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付岩
(解放军210医院神经外科辽宁大连116021)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2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10-0402-01
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是目前治疗脑出血的一种特别有效的方法,其原理是应用穿刺动力下直接穿颅将血肿取出,代替开颅手术,应用生化酶技术将血肿化为液体,经针腔排出颅外达到清除及治愈血肿的目的。通过实践,现将对我科收治的81名此类术后患者并发症的护理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收治81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男性63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67岁。81例中,交通事故16例、高处坠落伤11例、碰撞伤及摔伤54例。临床表现,都有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均行头颅CT检查,血液类型,血种分别在顶部,枕骨,额顶部、前额部等。根据病人的自身情况和病情,在局部麻醉或局部麻醉加基本麻醉下进行钻孔引流术、术中用生理盐水对血肿腔进行冲洗,术后不良症状改善明显。其中痊愈患者72例,脑液漏2例,出现精神障碍4例、出现颅内积气1例,血肿复发2例。未发生死亡病例。
2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
21术后出现精神障碍。这可能与引流管刺激皮层有关,治疗时应对症处理,引流管置管不能太深且不宜过硬过粗。当患者出现躁动时,就积极查明引起躁动的有所区别原因,排除尿管刺激疼痛、尿憋、疼痛、卧姿不适等,不要轻易给镇静剂。临床经验告诉我们,当病人突然突然由躁动转入过度安静或安静转入躁动时,应提高警惕,可能病情发生重大变化应迅速报告医生,对引流管做适当的调整。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应该有专业的护理人员,有专人在病人床边守护,如加床档防坠床,可适当约束患者,以防止引流管和输液针被拨掉;当患者出剧烈躁动时,切勿强烈约束,以防止换气过度使血压进一步升高,增加耗氧量加重创伤,使病情加重,应该有人协助注射,防止出现断针尽量缩短流滞尿管的时间。确定患者躁动原因后,及时给予镇痛或镇静剂。对于有跌倒、坠床的患者做好警示标志,提示医务人员特别关注,在病房走廊张贴相关知识,创造安全的病室环境,借助警示标志牌等辅助方式来加强患者及陪护人员预防跌倒的意识[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血肿复发,原因可能与术中导管或冲刷破坏蛛网膜有关,导致蛛网膜下腔与血肿腔相通,脑脊液流出。措施:改善排水袋,调整高度根据区域情况,引流液的色表盘除了引流管当明显较轻。因此,术中应注意当放置管,轻轻洗涤操作。预防复发的血肿措施:(1)在对重症患者大脑崩溃,可以通过腰部或脑室注射生理盐水,使脑膨起,处理严格无菌。(2)将会得到血肿腔肺出血冲洗干净,如果它有新鲜出血或固体凝结血块,颅骨切开术和包括应采取手术治疗。(3)在钙化或血肿荚膜厚应该实施手术切除[2]。(4)术后患者的低着头,有更多的水,适当补充低渗透液。一个二次脑血肿.术后患者术中及术后血压稳定,一旦发现,患者的意识障碍应该快速回顾头部CT、早期发现病变及时处理,温柔,缓慢。当患者的血肿量大、引流过快可能导致血肿复发,护士在观察病情时要认真仔细,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及时评估患者的综合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汇报,以免延误病情变化给予的处置。
23脑脊液漏。护士做好护理及健康教育。体位:卧床休息,取头高位,床头抬高30cm,枕上垫无菌巾,保持清洁干燥,耳漏病人偏向患者,维持脑脊液漏出停止后3~5d。防止感染的护理措施是:于鼻孔或外耳道安放干绵签,浸透后及时更换,24h计算棉球数,估计脑脊液漏出量。若脑脊液外漏多,注意低颅压综合症。护士要熟知脑脊液漏后低颅压出现的不适症状包括头痛、眩晕、呕吐、厌食,反应迟钝,脉搏细弱,及时清除外耳道内,或鼻子里污垢,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洗,乙醇棉球消毒,防止液体受阻而逆流,禁忌做耳道填塞、冲洗滴取,要注意禁忌症,严禁经鼻插管或鼻导管禁忌做腰穿,加强口腔护理,2次/d,防止继承发颅内感染。
24颅内积气。主要和引流装置中的气体回流到血肿腔内。护士应严密观察引流装置和切口的敷料情况,若切口缝合不严,冲洗时空气随着冲洗液流入血肿腔,因此任何细微的变化要及时汇报及时处理。
综上所述,采用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效果很好,但在术中和术后要高度重视护理,做好护理工作,及早发现并发症采取有效措施治疗,对患者的生存治疗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郭红,田军,万巧琴. 住院脑血管病老年患者陪护人员对跌倒预防知识的调查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2011,46(3):270272.
[2]郑水汗,罗帏,元少鹏.颅骨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51例[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1):179180.
论文作者:管付岩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3年10月第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19
标签:血肿论文; 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脑脊液论文; 钻孔论文; 并发症论文; 病情论文; 《河南中医》2013年10月第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