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98高考历史试题评价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评价论文,历史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全国普通高考试题评价会于10月22日至23日在广东珠海召开。会议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持,参加会议的有来自高等学校的高考命题组的专家、部分地区教育机构的教研人员和一些中学教师。
22日上午召开与会人员全体会议,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同志阐述了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和试题试价的标准。首先,在高考与中学教学的关系方面,特别重申了高考命题最重要的是要有利于高等院校选拔合格的人才,同时要有利于推进中学的素质教育。还强调中学的教学大纲是对教学过程的指导,不能把教学大纲与高考的要求等同起来,高考命题在原则上是源于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的难度要稳定,但不能年年下降,因为试题难度太低不利于人才的选拔。其次,在试题的内容方面,要突出素质教育。考试题目,特别是主观性试题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而不应该机械地照搬教材的内容;考试题目应该在充分考查本学科主体知识的前提下,兼容其他学科的知识,以体现出综合性的跨学科思维活动能力;考试题目应该具有现实意义,或者是与现实的社会生活有联系,或者是能够利用有关的知识认识现实世界,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第三,关于试题的答案和评分标准,主要是主观性试题如何控制评分误差,不损害命题意图,评分标准在阅卷中是否便于操作,是否易于量化等问题。
11月22日下午至23日上午分学科组对1998年的试题进行评估。与会人员围绕1998年历史试题的能力要求和选拔功能、试题的难度、各种题型的评价等问题展开讨论。
第一,关于能力要求和选拔功能。与会代表一致认为1998年的历史试题突出了高考命题的主导性的意图,即比较充分地体现了选拔性功能。题目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表现出力图发展学生智能的新的考试观。总体上看,对能力的考查比1996年和1997年的试题有一定程度的加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注意挖掘问题的深度,突出了历史学科能力,基本上体现了既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命题原则,为学生营造了理解历史和运用知识的新的情境,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各类题型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这些特点,尤其是问答题,与近年的题目相比,这些特点更加突出。其次,对与历史科学相关的理论性思维能力的考查得到了加强,比如在对社会历史发展水平的认识、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原理的运用、对历史事件的辩证性的认识和实事求是的评价等方面,都有典型的题目。而且,这些题目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摆脱了肤浅的贴标签式的做法,理论和史实得到了比较好的结合。有些代表还认为,从试题的构成等方面看,属于对历史阐释这种较高层次的能力考查的内容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试题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表现在主观题答案普遍设置了加分因素,使学生回答问题有了一些自由度,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二,关于试题的难度问题。与会代表认为1998年的历史试题难度偏高,统计数据也表明1998年学生的历史考试成绩低于1996年和1997年。难度增大的原因,有些代表认为,一是由于选择题中考查较细的史实和较细的年代增多,程度型的选择题(最佳选择)占有一定的比例,造成选择题的得分偏低;二是由于整份试卷对能力考查的要求加强,连带性地造成难度加大。此外,主观题目的评分标准尚有可以商榷之处。
第三,关于各种题型的评价。与会代表比较一致地肯定了1998年试题中取消填空题的做法,认为此举可以优化试题的结构,进一步强化考查学生素质和选拔人才的功能。
关于选择题 对于四选一类型的选择题,代表们基本上持肯定的态度,认为一些题目设计很巧妙,题目的考查功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能从不同程度上考查学生的多方面能力,能够适应素质教育和选拔人才的需要,而且难度适当,比较容易控制。一部分程度型选择题虽然难度大一些,因为这类题目在更高的标准上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仍然得到了代表们的肯定,但是应该注意尽可能地避免因为题目在文字表述上的不严谨而造成的歧义。争论较大是四选多类型的选择题,此类题目难度不易控制,学生的测试成绩偏低。据1998年高考的抽样统计,此类型题目的难度为0.30,已经成为全卷难度最大的一种题型,往往导致测试结果偏离预期的目标。一些代表认为四选一类型的选择题可以在考查功能上取代四选多类型的选择题,因而提议在高考试题中取消后者;另外一些代表则认为四选多类型的选择题有某些独特的考查功能,比如考查综合、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更高程度的辨析史实、观点的能力等,因此主张仍然保留此题型,但是,认为此题型在全卷中的权重和评分方式应该有一些变化。
关于材料解析题 少数代表认为1998年的材料解析题在形式上缺乏新意,还可以进一步发掘材料解析题的功能和形式。但是大多数代表对材料解析题给予比较高的评价。首先是理论和史实的结合比较好,有利于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独立思考问题,纠正对历史“左”的和僵化的认识。其次是命题的手法有一些值得肯定的变化,如要求学生通盘考虑所给出的材料,设问减少,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完整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另外,1998年的材料解析题的难度控制也比较成功,与往年相比,成绩稳定,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
关于问答题 与会者多数认为1998年的问答题立意颇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确实反映了源于大纲,而不拘泥于大纲的命题指导原则。一些题目抓住特定历史阶段的一些重要历史现象,要求学生对相关史实进行一定程度的概括和提炼,通过理论思考,认识历史发展中的一些本质性问题。题目有较高的理论内涵,并且有机地在设问和答案中体现出来,而不是以贴标签的方式来表现的。有些代表认为,问答题有些遗憾的地方是答案缺乏足够的开放性,题目的设问较好地引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答案却没有能够为学生展开创造性思维留下足够的空间,有些很有见地的回答依据评分标准无法计分。这一点遗憾今后可以通过扩大加分因素的内容与赋分来弥补。
命题组的专家在发言中指出,高考的导向和素质教育是一致的,考能力就是导向素质教育。中学教学与高考命题的矛盾仍然在选拔性考试的定位问题上。中学的历史教学应该有进一步的提高,才能适应选拔性考试的要求。中学的历史教学应该能够充分地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地吸引学生,应该在历史的启示性、历史问题的现实意义方面给学生更多的教益。
11月23日下午,再次召开全体会议,由各学科组汇报研讨情况,命题组的专家代表学科组发言。发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说明,高考内容源于大纲而不拘泥于大纲的提法,高考要选拔有创造性能力的人才的提法,高考试题评价要根据两个有利的原则而偏重于有利于选拔的精神,都是正确的。小组讨论正是围绕上述问题展开的。然后指出,学科组认为,1998年的命题基本上符合高等学校选拔人才,特别是选择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的要求。从这个角度来看,1998年的历史试题是一份很好的试题。学科组以第48题为例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题目既考查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而且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种类型的题目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对中学历史教学都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指出命题组正是从这样的角度来考虑命题的指导思想,整份试卷都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形成的。最后,分析了试题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与1997年相比,难度相对大了一些。特别强调今后摆在命题组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在加强考查能力力度的前提下,如何降低试题的难度。这有待于命题组今后继续努力。
标签:高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