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古代儿童的快乐密码规划当代孩子的金色童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色论文,当代论文,童年论文,古代论文,密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古代的儿童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儿童充溢着快乐的生活:“巴女骑牛唱竹枝”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显然,古代儿童比现在的孩子更快乐,更像儿童。这让我们深思:古代儿童的快乐密码是什么?
破译古代儿童的快乐密码
古代的儿童具有复合身份。以《巴女谣》为例,我们可以发现巴女所兼有的四种嬉游身份:(1)牛背上的牧童,有相伴之乐:牛和巴女朝夕相处,早已成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感情这根线把牛和巴女紧紧地拴在了一起。牧牛,既是劳动,又是游乐。人、牛、自然融为一体,和谐相处,牧童乐在其中。 (2)江边的采摘者,有尝鲜之乐:她可以自由地摘莲蓬、采菱角,可以快乐地做荷叶伞,摸鱼儿。这莲蓬,这菱角,可都是最新鲜的绿色食品,巴女可真有口福呀! (3)桃源的游客,有赏景之乐:她可以凝视那婀娜多姿、亭亭玉立的荷花,她可以观赏那苍翠欲滴的芭蕉。清景无限,处处桃源,巴女可饱了眼福了。 (4)地域的歌者,有抒怀之乐:她自幼受到民歌的熏染,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尽情地歌唱。夕阳下,留下串串脚印,也洒下一路歌声。综观巴女的乡村生活,我们可以用六句话来描述她的童年之乐:好一个牧童巴女/贴身一个伴儿/赏遍一路清景/尝够一时鲜物/拥有一身逍遥/高唱一曲民歌。角色的自由变换,是古代儿童快乐指数颇高的重要原因。
古代的儿童是自然的宠儿。就儿童的成长而言,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有着特殊的意义。自然空间的广度和童年生活的快乐指数是成正比的。在这一点上,古代儿童是幸运的。翻翻古代儿童诗,我们不难发现儿童活动的范围可谓是“四面八方水陆空”,他们嬉游的触角延伸到了大自然的每个角落。“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他们可以在骑牛涉江、采莲江畔、荡舟水上、沉静垂钓中尽享水趣。“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绿色的丛林里、如茵的草地上,都有他们奔跑的脚印、逞强的战场、歌唱的回音。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那些无拘无束的古代儿童沿着长长的风筝线更是将那嬉戏的双手伸向了蔚蓝的天空。“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金黄的油菜花地成了他们和蝴蝶捉迷藏的场所。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广阔的原野成为他们纵横驰骋的天地。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桑树旁成了他们种瓜的试验田,自然完全向他们开放,他们拥有广阔的绿色背景。古代的儿童悠闲地躺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亲近鸟兽虫鱼,亲近花草树木,亲近山川河流,紧紧牵着大自然母亲的手。自然的深深处,嬉戏的深深处,余裕的深深处,便是他们童年幸福的深深处。
古代的儿童是余裕的天使。为生计所累,古代劳动人民大多数没有精力和时间去过问孩子的学习与活动,更不可能把孩子的活动时间安排精确到每天的每个时段。因此,古代儿童的生活没有被家长、老师严密地加以设计。 “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巴女作为乡村的逍遥者,有充足的时间、充分的自由。她是时间的主人。天地是她家,何惧夕阳下?身在家外,已在家中。即使山衔落日,再骑牛回家又何妨?正所谓逍遥天地间,怡然自得趣。巴女充分享受着自由赋予的余裕之乐。“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坐可无姿实为干态,吹可无调实可百腔。