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社会工作教学方法初探_妇女社会工作论文

女性社会工作教学方法初探_妇女社会工作论文

妇女社会工作教学法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法论文,社会工作论文,妇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828(2010)07-0036-03

在我国,《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将在高校开设妇女学课程作为重要行动目标。妇女学已经进入国家的教育体制,成为教学和研究的领域。在我国,男女平等已经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女性学学科教学进入中国高等教育的路径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在相关学科以专业课或专业选修课出现,进而逐步向独立的研究方向发展。如北京大学,1998年首开我国女性学硕士点,继之浙江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先后确立了女性社会学及民族社会学中的妇女问题研究方向。另一种是以全校公选课的形式出现,不分专业,面向全校所有男、女大学生,以提高学生性别观念和加强身心健康为目的,成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课程。笔者在浙江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开设了妇女社会工作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选修课。在社会工作专业第一学年开时有39人选课,学生是55人;第二学年开时有51人选课,学生是63人。以后每学年开课时选修人数都在50~55人左右。校通识课学生选修人数一般是在90~100人左右。学生的选课热情令我们感动,尤其是男生,在课堂上至少有1/3的男生比例。要知道,浙江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大学啊,是刚性的,文科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学生对妇女社会工作课程的选修,是对我们教学的充分肯定。

一、紧扣教学目的,精选教材,灵活编写教学大纲

一门学问能不能称学科,有三个要素:一是有无独立的研究对象?二是有没有形成自己的概念、范畴?三是有无自己的研究方法?概念是学科的核心要素,任何一门学科在讲授时必须把握重要概念。“妇女社会工作”和的重要概念有三个: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女性主义的目标是两性平等;重视女性价值、女性经验;认为每个人都有争取自我实现的权利、机会;强调女性的集体行动。社会性别指作为一个男人或女人的社会含义,泛指社会对男女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即由特定的文化环境规定的被认为是适合其性别身份的性别特征及行为举止。社会性别是在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建构和传递的。社会性别是在社会制度中传承和巩固的。正如波伏瓦在《第二性》中所言:“一个人并不是生而为女性而是变成女性的。”(李银河,2005)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即社会政策、法律制度的制定是否促进男女平等为最终目标,实现社会平等。

“妇女社会工作”运用社会工作理论,帮助妇女挖掘潜力不断成长。笔者通过咨询书店、搜索网络、查询出版社目录等,发现在中国大陆出版的妇女社会工作教材中较新的只有一本《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Lena Dominelli,2007),而且是翻译本。书中的许多观点、案例与本土化有点距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王思斌教授曾经说过:“在甚至是那些最早的社会工作教育者还没有充分的社会工作知识之时,谈论本土社会工作研究是一种冒险,当然它也是每一个投身社会工作教育者的志向。”同时,“社会工作研究既包括教学研究也包括为发展知识或学术而进行的研究。对于后者来说,它既包括对引进的社会工作的审视和分析,又包括对本土经验的研究。前者属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研究,后者则属于本土社会工作研究。”妇女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中的一个分支课程,也存在本土化的问题。我们在讲授中注意了两点:一是借鉴国外相关学科的知识,二是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国际化与本土化是社会发展的两种性质不同、侧重点相反的力量。国际化有利于促进全球资源的交流和共享,有利于促进不同文化的理解、沟通和互动;本土化是任何一种文化得以生存的基础,是一国文化吸收异域文化的基础。

妇女社会工作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基础上,培养社工技能,这就需要切合本土实际。因此在讲授“妇女社会工作”时,笔者没有选取固定的教材,而是参考了辅助教材,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程度,灵活编写教学大纲。参考的教材有王金玲教授主编的《女性社会学》,刘梦、陈丽云教授主编的《小组工作手册——女性成长之路》,周乐诗教授主编的《女性学教程》。讲授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分析社会心理、社会文化等文化因素,它们建构了男强女弱的性别气质。第二部分,分析社会通过对两性身体的控制建立不平等的性关系秩序,在亲密关系中,父权制以更隐蔽的方式实施统治。第三部分,分析劳动性别分工作为生产和再生产性别不平等关系的重要机制,及经济因素影响两性的社会发展。第四部分,实务介绍。包括妇女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妇女自强的理念和实务、对离异者的辅导、职场中女性困惑处理、对女性归正人员的社区矫正等。

