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部内陆城市到国际新兴城市:成都“千年之变”的世界雄心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合调研组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对成都山川秀美、人杰地灵的赞美。成都4500余年的文明史和2300余年的建城史,积淀了厚重的历史底蕴。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让成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谓之天府。蜀地先民自古就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成都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和中国之最,享有“扬一益二”、“列备五都”等盛誉。
现代教育强调的是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对于小学科学学科而言,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对这一目标的实现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而科学学科要想显著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只能是推进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融合。因此,小学科学教师一定要彻底改变以往照本宣经的教学方式,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以及布置生活化课后作业等多种手段,推进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生活化的进程,从根本上培育学生的动手实践应用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将课堂内容运用到实践中,这样才能进一步推进学生课外活动生活化进程,助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
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都抓住三线建设、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重大机遇,持续快速发展。2016年以来,成都连续四年位列机构评选的“新一线城市”榜首。在“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GaWC)”公布的2018年全球城市分级排名中,成都排名上升至71位,连跨两级升至Beta+级。今年上半年,成都经济增速领跑全国,在16个“万亿俱乐部城市”中位居第一。
本工程选矿工艺中磨机电机等设备需要大量冷却水冷却,因此需设置循环冷却水系统。冷却循环水管道系统,包括冷却循环给水管道系统及冷却循环回水管道系统。冷水通过冷却循环给水管道输送至选矿设备,冷却排出的升温水通过冷却循环回水管道输送至冷却塔进行冷却,冷却后进冷水集水池循环使用。
2 0 1 8 年2 月,习近 平 总书 记视察四川时,明确提出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新思想新理念引领下的成都,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正运筹并实践着世界城市的大城崛起。
作为深居中国西南内陆的城市,成都是如何崛起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和代表性的中西部核心城市的?作为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纽带与核心腹地,成都在西南地区开放中发挥着怎样的关键作用?在新时代,这座具有独特历史文化气质的千年古都,又是如何实践传承历史文脉与文化创新二者间平衡的?在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合调研组(以下简称“联合调研组”)走进成都,展开我们的观察和解读。
产业筑基:从农业型城市到新经济重镇
新中国成立初期,成都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后,成都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4亿元。改革开放之后,成都与全国其他城市一样,步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并探索出一条内陆特大城市强势崛起之路,其在工业经济领域的表现尤为突出。
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政策法规处处长朱健对联合调研组介绍,新中国成立时,成都的三次产业比例为73.4∶9.7∶16.9,农业占绝对主导地位,工业基础薄弱,服务业发展滞后。到1978年,工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9733万元增加到43.03亿元;产业结构有了明显改善,工业占比大大提升,第二产业在GDP中的占比达到47.2%。
谈及成都工业化发展的条件,朱健分析,从区位条件看,成都是四川省会、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其区域市场空间广阔,这为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成都工业化道路创造了优越条件。但由于成都地处西南内陆,远离沿海或沿边口岸,地域相对封闭,历史上曾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成都工业化道路和外向型经济发展。
从自然资源看,成都地区农副产品资源和中药材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具备发展农业、食品加工业和中医药业等产业的独特优势。另一方面,自然矿产资源较少,在工业化推进过程中不可能大规模发展采掘业,同时冶金、石化和其他高能耗产业也必然受到极大约束。但成都作为矿产资源丰富的四川省省会城市,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将四川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成都自身的资源优势,缓解成都在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的资源约束矛盾。
从劳动力资源看,成都平原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带,江河水系纵横,自古素有“天府之国”美誉,“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人口增长较快,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成都作为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劳动力资源的吸引力较大,尤其是对高素质劳动力具有较强集聚力,这为成都改革开放后工业化进程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支撑,同时也为成都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
