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中心医院 四川 巴中 636000)
【摘要】目的:评价在闭角型青光眼中运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4—2015年在我院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84例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所有患者均接受为期8个月~2年的病情随访,平均病情随访时间为(21.6±5.4)个月,术前患者眼压为(25.45±19.12)mmHg,术后患者眼压为(11.78±4.52)mmHg,术后患者眼压明显低于术前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中央前房深度为(1.65±0.43)mm,术后中央前房深度为(2.34±0.32)mm,术后中央前房深度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闭角型青光眼临床治疗中运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不仅能有效解除患者瞳孔阻滞,合理控制眼压,同时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闭角型青光眼;效果
【中图分类号】R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1-0088-02
原发性青光眼与继发性青光眼是闭角型青光眼主要两大类型,前房角关闭,眼内房水排除受阻是诱发闭角型青光眼的主要原因,闭角型青光眼又有急性与慢性之分,一般而言在临床前期急性青光眼无任何症状,若患者出现红眼、剧烈恶心、呕吐、视力急剧降低等征象提示可能诱发急性青光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已在临床中得到普遍应用[1],本文对2014—2015年于我院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84例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在2014—2015年入住我院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84例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38例男性,46例女性,年龄56~0岁,平均年龄(67.4±3.2)岁,45例83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39例51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病程14d~2.5年,平均病程(17.6±1.8)月。
1.2 方法
术前测量患者视力、眼压、浸提厚度、前房深度、瞳孔大小、房角开闭。予以患者静点20%甘露醇降低后房眼压并用复方托比卡胺充分散瞳的目的。所有患者均接受0.4%奥布卡因表面麻醉,使用开睑器开睑,将角膜隧道式切口位置定在角巩缘上方,切口宽度为(超声乳化切口3.2×2.0)mm,将黏弹剂于前房注入,连续环形撕囊,水分层后,使用超声乳化仪将晶状体核与皮质吸出,将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清除前房内黏弹剂,不缝合角巩膜切口,若患者为双眼均为闭角型青光眼,两眼不予同时手术,另一眼在第一只眼接受手术治疗后1~3天再行手术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术前、术后患者视力情况,术前后眼压,手术前后房角宽度变化情况及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术前比较术后患者视力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
术前患者眼压为(25.45±19.12)mmHg明显高于术后患者眼压(11.78±4.5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中央前房深度为(1.65±0.43)mm显著低于术后中央前房深度(2.34±0.3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经手术治疗的134眼术后房角宽度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增加,手术前后房角宽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角膜水肿是本次术后患者的主要并发症,16例(19.0%)术后1天内存在前房色素沉着,色素颗粒在使用糖皮质激素对症治疗2~4d后消失。
3.讨论
患者瞳孔阻滞室诱发闭角型青光眼的首要原因,在青光眼患者中存在瞳孔阻滞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比例高达92.9%,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传统疗法,运用该方法治疗患者术后极易出现低眼压、前房出血、驱逐性出血等术后并发症,其治疗效果有限已逐渐被临床治疗所淘汰。随着超声技术的广泛普及与成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在临床治疗中被广泛应用,运用此种方法治疗后明显使患者人工晶体厚度变薄[2],加深患者前房深度,促进房角开放。术中利用黏弹剂钝性分离房角粘连,具有良好密闭性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临床效果好,本文所有患者均采取该方法治疗,术后患者视力明显得到显著改善,前房深度与术前比较明显增加,瞳孔阻滞得以解除。
运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疗闭角型青光之所以能取得显著疗效的原因[3],主要系于该方法能有效解除闭角型青光眼病发机制中最为重要的晶状体因素,在前段异常解剖结构的影响下,巩膜向小梁网贴近,造成房水流出通道关闭,促进眼压升高,反复瞳孔阻滞造成房角关闭,而瞳孔阻滞的主要因素系于晶状体。眼前段空间狭窄,晶状体厚,晶状体靠前是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主要特征。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始发因素为晶状体前后径增加,由此可以看出晶状体因素是闭角型青光眼诱发的关键因素,要想阻止闭角型青光眼发生首先就要从病发机制中解除晶状体因素。
分析患者术后眼压降低的主要原因主要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使得晶状体因素所致瞳孔阻滞得以解除,促进周边房角开放有关;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作为一种闭合式手术能减少术中灌注液在前房压力致房角再度开放或粘连;其次可能与超声所致睫状体分泌功能下降有关,总之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中有一定临床效果,对抗青光眼手术治疗一个有效补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高坚.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5):764-765.
[2]周静,林秀琴,梁丽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观察[J].甘肃医药,2011,30(2):106-107.
[3]王涛,黄加忠.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研究[J].国际眼科杂志,2015,15(1):41-42.
论文作者:马壮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6
标签:青光眼论文; 超声论文; 患者论文; 白内障论文; 眼压论文; 术后论文; 晶状体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0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