二、教学相长,尊重学生主体性,将互动式教学引入课堂

根据学者论述,女性主义教学法可以归纳为六大原则,分别为师生关系变革、赋权、社区建设、个体声音的重要性、尊重个体的多元经验、挑战传统观念。如何既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汲取前人的经验与智慧,又能结合自己的学校、学生、学科特点,发挥创造性、推陈出新,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的问题。

按照韦伯的观点,人的社会地位是由财富、权力、声望来划分的。传统社会,人的社会地位是世袭的,将门虎子、侯门卿相都是世代相传的。而现代精英多是个人努力奋斗的结果。山东28岁的厅官、阿里巴巴网站的马云都是普通人家的子弟。人的社会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现代社会人的社会角色应是自致的,而不是先赋的。现代社会之所以不同于传统社会,就在于个人能通过自我奋斗,实现向上流动。其中教育是个人向上流动的一条重要路径。我们的大学生大都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信息量大、知识面宽、受视图文化影响大、就业压力大、比较功利,实用主义色彩浓厚。有些大学生可能人坐在课堂上,但却“人在曹营心在汉”,脑子在飞快计算,如果上课的时间用来打工,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那现在来上课,已经损失了多少钱。在我们讲授女性学相关课程时,不时从手机短信、电子邮件中接到学生的问讯:“上女性学课程有什么用?我能从中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对我就业有什么帮助?”我任教的浙江理工大学许多学生是劳工阶层的子女,他们是家中第一代大学生。他们的父辈中有农民、工人、职员、商人、小手工业者等。有些人的父辈不是崇智主义,而是反智主义的。社会变迁过程改变了许多人的生存方式,有的人十八岁到工厂做工、或到农村种田,但到四十多岁时,工厂倒闭了、土地被征用了,他们失业了。孩子怎么办?不能这么早就业,只好来读大学。但是他们向孩子灌输的是“读大学是为了就业;而不是提高个人素质。”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尤其反对大学教育的功能只是为了就业,他认为大学是“对各学科进行研究的机构”。美国加州的教育部门制定的教育计划为:中学毕业生中列在前面1/8的学生,要培养成真正的专家和研究人才,可以进入加州大学;从1/8到1/3之间的学生,进入加州州立大学,成为一般的律师、医生等脑力劳动者;1/3以下的学生进入加州机械学院这类的学校,成为机械工、电工等技术人士。州政府在分配教育经费时,综合性大学比专业学院高出10倍,加上私人基金,两者相差超过20倍。经过量的扩张之后,现代大学已经向质的方向发展。大学教育理念重温已经成为现代大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目前学界基础教学、研究非常难,应用研究、拿来即用的风气盛行,学术泡沫时有泛滥,文史哲数理化等基础学科江河日下。大学,已经不再是喧嚣社会的一方净土。大学也不再成为新思想、科学技术、艺术创作的源流。在学院升级的潮流中,我国大学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大学需要文理科兼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具备,为了升成大学,许多单一性质的学院设置了基础学科院系。但升成大学后,这些基础学科因历史短,基础不甚宽厚,生存、建设、发展都被搁置、边缘化。教育家艾禾指出:“教育不单是启迪人类智慧,揭开人心茅塞的伟业。它不再引人入胜。它的结果也不难预测:教育只是附和依从的例行课业,教人在工艺世界中当学徒,学习精巧的设计而已。”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的妇女社会工作教学如果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是抓不住学生的。有些人会迫于修学分的压力来选课,但是在听课、作业、考试等各环节就会偷懒,达不到教育目的。因此,在实际教学我们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一是情景模拟。比如社会性别概念的讲授就用了这个方法。上两性社会学的第一堂课,介绍什么是社会性别。讲授前,先让学生看超女李宇春的照片。介绍社会性别是以文化为基础、以符号为特征判断的性别,它表达了由语言、交流、符号和教育等文化因素构成的判断一个人性别的社会标准。结合社会学的互动理论,分析个人如何“表演”或“演出”自己的性别身份。不仅是外貌、表情、动作、还有行为方式。之前请学生阅读或在课堂上先简单介绍社会学对日常生活中互动的一种理论解释:“拟剧论”。讲完“拟剧论”后让学生表演了性别角色。表演内容:所谓女性的“女性味”、男性的“男子气”、女性的“中性化”、男性的“中性化”。表演过程中大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比如男生表演男子气:搬教室一角的垃圾桶、打电话谈生意、扮演运动员形象等;女生表演“女性味”:梳头发、照镜子、逛街、化妆等。