那是隐者的风度、自由的生活。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为了捉蟋蟀可以无忧无虑到深夜不睡,嬉戏的时间是“白加黑”,不可谓不长。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的信步漫游,处处可至无禁区,天地任我行。“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可以独自去荡舟,与水嬉戏,而大人也比较宽容,对孩子采点白莲尝尝鲜的小把戏并不计较。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减负”工作做得好,学习相当轻松,没有被沉重的作业压得低头弯腰, “作业”就是放飞心灵,快乐奔跑。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想唱就唱,想怎么唱就怎么唱,无遮无拦。显然,正是得益于大人的忽略,古代的儿童才获得了生命自由的奖赏。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古代成人的“忽略”,才成全了儿童的幸福,让古代的儿童时时处处能随心顺性,拥有本我的自由。
古代的儿童多自制玩具。他们自己就是玩具设计师和制作者。 “短笛” “芦管” “蓬蒿箭” “小车” “纸鸢”等玩具都取自日常生活中最平凡、最廉价的物品。在这种融绿色制作与自由嬉戏于一体的综合活动中,古代的儿童沉浸于大自然,获得了创造的乐趣,为创造力的发挥和生命的体验注入了源头活水。尽管这些自制的玩具大多比较简单,但其中却凝聚着古代儿童的愿望、理解与热爱,打上了个人才能、情感、智慧的独特印记。这些来自大自然,具有极强的塑形性和功能性的玩具,是古代的儿童所富有的。他们所处的是一个自然的玩具世界。与人造的玩具世界相比,这样的玩具色彩更真实、形状更多样、质感更丰富,还多了一份对自然的理解、关照、融合和依存。这些简单粗糙的玩具,带给古代儿童的乐趣很多。
古代儿童预享了多彩的“综合课程”。古代儿童的嬉游活动涉及到多方面的“课程”,内容可谓丰富多彩: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与艺术课程相关;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和科学课程兼容;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骑马是令人心动的体育活动课程;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里有正宗的劳动课程。上述综合实践活动,在自然状态下就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德性。我们不难发现,正是多样化的嬉乐活动成就了古代儿童的趣味童年、绿色童年,他们享受着现代人梦寐以求的绿色生活。
当代儿童的童年有缺失
考察古代儿童的生活,是为了更好地审视当下儿童的生活。在比照中我们发现:当代的孩子会察言观色,却注意不到变幻不定的季节的颜色;当代的孩子跟着大人从一个家庭走到另一个家庭,却看不见蚂蚁的家庭、蜜蜂的家庭;当代的孩子总是走在阳光下、灯光里,却没有地方去爬树,没有机会走夜路;当代的孩子可以从成人世界中学到各种道理,却无法在自然界中获得启示;当代的孩子缺少意外,缺少恐惧和冒险,留在他们记忆中的将是失去色彩的童年。
继续比照下去,还会有更多的发现:当代的孩子天天可以听到机器的轰鸣和人类的嘈杂声,却听不到鸟儿的啼叫声、林子中树叶的沙沙声,难以联想起“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样的名句;当代的孩子可以在家里吃到各种水果,却无处去采摘悬挂在树枝上的果实,难以领会“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些让人心动的描写;当代的孩子可以得到各种动物模型,却无处去捉一只蟋蟀或金龟子,难以对“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这样的诗句产生共鸣;当代的孩子会骑旋转木马,却没有地方可以看到牛和马,更不要说骑牛骑马了,也就难以品味“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这样的诗句;当代的孩子有机会拉小提琴、弹钢琴,却没有机会卷苇哨、吹芦管,难以想象“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这样一些令人神往的生活场景;当代的孩子用玩具枪扫射来表示勇敢,却不会使用大自然所赐予的武器,直面野生的猛兽,也就难以对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这样的危险经历产生共鸣。
