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外贸顺差激增的认识及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顺差论文,外贸论文,建议论文,我国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外贸顺差激增的特点
1.一般贸易顺差激增。从贸易方式看,最为突出的一个特征是一般贸易创造巨额的贸易顺差。2005年,我国一般贸易一改“十五”期间呈现贸易逆差的局面,实现贸易顺差354亿美元,顺差增量超过同年加工贸易顺差增量。2006年前10个月,一般贸易创造贸易顺差624.7亿美元,同比增长113%,翻了一番多。
2.私营经济成为顺差的最大来源主体。从企业主体看,我国国有企业由“十五”初期小幅顺差转变为大幅逆差,是唯一保持贸易逆差的企业主体。外资企业在过去几年里一直保持百亿美元左右的顺差规模,更为明显的是,2005年私营企业超过外资企业,成为顺差的最大来源主体,为582.5亿美元。2006年前10个月,私营企业创造贸易顺差769.8亿美元,顺差规模继续超过外资企业(691亿美元)。
3.贸易顺差的商品结构高度集中。从商品构成看,我国在“十五”期间变化最为明显的是:轻纺、橡胶、矿冶产品及其制品顺差激增;机械与运输设备由逆转顺;杂项制品顺差进一步扩大。
4.加拿大、土耳其等国家成为我国贸易顺差新来源。从地理分布看,美洲和欧洲一直是我国最重要的顺差来源地。2005年,中国外贸顺差来源地的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加拿大、土耳其在列,
5.最大顺差来源地的入围门槛进一步提高。我国“十五”期间,前10位顺差来源地的入围门槛进一步提高,2006年前10个月,前10位入围国家外贸顺差均高于2005年同期。入围门槛大幅提高,表明我国与单个经济体的不平衡状态加剧。
二、我国外贸顺差激增的原因
近几年,我国外贸实现飞速增长,贸易顺差逐渐扩大,引起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导致贸易顺差激增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人民币升值预期因素。对进出口企业来说,面临着本币升值的压力时,普遍会采取“提前收汇、推迟付汇”的做法规避风险,表现为加快出口,推迟进口,最终导致贸易顺差非正常地增加。
2.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因素。当前,全球制造业的供给出现向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加快转移的趋势,亚洲国家国内需求难以消化快速增长的生产能力,必然扩大出口,造成顺差增加较多。中国又处于加工贸易制造基地的位置,很多邻国的出口要经过中国的组装得以实现,这促使中国出现巨额的贸易顺差。
3.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与我国外贸的长期顺差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在世界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的比较成本优势,再加上金融市场发展的滞后使国内资本无法有效促使先进技术和廉价劳动力相结合,形成新的生产力,从而给国外资本留下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收益预期,形成中国外贸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高顺差。
4.产能过剩是造成一般贸易、私营企业贸易顺差激增的主要原因。一方面,部分产业产能出现过剩,过剩的生产力转为出口猛增;另一方面,宏观调控又压抑进口需求,顺差增加最多的产品类别,也是进口减少最多的主要产品类别,而且进口增速远低于出口增长速度。产能过剩来自于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其中私营企业又扮演重要角色。
三、政策建议
外贸顺差激增一方面体现我国经济实力的壮大,另一方面将带来外汇储备持续攀升、外汇占款增加等一系列问题,并引发贸易摩擦激增,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给经济增长带来不确定性。因此,要抑制贸易顺差过快增长,需要深入研究解决控制产能、扩大进口和拉动内需等问题。
1.控制产能过剩。要按照我国确定的方针,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堵住源头,采取有效措施,从严控制新增产能,坚决抑制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切实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2.扩大进口规模。减小过大的贸易顺差,可考虑进一步扩大进口规模。一是要扩大民营企业进口规模。二是要简化进口手续。目前大宗进口商品付汇手续很多,成为制约进口增长的重要原因,这表明我国在扩大进口,实施贸易便利化方面,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三是要着手制定优先伙伴的进口行动计划。根据目标市场的资源富裕程度、地缘性及获得资源的成本等因素,作为选定重点进口经济体的原则,在全球范围内,树立全球战略意识,以全球战略眼光谋划对外开放,合理配置资源。
3.积极拉动内需。扩大内需的重点,一是扩大居民特别是农民和城镇中低收入者的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完善消费信贷品种,健全消费信贷的担保和保险制度。二是加大对社会发展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另外,要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继续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等产品出口,努力增加国内急需的关键技术和重要资源进口,也要逐步适当限制贸易摩擦大的商品出口,以利减少贸易顺差,促进外贸进出口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