“管”即是“严守”“严打”“严管”。肇庆海事局严守封开“西大门”和高要“东大门”,以现场巡查为强力抓手,通过各海事处内部联动+相邻海事局联动+海事、水务、公安三方联动,通过开展突击执法、弹性执法、执法联动等方式,打造现场高压包围圈,通过现场巡查核实、智慧海事平台远程看管、定期电话点名等方式实施“一对一”点名跟踪,对辖区违法违章采砂船采取顶格处罚、拆除采砂动力装置、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等强制措施。
正是基于上述条件,成都的产业发展先后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布局、改革开放大发展、新世纪大跨越时期,当前正进入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的新时代。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初的近30年时间内,成都工业经过“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聚集了电子、航空、机械等代表当时我国高端产业的一批骨干企业,冶金、化工、纺织、轻工等产业初具规模,逐步建立起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国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成都重点布局的工业具有明显的嵌入式发展特征,工业布局呈现出集中发展的特点。
此外,树根互联旗下江苏树根互联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姜雪女士也在“工业互联网助力企业实现智能化转型”的主旨演讲上也向大家分享了汽车制造业企业如何融合工业数字技术、产生用户价值等方面的实践案例。据介绍,树根互联的“根云”平台,能够为各行业企业提供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的云服务,面向制造业企业提供设备管理、故障管理、物联呈现及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帮助,同时对接各类行业软件、硬件及通信厂商开展深度合作,形成生态效应。
公园城市首提地——天府新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聚集发展新经济、会展经济、文创产业,加快形成“一心三城”功能布局,打造四川面向全球配置资源的对外开放高地、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新兴增长极、“人城境业”高度融合的公园城市。
进入新世纪,成都抓住中国加入WTO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通过“引进来”战略推进工业跨越发展,先后引进了英特尔、德州仪器、一汽丰田、一汽大众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抓住国有大企业布局和沿海产业转移机遇,推动中芯国际、四川石化、富士康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实现了新突破,推动成都产业实现新的跨越。
在此期间,跨国公司在成都投资不断增加,成都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显著提高,为成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作出了积极贡献。到2012年,已有23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成都落户,跨国公司投资主要集中在电子、通信设备、机电产品、生物制品、化学工业等领域。
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信息技术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这一时期,成都工业的显著特点是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增长,并持续成为带动成都工业发展的第一大产业;成都抢抓信息化发展机遇,引进中电熊猫、京东方、华为、腾讯、中国网安等知名企业,在数字经济领域发力,推动了软件服务、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信息安全、数字娱乐等高技术领域形成了较强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汽车、机械、冶金等行业生产能力大幅增长,成为工业生产的重要支柱产业;医药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等产业也有了新的发展。
成都廊桥夜景 成都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此时期,成都工业完成了新一轮空间布局调整。2001年,成都启动“东调”,出台《成都市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规划》,在调整过程中改造提升成都工业企业的发展水平。2004年,《成都市工业发展布局规划纲要》出台,将116个各类工业园区调整归并为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和10个工业点,奠定了当前成都工业发展的空间格局。2008年开始,成都开始实施“一区一主业”,明确一个园区(点)重点发展一个主导产业,并对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做出规划安排,形成了产业集聚、错位发展的产业布局。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塑造城市精神。于成都而言,文化不仅是这座城市的根与魂,更是推动成都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不竭动力。
进入新时代,成都从强化顶层设计和加强产业培育着手,围绕先进制造业发展,加大产业结构优化力度,工业产业体系不断优化。2013年,在综合考量新常态阶段性特征、工业化发育不充分、产业发展潜力等基础上,成都提出了工业“1313”发展战略,将13个重点产业确定为“突出发展、加快发展、优化发展”3个层级。2015年基于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的重大调整和经济新常态提出的更高要求,在全国率先启动编制了《成都制造2025规划》,并对突出发展产业和加快发展产业进一步调整和优化。2017年,成都围绕建设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城市的目标,构建“5+5+5”现代产业体系,重点支持五大支柱产业提升能级,支持五大优势产业领先发展、规模发展,超前布局未来产业。五大支柱产业占工业比重达到66%。2018年,成都攻坚“5+5+1”重点产业领域,明确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和绿色食品产业为先进制造业重点,同时大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构建“人工智能+”“大数据+”“5G+”“清洁能源+”“供应链+”为核心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开放型产业体系,全市工业产业体系结构不断优化,更加强调产业发展质量。
7.分析研究。面对各种各样的培训需求,要对众多的培训需求进行分析研究并加以区分,找出哪些需求是真实的,哪些需求是必须的;还要对参加培训的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撰写培训需求预测分析报告,提出分析意见,最终达到培训需求预测分析工作目的。