古代的儿童亲近的是纯粹的自然,完整的自然,扎入土根浸入水眼的自然。而当今儿童看到的只是人工的自然,无根的自然,微型盆景式的自然,充其量只是自然的一个残片。因此,现在的儿童越来越成为了无根之人,他们吮吸不到大自然母亲甘甜的乳汁,感受不到大自然母亲温馨的气息,与自然的和谐不再存在,与自然友善的关注与嬉戏不再存在。这样的人不是在发展,而是在萎缩。古代的儿童因更多地从自然植物的采撷制作中获取乐趣,从与动物的亲密接触中获取乐趣,而更能亲近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快乐本身和物质条件的好坏并没有什么关系,和科技水平的高低也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古代的人们包括儿童在原始的自然状态下,心灵更纯净,眼睛、耳朵受到的污染更少。无欲便无烦忧,便更快乐。
规划当代孩子的童年生活
把古代儿童的嬉游生活作为一面镜子,我们感觉现在的孩子像是不会潜海的龙,不会猎食的虎,不会歌唱的鸟,不会驰骋的马。本该比古代儿童快乐的现在的孩子怎可以接受如此的“进步”,本该生龙活虎的当今儿童怎能像植物一样沉默?他们正在过的生活,并不是应该过的生活。作为成年人,我们有义务指导他们重新设计童年,还给本该属于他们的余裕童年、嬉乐童年、真性情的童年、亲自然的童年。
我们无法回到古代,妒忌、叹息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时代的人有不一样的痛苦,不同时期的儿童也有着各自不一样的快乐。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吸纳古代儿童嬉游中的合理因素,更好地设计今天儿童的生活。
不要过早地将儿童纳入正规教育体系。在儿童的早期教育上,我们要尽量少地干预与设计儿童的生活。适度的消极便是积极,因为培养人的根器是最为重要的。决不能让儿童成为我们成人的傀儡与替代者。学习的触角伸得越长,就意味着对儿童生活的控制越严密,压迫越深重,其结果便是残忍冷漠地将其拘押回符号世界。童年最需要的不是符号,而是自然,是自然中的嬉戏,团队中的嬉戏。上帝把自然赐予孩童,就是要他们亲近自然,在自然中自己动手制作玩具的;大地如此辽阔,就是让儿童尽情飞奔的。儿童天生就是自然母亲的孩子。我们万万不可割断他们与自然母亲之间的脐带。保护儿童的自然性,是我们成人的共同使命。我们要切记:心灵一旦向自然关闭,其结果将是永久性的。人的天性发展是有时间性的,儿童只有适时而真实地过儿童的生活,他们的童年才是有价值的。错过了发展的花期,以后是无法弥补的。回归自然,儿童才是儿童;嬉戏自然,儿童才有童趣。从人工游乐项目获取的快乐是短暂、肤浅的。应该让我们的孩子经常保持一种怀有希望、愉快、明朗、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
让当代的儿童拥有人生的余裕。玩儿应成为他们的工作,玩儿应是他们的作业——在田埂上挥洒快乐,在蓝天里放飞心灵。多给现在的儿童一份宽容,让他们多一点亲近山水的机会,留下更多自然味道的记忆。多用自然的音乐去熏染他们,让他们也有悠然的神态和怡然的心境。把自然的大舞台还给现在的孩子,让他们真正唱出心中快乐的歌;把“白加黑”的时间和形色万千的昆虫还给现在的孩子,还有那无限的虫声,无限的月明,无限的乐趣;把自然劳作的权利还给现在的孩子,还有那耕耘的乐趣、明天的期盼;把风筝和蓝天,把小船和莲藕还给他们。让当代的儿童粗野一点,与孕育万物的风雨和泥土相亲相伴相融;让我们现在的儿童走出小小的围城,投入童年游戏,融入儿童天然的集体中;让现在的儿童抚摸植物,辨识鸟音,懂得什么是蒲公英,什么是布谷鸟;让现在的儿童脚踏大地,攀上峰巅,看到日出与日落,看到地平线。
我们的儿童在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如能像古代的巴女那样尽情地拥抱自然,那他们就一定会比古代的儿童更儿童,他们就一定会比现在的生活更快乐。让我们在研究古代儿童的过程中,更好地矫正当代孩子的童年,发展他们的童年。愿“绿色童年在招手,阳光儿童在嬉游”成为当代儿童生活的最好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