二是影碟及其他文本教学。(一学期至多放映两次超过45分钟的影碟)比如:“喜临门调和油”、“太太乐鸡精”、“人头马酒”、“法拉利跑车”等广告的放映,介绍广告中的性别取向,以及其他学生感兴趣的电视剧、小说以及流行杂志等分析。

三是分组讨论。学生自愿结合,组成小组,讨论问题,既讨论文化现象又讨论社会热点问题。如不同时空背景、不同的社会文化评价取向。今天中国主流社会文化的评价取向是什么?谁在决定这样的取向?发展趋势是什么?人们这样做的代价是什么?女性主义正在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由于“八零后”是在视图文化影响下长大的一代人,形象思维发达。因此讨论时结合具体女性形象,如当今企业界的女总裁的衣着装扮,“文革”期间的“铁姑娘”现象,20世纪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渴望》中的刘慧芳形象等。讨论的社会热点问题有包二奶问题、女性生育权问题、减肥等身体虐待行为、干得好还是嫁得好等。

四是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讲授。教学是教和学统一的过程,教学过程能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讲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虽然要比往常花更多的时间掌握同样的知识,但是他们学会自学。另外,学生精心准备讲稿,上台后选择恰当的方式将深奥的理论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述,锻炼了抽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上过课的学生都有深刻体会,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在上《妇女社会工作》时,妇女犯罪、职场中女性困惑等章节采取了学生讲授的方法。比如妇女犯罪,学生先讲理论,后放映了一段自拍的DVD。DVD由三个学生参加了演出,角色包括记者、妻子、第三者。剧情为:记者到监狱中采访因丈夫的婚外情而杀害了丈夫的女犯人的事例。资料栩栩生动,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职场中女性困惑是两个三年级的女生合作讲授的。在备课、讲授过程中,她们对教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热心学生工作,支持大学生社团活动

著名的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说过:“在社会科学中,占据科学领域核心地位的视角是不断调整的。”因为,“规则和资源必须既被视为社会生活得以作为连续不断的活动得以生成和再生成的中介,同时又必须将它们视为这种活动生成和再生成的产物”。从规范视角看,尽管各国因文化传统、历史积淀、制度规范等存在诸多不同,人才培养任务是超越文化的。社会工作直接以服务于社会弱势群体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定位,既表达出该专业教育有别于其他相关专业教育,更体现了本专业的学科理念、目标界定及规则,即社会工作学科专业教育自身的规范化要求。因此,在了解市场需求和学科专业发展过程中,要从动态视角去贯彻个性化特色化的人才目标,要坚持“动态开放式教育”的实践培养路径。坚持做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用多元化、多视角的学科理念培育学生理解与参与实践活动的整体能力,实现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路径、教学手段的全程开放。

女性主义教学法强调做行动。通过做行动,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并将理论更好地传播。校园行动也是行动的一部分。我们积极指导、支持大学生社团活动。其中一个比较成功的行动方案是“青春健康行活动”。此活动曾经被评为浙江理工大学十大品牌校园活动之一。“青春健康行活动”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三个系列活动:飘动的红丝带——艾滋病宣传周、藏在书包里的玫瑰——爱情与性、爱的哲学——避孕的选择,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避孕知识,加强性传播疾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康的两性关系,进行以人格教育为基础,以人性主义为指导的性教育,加强感情、伦理、道德教育,促进性道德价值观的健全和完善。通过飘动的红丝带——艾滋病宣传周活动,普及艾滋病知识,让大学生加深对艾滋病的认识及了解。了解了艾滋病的病理、传播途径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通过藏在书包里的玫瑰——爱情与性活动,在大学生中普及了性知识,增强了男生的责任感和女生的自我保护意识。通过爱的哲学——避孕的选择活动,使大学生掌握了避孕的基本知识。

标签:;  ;  ;  ;  ;  

女性社会工作教学方法初探_妇女社会工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