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_敬超

(沅陵县人民医院 湖南沅陵 419600)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突然性心肌梗塞死亡患者的心血管内科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本文选取了我院从2009年10月份到2011年10月份期间收入并给予治疗的80例突发性心肌梗塞死亡的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并且随机的将这80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的患者各有40名。对这两组患者都采取了病情评估与常规的治疗,在这基础之上再对对照组给予常规他汀与双联抗血小板的治疗,对观察组采取了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方式,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在观察组中有19例显效,占比为47.5%;18例有效,占比为45.0%;3例为无效,占比为7.5%,总的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中有5例显效,占比为12.5%;有24例为有效,占比为60.0%;有11例为无效,占比为27.5%,总的有效率是72.5%;观察组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的优于对照组(P < 0.05);在观察组中发生的不良反应的概率为7.5%(3/40),而对照组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为32.5%(13/40)。结论 心肌梗塞死亡的患者能够通过心血管内科治疗而取得比较好的临床效果,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方式的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状况比使用常规他汀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临床疗效

持久并且严重的心肌缺血而引发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是造成突发性心肌梗塞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研究统计表明,随着国民经济的进步和发展使得我们的生活方式得到改变,突发性的心肌梗塞死亡患者数量也在每年不断的增加,突发性心肌梗塞死亡患者在发病之后,往往都会伴随着持久性的胸骨剧烈疼痛,严重的时候会严重威胁到患者的声明安全,很多的突发性心肌梗塞死亡患者通常在发病后的半个小时内死亡。所以,有效的治疗方案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为了能够进一步的分析心肌梗塞死亡患者的心血管内科临床治疗疗效,本篇文章选取了我院从2009年10月份到2011年10月份期间接收的80例突发性心肌梗死亡患者进行了分组实验,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了我院从2009年10月份到2011年10月份期间接收的80名突发性心肌梗死亡的患者,所有患者都非常符合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于突发性心肌梗死亡的命名和诊断的标准,死亡患者都发生突发性胸痛,疼痛的成都比较严重,部分的患者呈现出剧烈的疼痛状况,之后通过休息和服用硝酸甘油也并没有好转的现象;心肌梗死亡患者在住院接受治疗后进行了心电图检查,显示结果为心率严重不齐。本组中有32名患者为男性,48名患者为女性,其中最大的年龄为86岁,最小的年龄是28岁,其平均年龄为(61.74±4.52)岁,随机的将患者分为了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都有40名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临床表现等各项基本资料都基本相同,不具备可比性(P > 0.05)。

1.2方法

心肌梗患者入院接受治疗后,均对患者进行了相关诊断,对病情也进行了评估与常规的治疗,检测了患者的体温、呼吸、心率、脉搏和血压等生命体征,还包括了评估心肌梗死等级、CT检查等等,随即安排了患者卧床休息、吸拿、心电监护,与此同时给予止痛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强心剂、硝酸酯药物等常规治疗,其中对照组在这个基础上再使用常规他汀与双联抗血小板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以及药物使用的规范说明来规定其使用的药物用法和用量;另外的观察组使用了阿托伐他汀治疗方式,每次的计量都为40mg,每日服用一次。持续治疗时间是53d为一个疗程,两组的患者都按疗程来服用药物,然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1.3效果

接受治疗后的患者都使用同一型号的心脏超声机来对心功能的各项指标 都进行检测并且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与此同时还采用了心脏超声波来对两组患者的舒张和收缩的时间,左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末期溶剂变化状况进行准确的统计和记录,再对其进行对比分析。

2.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在观察组中有19例是显效,占比为47.5%;18例为有效,占比为45.0%;3例为无效,占比为7.5%,总的有效率为92.5%;在对照组有5例为显效,占比为12.5%;24例为有效,占比为60.0%;11例为无效,占比为27.5%,总的有效率为72.5%;观察组中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的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3/40),对照组为32.5%(13/40)。详情如下表所示:

表1 心肌梗患者接受治疗效果表

3 讨论

心肌梗死是一种非常严重且危急的病症,有着非常高的死亡率。临床研究显示,心肌梗死的主要是因为供给于某部分心脏的血液突然中断或者是骤减,从而引起心肌缺血而最后导致其坏死。心肌梗患者的临床症状也主要是进行性左心室舒张或收缩功能不全等等,导致此病发生的原因非常多,病理机制也非常的复杂。然而突发性的心肌梗死是所有心肌梗死中死亡率最高的一种类型,此病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发生硬化从而导致了血小板聚集,随着病情逐渐发展,导致动脉内斑块出现破裂从而使得血管堵塞,最后心肌细胞缺血并且坏死,患者在这段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与临床反应。心血管内科是治疗突发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科室,因为在突发性心肌梗死的病发机制当中有一项的变化非常重要,通常是炎性细胞因子发生了异常,所以在治疗该病的时候也需要从这方面着手。本篇文章主要使用了分组对照组的形式来对我院从2007年10月份到2011年10月份接收的80例心肌梗死患者分组试验,在常规的治疗基础之上,对观察组给予了阿托伐他汀的治疗,对对照组使用了常规他汀与双联抗血小板的治疗方式,治疗结果对比发现,两组患者都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观察组的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要比对照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的情况要更加的明显,但是观察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明显要低于对照组。所以本次的研究发现,在心血管内科,心肌梗死患者通过治疗能够取得比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其生命体征变化状况要比使用常规他汀与双联抗血小板的治疗效果要更为显著。

参考文献

[1]赵桂红.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干预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07):121.

[2]马丽娜.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06):61-62.

[3]刘佳,于津.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01):7+9.

[4]范开萍.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临床治疗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36):85.

[5]徐华,李颖,宋祥红,王红,韩金霞.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5):166-167.

[6]李峰.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34):74+76.

[7]塔吉古丽·木沙.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52):100-101.

[8]杨海鹤.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6):172-173.

[9]高成环.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03):56-57.

[10]白敏.突发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7):225.

论文作者:敬超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2

标签:;  ;  ;  ;  ;  ;  ;  ;  

突发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_敬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