总体来看,十八大以来,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成都面对工业经济日益加大的下行压力和更加紧迫的转型升级任务,积极落实国家制造业战略布局,及时调整工业发展取向,深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量质并举转变,不断优化工业空间布局,工业经济总量和影响力都得到了大幅提升。2018年,成都全口径工业增加值达到5663.8亿元,占全市GDP的36.9%。2012-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高于全国。
“经过多年发展与积累,成都已经构建起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具备了向更高层级跃升的基础。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成都需要从产业演进历程、发展规律、差距短板等多个方面判定新方位、分析新变化,立足新起点、开启新征程。”朱健如是说。
当下,我国经济进入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成都如何引领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2017年底召开的新经济发展大会上,成都提出,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六大新经济形态”,构建具有成都特色的新经济产业体系。
2018年,成都新增新经济企业4.1万家,4家本土“独角兽”企业破茧而出,新经济企业专利数量达5.65万件,同比增长117%,新经济活力跻身全国前三。
阿里巴巴、58集团、京东方、百度、苏宁云商、京东、微软、紫光……如今,众多引领新经济发展的行业巨头都把目光瞄准成都,沿天府大道向南北纵深展开,共同组成一幅成都新经济产业地图。
从成都新经济发展大会召开,到率先在全国设立新经济发展委员会;从把“新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动工建设全球首个“独角兽岛”;从启动实施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和“双百工程”,到在全国范围内首发城市机会清单……如今,成都正以“新”面貌示人,推动新经济在全国率先起势。
由于网络、传感设备的开放性,其即时在线的特征,会给信息安全带来风险。只有通过数据源头即数据的存储方面加强数据安全,才能保证国土资源信息化运行更加平稳、安全、高效[6]。
今年上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报,对2018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成效的省、市、县等予以督查激励。在国务院办公厅通报的30项工作中,成都多个方面工作上榜。其中,“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特色优势明显、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产业基础雄厚的地方”一项,四川省成都市与北京市海淀区、上海市浦东新区、广东省广州市、浙江省杭州市等一同上榜。——成都发展新经济的努力得到了中央政府的认可。
战略支点:从西部大后方到开放新高地
新中国成立初期,作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经济建设基地和战略大后方的成都,经济发展模式受制于体制约束,加之地处西南盆地,远离沿海和沿边口岸,其封闭状态更甚。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和开放格局全方位改变,成都自1992年成为对外开放内陆省会城市以来,其开放战略重点逐渐从“借船出海”转向“筑巢引凤”,尤其是2000年中央正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外商投资、对外贸易和“走出去”为核心内容的开放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这一时期,成都开放发展的主要特点为:外商投资领域持续放开,且逐渐由注重数量扩张向注重质量、效益和优化结构方向转变;对外贸易跨越发展但仍以货物贸易为主;国内经贸合作进入实质阶段,且合作方式多样化;“走出去”对外投资由无到有,且迅速壮大。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联系已经非常密切,世界经济形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加深,成都的对外开放也迈入了新阶段。
2012年,国家正式出台《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成都要建设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以点带面,以此引领西部对外开放和发展。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将成都定位为西部地区重要经济中心和长江上游开放高地,建设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
2016年4月,国家批准发布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将成都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要求成都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增强成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成都迎来了由区域中心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升级的历史新阶段。
2017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将成都确定为重点打造的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作为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纽带,成都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中彰显出的重要战略地位与独特优势是不言而喻的。”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开放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联合调研组采访时分析,成都独特的开放优势集中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地理区位优势突出。成都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交汇点,也是西部大开发战略要津,更是新欧亚大陆桥及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支点,西向南向欧亚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从成都出发通往欧洲航线距离比东部沿海地区缩短近2000公里,中欧班列(成都)较远洋海运运输时间缩短超过14天。
