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流转说:财务经理的财务观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金论文,财务经理论文,观点论文,财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种理论,只有当它从本质上抓住了其分析的逻辑起点,并以此来构架其要素和理论框架时,这种理论才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性目标为逻辑起点所构架的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理论,为大多数人所推崇,其关键也在于它抓住了分析的逻辑起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检验而形成了一套会计理论。遗憾的是,财务理论并没有如此幸运,尽管人们已从不同角度和不同起点分析了财务理论的逻辑起点和核心,但人们对这些起点的看法是不尽相同的,从而对财务要素的分析也不尽明确。本文试图从财务管理的分层理论为出发点,从财务经理人员角度来重新认识和定位企业财务理论,并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体系。
一、分析的逻辑起点
人们普遍接受的关于企业财务目标的理论,都强调财务管理的立足点是如何使股东财富最大化(在此股东的含义是广义的,下同),尽管人们对到底采用什么样的具体目标(如EPS最大化、每股市价最大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等)来代替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存在不同的看法,但作为笼统的提法,它一直被作为一切财务管理工作的准绳。这也是本文逻辑分析的起点。
二、股东财富最大化、代理成本与企业制度安排
要使得股东财富最大化,首先涉及的是企业制度安排问题。理论的分析起点则假定管理者的目标等同于股东目标,或者说从两权分离的制度安排上,首先必须保证股东财富最大化对公司董事会目标、及管理者的经营目标和财务经理的具体目标有完全的制约作用,从而使得两权分离条件下,管理者没有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问题,从而对股东财富的增长不会产生直接损失,或代理成本为零。这就表明,两权分离下的公司制与两权合一下的独资制(或合伙制)对股东财富的增长都直接表现为经营效益的高低,而与代理成本及监督成本的大小无关。
事实证明,在不同的企业制度下有关代理成本存在的假定是对的,詹森与麦克林关于代理成本的解释对现实经济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量化的角度分析,代理成本可看成是两权合一下的股东财富与两权分离下的股东财富之差,并认为两权合一的股东财富不会因为管理者而使出资者本身的财富受到任何影响。因此,如何谋求一种合理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和治理机制,以降低代理成本,从而使股东财富由于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而带来的损失最小化,业已成为当前世界有关公司制度与制度经济学研究的重点。
如果承认代理成本的存在,并假定存在着一种制度能使得代理成本最小化(当然这种最小化代理成本的制度尚处于探索之中),那么,股东财富最大化就等于公司经营效益的最大化减去最小化的代理成本,股东财富最大化问题就直接转化为公司经营效益的最大化。
三、股东财富、公司经营效益与现金性收益
因此,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从股东角度来定义公司经营效益的最大化。一方面,从财务经理角度,尽管公司经营效益的最大化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出资者对企业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机制(此为出资者财务管理的范畴),有赖于经营者对财务的决策与协调职能的正常发挥(此为经营者财务管理的范畴),但它们都必然地要落实到财务经理头上,都需要通过财务经理的日常运作与管理来实施其盈利目标。另一方面,从股东财富的量化角度看,公司经营效益的好坏不是通过公司盈利状况,而是通过盈利所实现股东实际所得的现金性收益来表现的。公司盈利能力高低不能完全解释股东财富是否增减,或者说,要使公司盈利能力完全等价于股东财富,那么必须保证公司盈利的绝大部分是通过现金性来实现的,现金性盈利占公司盈利总额的比重,就成为公司盈利质量的决定因素。
可见,财务经理是财务日常管理的具体实施者,财务目标在财务人员看来,等同于具体的现金性收益最大化目标。这是因为:(1)股东的初始状态下的财富,即为股东投入公司的资本,这种资本在大多数情况表现为股东购买公司股票所支付的现金,或其他能够量化或转化为现金的资产,股东放弃现时消费而投资于企业,其动机是期望未来能取得高于现时投资及消费的机会成本的投资回报,这种回报只有以能在未来被作消费的现金才最为可行。(2)事实上,现金作为一种交换媒介和一般等价物,是最为灵活的支付方式,用它作为未来消费的等价物也是天经地义的。如果股东未来所得到的不是现金,而是从公司分得的帐面利润,那么它无异于什么也没有得到。可见,公司帐面利润高低并不等于可供分配的现金额的大小。(3)尽管股东通过股票投资,其收益能表现为两种基本形态,即分得公司现金股利和市场交易取得资本利得,但是,从长期的时间序列看,资本利得的高低完全取决于前期现金股利的高低,因此,预期现金流就作为股票定价的基础。股票价值的确定,也就成为在较长的时间序列上,未来现金股利预期的总折现值,这就是西方财务理论分析股票投资价值的逻辑依据。
