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志市长寿灌区管理站
灌区管理与农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关部门需要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全面了解,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目前灌区管理工作中存在这许多问题,如管理方式落后、管理手段单一、管理水平低等,不能满足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需求。想要实现与区域农业的协调发展,就需要对以上问题进行优化,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引入先进节能灌溉技术、实现信息化管理,提升整体的管理效率,使其与农业发展相协调。
一、灌区管理制约区域农业发展的原因
1、管理手段单一
目前,引水计量设施采用常规的人工方式测报,监测、控制能力差;汛情、水情、雨情、旱情等信息依靠人工观测为主,电话传递;渗漏、裂沉降等全部人工观测。调度管理和决策指挥的手段落后,信息资料的统计主要依靠人工计算,分析及预测仍以经验为主,供水计划手工编制。落后的管理技术,限制了灌区效益的发挥:在干旱年份,难以实现灌区有限水资源抗旱减灾效益的优化;洪涝年份,水雨情信息滞后增加了工程防汛保安难度;特别是在灌区水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传统的技术模式难以满足灌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灌区信息化建设相对其他行业起步较晚,发展较慢,主要原因是认识不足,没有理解信息化是一个集信息采集、数据管理、决策应用网络发布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2、灌区管理水平低
首先,田间渠系不配套,群众自管的工程缺少管理和养护费用,以前还有村委会组织冬修,土地流转后基本无人问津,有人用、无人修的局面在上游部分区域普遍存在。其次,上游灌区很少有当家塘、小型水库等反调节蓄水设施,而天然降雨得不到有效利用,对渠道供水情况、气候变化不了解。不采取任何措施或错峰引水,位于渠道上游,得地利之便,严重依赖渠道供水。再者,节水意识不强。只要看到渠道有水,就软磨硬缠甚至砸门翻窗强行开闸放水,让长流水漫田。土地平整不经过实地勘测,把不适合作为耕地的山岗推平改为农田,沙质土壤保水性差,用水量大。
二、灌区管理与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的途径
1、更新计费方法
目前,灌区干渠以上基本建立了供水计量设施,既充分利用建筑物量水技术,又建设了特设量水设施,还进行了遥测、自动化测报等信息化计量建设试点,渠道重要控制断面、县界分水处均设有测流站,形成了覆盖骨干工程的灌区计量控制网络。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灌区因地制宜地开展了水费直收到农户、水管职工承包收费、用水户协会收费、农户送交水费等多种形式的水费计收方式创新,实行水量、水费、水价"三公开",水费计收通知书、收费票据"两到户",使多种收费方式各显其长、各收其效,竞相发展。
2、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有关部门需要引导建立各种经济组织,对目前灌区管理维护主体不明确的情况进行处理,在原来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新型灌区管理模式,对小型水利工程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处理,提高了工程的应用效果,管理质量和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对于工程使用期间存在的问题也可以进行及时的维修管护,提升了整体的应用效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提高节水意识,实现节水灌溉技术的有效应用
目前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采用分散经营模式,想要实现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规模应用,则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增加了推广的难度。想要减少农业用水,需要将目前规模化耕种的制度作用体现出来,并将其与科学技术相结合。这就需要从土地流转方式和经营方式着手,实现土地大面积流转,进行规模化承租,这样可以进行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要加强对农业生产用水的科学管理,建立完善的灌溉制度,并加强各地区节水灌溉设施的建设,根据不同农田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多种节水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避免出现水资源浪费的情况,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应用,对地区农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有着积极影响。只有不断提升农业人们的节约意识,实现节水技术的有效应用,对管理体系进行完善,才能将水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4、转变服务理念
灌区工程管理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以提升区域农业发展水平为目标,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将以人为本理念融入到管理工作中,要走进农业生产区域,对农村农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和了解,结合具体情况设计科学的供水计划;要加强对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视,做好对水资源的保护工作,加强监督管理工作,对污染水源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加强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力度,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的灌溉方式,可以根据不同需求来进行针对性的选择。灌区单位还需要与农业用水用户进行沟通交流,规范农户的用户用水行为,让他们建立完善的配套设施,实现水资源的科学利用,改变以往的灌溉方式,为农民提供良好的用水环境,将水资源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要将各地区中现有的基础设备科学运用到灌区管理工作中,将不同设施的作用发挥出来。在其他季节里,还可以建设滨水景观,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5、加强智能化建设,实现信息化管理
水资源管理是灌区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灌区的用水量、运行质量和效率、供水质量和额定水量等,对灌区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有着直接影响,需要对以上几方面内容进行科学管理,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应用,以此促进灌区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灌区工程中涉及到的内容有很多,需要应用多种现代化技术手段,对灌区中的各方面信息内容进行收集、整理、传输和存储,实现整个流程的智能化分析,为灌溉供水管理提供有利保证。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水平已经得到了显著提升,将这些先进技术应用到灌区管理工作中,提高了信息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能力,可以对各项工作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对各项参数进行及时更新,为各项决策的制定提供准确的参考数据,改善以往灌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另外,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各方面信息数据的交流共享,实现对灌区的信息管理,增强现代化建设水平,管理方式和手段得到了转型升级,促进了灌区与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
结语:灌区是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保障,而粮食安全命脉在水利。因此,水利与灌区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城镇化进程等需要协调发展。因此,为了适应新形势,灌区管理单位要积极主动地调整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协调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碧云.灌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9):31.
[2]李永革.浅析灌区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科技展望,2015(14).
论文作者:徐艳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西部科技》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2
标签:灌区论文; 水资源论文; 农业论文; 用水论文; 管理工作论文; 技术论文; 方式论文; 《中国西部科技》2019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