二是空铁公水集成优势明显。成都汇聚空铁公水四类枢纽综合优势,2018年航空旅客吞吐量超过5000万人次,国际(地区)航线数量114条,居中西部地区第一;拥有亚洲最大集装箱铁路港,规划布局12条国际铁路通道和国际铁海联运通道,2018年国际班列累计开行2619列;以成都为极核的四川省高速公路网总里程突破6000公里,位居西部第一、全国第二;与泸州港、宜宾港联动发展,具有长江黄金水道的水运资源。
三是开放型经济发展势头迅猛。2018年,成都经济总量达1.53万亿元,位居副省级城市第3位,电子信息、汽车、机械制造、食品、金融、旅游6个千亿产业集群已具备较强的全球产业竞争力;与全球228个国家或地区建立经贸往来,外贸进出口总值4983.2亿元,利用外资实际到位达120亿美元,居中西部城市前列。
四是“一带一路”合作平台支撑强劲。成都拥有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等国家级平台,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创新政策平台,国际空港、铁路港及高新综保区、国际铁路港综保区等开放口岸平台,以及西部唯一的市场贸易采购试点。成都外交外事资源富集,17个国家获批在蓉设立领事机构,已与全球95个城市缔结友城或友好合作关系,为中西部第一。成都已成功举办《财富》全球论坛、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等重大国际会议。
五是国际化营商环境优良。成都开放包容氛围浓郁、国际营商环境优越,2018年成都营商环境排名全国第6位,吸引海归创业指数仅次于北京、上海,在蓉世界500强企业达285家,部分国家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开始实施。“投资西部、首选成都”成为成都面向国际社会的一张名片。
湖北省水利工程农业水费主要包括农业排涝水费和农业灌溉水费。2011年省委1号文件决定取消易涝地区农民的县乡两级水利工程排涝水费,农业排涝费用由各级财政负担,目前大部分县乡已取消排涝水费。据2012年统计数据,农业水费支出占农业生产支出的10%左右,全省农业灌溉水费收入1.06亿元,水费实收率约为62%。2008年以来,当阳市、荆州区、南漳县、宜都市、潜江市、咸安区、江陵县、仙桃市、蔡甸区、老河口市等地实施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示范项目区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排灌体系,渠系水利用系数、灌溉保证率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形成了良性的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机制,确保了粮食与经济作物增产,农民增收。
诚然,作为南方丝绸之路起点、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货源地的成都,共建“一带一路”的关键在于互联互通。成都市口岸与物流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成都正积极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高水平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大力谋划国际战略通道建设。
首先,构建国际铁路货运枢纽,加快构建以成都为枢纽的新亚欧大陆桥。截至今年7月底,蓉欧班列累计开行量3840列,位居中欧班列之首。2019年1—7月,成都国际班列开行量稳定增长,开行国际班列1532列。
下一步,成都将在强化西向通道基础上,继续加强南向合作,加快构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着力打通连接中国—中南半岛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通道,积极加入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构建起以四川成都为枢纽,在西南地区形成多地联动发展共识,南向联通东盟全境、西向直达欧洲腹地、东向辐射日韩和美洲、北向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国际班列通道体系。构建以成都为枢纽的7条国际铁路通道和5条国际铁海联运通道,形成“国际陆海联运” 走廊。与沿线重点城市共建空铁公水一体化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共搭合作开放大平台,共育合作新机制,促进大经贸,推动大交流。
第二,打造国际航线网络,全力推进国际门户枢纽建设。一是加快建设天府国际机场,扩能提升双流国际机场。2018年,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已达到5295万人次,位居全国第四、中西部第一。扩能改造后客运能力将达到6000万人次/年。正在建设中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规划6条跑道,客运能力达9000万人次/ 年。将于2020年年底建成一期工程,年客运能力4000万人次。届时,成都将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中国大陆第三个拥有两个国际机场的城市。
基于此,笔者详细讨论了竖井掘进机在凿岩掘进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偏斜问题,编制了基于模糊控制理论的纠偏算法,并跟据实际情况,设计了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的偏斜预测系统。
二是拓展形成“48+14+30”国际航空客货运战略大通道,构建“空中丝绸之路”,强化空港国际中转能力。近年来,成都按照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战略部署,聚焦中国中西部面向全球的航空门户枢纽、洲际航空中转枢纽和航空货物转运中心建设任务,围绕“布局通达全球区域经济中心的48条商务航线、通达国际航空枢纽的14条全货机航线、通达世界主要旅游目的地的30条文旅航线”的目标,以“广覆盖、高密度、强中转、优服务”为标准,以国际(地区)客货运定期直飞航线拓展为抓手,正加快布局通达旧金山、纽约、法兰克福、巴黎、伦敦等48个全球重要航空枢纽城市及经济中心城市,连接法兰克福、芝加哥等14个全球重要物流节点城市,辐射名古屋、胡志明、普吉、万象、阿布扎比等30个重要世界旅游目的地及入境游来源地的“48+14+30”国际航空客货运战略大通道。
继宝墩文化之后,蜀地先民造就了神秘辉煌的古蜀文明;秦汉时期,中原各地英才相继入蜀兴城,与蜀人共同孕育了李冰、文翁、严君平、司马相如、扬雄、诸葛亮等璀璨夺目的名人大家,造就了“蜀学比于齐鲁”的辉煌;唐宋以来,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文坛巨匠在这里留下了诸多千古名篇,更有了“自古诗人例到蜀”的佳话;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带来的移民大潮,使得五方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巴蜀客家文化;抗战时期,作为大后方的巴蜀大地承载了中华民族之兴亡重担;新中国成立后,成都地区的三线建设,为国家富强做出了贡献。
第四,以成都为支点,联动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湾经济区,进而联通东盟的南向新通道。最终实现从国内到欧洲、东南亚各国的“链接”与“辐射”,构建泛欧泛亚“空中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立体大通道体系,完善提升国家门户枢纽城市国际交通能力通达功能。