四、现金流转说是财务管理对象的本质描述:现金流转说与资金运动说的分野
从财务经理角度,公司财务管理的实质就是如何通过现金流转,来最大限度地取得现金性收益,现金流转的管理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财务管理的直接对象。有了这一结论,目前的问题是如何解释以下难题,如果这些难题能被圆满地解释,那么我们的结论就成立。它们是:(1)现金流转与资金运动及财务活动是不是一回事?(2)如果不是,它们间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般的财务理论将资金运动与财务活动作为财务管理的对象(姑且简称资金运动说),并将资金运动及财务活动描述为企业资金的筹集、运用、耗费、收回与分配等一系列过程。无疑,这种定义是涵盖了企业价值运动全过程的,是广义的。而现金流转管理对象则从价值管理的实质出发,揭示出财务对象的本质,是狭义的(姑且简称现金流动说)。显然,这两种观点对价值的内涵的看法是不同的。前者所描述的价值是就资产运营的货币形态表现而言的,它是对货币化了的资产运营过程表象的一种描述,以为能用货币表现的管理就是价值管理,就是财务管理,从而没能揭示出对象的实质(这从大多数的教材中都能得到体现,从而也使得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对象混为一谈);而后者就财富角度来描述的,它所表达的价值运动即为财富的增减变化,与会计核算对象与会计管理对象并不相关。
进一步解释其差异可以发现,两者在以下几个方面是不同的:(1)系统性。资金运动说没有完整的表达资金运动各项目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而是将资金运动简单地肢解为筹资、运用、耗费、收回及分配几个部分,而联结这几个部分间的纽带是什么则没有完整地回答,从而不可能真正建立起财务管理的系统性;而现金流转说则明确指出这种纽带是现金,无论是筹资、投资或分配,都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以现金流转的顺畅及现金性收益的增加为核心,从而具有系统性。(2)目标性。资金运动说没能充分揭示财务管理的目标,而简单地代之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按着前述的分析,经济效益的高低是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财富的,因此,它不具目标性,其结果是造成了资金运动各子过程的目标的不明确性。而现金流转说则从财富的增长出发,紧紧围绕股东的分配的期望目标,并以此为出发点,倒推出投资及筹资等全过程的目标,强调任何子过程的目标都必须以取得增量的现金性收益为导向,从而具有目标的明确性与管理过程的约束性。(3)动态性。资金运动说是对财务对象的一种静态描述,对财务管理过程不具有指导意义;而现金流转说强调财务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在系统性与目标性约束下的一个权变动态管理过程,从而对财务管理具有指导意义,如强调现金流转的协调与规划、强调短期现金流转的顺畅与长期现金增殖的协调、强调筹资、投资与分配全过程的弹性等。(4)差异性。资金运动说没有指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务管理对象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务对象的差异(我们现在教科书上所描述的财务管理对象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务管理对象,几乎没有变动),而事实上,作为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其财务管理的对象也是不同的,如果放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的资金运动说尚有其生命力的话,那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管理对象的定位就不合时宜了。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资金筹集、投资与分配均是计划的产物,计划的过程即是财务管理的过程,因此,财务管理对象中的资金运动说无异于计划管理对象,企业财务管理没有能动的管理过程;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切为市场,一切以市场机制作用下的资源配置方式为目标约束,因此,资金的管理必须体现市场的作用,体现市场机制对企业资源的配置。资本市场、产品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等从各方面对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产生约束作用,其中,资本市场是核心,资本市场配置的作用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约束条件,企业不能从财富的经营中“取”之于市场而“还”之于市场,企业的任何资金运动及其管理都是空谈。强化现金流转管理对象就等于强化“还”之于市场的过程,强化市场目标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定位,强化资本市场机制对企业财务目标的约束与作用。如果不能从现金流转管理中来实现投资者财富增长目标,那么企业的一切行为都不可能实现。产品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等都是资本市场目标及财富增殖的基本条件。
