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理论研究论文,年代论文,政治体制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学术理论界对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理论及政治体制改革实践理论层面的分析研究空前活跃,内容丰富,涉及政治体制改革方方面面,现综述如下:
(一)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是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科学理论体系。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几乎涵盖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各个方面,其理论构成有其独特风格,涉及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各个基本方面,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重要发展。有论者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构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学,回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体制改革面临的新问题,提出了与党在新时期的新任务相适应的新观点、新概念、新理论。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结合起来,根据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的需要,进行深入理论思考来获得新的结论。这些充分体现出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是一个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科学理论体系。
从探索邓小平同志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思想轨迹和思想理论框架中研究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科学体系是理论界在研究中比较关注的热点。林川的文章作了这样的概括: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提出关于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思想的初衷是为了消除旧体制在政治上的弊端。到80年代中期以后,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便更多地与经济体制改革联系起来,并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而不断深化。从其思想轨迹中,可以了解其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理论框架——以对现行政治体制的弊端的认识为起点,以解放社会生产力为归宿,以党政分开等各种改革措施为途径。(参见林川:《试论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学习与思考》,1994年第3期)
(二)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理论贡献
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中国前途命运的复杂而又艰巨的战略性任务。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建立后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全面分析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系统、明确地阐述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内容,并且指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和方法,已为我们从理论上解决了我国政治体制为什么要进行改革,究竟朝什么目标改,改些什么,如何改等至关重要的问题。这是邓小平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作出的重大理论贡献,是新时期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指针,必须认真把握。(参见刘文光:《试论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理论学习与思考》,1998年第3期)
究竟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从理论上具体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第一,必须正确认识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目前我们要改革的,是人们称之为传统的政治体制,传统政治体制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的,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在历史上起了积极的进步的作用。但这种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病,容易造成个人集权、产生官僚主义、束缚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不认真地加以改革,就不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会使社会主义失去吸引力。所以我们重视和强调传统政治体制的改革。第二,必须明确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政治体制改革是兴利除弊,以利于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为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逐步进行改革,不能急于求成;民主政治必须同法制相结合。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科学定位
理论界对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研究,首先是从政治体制改革的科学定位研究入手寻找突破口,深层次地把握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科学体系。因为政治体制改革在我国改革开放总格局中所处的地位问题,是关系到如何把握政治体制改革的时机、力度、程序的重要问题。有的研究是从三个方面来把握其科学定位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应是我国改革开放总格局中最重要的两大方面: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决不能以破坏稳定和损害经济为代价,搞政治体制的“超前”改革;政治体制的改革进程往往相对“滞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步伐,改革最后成功与否,决定于政治体制改革。
有的研究则从不同的侧面提出对政治体制改革科学定位的把握,如改革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与其他方面的改革应配套进行;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建设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重视改革中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政治体制改革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键领域。(参见韩强:《关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理论学刊》,1997年第7期; 王庆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研究论纲》,《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7年第3期)
(四)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内容
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实施这一工程,必须明确所要达到的目标和实施的具体内容,只有这样,才可循序渐进地把改革推向深入。有的文章将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归纳为:(1)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提高工作效率,消除官僚主义。(2)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3 )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参见余汉熙:《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岭南学刊》,1994年第4 期)也有的研究者则认为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目标可分为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两大部分。长远目标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生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的积极性。近期目标是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参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46—147页)
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是围绕着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而展开的。有论者指出,为了实现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邓小平系统地阐述了现阶段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党政分开、理顺关系;下放权利、转变职能;精简机构、精兵简政;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要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决策要科学化、民主化,实行民主集中制;加强法制建设和机构改革。
(五)政治体制改革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政治体制改革直接关系到各个社会群体的利益及国家政治局势的稳定。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它难度更大,意义更加深刻,更需审慎行事。邓小平多次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坚持这些原则和方法,是政治体制改革得以顺利进行并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关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的基本原则,严书翰认为,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要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维护安定团结。木易认为,要坚持坚定性、系统性、渐进性、控制性、实践性原则;邸乘光还特别强调,要兴利除弊,保持自己的优点和优势;必须有利于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必须坚定不移、勇于探索、审慎从事。
要正确理解政治体制改革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杨泽宁认为应既积极又慎重;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秩序地平稳进行;从我们的国情和实际出发;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
(六)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一种观点认为,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依赖,密切相关,缺一不可。我们的改革,如果不在上层建设领域下工夫,改革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及环节,上层建筑不适应部分将会成为改革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参见张广芳:《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探求》,1995年第4期)另一种观点认为, 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应大体同步。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同时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任何真正意义上的经济体制改革或者政治体制改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并取得成功。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围绕着经济体制改革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服务。没有政治体制改革作保障,经济体制改革就不可能取得成功。脱离了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应有的意义也就不完整。(参见侯少文:《关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把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搞得更快更好》,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7月出版)
(七)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其主要内容有:①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因为民主从根本上来说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以邓小平的“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一论断是完全正确的。从而纠正了我们多年来把民主只看成是手段的理论上的局限。实践证明,把民主只看成手段,只从方法论上研究民主,危害是相当大的。我们再也不能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了。②民主和法制两手抓。民主与法制两手都不能削弱是一个十分科学的命题,内涵十分丰富。这一命题反映了邓小平的“两手抓”的一贯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法制观的丰富和发展。有论者指出,民主和法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保证作用。有着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③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邓小平始终坚持把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要做到三点:首先要改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其次,要扩大基层群众的直接民主,把社会主义民主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再次,要切实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充分行使和严格保护。(参见陆德生等:《学习邓小平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思想》,《江淮论坛》,1998年第4期)
(八)政治体制改革的若干难点、重点和努力方向
研究中许多学者都特别强调了邓小平一方面重视民意,服从民意,意识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日趋紧迫。另一方面对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为主题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操作步骤慎之又慎,十分理性地看到政治体制改革这个任务,我们这一代人也许不能全部完成,但是,有责任奠定好基础,确立好方向。从中可以领悟到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中确实面临着一些难点和重点。
政治体制改革的难点之一,从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和需求而言,要协调好权利结构体制和政治决策层面的改革与行政管理层面的改革之间的轻重缓急。难点之二,从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而言,要慎重地把握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不可脱离中国特定国情的复杂关系。难点之三,从政治体制改革的进度和程序而言,要准确地把握改革的紧迫性与慎重性的辩证关系。难点之四,就政治体制改革的本质而言,要善于科学地把握民主的内容与形式、民主的阶级实质与实现程度之间的辩证关系。(参见黄卫平:《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大思路》,《开放时代》,1996年1—2期)
党政机构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张忆军提出,我国的机构精简为什么不能跳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循环?主要原因之一是机构改革没有与机制转换相配套,政府职能的转变跟不上迅速发展的改革开放的需要。因此,党政机构的改革就要合理配置职能,科学划分职责分工,调整机构设置,转变职能,改变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完善运行机制,加速行政立法。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将为我国政府机构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打下基础,同时也在促进机关精干,提高效率方面取得明显的成效。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要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许多学者撰文提出近期内我国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基础上要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政治体制改革有整体性突破。
标签: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政治体制改革论文; 政治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邓小平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