2019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规划》中提出发挥成都国家重要商贸物流中心作用,增强对通道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与重庆、广西北部湾、海南洋浦等共同构建重要枢纽;并建设自成都经泸州(宜宾)、百色至北部湾出海口的通路,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三条通路之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云中在接受联合调研组采访时评价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成都融入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完成了由一个相对传统的农业经济向工业化经济以及后工业化经济的转变,由一个规模较小、基础设施不够连通的城市向国际化大都市的转变,对我国城市和区域经济的相对均衡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云中表示,成都的发展得益于其良好的产业经济基础,也是成都成功抓住了祖国三线建设、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等重大机遇的成果。未来,成都应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优势,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实施重大民生工程,做汇聚人才等新时代优质资源的高地,在生物科技、智能制造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解决关键性瓶颈问题,为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做出更大的贡献。
空间重构:“一山连两翼”的“千年之变”
城市发展,规划先行。成都有着2300多年建城史,且城址未变。从古至今,城市发展建设主要是在龙门山和龙泉山之间,以单中心聚集的方式拓展。
“这样的城市群,不仅会极大提升区域内的城市发展水平,也必然会成为西南地区汇聚人才、智力、资本、创意等优质要素资源的丰沛地,支撑起国家发展大西南的战略目标。”汪小琦说。
不管是“新一线”城市的市场期许,还是“国家中心城市”的能级定位,均深刻影响到成都的未来走向。也意味着,成都将更加注重内涵式扩展,更加着眼于符合人的需求、市场需求及社会需求的发展。
2017年4 月,成都市召开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着眼于治理“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和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重塑产业经济地理” 的战略谋划,组织编制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系统谋划了成都未来发展新蓝图。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下称《规划》)明确,要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重塑产业经济地理,以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为绿心,推动城乡形态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的千年之变。城市发展从“单核”向“双城”演进,形成 “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的市域空间结构。
“一心”指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将龙泉山由生态屏障提升为世界级品质城市绿心、国际化城市会客厅,总面积1275平方公里,是目前全球规划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承担生态保育、休闲旅游等六大功能。目前正按照“增绿增景、减人减房、基础设施、特色小镇”实施策略加快建设。“两翼”指中心城区、东部城市新区。其中,中心城区范围由原五城区(面积为630平方公里)拓展为11个市辖区加高新区及天府新区,规划人口1380万人,是国家中心城市功能核心区。东部城市新区2035年规划人口385万人,规划建设空港新城、简州新城、淮州新城、简阳城区四大城市组团。东部城市新区定位为国家西向南向开放的国际空港门户枢纽、成渝相向发展的新兴极核、引领新经济发展的产业新城、彰显天府文化的东部家园。“三轴”指沿天府大道的南北城市中轴、沿蜀都大道的东西城市轴线、龙泉山东侧沱江发展轴。“多中心”指推动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全域统筹布局,形成28个各具特色的功能中心。
“成都规划建设‘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的新的市域空间结构布局框架,以龙泉山为‘一心’和多层次‘组团布局’的崭新的城市空间布局思路,具有引领全国的超前性思维,符合生态文明优先发展的大思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勇在接受联合调研组采访时如是评价。
曾参与过两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汪小琦对调研组介绍,老城与新城,并不是简单的做大体量,而是一种递进、提升、补充的关系。基于城市资源禀赋和生态本底,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未来,成都将重点实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差异化区域发展策略,推动发展模式由“产—城—人”向“人—城—产”转变,推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根据《规划》,成都市“东进”的战略定位为,构架向西南开放的国际空港门户、成渝相向发展的新兴极核、引领新经济发展的产业新城、彰显天府文化的东部家园。成都“东进”总体规划范围,包括简阳市、金堂县全城、龙泉驿区车城大道以东区域以及青白江区、天府新区直管区的龙泉山区部分,涉及84个乡镇,规划范围面积3976平方公里,约占成都市域总面积的28%。
从城市空间构架看,一方面,东部新城解决了老城与新城的互动关系,有助于破解困扰现代人的“大城市病”。城市的扩展,不再是圈层式的“摊大饼”,而是呈现出一种跳跃式的组团发展趋势。这样的规划定位,既是基于地方发展的迫切需要,也体现了城市管理者的国际视野、绿色发展理念;
对于大部分患者可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相较于全麻,腰麻术后恢复快,术后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情况少,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术后很少出现谵妄情况。对于有腰椎间盘突出、脊柱侧弯患者,可行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患者取仰卧位,跖屈踝关节,使手术视野更广,便于术者术中操作。
另一方面,此举也是打造国家级成渝城市群的关键布局。未来的东部新城,将作为成渝从“背向”到“相向”发展的纽带和桥梁,强力牵起成都与重庆两大中心城市,构建起一个拥有近1亿人口和近6万亿元经济总量,覆盖共18.5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城市群。