事实上,在我国目前财务管理搞的较好的企业,无一不是加强现金流转管理的,统一资金调度与规划、加强投资的可行性预测、加强分配过程与现金管理等,都体现这一指导思想。由此还不难发现,西方财务理论对财务管理本质的定位是零乱的、含混不清的,它没有完整地提出财务分层管理的思想,将部门财务与企业整体财务在概念上交叉使用,又没能真正地提出现金流转说之于财务经理财务的重要关系,这些显然是有缺陷的。
五、现金流转说是对企业财务管理过程的定位
现金流转说对财务管理过程的定位基于下述内容:(1)股东财富增长与股东收益期望都对企业的现金性股利分配产生目标约束,这种约束即成为公司目标盈利规划的起点。它要求公司必须通过经营取得盈利,而且这种盈利的质量必须是以现金性作保障的,利润管理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努力增长企业财富,增加收益的现金流。(2)企业为实现这种现金性盈利目标,必须进行投资决策,以灵活运营资本,通过投资来强化现金流量。它分为两个类别:一是长期投资,它必须以净现值法来判断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因为唯有净现值才代表股东财富的增长,净现值法是必须以项目未来现金流量的测定为依据的,可见长期投资决策本身就是一个现金流量的预测、决策与规划的过程,它属于长期时间序列下的现金净增流量的管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控制,其实质也就是项目的现金性收益实现状况的控制,投资项目的实施,其直接后果是增加现金净流量,尽管经营者财务与财务经理财务在对投资的管理上其侧重不同,前者侧重于规划与长期投资的决策,后者侧重于决策后的项目实施,但它们对于项目现流量的预测的关心程度是相同的;对于短期投资,它强调短期现金的流动性,是一种在既定的长期投资规模状况下的短期资产存量的现金流转问题,因此,如何加强应收帐款向现金的转化、如何提高存货转化为现金的速度等,也就成为财务经理流动资产管理的重点,这种存量型的资产流动管理,在一方面以减少流动资产存量占用为目的,另一方面则以加速企业流动资产的流动性、缩短整个营业周期和提高现金流动速度为目的,两者相互作用,以提高企业整体资产创造现金的能力。(3)当企业要想通过投资来增加现金净流量的现值而企业现有资本存量不够时,则需要通过筹资过程来实现,可见筹资不能脱离于投资形态,而筹资管理的目标不是为了筹资而筹资,而是如何通过筹资总量、筹资期限的搭配,来既满足投资的需要,又不致股东财富受损,因此,筹资本身并没有目标,它是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派生出来的,筹资目标所体现的现金流转性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本结构;二是负债筹资期限的安排。对于资本结构而言,由于权益资本在一定程度上是固化的资本,而负债资本则是流动性的资本,它以还本付息为前提,因此如何在利用负债筹资低成本而取得权益资本高收益的同时,来防止由于负债的还本付息这种流动性压力,调整好适当的负债比率,也就成为筹资管理的核心问题。可以说,由于负债筹资的流动性要求,导致了人们对现金流转管理的重视,它要求长期负债形成投资必须以现金性收益作为偿债能力(如利息倍数)、短期资产的流动性(如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作为筹资管理的依据,并以此作为衡量筹资风险的依据之一。对于负债筹资的期限而言,它力图从负债资本的内部期限结构上,来强化它与企业资产流动性上的协调性,从而形成了长期资产与长期负债、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间的结构对应性及其相关的筹资策略。可见,筹资管理过程同样是受现金流转管理观念的直接影响的。
从上述分析,来反思我们过去对财务管理内容的定位。我们可以看出,我们过去强调的成本及利润管理并没有错,但将其作为目标则是一种误解,在现金流转说看来,成本及利润管理仅仅是其中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事实上不注重现金性实现的销售,其实现越多且帐面利润越高,并不是好事(它会带来各种付现性费用及纳税支出的加大),同样,对于能够实现的现金性收益而增加的成本费用并不随意可节约的,成本管理要针对成本开支的有效性(即有效性成本概念),成本管理是如何减少无效性成本开支,以创造出未来更多的现金流量,而利润管理则是对这一创造过程的实现过程的控制,即,将已经节约了的开支在市场上如何及时地实现,并最终收回现金,扩大现金流。再看筹资管理,它也不是为了管理而管理,而是在既不影响股东财富增长目标的前提下,通过现金流量的规划,来避免由于负债到期不能还本付息而最终影响股东财富增长目标的实现,因此,流动性管理也即成为筹资管理与规划的核心。投资过程同样反映这一趋势,现金管理的目标就在于既不影响股东财富受损(现金闲置即为财富受损),同时又保持资产足够的流动性,保持它转化为现金流的能力;全面预算管理的最后结果还要落实在现金预算上。
六、现金流转说与财务理论:财务要素及其概念框架
如何将现金流转说运用到财务理论中来,并试图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要素体系及概念框架,也就成为本标题最关键的结果。人们已在不同程度上来阐述类似于会计对象具体化为会计要素一样的财务对象及其财务要素,但都没能成功。本文也不打算就此问题展开全面的解释,而只将有关结论作一简单的描述。
标签:代理成本论文; 资金运动论文; 财务经理论文; 筹资风险论文; 财务管理职能论文; 财富管理论文; 目标公司论文; 现金流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目标论文; 现金流量表论文; 股东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