-4)(100/16)[3],本研究使用百分制计分。量表还包含两个独立分析条目,问题1询问个体关于自身生存质量的总的主观感受,问题2询问个体关于自身健康状况的主观感受。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和反应度等测量学的性质[4]。
1.2.2调查方法
首先对课题组资料收集员进行资料收集方法培训,使成员对问卷内容的理解一致率达到100%。其次在病房专科护士和患者家属的帮助下,资料收集员在患者出院前1天至病房,在床旁对STBI患者进行资料收集。患者对量表内容理解后,能够自行书写的自己完成量表填写,不能自己书写的则由资料收集员逐条问询患者帮助填写。资料收集员在患者完成问卷后,要逐项检查,确保没有漏填、错填等。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录入和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符合研究标准的STBI患者92例。男70例,女22例;年龄20~54岁,平均年龄(28.6±15.8)岁;损伤类型包括脑挫裂伤34例,占位性血肿1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6例,颅骨骨折9例,脑干损伤7例,弥漫性轴索损伤7例;入院时GCS评分(6.14±1.37)分;手术治疗59例,气管切开10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57例,高中及大专26例,大学及以上13例;住院时间26~57天,平均38.6天。
2.2 STBI患者生存质量得分情况(见表1)
STBI患者在“生存质量主观感觉”和“健康状况主观感觉”两项独立问题方面的得分分别为3.32±0.69和2.71±1.14;在生存质量4个领域的得分与国内人群常模[5]比较,各领域得分均低于常模,与常模间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01)。各领域得分转化为百分制后得分分别为(53.11±13.38)、(48.83±13.81)、(52.87±15.14)和(48.28±15.35)分。
表1 STBI患者与国内一般人群WHOQOL-BREF得分比较(x-±s)
3.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STBI患者出院时的生存质量得分各领域比国内一般人群都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存质量主观感觉和健康状况主观感觉”两个独立问题满分为5分,患者自评平均得分为3.32±0.69和2.71±1.14,自评分数在3分以上的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32.5%和24.8%,说明STBI患者出院时对自己的生存质量不满意,患者的生存质量较低,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一致[6]。国外相关研究显示[7-8],颅脑损伤患者,无论是轻型还是重型TBI患者,其在3~5年以后的生存质量评分也低于对照组,提示要重视患者康复期生存质量的改善。
STBI患者生存质量得分在各领域均下降,从高到低依次为:生理领域>社会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这是因为颅脑外伤导致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受损,患者的生理功能如运动、平衡、语言、感觉等出现障碍,即使经过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恢复,多数患者仍留下了后遗症或并发症,生理能力低于受伤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回归社会。同时,生理功能上的障碍也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特别是SBTI患者60%以上为青壮年[9],不少患者出现悲观、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而在所有疾病的康复中,患者的心理因素均起着重要作用,提示在对STBI患者的康复期护理,既要重视躯体功能方面的训练,还要重视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和支持,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10]。
STBI患者出院后康复的主要场所是在家庭和社区。社会关系领域中家庭和朋友的关心、支持以及对患者各方面提供的具体帮助,可以减轻患者的拖累感和被遗弃感,对患者的康复起积极作用。另外家庭和社区环境也影响患者的康复,如家庭设施的改造、无障碍公共设施的建设等,可以为患者的生活和康复提供便利和保障。因此在患者出院后的家庭跟进服务中,除生理和心理领域外,护理人员还要注意患者社会领域和环境领域的功能状态,如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呼吁社区残疾人公共设施的建设等,给STBI患者的康复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健康的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1]韩文朝,申五一.现代交通创伤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1-3.
[2]Alexander JM.Epidural analgesia for labor pai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fever[J].Clin Perinatol,2005,32(3):777-787.
[3] 郝元涛,方积乾.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介绍及其使用说明[J].现代康复,2000,4(8):1127-1129.
[4]郝元涛,方积乾,Power MJ,等.WHO生存质量评估简表的等价性评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2):71-75.
[5]方积乾.生存质量测定方法及应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18-122.
[6]韩国玲,左克俭.影响脑损伤后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4):10-12.
[7]Dikmen SS,Machamer JE,Powell JM,et al.Outcome 3 to 5 years after moderate to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Arch Phys Med Rehabil,2003,84(10):1449-1457.
[8]Kozlowski O,Pollez B,Thevenon A,et al.Outcome and quality of life after three years in a cohort of patients q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Ann Readapt Med Phys,2002,45(8):466-473.
[9]魏居芹.脑外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护士,2013,(5):3-5.
[10]张媛媛.中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延续性护理需求现状[J].护理研究,2015,26(1):289-291.
广东省科技计划立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8B030301161
论文作者:杨巧红1,翟翠球2,李东娜2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9
标签:患者论文; 质量论文; 颅脑论文; 领域论文; 损伤论文; 得分论文; 量表论文; 《心理医生》2015年1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