随着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单中心的市域空间规划,对城市扩张发展的限制日益凸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一个有着16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是继续延续以往的路径依赖,“摊大饼”,还是另辟蹊径,找到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扩张”之路,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诚然,营造新城本身就是要开创一块新的发展天地,实现规划蓝图更加优化,城市功能加快提升,对外通道不断拓展,生态环境更加宜人。城市的本质在于提供有价值的生活方式,“公园城市”作为回应新时代人居环境需求、塑造城市竞争的重要实践模式,具有一系列体现时代特点的重要价值。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川,在天府新区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习总书记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公园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是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是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
2018年作为公园城市建设元年,成都动作频频:制定《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成立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累计铺就2607公里的天府绿道、全球最大城市森林公园也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中。这一系列的动作背后,是成都探索建设公园城市的建设路径,也是成都正在为全国、乃至世界的公园城市建设描绘的“样本”。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唐鹏表示,目前成都正重点从三方面着手,加力推进公园城市建设。
一是高标准打造天府绿道。建设展现天府文化体现国际水准的天府绿道,描绘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蜀川画卷。据悉,天府绿道体系规划区域、城区、社区三级总计16930公里,是目前全球规划最长的绿道系统。当下成都市正启动以天府锦城、交子公园社区、鹿溪智谷为载体的示范工程,分别作为历史城区、现代新城和未来新区建设公园城市的示范,确保公园城市实践早见成效。
二是积极探索公园城市建设路径。着力彰显大气秀丽、生态宜居的城市形态;着力彰显蜀风雅韵、优雅时尚的城市文化;着力彰显舒适安逸、简约低碳的城市魅力。将成都整体建设成为一座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大公园”,实现“推窗见田、开门见绿”。
三是全面体现公园城市的时代价值。公园城市作为回应新时代人居环境需求、塑造城市竞争优势的重要实践模式,具有一系列体现时代特点的重要价值,包括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诗意栖居的美学价值、以文化人的人文价值、绿色低碳的经济价值、简约健康的生活价值。
改革开放后,成都工业迎来新的发展春天。成都抓住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契机,用好内陆资源,促进个体、私营为代表的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涌现了希望集团、科伦药业、地奥药业等骨干民营企业,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位于科学城核心区域的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下称四川院),作为能源互联网人才汇聚平台、科技创新中心、产业发展高地,按照清华大学和四川省赋予的职责使命,以推动我国能源互联网科技与产业发展为目标,围绕能源传感与芯片、能源装备与系统安全、大规模储能与氢能以及能量管理与交易等四个主要研究方向。入驻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后,近年来,四川院广泛吸纳国际国内能源相关领域优秀人才,有效开展学科交叉融合,大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努力构建国际化能源互联网创新创业基地,打造能源互联网全生态产业链,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成都天府新区 成都市委宣传部供图
目前,新经济产业园ABCD区等主要创新载体已建成投用,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诺基亚全球技术中心、亚信网络信息技术研究院、电子科大天府数智谷、中科曙光创新研究院等一批科技项目和院校地协同项目落户,正聚焦航空航天、核能及核技术、生命健康、信息安全、空间天文等重点领域,争创天府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即将建成,中科院光电所、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国家农业科技中心、海康威视成都研发基地等项目正开工建设。此外,规划面积1006亩的独角兽岛目前也已开工建设。未来,成都科学城将致力于打造成为天府新经济的话语引领地、场景培育地、要素聚集地、生态创新地。
8月2日下午,联合调研组一行来到天府新区的成都科学城进行实地走访。据介绍,成都科学城规划面积125平方公里,沿50公里鹿溪河生态带布局新经济、科技创新产业功能区,集聚科学研究及应用转化、科技研发、军民融合、信息网络、创意设计、国际合作、生物医药、高铁商务等产业功能,建设服务全球的新经济产业服务高地。以兴隆湖为核心构建蓝绿生态网络,规划六条放射绿廊,控制环湖建筑高度,形成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皇冠型天际线,真正实现显山露水、透绿见蓝的城市愿景。
目前,四川院已引进国内外一流科研团队31个,汇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87人,其中MIT、斯坦福、剑桥、清华等国际名校博士60余人,培养国家青年千人2名、四川省千人8名;形成能源互联网领域重要成果50余项,成功孵化高科技创新企业5家,其中易冲无线掌握无线充电领域国际专利30余项,获选2018年度中国“瞪羚企业”与成都市“双百工程”重点培育企业。
文化铸魂:“三城三都”直指世界文化名城
这一时期的成都工业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果,工业实现持续高速的增长,主导产业形成新格局,工业空间布局得到极大优化,成都工业开始走上集中、集约、集群的发展之路,整体上奠定了当前的工业发展格局。到2012年,成都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4.3︰46.2︰49.5,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7853.68亿元,年均增速达到20.7%。
