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一人民医院 湖南岳阳 414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单纯神经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术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6 年2 月至2017 年2 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60 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30)接受保守治疗,观察组(n=30)接受单纯神经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3.33 %,对照组为76.67 %,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疼痛VAS 评分为2.71±0.87 分,对照组为4.37±1.54 分,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7.17±2.71 d,对照组为15.27±3.48 d,P<0.05。结论 单纯神经内镜下血管减压术可有效提高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效果,对于改善患者疼痛程度,提高预后效果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原发性;神经内镜;微血管减压术
【Abstract 】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imple neural endoscopic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application effect.Collected in February 2016 to February 2017,our hospital of 60 patients with 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random number method,the control group(n = 30)received conservative treatment,the observation group(n = 30)accept simple neural endoscopic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compar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prognosis.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was 93.33%,76.67%,the control group(P < 0.05;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pain VAS score was 2.71± 0.87 points,4.37±1.54 points,the control group(P < 0.05;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with an averag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was 7.17± 2.71 d,15.27 ± 3.48 d,the control group(P < 0.05).Conclusion the simple neural endoscopic vascular decompress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 of the therapy of 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to improve the patients' pain degree,improve the effect of prognosis has a positive effect,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 trigeminal neuralgia.Primary;Nerve endoscopy;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三叉神经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作可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触电样、刀割样、针刺样或闪电样的剧痛,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工作。药物治疗是临床上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保守治疗法[1],其可暂时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治疗效果有限。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血管减压术逐步应用于三叉神经痛治疗中,对患者的康复可发挥积极作用,基于此,我院分别使用单纯神经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术和传统药物保守治疗进行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并对两种方法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6 年2 月至2017 年2 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60 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30 例患者接受保守治疗,作为对照组,30 例患者接受单纯神经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术,作为观察组,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4 例,女性16 例,年龄31~58 岁,平均年龄42.85±4.82 岁,单纯性三叉神经痛22 例,三叉神经痛合并舌咽神经痛8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5 例,女性15 例,年龄33~59 岁,平均年龄41.13±4.96 岁,单纯性三叉神经痛23 例,三叉神经痛合并舌咽神经痛7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 患者经脑部CT检查均排除继发性三叉神经痛;② 观察患者均接受单纯神经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术进行治疗,且无手术禁忌症;③ 对照组患者对治疗药物无用药禁忌;④患者无其他基础性疾病、无严重肝肾疾病;⑤ 患者意识清晰,无认知障碍,可与医护人员自主交流;⑥ 患者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基础治疗,对于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及时给予临床干预和支持治疗,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其中对照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接受药物保守治疗,即卡马西平,口服,首药剂量100 mg/次,bid,而后每日将剂量增加100 mg[2],直至疼痛控制或患者无法耐受为止,苯妥英钠,口服,0.1 ~0.2 g/次,bid或tid,每日最大给药剂量≤0.6 g,维生素B1、B6,口服,10 ~20 mg/次,tid,维生素B12,肌肉注射给药,100~200 μg/次,qd,山莨菪碱,口服,5 ~10 mg/次,tid,菸酰胺,口服,100 mg/次,tid,连续给药10 d。观察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单纯神经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术,即患者取仰卧位,将患者患侧的肩部垫高,采用乙状窦后入路,于乳突后发迹做2.5 cm~3 cm直切口,骨窗范围控制在1.5 cm×1.5 cm,使患者乙状窦和横窦交界处暴露,将硬膜弧形剪开,铺薄层脑棉片将水平裂蛛网膜分离,使脑脊液释放,当患者脑压下降后,沿小脑的表面置入0°神经内镜[3],缓缓进入患者桥小脑角,将蛛网膜分离,进一步释放脑脊液,而后于面听神经上间隙将三叉神经周围的蛛网膜松解,自三叉神经上方和下方分别观察三叉神经出脑干部位和后根全程,确定责任血管后,将其锁定,将神经内镜的镜头保持在有利于手术操作的位置,将神经周围粘连的蛛网膜剪开,将责任血管游离,将Teflon棉片垫于责任血管和三叉神经之间,确认无其他责任血管后,且无出血后,取出神经内镜,手术完毕。
1.2.2 评价指标
以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预后情况作为评价指标。治疗效果评价,显效:治疗后患者三叉神经痛的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身体指标恢复正常,可正常进行工作、生活;有效:治疗后患者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疼痛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可进行生活、工作,存在轻微并发症;无效: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疼痛仍然明显,甚者较治疗前加重。预后情况考察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疼痛程度使用疼痛视觉模拟可视量表(VAS)进行评价,满分10 分,得分越高,说明疼痛越明显。
1.2.3 统计学方法
各组患者的评价指标结果均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VAS评分和住院时间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效果进行秩和检验,α=0.05。
2.结果
2.1 治疗结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3.33 %,对照组为76.67 %,见表1。
3.讨论
神经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微创治疗方式,其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中具有如下优势:① 视野清晰 神经内镜镜体较长,镜头截面较小,同时具备良好的关元,可通过狭窄的通道进入患者桥小脑角区进行手术操作,且术中通过广角、高分辨率镜头,可获得清晰视野,同时可利用局部方法技术,为手术医师提供良好视野;② 出血量少 神经内镜可对可疑血管压迫点进行反复、近距离、多角度观察,明确血管和神经的关系,锁定责任血管后,可实现近距离操作,将神经、血管分离;③ 微创 使用神经内镜行微血管减压术,手术切口仅2.5~3.0 cm,且骨窗范围较小,可有效减少患者手术创伤,有利于患者预后。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单纯神经内镜下血管减压术可有效提高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效果,对于改善患者疼痛程度,提高预后效果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琦丹,郑捷敏,文超勇,等.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3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疗效分析[J].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2011,1(2):169-171.
[2]张京华.微血管减压术和药物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对比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3):89-90.
[3]王济潍,李超,陈腾,等.单纯神经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J].山东大学学报,2015,53(4):83-86.
论文作者:易明琪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7
标签:患者论文; 神经论文; 微血管论文; 三叉神经痛论文; 原发性论文; 血管论文; 疼痛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