【病因】病原为属于扁形动物单殖类的三代虫(Gyrodactylus sp.)。其主要寄生在体表的有眼侧。该虫后端吸盘中央的1对短且粗的锚钩,长度35~40μm。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却阻挡不了巴蜀大地与外界的紧密联系。富饶的山川大地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成都海纳百川、乐观包容的城市品质。
第二,构建了“四梁八柱”的制度体系并加快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了生态文明体制的“四梁八柱”,设计了“八项制度”,目前的整体工作进展比较顺利。“总体方案确定的2015—2017年要完成的79项改革任务中,73项已经全部完成,6项基
这里所谓的综合性人才,是指跨境电商从业人员既要具备电子商务的基础知识、了解网络营销的要求,也要懂得跨境物流和传统外贸运输的差异、掌握对外贸易的技能和规则。
作为考古界的著名人士,师古扬古都是本分,但赖非给予世界的惊奇永远在于新。他活出了这一个时代的学者、艺术家的独特价值。再过500年,也许就有后人对着他的拓画《地老天荒》拍案叫绝,如同他读《王道习墓志》一样。他视皇甫亮为酒友,也会有人将他视为画友的。艺术本来就是随意而为,那个在酒罐子上写下或者画下第一个图案的古人,和拿着墨汁随意拓下一段凹凸线条的赖非,他们对美的感知和期待,自然是相通的,自然可互称为友。
第三,聚焦开放平台提升。全面增强自贸试验区、天府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功能;提升中德、中法等5个国别合作园区共建层次;加快中国—欧洲中心、“一带一路”对外交往中心、“一带一路”产业园等建设。
从宝墩遗址到开明王朝,从秦汉隋唐到新中国诞生,从冠绝天下的蜀戏到自古就声名远播的蜀锦、蜀绣。成都,始终以一种优雅的姿态,向世界展示着这座积淀着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古都,历久弥新的独特魅力。
独有的历史文化特质也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近年来,成都在以城市文化推动新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的宽窄巷子,作为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如今已成为这座城市最风雅又热闹的地标性打卡圣地,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旅人;坐落于市中心的成都远洋太古里,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集文化、艺术与商业气质于一身,汇聚了一系列国际一线奢侈品牌、潮流服饰品牌、米其林星级餐厅以及国内外知名食府,在夜晚里耀眼得让无数年轻人欲罢不能。
如今,成都已连续十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在“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GaWC)”公布的2018年全球城市分级排名中,成都排名上升至71位,连跨两级升至Beta+级,列国内“新一线城市”首位。
2018年9月,成都召开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大会,会议对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进行了全面系统部署。会上提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是事关成都长远发展宏大事业,要聚力开放创新,营造尊崇文化、传承文化、发展文化、创新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和优越发展生态。要遵循文化建设发展规律,加强党对文化建设领导,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坚持与时俱进融合发展;要鼓励文商旅体融合发展,将其作为产业发展新趋势和城市转型新方向;要加强文化国际交流合作,讲出讲好成都故事,让世界认识当代的成都、看好未来的成都,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天府文化影响力。
发展天府文化,既是成都城市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成都城市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使命。天府文化的内涵是“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在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总目标下,当前,成都正致力于打造“三城三都”,即高水平建设世界文创名城、世界旅游名城、世界赛事名城,高标准打造国际美食之都、国际音乐之都、国际会展之都,提升城市文化全球影响力。
未来,成都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坚持文创与城市文化传承融合,坚持文创与城市美学设计融合,坚持文创与城市经济发展融合,坚持文创与城市美好生活融合,丰富文化供给、激发文化创造,大力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行业首位度、产业融合度、品牌美誉度和国际知名度,加快建设世界文创名城。
成都是“国际旅游休闲示范城市”。2017年,成都被全球旅游评论网站猫途鹰评为“中国最受全球旅客欢迎的十大旅游目的地”。在万事达国际组织“全球旅游目的地城市指数”评选中,成都旅游增长活力连续两年排位全球第二。2017年,成都成功承办旅游业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22届全体大会。未来成都将依托熊猫、美食、休闲、绿道等城市名片,以旅游视角塑造大美城市形态,以旅游发展推动产业升级,以旅游服务提升城市品质,以旅游营销打响城市品牌,建成对接国际市场、具有中国典范、独具东方休闲神韵的世界旅游名城。
近年来,成都凭借出色的办赛能力和优质的赛事服务,赢得了多个国际体育组织的高度评价,先后获得“世界体育舞蹈名城”“2016年ATP全球38站第3名”和“国际乒联最佳赛区”等荣誉。成都在“2017年最具体育活力城市排行榜”中居全国第四。未来,成都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场馆,打造顶级品牌赛事,积极发展职业体育,大力开展全民健身,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力量多元参与的体育产业发展格局和赛事运营体系,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世界赛事名城。
川菜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成都拥有中国最早的酿酒工厂、最早的茶文化中心、中国第一个菜系产业基地和第一个菜系博物馆。2010年,成都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美食之都”称号,是亚洲第一个获此盛誉的城市。2017年,成都成功举办第十四届成都美食旅游节暨第七届国际慢食全球大会。今后,成都将突出“美食+”战略引领,不断在兼收并蓄中塑造独特美食文化,在保护传承中打响本土美食品牌,在革故鼎新中培育多元美食产业,在开放赋能中打造世界美食高地,建设以川菜文化为代表、中外美食荟萃的国际美食之都。
早在唐和五代时期,成都便已成为多元音乐文化聚集地。唐代诗人杜甫曾写下“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赞诗。成都也是全国拥有国家音乐产业基地的五个城市之一。未来,成都将进一步塑造音乐品牌、培育音乐人才、孵化原创音乐、繁荣音乐消费、壮大音乐企业、打造和培育全国领先的原创音乐生产地、乐器及音乐设施设备集散地、音乐演出聚集地和音乐版权交易地,加快建设国际音乐之都。
成都也是中西部唯一拥有2个10万平方米以上大型专业展馆的城市。在2017年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认证的国际数量榜单中,成都位居中国内地城市第三名。并先后荣获“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中国会展名城”等称号。今后,成都将大力实施“名展、名企、名馆、名业”四项行动计划,加快建设“一带一路”会展门户城市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会展之都。
2017年,成都正式加入世界文化名城论坛“朋友圈”,成为第34个加入世界文化名城论坛的城市,也是继香港、上海、深圳、台北之后中国第五个加入该论坛的城市。2018年6月和2019年7月,成都已接连举办了两届世界文化名城论坛天府论坛。
传媒业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成都在中国的传媒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二十多年长盛不衰。作为诞生在成都的国内知名财经类媒体,《每日经济新闻》已率先从成都走向世界。作为中国财经媒体第一“大V”,每经拥有近6000万用户的全媒体平台,覆盖了全球205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的用户通过每经全媒体平台了解中国、关注中国经济,这就是成都媒体的力量。
对于成都文化的宣传、推广与营销,成都传媒集团始终高度重视。成都传媒集团董事长母涛介绍,《成都日报》《成都商报》等主流报刊常年开设有文化专栏及副刊;成都传媒集团主管主办的《天府文化》杂志,目前在全国发行量已超过8万份;去年8月,成都与腾讯公司合作发布了全国首款城市生活美学地图——YOU成都天府成都生活美学地图APP,采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手段,打造传播天府文化。
成都传媒集团还将致力于打造天府智媒体城,对标全球领先的曼彻斯特“英国媒体城”、美国CNN融媒体中心、韩国DMC数字媒体城,在成都建设“全球领先、全国第一”的世界级智慧媒体产业集群,打造成都乃至全国的文创地标。
母涛介绍,天府智媒体城在概念设计上将突出“融”“媒”“智”三大核心理念,整体规划突出三大核心定位。在功能布局上,天府智媒体城提出“一心三箭、融合创新”,计划打造智慧媒体融合发展中心,围绕产业形态构建智能科技引领平台,围绕产业需求构建产业融合支撑平台,围绕产业人群构建智慧管理服务平台,不仅实现全媒体内容的融合共享,更实现全产业生态的相互赋能。
“我们欣喜于成都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我们更深知,成都城市文化的创造力和引领力,才是这座城市的发展之魂。”在母涛看来,成都城市发展取得的瞩目成就,源于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领域,实现了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成都独具魅力的城市活力,也正是源于对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完美融合。他认为,成都已经具备了坚定的信心和实在的举措,未来更要努力追求良好的实践效果,向世界文化名城的目标不断迈进。
“城市发展有诸多路径,无论是夯实产业、加力开放,还是空间布局、文化建设,新中国建立70年来,成都这座千年古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伟大变化。”刘勇表示,成都之崛起,既是历史的期待,也是时代的使命,更是“天府之国”的机遇与挑战。我们期待,成都能够直面新挑战,续写历史辉煌,真正打造成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幸福城市”。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合调研组
成员: 车海刚 杨良敏 李昱霖
张 倪 韩 利 李秀明
冷雪婷
执笔: 张 倪
城市名片
成 都
区位: 成都,四川省省会,别称“蓉城、锦城”,地处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青藏高原东缘,东北与德阳市、东南与资阳市毗邻,南面与眉山市相连,西南与雅安市、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
面积: 14335 平方千米
人口: 1633 万人(2018 年)
简史: 周太王以“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故名成都,先后有7 个割据政权在此建都,成都一直是各朝代的州、郡治所。汉朝为全国五大都会之一;唐朝为中国最发达的工商业城市之一,史称“扬一益二”;北宋时期是汴京以外的第二大都会;民国元年(1911 年)6 月,保路运动在成都发起,这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总爆发,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绩。1952 年9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撤销各行署、恢复四川省建制后,在成都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 1989 年2 月,经国务院批准,成都成为全国14 个计划单列市之一。 1994 年5 月,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通过,成都成为全国15 个副省级市之一。2012 年,国家出台《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成都要建设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以点带面,以此引领西部对外开放和发展。2016 年4 月,国家批准发布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2017 年3 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将成都确定为重点打造的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特色: 成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蜀文明发祥地,中国十大古都之一,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等名胜古迹,自古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是我国西部战区机关驻地,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重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标签:唐代诗人李白论文; 都江堰水利工程论文; 万户千门论文; 新兴城市论文; 中国之最论文; 历史底蕴论文;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论文; 《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合调研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